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年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年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1 09:18:40

文档简介

座位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至第4页,第Ⅱ卷第5至第
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
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卡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邢侯簋)及铭文拓片。该簋的主人是邢侯,故被称为邢侯簋。该文物可用
来佐证,西周
文的大致意思是:(成王)某年三月,成王命辅臣
荣与内史宣读成王的册封说:“更改邢侯的服政
赐给邢侯臣奴三种:州人、东人、庸人。”邢侯受到
册命与赏赐后,向成王行稽首礼,为嘉庆天子之恩,
邢侯告祭祖先以厥顺福,表示定能尽职奔走以和上下
祭上天祈求永命于周。
A.宗法观念的浓厚B.冶金业的落后C.传统礼制的松动D.分封制的存在
2.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
要目的是
A.构建平等社会
B.强化中央集权C.规范社会秩序
D.缓和诸侯纷争
3.下表反映了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
古国
始封
国都今地
始置州郡县时期
少吴后赢姓国,周武
历夏商、周武王又封之
莒县
秦因置(莒)县
王封之于菖
于莒,战国时灭于楚
黄帝十二世孙奚仲为滕州市东历夏商西周,至战国灭秦因置郡,西汉

夏车正,禹封为侯。薛城
于齐
废郡为县。
单有虞氏舜帝师所封。单县
春秋时为鲁单父邑
西汉因置单父县
对上表所反映情况的合理解释是
A.分封制使周文化扩展至黄河流域
B.秦汉有些县渊源于先秦的封国国名
C.春秋战国时列国已经出现郡县制
D.县是古代最低层级的地方治理单位
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
4,唐初,由三省执掌国家政务,三省分别负责起草、审议、执行政令。过了不久,中书和门下两省合署办
公。宋朝时期,门下和尚书两省实际上逐渐被废止。这种变化反映了
A.政治体制因现实需要而调整
B.唐宋君主专制权力呈弱化趋势
C.政治体制变动的随意性太大
D.行政效率提高和相权得到增强
5.“宋代城市革命”为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工商业行会应运而生。《都城纪胜》记
载:“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据此可知,工商业行会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抑商政策的废止
B.商品经济的繁荣C.工商业竞争激烈
D.工商官营的确立
6.清政府分别采取不同制度来管理地方,如在蒙古族聚居的北京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主要采
取军府制;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并设驻藏大臣。这说明清政府
A.民族政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B.全国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一致性
C.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化和法制化
D.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维护民族团结
7.《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择》一书中提到:无论是当时的英国在华商人、驻华官员,还是当时的
英外交大臣,都毫不隐晦鸦片贸易对于英国商人、殖民地和政府税收的巨大利益。这说明英国的鸦片
A.其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大门
B.旨在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地位
C.与攫取中国财富有重要关系
D.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根本利益
8.19世纪末,义和团民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签订后,上海企业家穆藕初号召
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旗号。这一系
列变化主要反映
A.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
B.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
C.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9.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
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
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
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大钊演讲的目的是
A.弘扬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B.推动中国思想界向苏俄学习
C.颂扬五四运动取得胜利
D.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
10.下表为1900-1921年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投资机器面粉厂概况,表中数据的变化可说明
时间
1900—1913年
1914-1921年
项目
设厂数资本额(万元)设厂数资本额(万元)
民族资本
912.7
2321.3
外国资本49
1100.2
696.5
A.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B.洋务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空间扩大
D.民族资本开始主导中国经济
11.1930年,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发文批评“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认为它违反了“无产阶级是革
命的领导者,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者”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材料反映出当时
A.党内有人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B.党内右倾错误非常严重
C.农民阶级成为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力量D.马克思主义无法本土化
历史试卷第2页(共6页姓名
座位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皖江名校联盟2021年高二下学期开年考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第1至第4页,第II卷第5至第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
2.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II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卡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邢侯簋)及铭文拓片。该簋的主人是邢侯,故被称为邢侯簋。该文物可用来佐证,西周
A.宗法观念的浓厚B.冶金业的落后C.传统礼制的松动D.分封制的存在
2.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构建平等社会B.强化中央集权C.规范社会秩序D.缓和诸侯纷争
3.下表反映了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
对上表所反映情况的合理解释是
