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3.1 旅游资源评价 试题(鲁教版选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3.1 旅游资源评价 试题(鲁教版选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2-29 08:0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99年到2007年末,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发展旅游业,拉动经济发展,我国在“五一”“十一”春节期间采取延长假期和调休的办法,使得假期长达一周,人们称之为“黄金周”。参照下图回答1~3题。
1.1999年以来,我国各著名旅游景点游客人数剧增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运输条件好转
B.旅游地区接待能力提高
C.旅游者闲暇时间增多
D.旅游者经济条件的改善
2.这些旅游区游客爆满表明了(  )
A.旅游区接待能力差
B.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低
C.各景区的游览价值提高
D.市场距离缩小
3.在“黄金周”来南京旅游的游客主要来自周边地区,这说明旅游资源具有有限的(  )
A.环境承载量
B.地区接待能力
C.最优吸引半径
D.经济容量
解析:此题综合度较高,主要考查我们对理论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1999年“黄金周”的到来,最直接的影响是人们闲暇时间增多,更多的人利用难得的机会出游,缓解平时工作的压力,这样使得著名旅游景点游客人数剧增;同时某些景区没有相应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而且每个旅游区的旅游承载力是有限的,如果对游客量不加以控制,游人爆满,将会直接影响景区的旅游质量。在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时还得考虑客源市场,其中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
答案:1.C 2.B 3.C
旅游客流量一般会随着与目的地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但是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旅游客流量的空间分布会在距离衰减规律的基础上产生一定的波动。读下图,回答4~5题。
4.从图中可以看出,在700~1100千米范围内,出现了第二个客流分布高峰,其客源最主要来自(  )
A.台湾  B.福建
C.广东 D.广西
5.从总体上看,三亚市的旅游引力主要集中在1800千米范围内,该范围内旅游客流累计百分比约为(  )
A.25% B.43%
C.68% D.80%
解析:注意三亚市的位置,思考700~1100千米范围内,可知4题选C;分析图中1800千米处客流累计百分比线上对应右纵坐标数据,可知5题选D。
答案:4.C 5.D
6.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城市职能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家和区域中所起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位条件的变化,城市的职能是可变的。如著名旅游城市杭州,在历史上曾是南宋的都城(临安)。
材料2:南宋时期临安地理位置图。
(1)分析杭州历史上成为都城的区位优势。
(2)评价杭州作为现代旅游城市的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和铁路交通条件。
解析:历史上建都一般考虑地形、气候、农业、交通、军事等因素。根据图中长江、京杭运河等信息,调动此地地形、气候知识综合分析区位条件。旅游资源可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去分析。交通条件应调动我国交通线的分布知识。
答案:(1)都城的区位优势:位于太湖平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发达;位于京杭运河南端,水运方便,利于对外联系;北部大江(或长江)天堑,有利于安全防卫。
(2)旅游资源集群状况:西湖山水、钱塘江大潮、古运河(或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和现代都市风光,构成了自然与人文和谐的景观群,集群状况好。
铁路交通条件:位于沪杭、浙赣铁路交会处,交通便捷,旅游通达性好。
一、选择题
   读某地区城镇与公路建筑图及资料,回答1~3题。
材料1:如下图。
材料2:a城是该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县城,它是由完整城墙和街巷、店铺、庙宇、住宅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这些古老的城市建筑既是该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传统建筑方式,也是古代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文化、艺术乃至风土民情的一种折射和凝结。
材料3:连接城镇a、b、c与沿海大城市d的公路建成以后,a、b、c都有一定的发展,其中b城发展最快,a城发展最慢。
1.关于a城今后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规模招商引资,兴建重工业,发展经济
B.保护古建筑,积极发展旅游业
C.对a城进行全面改造,将其建设成为现代化城市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a城市至今能够保留大量古建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外力作用微弱
B.运用中西方的建筑技术和先进材料,经久耐用
C.交通闭塞,受外部影响小,城镇发展缓慢
D.巨额旅游业收入投入保护维修
3.关于该地区旅游资源评价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地区旅游资源的价值较高,故游览价值也高
B.该地区的区位条件差,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C.该地区的经济背景差,制约了旅游资源的开发
D.交通落后,决定了该地区的可进入性差
解析:a城利用其大型古建筑群最适合发展旅游业;其交通闭塞,受外部影响小,城镇发展缓慢,所以保留较完整;该地区旅游资源不具备非凡性,地域组合和集群状况差,所以游览价值不高。
答案:1.B 2.C 3.A
   阅读有关材料,回答4~6题。
材料1:图甲是上海市民出游比率等值线图。出游比率指某地到某旅游目的地的市民占该地出游市民总数的百分比。
材料2:图乙为某旅游目的地1994~2004年接待游客人次数年内变化图。
4.上海市民到北京的出游比率达20%以上,高于距上海同距离的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北京地区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具有以下哪方面特征(  )
A.观赏性 B.重复使用性
C.多样性 D.地域性
5.图乙所示的旅游目的地是(  )
A.深圳锦绣中华 B.北京颐和园
C.苏州周庄 D.九寨沟
6.从甲图中可看出出游比率等值线自上海向外变小,原因是(  )
