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王何必曰利》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王何必曰利》课件(3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97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8 15:3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我是个修冰箱的。前段时间,一个小饭店的冰箱门关不上,我去给他们修好了。其实,当时我就发现那个冰箱的制冷系统泄漏,制冷剂快要跑光了,但我没说,因为如果下次再去修,就能多拿三十块钱上门费。果然,没到一个月,那台冰箱就不制冷了,他们又喊我去修,我不但多拿了三十块钱,还以五折的价钱从这家店买了些酱牛肉,赚了。
2
  我是一家小饭店的小老板。现在的东西真靠不住,冰箱一个月坏了两次,大夏天的,里面的熟食都坏掉了,都是贵东西,我舍不得扔,让厨师重新煮了,用重料盖掉腐味,低价卖掉了。修冰箱的师傅买了一些,后来他打电话来说,全家吃了都拉肚子。我有点愧疚,当然也没有承认是我们的问题,他没凭没据的,到哪儿也说不清。
3
  我是个儿童玩具厂的小老板。我们的玩具都是用回收的废塑料、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做的,我当然知道这些材料含铅含汞含甲醛,对健康有害,但是现在生意难做,都用真材实料能赚几块钱?
4
  我是个建桥的工人,这次找了个不错的活,别的工地一天一百二,这里给一百五。一上班我就明白了他们工钱高的原因——这是个豆腐渣工程,拿沙子充水泥,拿水泥充钢筋。别的工人不敢干都走了,我留了下来。儿子上个月查出白血病,我砸锅卖铁也不够他治病,不多赚点钱,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的病恶化了。
5
  我是个质监局的领导,上次查了一批玩具小作坊,一个小老板找到我老婆说情,又给我捎去两瓶五粮液,我就把他那批玩具放了。处理完事情后,他请我吃饭,没想到,回家的路上,开车过新桥时,那桥居然塌了!我俩一起栽了下去,双双骨折,唉……
6
  我是个医生。去年一家医疗器械厂来推广他们生产的心脏支架,回扣很高,我看质量好像没什么问题,就用了。没想到居然是伪劣产品,才用了一例就出医疗事故了。
7
  我是个法官。一个老朋友的医院出了医疗事故,来找了我好几次,看在多年朋友的情分上,我睁一眼闭一眼,在判决时没让他们担什么责任。
8
  我是个重点中学的校长。每次开学时来报名的家长都挤破头,这学期好不容易都定好了,一个法官的女儿又来加塞,这很难办。也真巧,偏偏有个学生上课辱骂老师,我们从重处理,把他开除了,这才倒出一个名额来给她。
9
  我是个农民,去年拿出所有积蓄做了一次心脏搭桥手术,却被伪劣支架给坑了,医院没赔什么钱。之前指望孩子能有点出息,可这个不争气的却让学校开除了。我已经没有劳动能力,就干脆让他弃学在家侍弄大棚。这几天出花菜,他去喷杀虫剂。没想到这孩子不认识农药,居然稀里糊涂拿错了。结果好些人吃了以后农药中毒,听说有医生,有法官,有校长……
  大多数时候,我都认为是别人在作恶,自己从来没有。我只是有时候做了顺水人情,有时候睁一眼闭一眼,有时候随便一抬手一放手,顶多只能说是没有摸着良心做好人。
  但见了很多事情以后,我好像明白了些什么。
  所以现在我知道,如果自己不想倒霉,那就尽量不要让别人倒霉;如果我希望身边都是好人,那自己首先要做个好人。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史记》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错。但是,两眼只盯着财利的人会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不择手段追逐财利的人,不仅会伤害他人,而且会伤害自己;如果人人利字当头,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沦为冷冰冰的金钱交易。
王何必曰利
第一则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翻译】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人家,您不辞长途辛劳前来,将有使我的国家获利的手段吧?”
第一则
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利:使动用法,使···获利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翻译】孟子答道:“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希望国家强盛)只要有仁义就行了。假如王说:‘怎样才对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一般士子和平民百姓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利?’这样,上上下下互相从对方那里谋取私利,那么国家便会处境危险了。”
“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翻译】“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那个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那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国家有兵车万辆,大夫拥有其中的一千;国家有兵车千辆,大夫拥有其中的一百,这不能说是不多了。但如果以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
后: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
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

【翻译】 “没有一个有仁德却会遗弃父母的人,也没有一个讲道义却对他的君主怠慢的人。王也只讲仁义就行了,何必一定要讲利呢? ”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仁:名词作动词,有仁德
义:名词作动词,讲道义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这是当时梁惠王对孟子的期待,也是当时诸侯对孟子的期待。面对梁惠王的期待,孟子将如何应对呢?