A.分封制使周文化扩展至黄河流域B.秦汉有些县渊源于先秦的封国国名
C.春秋战国时列国已经出现郡县制D.县是古代最低层级的地方治理单位
4.唐初,由三省执掌国家政务,三省分别负责起草、审议、执行政令。过了不久,中书和门下两省合署办公。宋朝时期,门下和尚书两省实际上逐渐被废止。这种变化反映了
A.政治体制因现实需要而调整B.唐宋君主专制权力呈弱化趋势
C.政治体制变动的随意性太大D.行政效率提高和相权得到增强
5.“宋代城市革命”为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工商业行会应运而生。《都城纪胜》记载:“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据此可知,工商业行会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抑商政策的废止B.商品经济的繁荣C.工商业竞争激烈D.工商官营的确立
6.清政府分别采取不同制度来管理地方,如在蒙古族聚居的北京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主要采取军府制;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并设驻藏大臣。这说明清政府
A.民族政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B.全国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一致性
C.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化和法制化D.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维护民族团结
7.《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择)》一书中提到:无论是当时的英国在华商人、驻华官员,还是当时的英外交大臣,都毫不隐晦鸦片贸易对于英国商人、殖民地和政府税收的巨大利益。这说明英国的鸦片贸易
A.其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大门B.旨在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地位
C.与攫取中国财富有重要关系D.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根本利益
8.19世纪末,义和团民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签订后,上海企业家穆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
A.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B.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
C.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9.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大钊演讲的目的是
A.弘扬民主与科学的精神B.推动中国思想界向苏俄学习
C.颂扬五四运动取得胜利D.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
10.下表为1900-1921年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投资机器面粉厂概况,表中数据的变化可说明
A.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B.洋务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空间扩大D.民族资本开始主导中国经济
11.1930年,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发文批评“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认为它违反了“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者”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材料反映出当时
A.党内有人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B.党内右倾错误非常严重
C.农民阶级成为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力量D.马克思主义无法本土化
12.下表为解放战争初期中共领导的人民力量在东北地区的发展概况(截止1947年4月)。表中数据表明
A.中共已经建立了稳固的东北根据地B.中共在东北地区的力量优于国民党
C.东北地区的人民已经获得基本解放D.中共已控制东北地区的大部分城市
13.1950年1月6日,中国北京军管会代表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张贴布告:收回美、英、法、荷在东交民巷的兵营。各国纷纷提出抗议,美国公使柯乐布写了一份措辞强硬的抗议信递交中国外交部,但随即该信件就被退回。中国外交部这种处理方式说明
A.新中国拒绝和帝国主义建立外交关系B.人民政府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另起炉灶”的外交原则已经确立D.新中国正努力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14.1957年2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主张
A.构建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体现出“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
C.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D.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1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对原有256项统配物资除最重要的燃料、原料、机电产品外,其他部分敞开供应和凭票供应,同时鼓励开办生产资料市场和交易商场。到1985年,计划分配物资的品种数量和范围进一步缩小。这一变化反映了
A.全方位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B.国家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人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6.公元前5世纪,智者运动在古希腊兴起。智者学派代表们把人置于社会和世界的中心,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同时又指出“我们不能确定地知道诸神的存在及其本质,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神的崇拜”。这说明智者学派
A.对世界认识仍处原始蒙昧之中B.忽视道德不利于雅典民主政治发展
C.没有完全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D.崇尚理性对后世启蒙运动影响深远
17.虽然宗教题目通常依然出现,但是在诸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和提香之类大师的作品中,创作重点越来越转向旨在揭示灵魂内在奥秘的肖像画,转向旨在以醒目的色彩和形式来使人感到赏心悦目的绘画。这一转变表明当时
A.绘画艺术摆脱了宗教的束缚B.欧洲理性主义思想影响
C.人文思想影响到了绘画领域D.宗教改革思想开始传播
18.启蒙思想家卢梭主张,当专制被暴力推翻后,人们需要在社会中达到新的平等。对此,他进一步指出,鉴于历史上的契约足以牺牲人的自由平等为代价的,所以要创立一种真正合法的契约来取代它。据此可知,卢梭所提倡的“契约”
A.是资产阶级法律学说的基石B.背离了天赋人权的精神
C.反映了追求平等的政治诉求D.揭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19.“从自然界的战争中,从饥饿和死亡里,产生了自然界最可赞美的东西-高等动物······从最简单的无形物体演化出如此美丽和令人惊叹的东西,而且这一演化过程仍在继续,这才是一种真正伟大的思想观念!”这段话评述的是
A.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理论B.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D.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20.根据下表信息,可知20世纪初