A.旅游容量有限
B.地区接待能力有限
C.最优辐射半径有限
D.经济容量有限
解析:第4题,A、B、D选项是所有旅游资源都具备的特性,而北京的人文旅游资源种类、数量丰富、品质高,故观赏性强,吸引力大。第5题,从图中可看出该旅游地的旅游旺季为每年的6~11月,即夏秋季节,且游客数量逐年增加,可判断该旅游资源为自然旅游资源,四个选项中只有D符合。第6题,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称为经济距离,经济距离越长,旅游时间越短,旅游者对旅游目的的需求也越低。可见,旅游地的最优辐射半径是有限的。
答案:4.C 5.D 6.C
二、综合题
7.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有关问题。
材料1:庐山是地垒式断块山,山腰和山顶部分较为开阔,黄山巍峨挺拔、地势陡峭、雄伟瑰丽(下图为庐山某年旅游客源地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材料2:九寨沟山势雄伟,风光秀丽,是我国西南著名的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
(1)分析庐山某年旅游客源地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数字为各客源地人数占总客源数的百分比)。
①与九寨沟相比,庐山风景区旅游开发的优势是(  )
A.庐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知名度较高
B.庐山周围旅游景点多,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好
C.庐山地域范围大,旅游时间长
D.庐山通达性好,旅游环境承载量大
②对庐山旅游消费市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本省的游客最多,主要是经济距离近
B.来庐山旅游人数随经济距离的增加而均匀减少
C.庐山旅游消费市场均匀分布在1000千米以内的最优吸引半径内
D.庐山以西地区客源相对较少的主要原因是交通通达性差
(2)九寨沟是兼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自然风光,试分析其发展旅游资源的优势与不足。
解析:要解答本组试题关键是抓住庐山和九寨沟的区位及游览价值,然后从开发条件评价的内容来综合分析。
答案:(1)①D ②A
(2)优势:旅游资源独特,具有非凡性,旅游价值高,集群状况好。
不足:经济距离长,位于深山区,交通的通达性较差,旅游的环境承载量较小。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新疆哈密风光秀丽,名胜众多。东天山余脉横贯哈密全区,山间松林密布,山下草原辽阔。南部的库姆塔格大沙漠至今依然充满神秘的色彩。横亘于哈密的天山山脉东部在哈密境内的陡然消失,又鬼斧神工似地造就出许多奇特地貌景观:巴里坤湖、白石头、口门子、鸣沙山、石城子、八大石、庙尔沟、西黑沟等,都是别具一格的自然景观。哈密不仅有绝美自然景观,而悠久的历史造就的回王陵、盖斯墓、天山庙以及古城、古碑、岩画等人文景观同样令人神往。
材料2:每年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境外游客在游完甘肃敦煌莫高窟后,乘坐敦煌至乌鲁木齐的火车直接到达吐鲁番旅游,在哈密停留旅游的人数很少。
(1)新疆哈密的旅游资源所体现的旅游价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你认为新疆哈密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中,较差的是(  )
A.游览价值
B.市场距离
C.地区接待能力
D.环境承载量
(3)材料2主要说明哈密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4)该地为使旅游业得到发展,应做好哪些工作?
解析:第(1)题,思考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结合图文材料即可解答。新疆哈密地区距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较远,故第(2)题选B。从开发条件评价的内容来分析哈密旅游业的发展可解答第(3)题、第(4)题。
答案:(1)美学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 科学价值 经济价值
(2)B (3)知名度低,非凡性差。
(4)①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突出整体特色,提升景点(区)内涵。②要建设好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提高人们的素质,提高服务质量。③要注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一是在进行景区建设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二是旅游活动的规模要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以防造成对旅游资源和背景环境的破坏。
9.山东省以“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旅游线路闻名全国,一山指泰山,一水指济南泉水,一圣人指圣人孔子。济南、泰安、曲阜恰好位于104国道、京福高速沿线,区域整体游览价值高,另外山东省旅游局又推出了“黄金海岸线”、“逍遥游”等旅游线路,以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再加上东营黄河入海口为代表的“黄金海岸线”;以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为特色的“逍遥游”旅游线路,以潍坊、临沂、德州、聊城、滨州、淄博、菏泽、枣庄为主体。
(1)山东的旅游资源具有哪些特点?请对“一山一水一圣人”线路的开发条件进行评价。
(2)试分析三条旅游线路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相同点?
解析:第(1)题,山东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旅游资源的普遍特点;“一山一水一圣人”线路开发条件评价应从旅游资源组合状况、交通通达度、地区接待能力等方面入手分析。第(2)题,三条旅游线路发展旅游业的共同有利条件体现在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交通通达度、基础设施建设及地区接待能力等方面。
答案:(1)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山东的泰山、趵突泉及孔林、孔府、孔庙极具特色,地域组合状况好,旅游价值大;济南、泰安、济宁位置相距不远,地处山东省中部、南部,交通便利;山东经济实力强,地处东部沿海,临近京津地区,客源市场广阔;旅游地位于城市内,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承载量大,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
(2)资源吸引力较强,集群状况好;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区域经济发达,市场距离短;基础设施完善,接待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