遇到”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当仁,不让于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灵魂。”
中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学习目标
一、掌握本文重点字词、句式。
二、进一步认识孔子形象。
三、感受孔子师生关系。
一、作为老师的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孔子眼中的优秀学生,有什么样的品质?
三、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品味、探究】
品味文章内涵,进一步认识孔子的形象
结合课文内容探究并回答以下问题
一、作为老师的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孔子眼中的优秀学生,有什么样的品质?
三、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品味、探究】
品味文章内涵,进一步认识孔子的形象
结合课文内容探究并回答以下问题
一、作为老师的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一)弟子眼中的孔子
(二)孔子的自我评价
(三)孔子对待弟子的行为
弟子眼中的孔子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选文1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过。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评析】
写子贡面对叔孙武叔的诋毁,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
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
弟子眼中的孔子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选文2
【译文】
陈子禽对谓子贡说:“你是谦虚吧,孔子哪里比你强?”
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是否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阶梯爬上去一样。他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就能做到传说的那样,得到老百姓的全力拥护,万众一心,共享太平。他生也光荣,死也可哀,怎么谈得上赶上他呢?”
【评析】
写子贡面对陈子禽的挑拨,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孔子的才德,婉转表达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情。
陈子禽用心险恶,手段卑劣。
弟子眼中的孔子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选文3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
【评析】
运用夸张式的比喻和对比,由衷的赞美表现孔子无以伦比的才德,及弟子们对孔子的极端崇拜之情。难能可贵的是他“克己复礼”,从不凌驾于弟子之上。
(一)弟子眼中的孔子?
子贡眼中的孔子:
?
颜渊眼中的孔子: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孔子的道高远无边.
2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的善诱让人欲罢无能.
3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孔子的道犹如高耸的东西?.
总结:学识丰富、道德高尚、施教有法、无法超越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选文4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
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孔子的自我评价
【评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一致的。这表现了孔子谦虚和执著的品格。
(二)孔子的自我评价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总结:谦逊、执着、努力追求,光明磊落,不隐瞒、不背道
孔子对待弟子的行为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在对仁这个问题上,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
选文5
【评析】
表现孔子对仁的重视,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和对平等师生关系的追求。
他从不偏爱贵族子弟,最赏识生活困顿而德行高尚的颜渊。
孔子对待弟子的行为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选文6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评析】
表明孔子心胸坦荡,光明磊落。以及孔子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孔子对待弟子的行为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选文7
【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
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评析】
对孔子的言行可有三种理解:
??一、知错即改。
??二、为维护自己的形象,给自己找台阶。
??三、始终端作教师的架子,到了哪里都不忘训人。
??三种理解可以综合起来看。表现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和谐融洽关系。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选文8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孔子对待弟子的行为
孔子去见南子有没有做什么不正当的事我们可以存而不论,只从我们看到的事实部分来说,我觉得子路对孔子的批评是正确的,因为既然孔子去见了南子,就有做了不正当事的可能。子路能当面指责老师可能的错误行为,是值得赞赏的。也可见孔子为推行政见学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精神,师生关系的平等、融洽。
孔子是否做了不正当的事是一回事,别人是否相信孔子的清白是另一回事。尤其是作为一个教人做君子的老师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做不正当的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
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避嫌的说法,即“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孔子在无奈之下只能用赌咒发誓来为自己表白,这也无形中成了中国人的一种不好的习惯方式。我觉得我们自己应该远离用赌咒发誓的方式来取信于人,也千万不要轻易相信那些赌咒发誓的人。
【评析】
这一段非常有趣,让我们看到了孔子普通人的一面。我觉得这是儒家思想比基督教可爱的地方之一。儒教不千方百计把孔子打扮成神,基督教则不但把普通人耶酥打扮成神,还要再虚构一个上帝之神来做耶酥的父亲。基督教的做法在人类的愚昧阶段是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但是也有一个很大的危险,就是其基础极其脆弱,因为它将一切关键的东西都建立在谎言的基础上,一旦谎言被识破,还有谁去信它呢?