A.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B.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国同时开展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益制度化D.欧美国家对亚非拉加大投资力度
21.对于朝鲜战争的报道,苏联报纸说,“南朝鲜军队开始了美国预谋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略”;同一天的美国报纸则说,“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了广阔的前沿地带向后撤退,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据此推知,当时国际关系的显著特点是
A.美苏媒体的对立B.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和斗争
C.缓和与动荡并存D.“热战”是主要的对抗形式
22.“如果将敏锐的想象力和逻辑掺拌到荒谬的程度,结果将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诡谲”,“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材料所描述的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是
A.强调人的价值,注重对理想人格肯定B.采用夸张手法热情歌颂人的本能感情
C.强调客观、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D.用反传统的艺术手法,集中表现自我
23.下图《回家的男主人》,描写了一名以为战死沙场的士兵突然回到家中的情景。这幅画用高超的艺术手法、生动的表情展现和深刻的社会问题给予整幅作品完整的灵魂。下列创作理念与之最接近的是
A.“我只画我能看见的”B.“抓住瞬间,成就永恒”
C.“不会幻想怎能作画”D.“都能看懂还要画家干嘛”
24.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是1932年在意大利威尼斯市举行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二战后不断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单独或轮流举办过各种名目繁多的国际电影节300多个。这表明电影
A.发源于意大利威尼斯B.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地联系
C.成为影响最大的媒体D.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考生注意事项:
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5分,27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二
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道之全”······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
——摘编自人民网《宋代疑古思潮简论》
材料三
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潮分属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社会批判的产品,后者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有些学人将这两种形态的文化等量齐观,显然不太恰当。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段落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无论从产生的背景还是从所包含的内容而言,都以欧洲封建社会存在的最后几个世纪(14-17世纪),即严复说的西方“古学”转向“新学”的阶段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
——摘编自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治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程朱理学为例分析宋代“疑古”思潮出现的背景。(8分)
(3)材料三中指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试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本身说明原因。(7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北宋哲宗颁布诏令,在淮东路设官房,居养鳏寡孤独、贫困不能自存者,月给口粮、病者给医药。宋徽宗时,赐名为“居养院”,并推广到全国各州府。居养人的口粮、日用钱、冬季柴炭钱政府也都有具体规定。据统计,当时全国每年所需费用约五百万贯左右,全由中央财政承担。大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5%.南宋时期,各州府基本上都设立一处居养院。居养院大多依靠地方官府拨款、绅商捐款筹备基金。收养设施的兴废与地方官的热情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对穷民收养设施具有热情的官员离任的时候,其财源则迅速地被侵占或掠夺。
——摘编自《宋史》等
材料二
中世纪以来,英国教区济贫多实行给予居家的穷人以院外救济的形式。1601年,英国通过《济贫法》,确立了各教区依法负责照顾教区内的穷人,并设立济贫院,其资金来源于地方的济贫税。1802-1803年,14611个教区有3765个济贫院,每个济贫院平均有22人。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济貧税从1802-1803年的年均530万镑增加到1817-1818年的年均930万镑。19世纪70年代,当局对济贫院制度进行改革,把院内贫民划分为值得教济者和不值得救济者,对于不值得救济的贫民实行强制劳动制度。同时,改善济贫院的环境,增加济贫院的设施,改善济贫院的伙食等。院内救济的贫民由1870年的15万人增加到1912年的28万人。20世纪,济贫院在许多地区成为当地最大和最重要的建筑,最大的济贫院为1000多人提供食宿。
——摘编自郭家宏唐艳《19世纪英国的济贫院制度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居养院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国济贫制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到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C
B
A
B
A
C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A
A
C
C
B
C
题号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C
C
A
B
D
A
B
1.D【解析】根据“成王命辅臣荣与内史宣读成王的册封”“邢侯受到册命与赏赐后……”可知,该文物可以用来佐证西周分封制的存在,故选D项;材料不能体现“成王”与“邢侯”之间的血缘关系,无法说明宗法观念浓厚,排除A项;西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青铜器繁荣时期,青铜冶铸业发达,排除B项;根据“邢侯受到册命与赏赐后。向成王行稽首礼”可知,传统礼制并没有松动,排除C项。
2.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的主张与平等社会无关,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还谈不上“强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信息,故D项错误。
3.B【解析】据题干表格中信息可知,秦汉时期的莒、薛、单的郡县名称沿袭于先秦时期的封国名称,故选B项;西周的统治中心就在黄河流域,且题干材料提及的是秦汉郡县名称而不是地域,以及和周封国的关系,排除A项;表格未提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国被设置为郡县,排除C项;秦汉时期古代最低层级的地方治理单位是乡和里,排除D项。
