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
课题
14
明朝的统治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道法
年级
七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知道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了解明代经济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1.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2.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虽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
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什么?
指南针的发明对航海有何意义?
请简述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的情况。
导入新课
出示《明朝那些事儿》图片
上面的书,大家读过吗?
关于明朝的事情,谁来分享一下?
学生齐读诗歌,体悟情感。
倾听,思考
渲染气氛,放松学生心情。
引出主题,吸引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
一.明确目标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
2.掌握明朝的八股取书,理解其影响。
3.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
出示元末农民起义图片:
思考: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教师总结: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材料分析:
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新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
同时,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接连决口,泛滥成灾。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讨论:(1)阅读材料,请用两个词来形容元朝末年的统治。
在这种统治之下,你认为会出现什么历史现象?
归纳明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教师总结:1368年朱元璋攻占大都。
相关史料:
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佛寺里当了和尚,到处化缘维生。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
想一想: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目标导学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材料分析: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结果发现胡惟庸家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等。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思考:(1)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我当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
材料中做法,目的是什么?
(3)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说说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原因。
教师总结: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材料分析:
材料一:朱元璋独揽大权以后,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公务,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他曾下令设置四辅官,以辅佐皇帝,但不成功。后来,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
材料二: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讨论:(1)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2)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教师总结:在中央改革官制:在中央:①废丞相制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②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
③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收归兵部
军事方面: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出示锦衣卫示意图,分析以下问题:
当时的特务组织有哪些?
锦衣卫特务机构的职能和特点?
教师总结:对臣民监视、侦查。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出示四书五经图示,分析以下问题:
科举考试的范围有哪些?
教师总结: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科举考试的要求有哪些?
教师总结:工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材料分析: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讨论:(1)假如身处明朝,甲乙一起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根据他们的答案,你认为他们两个谁会高中状元?
(2)如果你也是参考者,你想要高中状元,你会如何作答?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八股取士的最大危害在于:抵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目标导学四:经济的发展
出示农产品示意图:
讨论:明朝农业发展情况如何?
教师总结: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出示明代表花扁壶示意图
思考:明朝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如何?
教师总结: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材料分析:
材料一: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
材料二: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等等。
思考:(1)概述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
教师总结:明朝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2)请列举徽商情况。
教师总结:徽商,指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兴盛于明中叶以后,历时四百多年,清末民初,渐趋衰落。
以史为鉴——
明朝的专制统治对今天的政治体制改革和“考试”制度有何启示?
教师总结:我们要古为今用。
学生齐读并理解学习目标
学生朗读教材,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探讨。
学生借助教材分析,1351年,农民起义爆发并迅速发展,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学生分析材料,尝试回答如:建立时间是1368年,都城建在应天,建立者是明太祖朱元璋。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如: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等。
学生认真分析材料,借助教材分析,尝试回答如: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
学生举手归纳如: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学生阅读两则材料,分析并列举,如:明朝中央集权分为中央和六部、三司等机构。
在地方:①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特务组: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学生分析如: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学生借助教材回答,如: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学生尝试回答,如:甲: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回答。
乙:回答出有创意的答案
识图,归纳,如: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学生欣赏,归纳总结: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学生讨论分析,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学生讨论回答,如:①政治上提倡民主,选贤任能
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明确目标,使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设计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通过读和小组交流,初步感知本节主要内容,便
于下面教师进行讲解。
此环节通过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的材料分析,使学生更真切的理解当时的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关于朱元璋强化皇权之事,通过材料分析,使学生明确其背景及其目的、原因等知识。
两则材料,从两个方面分析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使深奥的机构设置简易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锦衣卫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情节,此处通过人物形象展示,引出相关知识,使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在介绍科学考试时,突出“四书”“五经”古典文化精华,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
此处请学生设身处地,评审状元,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形象的农产品示意图展示,使明朝农业发展情况形象展示,加学学生理解。
直观的瓷器展示,增强形象生和生动性。
此环节利用两则材料,分析介绍晋商的发展实况,同时又引出与之相并立的徽商的情况。
以史为鉴,把知识延伸至课后。
复习巩固
1.如果你是明朝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
A.南京??
?B.北京?C.西安
?D.洛阳
2.某人是大明子民,他出生的那年明朝宗室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内战。请你从以下有关他生活的四个片断中选出不可能是事实的一项( )
A.清早起来埋头苦读“四书”“五经”
B.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
C.中年时被授予左丞相一职
D.他的儿子被锦衣卫捉去拷问
3.2008年奥运会圣火在中国长城点燃。这里的“长城”是指(
)
A.秦长城
B.汉长城C.明长城
D.清长城
4.我们现在食用的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是在何时从外国引进的(
)
A.
汉朝
B.
唐朝
C.
明朝
D.
隋朝
5.下列机构中,不可能出现在明朝统治后期的是(
)
A.
三司
B.
六部C.
厂卫特务机构
D.
丞相
以组为单位,分析思考问题,并以组为单位交流。
通过复习巩固环境,检测本节课的教与学内容。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明朝的统治,了解了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科举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我们要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虽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升华。
板书
知识导图的方式,呈现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