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有教无类》课件(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有教无类》课件(4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8 15:3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有教无类
孔子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选文1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无类”包含哪几层意思?
选文1
子曰:“有教无类。”
【评析】“无类”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区别,即不因为贫富地、贵践、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这类么说,也这么做。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孔子学生来源
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如曾子是鲁人,子张是陈人,子长是齐人,子游是吴人。
颜路与颜回,曾点与曾参,父子都同时是孔子的学生。
孔门弟子各有性格上的毛病,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孔子的学生来自各个阶层。有贵族,如鲁国大夫孟懿子和南宫适都是孔子的学生,但更多的还是平民。
孔子的学生有不同的职业。孔子的弟子子贡是卫国的商人,颜回当过强盗,子张是做马匹交易的经纪人。
有教无类小故事
据《史记》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jiā 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贽),因门人请为弟子。”
这个故事说的是:子路生性粗鄙,好逞强斗勇,志气刚强直率,曾经戴着公鸡的羽毛,佩着公猪的牙齿等示强之物,侮辱过孔子。孔子就设礼乐,慢慢引导子路。子路终于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的门人请求作孔子的学生。后来子路成为了孔门弟子中的大贤人。假如孔子因为子路侮辱过自己而不对他进行教育,那么社会上就会多一个粗鲁的人,而少一个贤人。
可见,孔子的“有教无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我国教育史上也因此才有了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二”的美谈。
孔圣人教化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个有血有肉,敢说敢当的子路兄了。这位鲁直可爱的山东人,名叫仲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是孔圣人的得意门生。《史記》里称他:「性鄙,好勇力,性伉直。」刚勇好强,这也是典型齐人的性格。这位子路兄,只比孔子小九岁,也算同辈中人,所以,对于老师,说话总是大大咧咧,也大概唯有他敢于直面顶撞孔圣人。据《說苑》〈貴德〉中记载,子路与孔子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这样的:
那天,子路兄「冠雄鸡,佩豭豚」,手持利剑,勇武凌人地站在路旁,端的一副先古“后朋克”的打扮。孔圣人一见,嘴里啧啧两声,教化之心顿生。如你所知,这老先生总爱教训人。当初便对如盗拓辈的“黑社会老大”也曾苦口婆心过,今日见了这样一个“小混混级”的后生,自然不在话下。于是,孔圣人悠悠然地问道:“后生,干嘛要提着剑呢?”子路回答说:“防身嘛,谁对我不好,我就砍他,这样才不会被人欺负呀。”孔子闻言,文绉绉地讲了一通君子无需用剑的道理。他说:“『君子,以忠为质,以仁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闻于千里之外。不善则以忠化寇,暴以仁围,何必持剑乎?』”这子路虽是鲁莽之人,但心却灵巧,而且对于孔子这一套“以德服人”的理论非常敬服,再者,恐怕也厌倦了“小混混”打打杀杀的生活,于是,赶紧找了件长袍穿上,托关系递条子,终于成了入门弟子。这一点,太史公说得明白:「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后来,大概没钱,交不起学费,便给孔子“打工”端茶倒水,牵马驾车,也算是勤工俭学,以劳付酬吧。
子路好勇刚猛,而且喜欢音乐。只不过,雅乐古调不是他的更爱。他更喜欢“准摇滚”的即兴弹奏。那一日,子路兴致勃发,欣然鼓瑟,然铿铿锵,锵铿铿,“有北鄙杀伐之声”,孔夫子听了非常不喜欢,唉道“由也瑟,奚为于丘之门?”孔子说:“仲由鼓瑟,哪里像是我孔门所教的呢?”故事若讲到这里,你会以为子路这人大大咧咧,太过粗鄙。其实不然。他其实非常谦虚,甚至到了“闻过则喜”的地步。便说这件事,后来同门师兄冉有把老师的抱怨告诉他。他竟“惧而自悔,静思不食,以至骨立”。自然,子路的“惧”不是胆小,而是因为尊敬老师,肯从别人的角度着想,反思自己的不足。真不亏是一位谦虚上进的好同志。
子路的优点不止此。他这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胆直心正。当年,穿着夹着麻草的破袍子在街上行走,见到那些“衣狐貉”的富贵权势之家,照样是昂首挺胸,谈笑风生。这自然是一派“坦荡荡”的君子之风。另外,子路对父母尽孝,曾为父母吃到白米饭,「负米于百里之外」;他对朋友有义,「原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还有,他一言九鼎,言出必行,行必有果,《论语》上就夸赞「子路无宿诺」。正是这样一位有情有义的好男人、真丈夫,便是死,也要堂堂正正、大大方方。当年,因为卫国内乱,子路为了救主,不顾危险,最后惨死乱军的刀剑之下。死之前,子路系帽的带子被他们的戈给击断了,子路自语:「君子死,冠不免。」将帽带系好,从容赴死。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产生的根源:
一、来自于孔子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性相近,习相远也”
二、来自于孔子的仁爱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选文2
【译文】 孔子说:“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则选文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观念?
