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1~2010年可持续发展纲要》一文中,提出要重点开展自然灾害监测新技术和监测仪器设备研究,加强高新技术在灾害监测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由国家、区域以及地方等各级组织来监测的
B.只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和灾后评估的作用
C.监测平台既有空中的,也有地面上的
D.可以对大气圈中的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进行监测
2.下列选项中不是我国已经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建立起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是( )
A.气象监测网
B.地震监测网
C.水文监测网
D.资源监测网
解析: 第1题,灾害监测系统主要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等作用。第2题,我国已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建立起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有:气象监测网、地震监测网、水文监测网和海洋环境监测网。
答案:1.B 2.D
汶川地震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四项要求:第一,现在第一位的工作是抓紧时间救人,多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就可能多抢救出一个被困者。第二,要不惜一切代价连夜打通道路。这是目前抗震救灾工作的关键。第三,卫生部要统筹协调,从各地调医疗人员赶赴灾区。第四,要全力妥善安置好受灾群众,要紧急从各地调运大批帐篷,满足群众避震、避雨需要。根据材料完成3~5题。
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今各国政府在灾后的主要工作和应尽的责任是( )
A.挽救生命,给灾民创造基本的生存条件
B.维持社会的安定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C.给予经济支持,首先抢救财产
D.调动军民力量投入救灾
4.四项要求中属于生命线工程的是( )
A.第一项
B.第二项
C.第三项
D.第四项
5.第二项中要不惜代价打通道路,原因是( )
①关系到救援人员到达时间
②关系到救灾物资到达时间
③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④便于发生次生灾害时及时疏散人员
A.①②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由材料中可以看出,温总理所提出的四项要求主要是为了挽救生命,给灾民创造基本的生存条件。第二项是针对“生命线工程”,交通通行能力直接关系到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的到达时间。
答案:3.A 4.B 5.B
6.自然灾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防灾、减灾已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读图回答问题。
(1)甲为我国________能源丰富区;乙为我国某时期平均降水pH<5.6的地区,防治该问题的根本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分布区几乎不重叠,说明了两地区自然和社会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即(双选)( )
A.降水量悬殊较大
B.工矿、人口分布稠稀明显
C.热量条件差异大
D.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大小不同
(3)简述丁气象灾害造成的主要危害及减轻该种气象灾害的重要措施。
(4)图中丙气象灾害名称是________,发生在________季,对农作物危害最大,请简述该气象灾害对西藏和云贵高原影响较小、不易侵入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等地的原因。
答案:(1)太阳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2)AB
(3)台风造成的主要危害有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4)寒潮 秋末、初春 西藏、云贵高原因地势高、寒潮影响较小。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远离冬季风的源地;此外,强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沿途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走向山脉层层阻挡,势力逐渐减弱,加上受南方温暖地面的影响,寒冷程度降低,所以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一带很少受寒潮影响。
一、选择题
近年来,广东省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对人们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重大影响,防灾、减灾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据此回答1~2题。
1.广东省干旱、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较低、太阳辐射强
B.季风气候降水变化大
C.位于东南沿海,地形雨较多
D.地势低、河流多,易成洪涝
2.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的影响,下列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
B.目前对洪涝无有效防御方法
C.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和避免台风灾害
D.应用全球定位系统是减轻气象灾害的重要措施
解析:第1题,广东省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主要是受季风的影响,夏季风的强弱,影响到海面雨带的推移,导致水旱灾害频繁。第2题,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重大影响,减灾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涝进行监测,对防御洪水有巨大作用,加强对台风的监测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答案:1.B 2.A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4月15日下午陕西省民政厅派往玉树县灾区的第一批救灾物资就抵达灾区。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玉树发生地震后,下列哪些措施不合理( )
A.利用“3S”技术对灾情进行评估
B.准备大量的救灾食物和救生圈
C.灾中应急时对青藏铁路实行交通管制
D.灾后组织募捐活动,恢复生活、生产秩序
4.灾后恢复的目的有( )
A.恢复、重建生命线
B.恢复生活、生产秩序
C.恢复、重建生产线
