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成因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 )
A.春旱、寒潮、沙尘暴
B.寒潮、台风、沙尘暴
C.干热风、暴雪、沙尘暴
D.干热风、寒潮、冻害
2.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
A.准噶尔盆地
B.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
解析:该地区冬季风强盛,距冬季风源地近,易发生寒潮天气;降水总量少,变率大,春季灌溉用水多,易发生春旱;接近沙源地,多沙尘暴天气;加上该地人口、城市密集,植被覆盖率低,可判定该地为华北地区。
答案:1.A 2.C
2008年第一号台风“浣熊”于4月18日晚上10时30分在海南省文昌市东北部的龙楼镇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1级,中央气象台预计,台风“浣熊”将进入琼州海峡,继续向北朝着广东方向移动。读以上材料完成3~5题。
3.下列有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我国以加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区
B.地处我国湿润地区,不会发生干旱灾害
C.降水的年际变化大于我国北方地区
D.出产的亚热带水果有柑橘、油橄榄等
4.受台风影响,粤海铁路停运, 主要是因为( )
A.客货大量减少,运量不足
B.受风暴潮影响,轮渡不安全
C.降水量大,会出现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D.风力大,影响火车行驶安全
5.受台风影响的东南沿海地区,下列商品价格波动变化较大的是( )
A.稻米
B.方便面
C.新鲜海产品
D.雨伞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了台风带来的危害,以及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第3题,考查了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特征。东南沿海是我国以加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区。地处我国湿润地区,但由于受夏季风不稳定的影响,降水的变率较大,加上气温高也易发生干旱灾害。与北方地区相比,本区降水丰富,因此降水的年际变化小。油橄榄具有耐旱特征,为地中海气候下生长的植物。第4题,粤海铁路在跨越琼州海峡时采取轮渡的方式,受海洋水文影响较大。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影响轮渡安全。第5题,台风造成狂风、暴雨、风暴潮灾害,使渔船无法出海捕鱼,导致新鲜海产品短缺,造成价格上涨。
答案:3.A 4.B 5.C
6.气候及其异常变化往往成为许多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读我国四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1)①地霜冻灾害比②④地频繁,试简析原因。
(2)②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但局部地区仍时有洪水发生。其原因是什么?
(3)③地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地区,与这里的哪些气候特点有关?
(4)危害④地农业生产最严重的生物灾害是什么?原因有哪些?
解析:本题以我国四地的气候资料图及区域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气候及其异常变化所产生的自然灾害。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各地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①地→霜冻灾害频发
②地→局部地区洪灾
③地→滑坡、泥石流
④地为华北平原—旱灾频发—蝗灾严重。
答案:(1)①地与②地相比,气候湿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大。①地与④地相比,纬度更高,更靠近冬季风源地,降温强度更大,初霜开始更早,终霜结束更晚。
(2)受气温升高影响,4~5月(春季)形成融雪洪水;7~8月(夏季)形成融冰洪水。
(3)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4)蝗灾。这里的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干旱少雨年份或者旱季,河湖退水区适宜雌蝗产卵;雨季多雨利于蝗虫幼虫生长。
一、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1~3题。
1.关于图中灾害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部地区
B.②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地区
C.③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
D.④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2.下列关于图中灾害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因素是形成灾害①的主要原因
B.气候因素是形成灾害③的主要自然因素
C.地形崎岖是形成灾害⑤的主要原因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灾害④加剧的主要原因
3.图中灾害②和灾害⑤的成因相同的一项是( )
A.石灰岩地貌
B.断裂发育
C.地形崎岖
D.多暴雨且集中
解析: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特别是横断山区。沙漠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和新疆,黄土塌陷、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一般说来,地壳活跃的地带,多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地形高峻,暴雨集中,多地震,又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而形成岩溶塌陷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多雨的气候和石灰岩的分布。
答案:1.A 2.C 3.D
旱灾是我国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据此回答4~5题。
4.在2009年初我国冬麦主产区的抗旱保苗工作中,气象部门曾数次提醒农民谨慎浇灌,当时主要是担心( )
A.盐碱地面积会增加
B.气温偏低导致冻害
C.地下水位变化过大
D.水源不足造成浪费
