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2.2 速效提能演练 试题(鲁教版选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2.2 速效提能演练 试题(鲁教版选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2-29 08:0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武汉晚报2010年7月1日报道 昨晨,27年来最猛6月大暴雨袭击江城,造成渍水较严重的路段达260余处,渍水处最深已超过半米,大范围的渍水造成全城拥堵,一直到昨日下午1时交通才恢复正常。回答1~3题。
1.暴雨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
①强烈的下降运动
②有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
③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的时间长
④一些降水性的天气系统如气旋、锋面等不受地形阻挡因而前进速度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和这次暴雨导致武汉多处渍水无关的是(  )
A.雨势太急
B.配套设施不完善
C.地势低平
D.道路拥堵
3.此次暴雨除造成城区交通拥堵外,还可能有(  )
A.城市排污系统失效
B.泥石流
C.供水管道破裂
D.交通指挥系统失灵
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对暴雨形成条件的掌握。要形成暴雨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空气的强烈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的时间长。第2、3题,武汉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此次暴雨雨势太急,排水管网来不及抽排,管网配套设施不完善,都是暴雨造成武汉渍水的原因。暴雨导致的渍水会加剧交通拥堵,使排污系统失效。
答案:1.B 2.D 3.A
  
 下图为1969~2004年我国东部H省洪灾面积和洪涝灾害的复杂度指数变化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1990年以来,H省洪涝灾害变化的趋势是(  )
A.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B.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C.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D.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5.造成H省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降水强度大
B.冰川消融快
C.湖泊面积广
D.植被覆盖好
解析:由图可看出,1990年以来,平均受灾面积和复杂指数都呈上升趋势。洪涝灾害的发生与降水、地形及泄洪能力有关。降水强度越大,地势越低平,泄洪能力越差,越易发生洪涝灾害,冰川消融快与我国东部省份情况不符;湖泊面积广,调蓄洪水能力强,植被覆盖好,洪水汇集速度慢,则不易发生洪灾。
答案:4.D 5.A
6.下图为“我国干旱灾害发生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干旱频次>30的地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干旱灾害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比较湿润的季风区,其原因是什么?
(3)为减轻旱灾,应采取哪些措施?
(4)说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发生旱灾的季节及其原因。
(5)说明东部地区旱灾损失严重的原因。
解析:由图可看出我国干旱频次>30的地区有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流域等地区;我国干旱灾害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比较湿润的季风区的主要原因是季风区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风不稳定;减轻旱灾的措施主要有: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实施人工降水等;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我国南北方旱灾发生的时间是不同的。
答案:(1)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流域(东南沿海)等地区
(2)季风区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风不稳定。
(3)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实施人工降水。
(4)北方的旱灾主要发生在春季(北方多春旱)。春季,锋面雨带停留在长江以南,北方少雨,加上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易形成春旱。南方的旱灾主要发生在夏季(南方多伏旱)。夏季,锋面雨带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以南地区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加之夏季太阳辐射强,高温少雨,易形成伏旱。
(5)工农业发达,人口集中。
一、选择题
   这不是科幻电影《后天》的景象,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渤海和黄海北部出现30年来最严重的海冰冰情。截至2010年1月23日,渤海海冰结冰面积超过整个渤海的50%。港口码头告急、海上油田告急、北煤南运告急、渔船海岛告急……黄渤海告急!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此次渤海海域海冰形成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渤海湾处于北半球结冰带的边缘,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
B.受寒潮和连续大雪天气双重影响,2010年海冰冰情较往年更为严重
C.渤海湾地处大陆架,海滩较浅,海水易结冰
D.近年来,海洋污染加剧,加速了海冰的形成
2.结合图中信息分析,2010年渤海海域海冰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巨大的原因有(  )
①近年来海洋产业快速发展,对海洋资源利用程度加大
②此次海冰冰情严重程度超过往年 ③2002~2009年渤海海冰冰情较轻,群众放松了对海冰灾害的警惕 ④我国对海冰灾害预报和研究投入不足,应对海冰灾害的能力薄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海冰形成与纬度位置、寒潮、降雪等有密切关系,海滩浅易结冰,海洋污染加剧不利于海冰的形成。第2题,产业发展越快、经济越发达,灾情越严重。防灾意识不强易导致灾情加重。
答案:1.D 2.D
   2009年6月3日12时至6月4日5时,河南、安徽、山西、山东、江苏先后出现了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截至6月5日17时统计,五省受灾人口达444.49万人,因灾死亡27人(河南省24人,安徽省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41.82千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2.12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4.95亿元。据此完成3~4题。
3.材料中涉及的气象灾害包括(  )
A.洪涝、热带气旋、强风
B.洪涝、连阴雨、龙卷风
C.雷暴、大风、洪涝
D.干热风、洪涝、大风
4.材料中所述的强对流天气主要给哪一流域带来洪涝灾害(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海河流域
D.淮河流域
解析:第3题,从材料中可知,此次大范围的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伴有强降雨,并由此带来洪涝灾害。第4题,淮河流域主要涉及的省份包括河南、安徽、江苏,与材料中所涉及省份大部分一样。
答案:3.C 4.D
   中新社北京2009年6月20日电 2009年第三号热带风暴“莲花”正逐渐向闽粤沿海靠近,并有可能于明天中午到夜间在广东东部到福建南部沿海登陆。中央气象台于上午9时发布台风橙色警报。据此完成5~6题。
5.“莲花”的移动线路属于影响我国的哪条台风路径(  )
A.西移路径
B.西北路径
C.转向路径
D.东移路径
6.与洪涝灾害相比,台风的特点有(  )
①破坏性大 ②可以缓解旱情 ③季节性强 ④年际变化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5题,影响我国的台风在热带洋面(即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之后,有西移路径、西北路径、转向路径三条,其中西北路径是指从源地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在台湾、福建、浙江登陆,或向西北方向移动,在浙江和江苏两省沿海登陆。对照题干中图片可知“莲花”属于西北路径。第6题,台风和洪涝都形成于夏季,但台风的破坏性更大,并且可以适当地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
答案:5.B 6.A
二、综合题
7.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截至2010年8月4日11时的初步统计,安徽滁河流域的特大洪灾致使安徽9个市38个县(市、区)受灾,受灾人口242万余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5.72亿元。
材料2:淮河流域示意图。
(1)结合材料1分析洪涝灾害主要有哪些危害?