D.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增强未来灾害发生的抵御能力
解析:第3题,救生圈应属于发生水灾时准备的救灾物品。第4题,A、B、C三项属于灾后恢复的核心措施。
答案:3.B 4.D
读“我国主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京珠高速广东粤北段沿线受灾,从图中调运救灾物资最近的基地是( )
A.a
B.b
C.c
D.d
6.图中b、c两个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中,应大量储备的物资是( )
A.冲锋舟
B.食品
C.矿泉水
D.棉衣
解析:由图中经纬度可知,a为南宁,b为长沙,c为武汉,d为郑州。粤北段高速离长沙最近。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发洪水灾害,应大量储备冲锋舟。
答案:5.B 6.A
二、综合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惨重伤亡。从震情看,这次汶川地震破坏性超过唐山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下表为汶川地震与唐山地震的比较:
汶川地震 唐山地震
发生时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
发生地点 31°N,103°24′E 39°38′N,118°11′E
震级 里氏8.0级 里氏7.8级
死亡人数 69229人遇难,17923人失踪 24万多人遇难
材料2: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是自然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灾前准备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灾中应急行动如下图:
(1)汶川地震发生在( )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附近
B.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附近
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附近
D.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附近
(2)请分析汶川地震的震级大于唐山地震,但死亡人数却相对较少的原因。
解析:汶川地震发生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附近。汶川地震死亡人数相对较少的原因与灾害发生时间、地点、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救灾物资是否及时到达有关。
答案:(1)A
(2)汶川地震发生在白天,而唐山地震发生在夜晚,大多数人都在睡梦中;汶川地震的震中在县城,而唐山地震震中在唐山市,人口更为密集;汶川地震发生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今天,救灾物资丰富,救援科技先进,交通发达,救援物资及人员能及时到达。
8.读下面一段文字,分析回答问题。
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各类地质灾害造成的伤亡每年达数千人,经济损失高达百亿元。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不少部门、单位及个人不能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在生产活动、工程建设中不采取地质灾害预防措施,人为地诱发大量地质灾害;二是公民缺乏防治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防灾意识薄弱,一旦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常造成人员伤亡。
(1)宣传活动在汛期到来之前开展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质灾害是指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________,当这些自然现象破坏了________的环境,危及________的时候,便被称为地质灾害。
(3)各类地质灾害中,________是一种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4)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可采取的预防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增强防灾意识,一方面要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________系统;另一方面要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________体系。
解析: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防灾减灾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任务,提高防灾意识是防灾教育的重点。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类地质灾害中,地震是一种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是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人类活动可直接或间接地诱发自然灾害的发生。
答案:(1)落实各项措施,责任到人,提高防灾意识
(2)异常激烈 人类生存 人类生命财产
(3)地震
(4)人类粗放式采矿 水库或其他大型工程建设不当 渣土填埋和科学施工
(5)预警 法规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纯淡水在0℃时结冰,4℃时密度最大。但海水则不同,冰点温度(指海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与盐度有关,且随盐度增大而线性下降。影响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有降水量和蒸发量、洋流、入海径流量等。
材料2:
天津老港 天津新港 营口港 秦皇岛港 大连港
航道吃水限制(米) 0.5~4.3 4.4~11.5 4.0~8.7 9.5~13.0 8.5~13.5
材料3:渤海2月等盐度线示意图和2000年2月份渤海海冰分布示意图。
(1)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大连港海冰轻微的主要原因。
(2)如何减轻海冰灾害的损失?
解析:此题属材料分析类题。要做好这类题目,应根据探究的问题从材料中全面提取信息。第(1)问,从海冰分布图上可看出,大连港有暖流流经,相对同纬度其他港口温度较高;从渤海2月等盐度线示意图知,大连港盐度高,海水冰点温度随盐度增大而线性下降,再加上航道吃水深,可得出结论。第(2)问,应知海冰灾害给渔业、运输业造成的损失巨大。
答案:(1)①有北太平洋(日本)暖流从低纬度温度较高的海域流经这里,海水温度高、盐度高,不容易结冰。②大连港不在河流入海口,同样温度下,没有淡水的注入,相对其他有淡水注入的港口,它的含盐量比较高,海水不容易结冰。③大连港港阔水深,离公海较近,容易吸收公海的热量。水越深,流动性越大就越不容易结冰。
(2)①建立海冰预警预报机制,加大科研投入和相关课题的研究。②渔民提前准备,企业及早储备相关物资,运输业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