本则中孔子强调教育要结合受教育者的智力高下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即“因材施教”的原则。
【评析】
这句孔子的自白,让后人看到,这位万世师表的人物他也是有想法的,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教法。孔子重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不聪明,自己又讲的太玄妙。学生会去想啊想,想不出来,就“殆”了,殆是什么意思?危险。学生理解能力足够,就讲授适合他们学的东西,这就是孔子。
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选文3
【译文】?子路问:“听到就去实践它吗?”孔子回答说:“有父亲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实践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时间它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实践它!”公西华说“子路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亲兄长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了就去实践它’我不明白,冒昧地问一问。”孔子说:“冉求遇事退却,所以我让他果敢前进;子路勇气过人,所以我让他沉着冷静”
孔子对同一个问题,竟然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公西华感到有些糊涂,就向孔子请教,为什么?
孔子的回答耐人寻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原来,孔子之所以对同一个问题给出完全不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
????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现代教育上称为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颜渊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回复和符合于‘礼’,就是仁。有一天做到了克制自己,符合于礼,天下就都赞许你是个仁人了。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纲领条目。”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说的话去做吧。”
仲弓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出门工作、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用差遣人民如同去承当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给别人。为国家办事没有怨恨,处理家事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司马牛问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慎重。”司马牛说:“说话慎重,就称作仁吗?”孔子说:“凡事做起来都是困难的,说话能不慎重吗?”
三个学生请教的是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虽是慎重之意一以贯之,但侧重点大相径庭。为什么呢?颜渊是孔子最为器重的学生,道德素养很受孔子的推崇,因而孔子对他提出了克己复礼的儒家最高道德要求,遇到事情应该怎样应付就完全放心颜渊自己把握了。对其他两位则是提出具体的建议,特别是司马牛饶舌话多,个性急躁,所以孔子针对他的缺点给与告诫。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早五百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
3、 孔子主张把统一要求和培养特长结合起来。
1、 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
2、 孔子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这则选文还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选文4
【译文】
子张问:“子文三次做宰相时,没感到高兴;三次被罢免时,没感到委屈。卸任前,总是认真地办理交接事宜,怎样?”孔子说:“算忠心了。”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来仁?”又问:“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抛弃家产跑了。到了另一国,他说:‘这里的大夫同崔子一样。’又跑了。再到一国,再说:‘他们同崔子一样。’再跑了。怎样?”孔子说:“算清白了。”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来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又问:“崔杼杀了齐国的国君,陈文子有四十匹马,他却丢去这四十匹马离开了齐国。到了别的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杼啊。’于是离开了这个国家又到一个国家去,就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杼啊’又离开了这个国家。怎么样?”孔子说:“算得上清白的了。”问:“算得上仁吗?”答:“不知道,哪里算得上仁呢?”