5.对我国干旱季节分区的正确认识是( )
A.东北地区以夏秋连旱为主
B.华北地区为全年干旱区
C.江淮地区以伏秋连旱为主
D.西南地区为四季无旱区
解析:2009年初,冬小麦区出现干旱,若浇灌,虽旱情得到缓解,但气温较低,容易导致冻害,应选择适当天气,谨慎浇灌。我国江淮地区夏季若受副高影响,会出现伏旱天气,与秋旱相连,易形成伏秋连旱。
答案:4.B 5.C
6.若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北移速度偏快,可能造成( )
A.黄河流域的汛期提前
B.东北地区雨季滞后
C.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消失
D.南部沿海严重干旱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掌握地理规律的能力,具体涉及副高的北移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这一知识点。影响我国的西北太平洋副高(夏威夷高压)每年都有规律的向北作跳动—静止—再跳动的运动,副高西北边缘的辐散气流(东南季风)与北方冷气流(西北风)相交汇,形成锋面,造成降水。每两次跳动间的相对静止时期,我国都有一部分地区进入降雨期,其中江淮地区正常情况下约有一个月的降雨期,称为梅雨季节,随着副高的再次北跳,江淮地区梅雨结束,进入伏旱,而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进入多雨期。我国南部沿海由于常受台风等的影响,降水始终都很丰富,不会出现严重的干旱现象。
二、综合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反映我国某些地区从2010年10月至今,出现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气象干旱已达到重度干旱或特旱,近1.5亿亩小麦受灾。专家估计此次旱灾造成的损失,将比2010年冰冻灾害更为严重。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依据。
(2)根据已学的地理知识,请你推测分析此次旱灾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答案:(1)黄淮海地区。河南受旱面积达7500万亩、安徽受旱面积达2417万亩。
(2)自然原因:①大气环流异常,造成暖湿气流不活跃,缺乏充足的水汽;②2010年入冬以来,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较为频繁,使北方大部分地区受西北气流控制,干冷气流盛行,加上空气湿度小,不易形成降水。
人为原因: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严重“透支”,导致许多地方抗旱行动无法迅速有效展开。
8.2010年春季,一场20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持续袭击了我国15个省(市、区),8个冬麦主产区(河北、山西、安徽、河南、江苏、山东、陕西、甘肃)首当其冲,1.3亿亩耕地受灾,几乎占我国冬麦种植面积的一半。下图为我国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华北地区易受旱灾袭击的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为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南、山西等地为抗旱保苗,大打机井抽取地下水。长期过量抽取地下水灌溉农田,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可知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很大;从我国人均水资源分布图中,可知华北地区人均占有量为1~500立方米,该地区人口数量多,密度大。为了应对干旱,如长期过量抽取地下水,就会造成环境问题。
答案:(1)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夏季风强弱不均,造成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 人口密集,水资源需求量大,再加上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等
(2)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及道路、建筑物沉降;土壤盐渍化
9.关注民生,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去年冬季今年入春以来,中国北方广大地区遭遇几十年未遇的罕见旱灾。旱魔所到之处,秧苗枯死、土地龟裂、人畜干渴。灾害已经让全国近43%的小麦产区受旱,370万人、185万头大牲畜饮水吃紧。农业部召开全国抗旱保苗工作视频会议,启动抗旱一级应急响应。北方各地冬小麦主产省已紧急行动起来,实施抗旱行动。
(1)填出图中所示严重受灾省区的简称:甘、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________等。
(2)试分析我国北方近年来冬春季节旱情日趋严重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3)联系我国国情,提出可行的抗旱措施。
解析:第(1)问,可由图中直接读出。第(2)问,从自然角度看,与近几年全球气候、大气环流异常等有关。从人为角度看,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开采地下水,大水漫灌)、污染浪费严重,同时,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加大了水资源消耗。第(3)问,应从开源节流及调整农业结构等方面采取措施,增加农业抗旱能力。
答案:(1)冀 豫 晋 皖
(2)在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大气环流异常的频率加大;北方地区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用于城市生活和农业耕作,也使得很多地方浅层地下水近乎消耗殆尽;北方地区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很少,却有很大一部分受到污染和浪费,如长期以来形成的不合理的漫灌方式;河流上游众多水利工程的纷纷上马,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北方的旱情。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工业、农业、居民生活用水量快速增加,加大了水资源消耗。
(3)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和灌溉方式;推广耐旱作物;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建立抗灾减灾专项资金和预警机制;增强节水意识,增加雨季回灌,增加地下水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