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土地改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土地改革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9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28 22:1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单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为主体,有三课内容,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三课,它为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起到巩固政权的作用之一,本课围绕“土地改革”这一核心内容,通过两个子目展开讲述,第一目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第二目讲述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对巩固新生政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3课土地改革
一主题与课时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二课标要求
了解土地改革,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三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2.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3.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四评价任务
1.完成任务一
2.完成任务二
3.完成任务三
4.完成任务四
  五学习重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六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
  2.1993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
  3.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选自《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教学过程
  导入:
  《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这个故事反映了在旧社会地主剥削广大农民。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改善农民的这种状况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地改革》,来了解这段难忘的岁月。
  任务(一)悯农——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材料1 土地改革前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十分贫困。这幅图所反映的是当时农民居住的草棚。
  材料2 国家统计局公布土地改革前全国土地占有情况。新中国成立时,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材料3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教师:阅读课文结合材料你能归纳出土地改革的原因吗?
  学生思考、归纳: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时,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3)巩固人民政权。
  教师:为了使广大农民从地主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了发展社会经济,所以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任务(二)惠农——《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史料1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史料2 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也分给地主同样的一分,使地主分子在劳动中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教师: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教师:土地改革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
  学生: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材料1:
  材料2:
  这是1952年1月1日,为了宣传农村土地改革的胜利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土地改革》特种邮票。生动地展示了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按照规定,农村划分出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几个阶级和阶层。没收来的土地和财产,被重新分配。无论是地主,还是雇农,每个人都得到一份土地。当然,最高兴的要数那些从前一无所有的贫雇农,他们中有的人甚至把土地证当作了宝贝,一直珍藏到今天。
  教师:这次土地改革有什么特点?
  学生1:分批进行,区别对待;
  学生2:既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又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同时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
  教师: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为什么在土地改革过程中,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为什么在土地改革过程中要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1:旧的封建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根本原因,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学生2: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学生3: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教师: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全国 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生产及生活资料,每年免交地租350亿公斤粮食。
  任务(三)利农——土地改革的意义
  材料1 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土地改革。”
  材料2 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 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材料3 毛泽东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生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学生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学生3: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任务(四)兴农——国家重民生,农业得发展
  教师:“天下可忧在民穷,天下可畏在民怨”。邓小平曾说“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农村”。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民稳则天下稳。中国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依赖于农村地区的安宁。
  中共中央于2004年至2017年连续十四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教师:同学们对新农村都有哪些印象?
  学生:房屋整齐,道路整洁,空气清新……
  教师:今天,三农问题受到中央政府空前重视,相信在党的带领下我国现代农业一定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
  教师:土地改革实现了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梦想。2005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殷殷的关怀。在党中央新的农村工作方向指导下,农民的梦想一定会飞扬得更高、更远。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城市化、农业机械化、农民生活小康化的“三农”艳阳天,离我们不再遥远。
  板书设计
  悯农——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惠农——《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利农——土地改革的意义
  兴农——国家重视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