选文第4则:
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中表现出的孔子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未知,焉得仁?”一方面,说明“仁”的标准是很高的,第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在弟子的面前是不妄言的。
《论语》当中孔子也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过总结。一方面是客观上的启发,另一方面是主观上的思考:
5【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
6【原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结果没好处,还不如学习。
7【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选文5、6、7
“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选文第5则:
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选文第6、7则:
这两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后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第一句话,让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深谙教育心理学的孔子,这个老师有点坏,“愤”“悱”两个字,仿佛让我看到他对着学生一脸悠然自得说:“很难吧~不知道了吧~不知道就在想一想啊~想不出来了吧~好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一副欠扁的样子,但你又确实想知道,能奈他何。也就是说,一定是学生很想知道了,他才说,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教学效果最好。不像我们,大家不一定想知道,我在这里说的满头大汗,所以大家回去记不住什么。、
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孔子重视思考和学习的关系。这种关系荀子也论述过,他说的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让他们记住,还得有时间让学生来回味。这种状态我很认可。但是,很不幸的,大家生活在一个学都来不及的时代里,思的时间就更少了,所以没事多发呆,好好想想自己的人生,想想学过的知识。
选文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对于我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本则中孔子是否在批评颜回?
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主张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选文9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不如穷得有志气,富得有涵养的人。”子贡说:“修养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对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说到过去,你就知道未来。”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怎样的理想境界?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怎样的理想境界?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评析】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看到孔子的教学方法在于启发之外,“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是在子贡弄明白前一个道理之后,才开始和他谈论《诗经》,这就是循序渐进。
切磋琢磨qiē cuō zhuó mó
【解释】:将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比喻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商讨,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
【出自】:《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近义词】:取长补短、推本溯源
【反义词】: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选文10
【译文】
子夏问道:“美丽的笑容上面泛起一对酒窝,漂亮的眼睛闪闪转动,未染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裳,这是说什么啊?”孔子说:“这是说绘画后于白色的底子。”
子夏说:“礼后于人的本性吗(就是说礼是施于人的本性上面的吗)?”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卜商啊!从现在开始可以跟他讨论《诗三百》了。“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几句的描述,孔子对以“绘事后素”,乃是以这几句比之于绘事,这几句的描画确是一幅美人图,美好的笑容、黑白灵动的眼眸,素净的妆容也显得极为绚烂,孔子之义只是以“绘事”为喻,笑倩、美目盼等等,只是完成了人物轮廓和色彩,但是画幅还不算完成,完成整个画幅还得施以最后的素色,这样整幅画幅才算完美。郑注所谓:“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 ”得其旨。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评析】
这个意思很清楚,子夏为什么还要问?显然,他是要“举一反三”。于是孔子回答“绘事后素”。绘事,就是画画;后素,就是“后于素”。也就是说,画画,要先有白底子,然后才能画花纹。这就已经是由此及彼,说开去了。谁知子夏竟大受启发,高兴地问:“礼后乎?”什么叫“礼后乎”?就是说,礼,也像绘画的花纹一样,要放在打底子的后面吧?孔子一听,喜出望外地说:启发我的人就是你呀(起予者商也),我可以和你讨论诗了(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在孔子看来,礼乐也是要先打底子的。拿什么打底子?仁。仁爱或者仁义,就是礼乐的底子。仁为礼乐之本,当然要先仁义而后礼乐。这就叫“礼后”,或者说“仁先礼后”。
不过这样一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话的本意就变了,不再是“以本色为美”,而是“以本色为底”。所以课本的翻译,虽未必是诗的原意,却符合孔子的想法。曲解诗意的,不是课本,倒是孔夫子。那么,是孔子不懂诗吗?不是。他是故意曲解,也就是要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事。原意不原意,曲解不曲解,严谨不严谨,他可不管。孔子的“曲解诗意”,其实是不怎么好批评的。环境不同,目的不同,想法也不同。孔子和子夏谈诗,并不是做研究,而是讲道理。子夏问,孔子答,目的都不在诗之中,而在诗之外。诗的本意,也就并不重要。只不过这个弯,也实在转得太大了一点,让我们看得一头雾水。
选文反映出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和方法。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学思结合
教学相长
化抽象为具体
启发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
教学方式方法
教育思想
有 教 无 类
分析总结:本文阐述了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呢?
