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创新教案+课堂活动卡+课前预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古诗三首》(创新教案+课堂活动卡+课前预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1 20:4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4.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5.开展有关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确定活动主题,了解获取资料的途径和记录方式。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诗歌画面,融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教学难点
开展有关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确定活动主题,了解获取资料的途径和记录方式。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用结合偏旁、组词等方法识记生字,如识记“牧”时,可以让学生说说对“牧童”的理解,引导学生结合“牧”的偏旁“”,了解“牧童”就是放牛的孩子。“屠、苏、魂”可以组成常用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书写“牧”时,要引导学生观察“牛”作偏旁时,第二横变成提。
阅读理解
课文中对有些字词做了解释,应放手让学生借助这些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没有注释的,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还可以结合诗句内容和课文插图来理解。古诗教学应该彰显朗读的作用,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引读、范读、听音频仿读等方式,通过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诗中的情感。
积累运用
在反复朗读、理解体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找到适宜的方法,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本课课件。
2.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3.搜集有关传统节日的其他古诗。
学生准备:搜集一两首跟传统节日有关的其他古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屠、苏”2个生字,会写“符”字。
2.学习《元日》,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1.导入:同学们,我国文化历史悠久,有很多传统的节日,由古至今流传下来。大家想想: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交流。
3.过渡:大家说得都很好,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着独特的魅力。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用诗来表达自己的节日情怀,今天我们就走进《古诗三首》,感受诗中不同节日里所展现的风采。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操作指导 以学生熟悉的传统节日导入新课,让学生畅所欲言,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拉近诗歌和生活的距离,对诗题的理解以学生为主,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及思考力,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板块二 学习古诗《元日》
活动1 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曾于宋神宗时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活动2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同桌互相交流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读准“屠苏”“旧符”。
(3)师范读古诗,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
元 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学生模仿老师,读古诗,读出节奏。
活动3 借助字卡,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识记生字:“屠、苏”。
交流自己记住这两个生字的好办法。如,加一加:屠,“者”加上尸字头。
2.交流书写注意点。
符:上下结构,上部是竹字头,因为古代符节都是用竹子做的,后来才慢慢演变成用铜、玉做。下面的“付”笔画少,要写得略大,托住上部。
3.书写生字“符”。
4.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然后临写这个生字。
操作指导 此处教学要彰显朗读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为学生背诵积累做铺垫。教学时注意要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意义识字、区别形近字等方法,牢记生字的特点,掌握书写要点,把字写规范,写正确。
板块三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活动1 想象画面,回答问题
1.教师范读古诗《元日》。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读的字音、语调,一边听一边想:古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你知道当时的人们过春节时都有哪些活动吗?
2.交流填空。
宋朝时人们过春节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爆竹 喝屠苏酒 换桃符)(板书:爆竹 屠苏 换旧符)
教师相机出示三幅图片。
活动2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1.借助书中的注释,试着弄懂诗句的意思。
(1)学习前两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①你知道什么是爆竹吗?(爆竹就是鞭炮。)为什么春节要放爆竹呢?(寓意竹报平安。)
②过年了,我们的年龄有什么变化呢?(长了一岁。)“一岁”就是一年的意思,在欢闹的鞭炮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第一句中哪个字有“过去”的意思?(除)
③在古代,春节时人们除了放爆竹,还会喝一种酒,一种用屠苏草泡的酒,叫屠苏酒,据说可以驱邪和躲避瘟疫。
④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⑤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引导:春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喝屠苏酒,外面放起了爆竹,人们会有怎样的心情?(板书:喜悦)指名朗读,读出这种喜悦的心情。
(2)学习后两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①千门万户:千家万户,家家户户。“千”“万”在这里是“多”的意思。
②等到第二天一大早,千家万户打开大门,看见的是什么?(初升的太阳照进家门,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③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省略了主语,就是每家每户都在自家门前挂新桃符。在古代,人们在过春节时喜欢挂桃符,可以除旧迎新,驱邪避祸。后来慢慢演变成现在的贴春联。
④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注意语速、节奏。
3.背诵全诗。
操作指导 讲解这首诗时,一定要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原则,为后面两首诗的学习做好铺垫。教学中充分运用范读、引读、模仿读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情感的体悟,借助图画理解古诗中省略的内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块四 总结全诗,布置作业
1.总结:这首诗写了以前的人们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诗中写到了三种过节习俗: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整首诗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奋发的情感。(板书:万象更新 光明美好)
2.布置作业:
(1)过春节,除了诗中描写的这三种习俗,流传到现在还有什么习俗呢?查查资料。
(2)搜集其他描写春节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操作指导 开放式的作业,将课内与课外巧妙衔接,意在培养学生搜集和积累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魂、酒”等5个生字,会写“欲、魂”等10个生字。
2.学习《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开展有关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确定活动主题,了解获取资料的途径和记录方式。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能背诵古诗《元日》,并说说学习这首古诗的方法?