4.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分权易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唐宋时期,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提高行政效率,进行合署办公,有的省甚至被废除,这些做法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宋君主专制权力并没有呈现弱化趋势,而是呈现加强趋势,主要原因是用品级低一些的官员实际行使三省长官的权力,这些官员皇帝容易控制,故B项排除。不是随意变动,而是现实需要,C项错误。由三省到一省的变化,并没有使相权得到增强,因为宋朝采用一系列措施分割相权,D项排除。
5.B【解析】根据材料“为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工商业行会应运而生”并结合所学可知,工商业行会的出现主要是受到宋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故选B项;抑商政策没有被废,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竞争问题,排除C项;工商官营是周代确立的,而不是宋代,排除D项。
6.A【解答】由题干信息可知,清政府在不同的边疆地区分别采取盟旗制、军府制等管理地方,从而巩固了边疆,体现出了清政府民族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故A项正确。B项在题干中未体现,故排除。由题干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B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说法并非题干材料主旨,故排除。
7.C【解析】据材料“鸦片贸易对于英国商人、殖民地和政府税收的巨大利益”可知,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和“旨在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地位”,也没有体现鸦片贸易“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根本利益”,故A、B、D三项错误。
8.B【解答】题干材料由“扶清灭洋”到“五九国耻”再到“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说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中国人民不断觉醒,爱国思想不断深入发展,国家观念逐渐形成,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且因果逻辑不清,故排除。题干材料突出的是反侵略,看不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故D项错误。
9.B【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1918年……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可知,这是因为俄国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理论成功变为现实,据此可推知李大钊演讲的目的是希望中国思想界向苏俄学习,故选B项。A项是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指导思想,可排除;五四运动还没有爆发,故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可排除。
10.C【解析】1900—1921年民族资本投资机器面粉厂在设厂数与资本额方面均远超外国资本,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发展空间扩大,故选C项;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排除A项;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B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中国经济受列强控制,材料强调民族工业发展空间扩大,“民族资本开始主导中国经济”说法错误,排除D项。
11.A【解析】根据材料大意,当时党内刊物发文批评“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认为其违反了“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者”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这反映出当时党内有些人没有从实际出发,犯了教条主义错误,还是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故选A项;批评“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并不是右倾错误,故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反映出农民阶级的主导作用,故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国已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故排除D项。
12.A【解析】从面积、县级政权看,多数乡村和县城被共产党所控制,又有46万人民军队保障,应当比任何一个根据地都稳固,A项正确。力量对比要考虑综合因素,如人口、工业、交通、军队人数、军事装备等,显然,除土地面积、县城外,共产党不占优势,B项排除。54%的人口没有解放,C项排除。大中城市大部分没有控制,当时的中小县城一般不属于城市,D项排除。
13.C【解析】新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愿意与各国建立和平与平等的外交关系,A项错误;“一边倒”是指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B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70年代,D项错误;“另起炉灶”是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重新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故C项符合题意。
14.C【解析】据材料“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方针,故选C项;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时间不符,排除B项;新中国教育的发展是为了培养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而不是高科技人员,排除D项。
15.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等相关知识点。依据材料信息“国家对原有256项统配物资,除最重要的燃料、原料、机电产品外,其他部分敞开供应和凭票供应,同时鼓励开办生产资料市场和交易商场”可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经济管理体制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推进,故B项正确。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20世纪90年代“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局面初步形成,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C,D三项均可排除。
16.C【解析】依据材料“我们不能确定地知道诸神的存在及其本质,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神的崇拜”可知,智者学派虽对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但并没有完全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故C项正确;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智者学派忽视道德方面的信息,故B项错误;苏格拉底崇尚理性成为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源头,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性主义,故D项错误。
