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3.3 速效提能演练 试题(鲁教版选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3.3 速效提能演练 试题(鲁教版选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2-29 08:0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甲、乙图例各代表一类生态环境问题。读图,完成1~2题。
1.乙图例代表的生态问题是(  )
A.森林锐减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湿地减少
2.上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间接危害不包括(  )
A.土壤变薄,土地肥力下降
B.加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C.抬高河床,影响航运
D.淤塞水库,增大洪涝
解析:第1题,图示区域为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中上游的一部分。该区域降水丰沛,地势崎岖,落差较大,而人类活动对该区的植被破坏又较为严重,因此极易引起水土流失问题。第2题,土壤变薄,土地肥力下降是水土流失的直接危害,加剧滑坡、崩塌、泥石流,淤塞水库,抬高河床,影响航运,增大洪涝均为间接危害。
答案:1.B 2.A
   美国非点源污染(指除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废水外的、由其他原因造成的水域污染)的河流长约26.6万千米,其主要污染来源和主要污染物类型见下图,读图并完成3~4题。
3.关于美国河流非点源污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美国64%的河流主要受到来自农业的污染
B.美国47%的河流主要受到来自农业的污染
C.美国8.7万千米长的河流主要呈现农药污染
D.美国主要受采矿污染的河流与主要受病原菌污染的河流长度相当
4.导致美国河流非点源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
B.人类活动排放的营养物质
C.人类活动排放的有毒物质
D.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荒漠化
解析:第3题,图中所指河流为26.6万km长,由材料可以读出,并算出结果。第4题,非点源污染主要是泥沙污染,是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导致水土流失造成的。
答案:3.D 4.A
5.近年来,华北的“沙尘暴”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全国气候异常,各地区降水严重不足
B.寒潮活动频繁,北京地区受干冷气流影响严重
C.内蒙古等地草场遭到破坏,荒漠化严重
D.西北地区乱砍滥伐森林,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解析:选C。华北的“沙尘暴”反映的环境问题是内蒙古等地草场破坏,土地荒漠化严重,这主要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同时也与春天降水少、多大风等气候特点有关。
6.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乙信息,判断图甲中四曲线代表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长的是________。
(2)近年来,下列四种现象与上面两图图示信息相符合的有(  )
①华北地区春旱更严重 ②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
③大气层频发强磁暴 ④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3)据估计,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2~3℃,但实际上近年来全球气温升高并没有这么快,原因是什么?
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近年来与日俱增,它造成的全球变暖幅度的预测要全面考虑各个因素,包括大气中凝结核的增加导致云量增加削弱太阳辐射等。
答案:(1)C (2)A
(3)工矿业生产中排放的大量尘埃对太阳幅射的反射、散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尘埃又可以作为凝结核使雾和低云增加,同样削弱了太阳辐射,使地球气温有所降低。
一、选择题
   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属我国丘陵山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水土流失造成的侵蚀作用严重,使得红土地区放眼望去一片红色,故称为“红色荒漠”。据此完成1~2题。
1.“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
B.开山取石
C.过度放牧
D.环境污染
2.上述情况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是(  )
A.使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
B.产生新的环境,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
C.使环境更稳定,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
D.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解析:南方的“红色荒漠”是由人类过度砍伐森林,导致山体红色基岩裸露形成的,这也体现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地表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
答案:1.A 2.A
   2010年4月24日19时9分和20时,内蒙古两次出现黑风暴。黑风暴是一种强沙尘暴,俗称“黑风”,是沙尘暴的一种,所过之处能见度几乎为零。据此完成3~4题。
3.黑风暴的主要污染物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碳氧化合物
D.悬浮颗粒
4.近些年来黑风暴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人们过度放牧,羊群破坏草原 ②采掘发菜,导致草场破坏,泥沙裸露 ③西西伯利亚冷高压势力逐年增强,风力逐年增大 ④世界气候越来越干,降雨量渐少,蒸发量不断增大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黑风暴是一种强沙尘暴,主要污染物是从地表吹起的沙尘暴悬浮颗粒。沙尘暴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全球气候在变暖,冷高压不会逐年增强;沙尘源于草场的荒漠化,其主要原因是牧区的过度放牧。
答案:3.D 4.D
   读下图,完成5~6题。
5.造成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包括(  )
①CO2 ②CH4 ③氟氯烃 ④O3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6.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不包括(  )
A.海平面上升
B.臭氧层破坏
C.加剧世界局部地区的干旱和洪涝
D.高山雪线升高,两极冰川融化
解析:第5题,温室气体是指能吸收红外线辐射的气体,题中四种气体都能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热量收入增加,导致全球变暖。第6题,臭氧层破坏是人类排放氟氯烃化合物造成的,而不是全球变暖造成的。
答案:5.C 6.B
二、综合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07年5月18日~20日,位于山西繁峙县岩头乡的宝山铁矿尾矿大坝发生渗漏随后溃坝。近百万方污水带着泥石流急速流进河流,冲向岸边的村庄、农田,冲坏一座桥梁和部分通信电力设施。
材料2:新闻晨报2009年6月4日报道 近5年上海市酸雨污染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是记者昨天从上海市环保局发布的《2009年上海市环境状况公报》上了解到的信息。2008年,全市降水pH平均值为4.39,酸雨频率为79.2%,较2007年上升3.6%。而在2004年,上海酸雨的频率则为30%。
材料3:鄂尔多斯高原和黄土高原森林的历史变化图。
(1)泥石流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据气象资料表明,5月18日~20日繁峙县并未有降水过程,但为什么会发生泥石流呢?