2.学生回顾学习《元日》的方法。
(1)借助拼音识记生字。
(2)借助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3)想象画面感悟诗意。
(4)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3.导入:今天,我们就尝试用这样的方法,继续来学习本课的另外两首古诗《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 帮助学生提炼学习《元日》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扶手,使学生能在帮助下自主学习,从而习得自学能力。
板块二 自主学习,理解《清明》
活动1 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将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查查字典,和同学讨论。
3.交流:
(1)指名读古诗。读准生字“欲、魂、借、酒、何、牧”。
(2)用生字进行组词,初步理解字义。
活动2 简介作者,理解诗句
1.解题。
课件出示 清明是指清明节,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4月5日前后,是扫墓祭祖或踏青游春的日子。
2.简要介绍诗人杜牧。
课件出示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
3.抓住重点词,理解诗句意思。
(1)学习前两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①春天的雨下起来常常是怎样的?(绵绵不绝、淅淅沥沥)
②路上的行人为什么会“欲断魂”?他们为什么会伤心难过?(很多人这一天都要去扫墓,他们想起了已逝的亲人。)
③说一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
小结:诗人本该和这些行色匆匆的旅客一样与亲人一起扫墓、踏青,但现在他一个人,内心感到孤寂难受,再加上细雨蒙蒙,内心更加难受。
④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2)学习后两句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①这两句诗让你知道了什么?(诗人问牧童哪里有酒馆,牧童指着远处,只见在那开满红杏的地方,露出了酒旗。)
②同桌合作,想象说话:诗人和牧童会怎么对话?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操作指导 在学生自主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深入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通过想象对话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后两句诗的理解。
板块三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活动1 读诗题,了解风俗
1.读诗题。读出节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根据注释,说说对诗题的理解。(诗人王维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思念自己远在家乡的兄弟。这里的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
3.交流对诗人的了解。
课件出示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九岁就以文采出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其十七岁时之作。
4.说说你对重阳节的了解及本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课件出示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人们会在那一天吃重阳糕,饮菊花茶,和家人一起出游赏菊,还会和家人一起佩戴茱萸,登高远眺。
活动2 学古诗里的生字
1.指名认读要求会写的生字。
2.播放生字书写动漫,观察生字,说说注意点。
兄:上下结构。“儿”紧接“口”,但下边两个笔画间要留空间。
独: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第三笔是“”,不出头。
异: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下部横要长,撇与竖间距适当。
佳: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是两个土,要注意横画间距均匀。
活动3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1.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①独:一个人。
②异乡:他乡。
③异客:他乡的客人。
④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⑤倍:更加。
(2)介绍创作背景:17岁的王维离开家乡,一个人漂泊在洛阳和长安之间,一直没有回到家乡。(板书:孤独)
(3)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2.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过渡:诗人就是这样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亲人的,而他的亲人此时在干什么呢?(登高、插茱萸)
(2)点拨:他们在登高、插茱萸。登高是古时候重阳节的风俗,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介绍茱萸:
茱萸是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3)和同桌互相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4)想象画面:诗人的兄弟们在登高、插茱萸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写一封家书给家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板书:思念)
小结:千言万语化成了两句诗,那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诗。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操作指导 这两首诗的学习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运用学习《元日》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抓重点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还可通过想象画面,模拟对话,很好地再现诗中描写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对古诗的直观理解。
板块四 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教师总结: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弘扬这种文化,感受民俗的风采和魅力。
2.布置作业:
(1)积累和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2)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小组合作,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了解过节的风俗。
操作指导 总结拓展环节鼓励学生积累节日方面的古诗词进行交流,并且可以适时组织开展诗词分享会,培养学生自我积累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多种方式诵读,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这三首古诗时,注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古诗时,采用多种方式读,如:自由读、同桌读、范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等,使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慢慢喜欢上古诗。
2.读中想象,体会诗人情感。
古诗学习重在融入情境,体味诗情。因而在教学本课时,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借助注释、字典、图画等理解诗句的意思,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整个教学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想象《清明》中诗人和牧童的对话,想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和兄弟之间的思念,充分感受到了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升华了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古诗三首
用时
5~7分钟
活动内容
自主阅读三首古诗,小组学习讨论,完成以下练习。
连一连
正月初一    元宵节
九月初九    春 节
五月初五    重阳节
八月十五    端午节
正月十五    中秋节
这三首古诗里都写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你发现了吗?把它们写下来。
在古代,过这几个节日会有哪些习俗?读一读,写一写。(至少写一个)
★活动建议
1.默读三首古诗,思考:三首古诗中分别讲到了哪几个传统节日?你对这些传统节日有什么了解?可以和同学讨论讨论。
2.认真读读古诗,诗中提到了几百年前古时候的人们是怎样过这几个传统节日的,课后借助注释及诗句,说一说。
3.小组交流自己填写的内容,根据同学的意见补充自己填的内容。
4.集体交流的时候要大声说出自己填写的内容。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古诗三首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熟读课文
默读两遍、朗读三遍,读通、读顺古诗。
预习字词
1.认真描一描下面的生字,并写出读音。
2.选择能组成词语的生字,打“√”。
3.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
元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曈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感知
《元日》描写的传统节日是__________;《清明》中描写天气和人们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传统节日是__________。
资料搜集  
1.搜集诗人王安石、杜牧、王维的资料。
2.搜集其他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
阅读质疑
1.例:“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少的一人是谁?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