(2)图中①、②所代表的河流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据图描述淮河的水系特征。
(3)2009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灾,从灾害学意义上讲,淮河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其降水具有北方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和南方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分析淮河流域内旱灾频繁的原因。
(5)淮河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洪涝灾害,你对防治淮河洪水有什么好建议?
(6)淮河下游的洪泽湖由于泥沙淤积,已成为“地上湖”,成为此次淮河防洪的重要地段之一。根据河流的补给形式,分析淮河流域“退田还湖”“封山植树”等措施在防洪上的重要作用。
解析:洪涝灾害的危害主要从直接和间接危害两个方面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一般要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进行。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等方面考虑,人为原因主要从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方面考虑。河流的综合治理措施,一般上、中、下游有所不同。上游要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修水库;中游加固大堤,修蓄洪、分洪工程,退耕还湖;下游除加固大堤外,还要开挖入海河道。
答案:(1)洪灾会对工农业各部门造成直接破坏和经济损失,同时会因人口死亡、灾民流离、疫病暴发对社会造成巨大冲击,通过对耕地、水系、水环境的破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2)黄河 长江 北岸支流长而多,南岸支流短而少。
(3)暴雨集中,降水变率大 暴雨历时长,强度大
(4)自然原因:春季锋面雨带没有到达,往往形成“春旱”;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伏旱”严重;有些年份,当夏季风过强时,锋面雨带迅速北移,淮河流域降水稀少。
人为原因:淮河流域垦殖指数高,农田面积大,农业用水量大;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差。
(5)上游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在各大支流修建水库,调蓄径流;中游利用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分散水流;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加强预报、监测,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6)河流的补给形式主要有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其中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变化一般较大,以湖泊水、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变化一般较小。淮河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淮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常形成洪涝灾害。“退田还湖”“封山育林”可以利用湖泊的蓄水功能和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减少雨水补给的比例,增加淮河湖泊水和地下水补给的比例,从而减小淮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利于防洪。
8.阅读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自然灾害中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又占气象灾害的50%左右。
材料2:中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表(占年降水总量的百分比)。
地区 春雨 夏雨 秋雨 冬雨
华南地区 11 43 39 7
华北平原 9.8 73 13 4.2
长江中下游 22 45 18 15
西北干旱区 32 29 10 29
材料3: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灾害分布区域图。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2)图中A、B是我国两个干旱严重地区,分别说明干旱形成的季节及原因。
(3)分析减少我国干旱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由材料3可知A、B分别位于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由材料2可知,华北平原冬、春、秋季节降水少,长江中下游与华北平原相比夏雨比例小。
答案:(1)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2)A地主要为春旱。原因:春季降水少,并且春季气温回升较快造成蒸发量大,形成春旱。B地主要为伏旱(7、8月份)。原因:该地在7、8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气温高,形成伏旱。
(3)措施: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和技术;防治水污染,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
9.读“我国台风和寒潮影响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受寒潮影响频繁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列举三个省区)。
(2)台风主要有哪些危害?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
(3)从我国地形的特点分析,为什么寒潮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较小?
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第(1)、(3)题,结合图例中寒潮出现次数,可以列出三个受寒潮影响频繁的省区;受东西向高大山脉的阻挡,寒潮很难深入西部地区,故西部地区受寒潮影响较小。第(2)题,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带来的丰沛降水能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利于农业生产。
答案:(1)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山西省等(三个即可)
(2)台风危害主要表现为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能带来丰沛的降水,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
(3)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地区山脉多东西走向,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南下的冷空气,所以寒潮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