(2)北方与南方相比,哪里酸雨强度大?原因是什么?北方地区的酸性气体来源于哪里?
(3)在材料3中A图例表示历史上鄂尔多斯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森林和沙漠的分布状况,B和C图例中表示现代森林分布的是________、表示沙漠分布的是________。
(4)黄土高原历史上曾经是森林茂密的地区,而今森林覆盖率不足1%,试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对我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泥石流一般是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引发的,但人为活动也可能引发和加大其危害。材料1中的泥石流发生就是由大坝渗漏溃坝,导致库区水大量下泄形成的。第(2)问,从我国酸雨区分布看,南方地区重于北方,要从气候、地形、土壤、工业污染等方面去分析。虽然北方酸雨强度不及南方,但是空气中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含量仍很高,主要来自城市工业废气、燃煤、汽车尾气等。第(3)问,植被破坏后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受区域自然地理背景的影响。鄂尔多斯高原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天然植被为温带草原,一旦植被被毁极易造成土地荒漠化。黄土高原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以水力为主,若植被破坏易引起水土流失。第(4)问,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应从历史和今天双重角度思考分析该问题。帝王修筑宫殿、频繁的战争、烧制陶器等都是森林被破坏的重要原因。因是文明发祥地,又是人类居住、生产历史悠久的地区,毁林开荒也是极其重要的原因,尤其是轮荒制。对我们的启示是: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即使是可再生资源也要保持适度规模和强度,经济发展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答案:(1)充足的水,足够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河谷坡度。由于人为防护不利,大坝渗漏溃坝引起。
(2)南方酸雨强度大。 原因:南方地区降水量大;多盆地地形,酸性气体不易扩散;土壤呈酸性,空气中粉尘加强空气酸性;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放大量酸性气体。北方酸性气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煤炭开采形成的粉尘;汽车尾气等。
(3)B C
(4)原因:战争、火灾、毁林开荒尤其是轮荒、修建宫殿、烧制陶器等。
启示:不管是非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都不应过度开发利用,而应保持适度规模,坚持可持续发展。
8.读“我国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局部区域)及其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图乙中相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a.陡坡开垦 
B.过度放牧 
C.生态环境脆弱 
D.大风季节开垦
(2)图示大部分地区的自然带属于________。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从气候因素分析该区域荒漠化严重的原因。
(3)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请简要分析原因。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推理能力和对荒漠化的发生过程的理解。第(1)问,关键是通过读图把握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土地退化的过程,理解因素间的相互联系,明确因果关系。第(2)问,结合已有知识根据所示地区的位置及生产活动(农牧过渡)可判断其自然带属于温带草原带,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其气候特征影响荒漠化的发生。第(3)问,农牧过渡带本身生态环境脆弱,各自然要素变化大且人类活动变化也较大,利用不稳定。
答案:(1)自上而下依次是:c、b、a、d
(2)温带草原带 ①夏季气温高,蒸发强烈;②降水较少,土壤干燥;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加剧水分蒸发。
(3)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且不稳定,人类活动也不稳定,土地很容易产生荒漠化。
9.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地处黑河中游的张掖地区近50年间,人口由33万增至126万,耕地由10万公顷增加到26万公顷,中游沿岸建成平原水库27座,截流了几乎全部的上游来水。
材料2:额济纳旗草原过去曾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地方,现在草木枯萎,到处是戈壁沙漠,一片荒凉,已难见草原风光。
(1)额济纳旗草原的气候类型属________________。
(2)弱水水源的补给属于(  )
A.大西洋上带来的少量水汽形成的雨水
B.祁连山北坡由极地大陆气团带来的降雨
C.黑河地区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D.祁连山山顶的冰雪融水
(3)弱水为一条季节性河流,其流量的最小时期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额济纳旗草原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地区也是华北地区沙尘暴沙源地之一,沙尘暴大多发生于春、夏、秋、冬的________季,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2)、(3)题,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我国甘肃的酒泉地区位于祁连山北麓,周围沙漠环绕,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十分稀少,河水以祁连山的冰川和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河流流量主要受气温高低的影响,所以流量最小的季节在冬季。第(4)问,草场的退化有多种原因,其中水资源利用不当是造成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近20多年来,随着农业用地的不断扩大,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逐年增长,在干旱河谷地区,上游对水的过多利用,使得下游植被因缺水而枯死;在农牧交错地带,对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利用,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从而引起草地植被的退化。第(5)问,华北地区春季多吹西北风,所以该地成为华北地区沙尘暴的沙源地。
答案:(1)温带大陆性气候 (2)D (3)D
(4)中游张掖地区人口激增,农业、工业的发展耗水大增、用水过度、水资源分配不合理、用水浪费
(5)春 该地春季降水很少,而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缺乏植被的干旱沙地地表裸露;春季冷锋活动频繁,多以西北风形式吹扬沙尘影响到华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