17.C【解析】宗教题材绘画着眼于现实生活,歌颂世俗的人性和人性美,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故C项正确;由材料信息“宗教题目通常依然出现”,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尚未摆脱宗教的束缚,故排除A项;理性主义强调高于并独立于感官感知,与材料不符合,故排除B项;宗教改革运动开始兴起是16世纪,故排除D项。
18.C【解析】根据材料中“人们需要在社会中达到新的平等”“鉴于历史上的契约是以牺牲人的自由平等为代价的,所以要创立一种真正合法的契约来取代它”,这表明卢梭所提倡的“契约”,反映了他追求平等的政治诉求,故C项正确;不能说卢梭的“契约”精神是资产阶级法律学说的基石,排除A项;卢梭思想符合天赋人权的精神,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卢梭思想没有揭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D项错误。
19.C【解析】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由材料“从自然界的战争中……产生了自然界最可赞美的东西——高等动物……这一演化过程仍在继续”,可知这反映了生物进化的观点,故C项符合题意;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核心是“因信称义”,认为灵魂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故A项排除;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普朗克属于物理学上的成就,故B、D项不符合题意。
20.A【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交通有了很大发展,贸易额显著增加,说明全球的联系加强,故选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国同时开展说法正确,但从表格中无法得出这个结论,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益制度化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加大对亚非拉国家的侵略力度,没有加大对亚非拉的投资力度,排除D项。
21.B【解析】据材料“苏联报纸说,‘南朝鲜军队开始了美国预谋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略’;同一天的美国报纸则说,‘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了广阔的前沿地带向后撤退,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可知苏美两国正对朝鲜战争的报道针锋相对,这体现了两大阵营之间的尖锐对立与斗争,故选B项;美苏媒体的对立只是表象,并不是当时国际关系的显著特点,排除A项;缓和与动荡并存出现于两极格局结束后,排除C项;两极世界格局下以冷战为主,局部热战,排除D项。
22.D【解析】据材料“荒谬的程度,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诡谲”“新奇形式……使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可知反映出现代西方人心灵的迷茫和痛苦,这符合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反传统的艺术手法,集中表现自我”的特点,故选D项;强调人的价值体现出人文主义思想,排除A项;夸张手法热情歌颂人的本能感情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B项;客观、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C项。
23.A【解析】注重表现人的情感,强调画面整体的统一和完整,又为揭露社会问题而作,这幅画的风格应是现实主义,能看见的才是现实,故A项正确。B项是印象画派,C项是浪漫主义,D项是现代主义。
24.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电影产生于法国,故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单独或轮流举办过各种名目繁多的国际电影节300多个”这一信息可得出电影艺术的发展和电影节的举办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故B项符合题意。C项说法有误,材料中没有将电影与其它艺术对比,无法得出C项结论。D项表述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可排除。
25.(25分)
(1)主要特点:兼采各家思想;带有神秘色彩;强调伦理秩序。(4分,任答2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加强君权;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6分)
(2)背景:佛道思想的冲击导致儒学危机;总结了汉唐以来的经学经验,更重实用性;儒者捍卫圣道的责任意识(或儒学复兴运动的开展);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三教合一风气的兴盛等(8分,任答4点即可)
(3)原因: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进步思潮没有引发社会变革,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儒家思想,也没有提出近代社会的政治构想。(7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26.(15分)
(1)特点:政府设立专门救济机构(政府主导救济);从试点推广到全国各地;有明确的制度规定;生活保障较全面;资金来源由国家和民间筹备;居养条件具有不稳定性。(每点1分,任答3点得3分)
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民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儒学“仁爱”思想的践行和推广;对后世社会救济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答2点得2分)但居养院制度缺乏持续稳定性,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
(2分)
(2)趋势:由院外救济为主到院内救济为主;救济对象的条件趋向严格;济贫院规模扩大,设施条件不断完善;救济人数逐渐增多;政府投入资金加大;济贫制度改革日益完善。(每点1分,答4点得4分)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或工业革命开展),社会财富剧增,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资产阶级民生政治(或代议制)的完善;教会的推动;工人运动的推动。(4分)
27.(12分)
主题:中国近代化历程曲折,但是对中国影响巨大。(2分)
阐述: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入侵,一方面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另一方面也冲击了中国旧有的经济、政治、思想,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虽然没有实践,但是促使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虽然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开启了中国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等近代化;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实行戊戌变法,虽然结果失败,但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通过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8分)
总之,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曲折,但对推进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进步起了重要作用。(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