找出文段中孟子表达的中心论点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说出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A、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 犯上
B、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孝亲 忠君
举例论证:不夺不餍
举例论证 仁不遗其亲 义不后其君
总结: 《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国危矣
宋牼将之楚
第二则
2、宋牼kēng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将:将要
之:动词,到,到…去 遇:遇到,碰到,相逢 何之:之何,到什么地方去,宾语前置
构兵:交战。构,交结,连接
说(shuì):劝说
罢:使…停止
遇:投合,符合
请:表敬副词
详:形作名,详细的情况
指:通“旨”意旨,意向言:讲述
译文:宋牼将要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遇上了他。孟子问道: “先生将要到什么地方去?”
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要去拜见楚王劝说他并使他停止战争,(如果)楚王不高兴,我要去拜见秦王劝说他并使他停止战争。在两个国王中将会有与我志趣投合的人。”
孟子说:“我不敢问你去劝说的详细情况,希望能听听你去劝说的大致意向。你将怎 样去劝说他们呢?”
  宋释说:“我将(向他们)讲述两国交兵是没有好处的。”
“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 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志:志向 号:指所用的提法 悦:意动,感到高兴 以:因而
罢:使…停止
乐:意动,以…为乐,乐意。乐罢而悦于利,乐于休兵而喜欢利
怀:心里想着 以:来
事:侍奉 去:离开,舍去 以:相当于“而”,表修饰
相接:交接,交往
然而:这样却
未之有:宾语前置
译文  孟子说:“先生的志向是远大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劝说的说法)却不行。先生用利益去劝说秦国、楚国的国王,秦王楚王喜欢利益,因而撤回所有的军队,这会使军队的士兵乐于休战却喜欢利益啊。做臣子 的心里想着利益来侍奉自己的国君,做儿子的心里想着利益来侍奉自己的父亲, 做弟弟的心里想着利益来侍奉自己的哥哥,这样君和臣、父和子、兄和弟最终舍仁义,心里想着利益来互相交往,这样却不使国家灭亡的,还从未有过。
  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 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 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 末之有也。何必曰利?”
是:这
去:舍去
以:表目的,来
王:(wàng)动词,成王业,做王
译文:先生用仁义的道理去劝说秦楚两国的国王,秦王楚王喜欢仁义,因而撤回所有的军队,这会使军中的士兵乐意并且喜欢仁义啊。做臣子的心里想着仁义来侍奉自己的国君, 做儿子的心里想着仁义来侍奉自己的父亲,做弟弟的心里想着仁义来侍奉自己的哥哥,这样君和臣、父和子,兄和弟舍去掉利益害,心里想着仁义来互相交往,这样却不能称王的,还没有过。为什么一定要说利益呢?”
1、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反对他从"利"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
提示:从治国安身的角度来分析。
2、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
3、文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论点的?
正反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思考
先秦诸子散文 《孟子》选读
22
2021/2/28
追求利与取义到底会有何影响呢?请从课本找出来。
兄弟割袍
父子反目
君臣成仇
追名逐利
国破家亡
手足情深  
父慈子孝
君臣一体
躬行仁义
称霸天下
何必曰利
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反)
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正)
鸡鸣而起
第三则
第三则: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译文:孟子说:“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行善者,是舜一类的人;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谋利者,是跖一类的人。要想了解舜和跖地区别,没有别的,只是“为利”和“为善”的差别。”
作者通过正反对比,说明了“为利”与“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多行善。
扬善——圣贤之人(舜)
逐利——杀人魔王(跖)
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

明确:
孔子:追求利,但要符合义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对利的追求孔子与孟子的区别在哪里?
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要利义齐飞,当然,的确也不可能只说仁义而不说利,这已不合乎我们今天的现实。应该是既说利也说义,或者,还是用圣人孔子的那句话来调节,叫做——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孟子的义利观
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孟子是否要人们完全不考虑“利”,放弃“利”呢?
《孟子》一书中“利”字共出现38次,主要有三种意思。其一是指利益,作名词。其二是有利于、利用、以……为利的意思,作动词。其三是锐利或利害的意思,作形容词。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上》)
“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尽心上》)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公孙丑下》)
“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可以说相当于我们现在通用的“利益” 。
首先,孟子积极肯定了人皆有物利需求,认为这种物利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必然的,合理的。对于生存着人来说,有些需求是不可或缺的,他认识到人活着就有需求,人的需求是开放的,而且一些需求必须不断地得到满足。因而当政者要顺着民众的需求,使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公孙丑》)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梁惠王上》)
其次,孟子认为,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联的、相生相长的。孟子指出,在尽量使物质享受达到一定水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务必加强教育,加强人伦道德观念的培养 。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òu](锄草);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梁惠王上》)
义利并重、以义为先的政治观
合乎礼义、以义待利的生活观
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纵观《孟子》全书,我们可以看到它洋溢着孟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渝的救世情怀:以民为本,以利为本,崇古尚贤,崇义尚道,自承先圣,身任天下。正因为那个变革性、过渡性时代的礼乐崩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孟子以天下苍生黎民为念,高举仁义的思想大旗四处游说,奔走呼号。表达了渴望丰衣足食,渴望安居乐业,渴望和平、统一、稳定的心声。
 这是山西的一家商号的东家和掌柜的合影。读张合影,既要看到这家商号管理层的核心,老中青三代10人搭配,表明其经营人才的传承,更要注意到商号的对联:“大丈夫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晋商曾称雄国内商界500年之久,“仁中取利、义内求财”,商德功不可没,其价值难以量化。
早上喝一杯三聚氰胺毒牛奶,夹着一根河南产的瘦肉精猪肉火腿,切一个苏丹红咸鸭蛋,来两口膨化粉做的面包,中午买些尿素豆芽,石膏豆腐,毒生姜,麻辣烫加止泻药,再买点牛肉膏牛肉炖点膨大西红柿,回到豆腐渣工程房,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硫磺馒头。饭后抽根高汞烟,去地摊买本盗版小说,回去上一会盗版操作系统的自由言论网,晚上钻进黑心棉被窝。核辐射算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