教育指导思想:有教无类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学习方法:
举一反三、学思结合、敢于质疑


试结合《论语·述而》中“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简要谈谈你对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认识。
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有教无类yǒu jiào wú lèi
【解释】: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广招学生,只要能交上十条干肉作薄礼的人,不论贫富、贵贱、老幼、国籍等差别,他都一律收下来平等地施以教诲。有教无类的思想以及实践,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级,还为平民能通过教育进入统治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古代好学的例子
天才来自勤奋
有人问寺院里的大师:“为什么念佛时要敲木鱼?”大师说:“名为敲鱼,实为敲人。”“为什么不敲鸡呀,羊呀?偏偏敲鱼呢?“大师笑着说:“鱼儿是世间最勤快的动物,整日睁着眼,四处游动。这么至勤的鱼儿要时时敲打,何况懒惰的人呢!” “懒惰”是个很有诱惑力的怪物,人的一生谁都会与这个怪物相遇。
梁实秋讲过一个很生动的故事:唐朝有个百丈禅师叫怀海,亲近马祖时得传心印,精勤不休,他制定了《百丈清规》,他自己笃实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天没有工作,一天他就真的不吃东西。怀海禅师为何能精勤不休?就因为他有得传心印的信念和抱负鞭策他。 勤奋不是先天生就的,而是后天自己养成的,人一旦有了抱负和信念,就会产生勤奋。马克思花了40年的心血,转写了《资本论》。
踱为了详细占有材料,他仔细钻研和做过摘要的书达1500多种。他在出外散步时总要带上笔记本,并且不时地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和他认为有用的东西都记在上面。他还常常在室内踱来踱去,一边走,一边思考,长年累月竟把门窗之间的地毯踩成了一条浅沟,好似穿过草地的一条羊肠小道。他经过勤奋的学习和研究,终于在逝世前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二卷、第三卷的初稿。 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故事,告诉人们“勤奋来自抱负”。
据说,清末时梨园中有“三怪”,他们都是因勤学苦练成了才。 瞎子双阔亭,自小学戏,后来因疾失明,从此他更加勤奋学习,苦练基本功,他在台下走路时需要人搀扶,可是上台表演却寸步不乱,演技超群,终于成为功深艺湛的名须生。
另一位是跛子孟鸿寿,幼年身患软骨病,身长腿短,头大脚小,走起路来很不稳便。于是,他暗下决心,勤学苦练,扬长避短,后来一举成为丑角大师。
还有一位是哑巴王益芬,先天不会说话,平日看父母演戏,一一记在心,虽无人教授,但他每天起早贪黑练功,常年不懈。艺成后,一鸣惊人,成为戏院里有名的武花脸,被戏班子奉为导师。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三次去考举人,均遭失败,后来立志学医,勤而不怠,终于写出了传世的巨著《本草纲目》。
举世瞩目的科学家霍金和诺贝尔就是很好的例子。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正是逝世于300年前的同一天。他年青时就生患绝症,然而他坚持不懈,战胜了病痛的折磨,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即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这时他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
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 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但霍金不会因为小小的病痛的折磨而放弃了对学习的渴望,他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霍金在剑桥大学任牛顿曾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霍金还在1988年4月出版了《时间简史》,已用33种文字发行了550万册,如今在西方,自称受过教育的人若没有读过这本书,会被人看不起。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但由于经营不佳,屡受挫折。后来,一场大火又烧毁了全部家当, 生活完全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债度日。父亲为躲避债主离家出走,到俄国谋生。诺贝尔的两个哥哥在街头巷尾卖火柴,以便赚钱维持家庭生计。由于生活艰 难,诺贝尔一出世就体弱多病,身体不好使他不能象别的孩子那样,活泼欢快,当别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他却常常充当旁观者。童年生活的境遇,使他形成了孤 僻、内向的性格。
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到他10岁时,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彼得堡。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当地请了一个瑞典的家庭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体质虚弱的诺贝尔学习特别勤奋,他好学的态度,不仅得到教师的赞扬,也赢得了父兄的喜爱。然而到了他15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学业。诺贝尔来到了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
凿壁偷光
讲的是匡衡,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於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於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囊萤映雪
讲的是车胤 车胤(公元333-401),字武子,东晋时期南平郡离县人(今临澧县柏枝乡)。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其囊萤夜读 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他功名仕途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先后曾任:中书侍郎、待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两次进爵后,被朝廷封为关内侯与临湘候。职守功勋,颇极一时之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