(三)孔子对待弟子的行为
当仁,不让于师
前言戏之耳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天丧予,天丧予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总结:具有平等思想,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活泼不教条
二、孔子眼中的优秀学生,有什么样的品质?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选文9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
颜回是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学生,虽生活艰辛,但品行卓越。这里孔子借赞扬颜回的机会,再次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颜渊其人
好学——学而不已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不幸短命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了。”
子谓颜回,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子谈到颜渊时说:“这个人可惜死了!我只看见他不断的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悟性高——举一反三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强些?”子贡说:“我怎能和他比!他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说:“你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
品行高尚——安贫乐道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只是我想,仅仅做到这一点就算贤了吗?我觉得还不够,还应该为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才能算贤。
更进一步的疑问是:人人都像颜回这样安贫乐道只消费不生产,那么谁来生产?谁来供养?一个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却对社会毫无作为毫无贡献,这样的人算高尚吗?有价值吗?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选文11
【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评析】
孔子对弟子们充满了关爱,冉耕身患恶疾,孔子担着被传染的危险去看望他。
这段表达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以及师生情谊的深重。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上天要了我的命!上天要了我的命!”
选文12、13
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悲痛。跟着他的人说:“您太悲痛了!”孔子说:“真的很悲痛吗?不为这样的人极度悲痛又为谁极度悲痛呢?”
【评析】
颜渊因贫病三四十岁就早死了。孔子很伤心,反复念叨着:“唉!老天要了我的命!”体现了孔子对弟子爱的深沉!
孔子最推崇的颜渊死了。孔子极其悲痛。跟着他的人说他太悲痛了。孔子反问:“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能为谁悲痛呢?”显示了孔子对弟子爱的深厚。
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快乐不是没有节制的,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子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 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性情中人。
为什么孔子在伯牛与颜渊死时表现的不太一样?
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三、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结合课文内容与自身生活经验)
尊重与敬仰(学生对老师)
欣赏与关爱(老师对学生)
↓
亦师亦友
(思想的引导 人格的平等)
名人事例
名人名言
毛泽东尊师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曾因不满校方对学生的压制,领导了驱逐校长张干的“驱张运动”,险些被张干开除。建国后,张干的日子很不好过。毛泽东了解张干的情况后,致函湖南省政府主席王首道,要他代为慰问,送些救济粮款,后来还请他到北京观礼。
周恩来不忘师恩
周恩来少年时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到进步教师高盘之的较大影响。他常用的笔名“翔宇”就是高先生为他取的字。周恩来参加革命后不忘师恩,曾在延安答外国记者问时说:“少年时代我在沈阳读书,得山东高盘之先生教诲与鼓励,对我是个很大的促进。”
居里夫人尊师
居里夫人单独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此时她想起了中学时代在华沙教过她的一位法文老师。老师是巴黎人,一直渴望回巴黎看看,但没有钱来实现自己的心愿。成里夫人就从奖金中拿出钱,给自己的老师寄去了全部旅费,并把她接到自己在巴黎的家中,让她高高兴兴地住了很长时间,了却了一桩心愿。
李嘉诚尊师
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李嘉诚尊师重教,捐巨资兴办了汕头大学。一次,他邀请汕头大学的一批教师来港,他准备亲自去车站迎接。恰好此时他又接到通知说,国家经贸部一位官员将专程来港与他洽谈生意,请他去迎接。经过考虑,李先生安排了别人去接经贸部官员,而自己还是去火车站接各位老师。
程门立雪
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搜集尊师名言:?
1、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2、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3、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4、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5、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宋〕李觏gòu 《广潜书》???
6、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矣。——晋.葛洪《勤求》?
7、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9、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10、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孔子博古通今,德行高尚,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深受弟子们的敬爱,但他总把自己放在跟别人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从学识、道德和日常生活中感受他的伟大!感受夫子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