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
必修2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浙江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
粟
水稻
南稻北粟
历史纵横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三个: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东亚的起源中心主要是中国。
中国的原始农业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农业比较,具有鲜明的特点。在种植业方面,中国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西亚以种植小麦、大麦为主。畜养业方面,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狗、猪、鸡和水牛,猪一直是主要家畜;而西亚以饲养锦羊和山羊为主,中南美洲则饲养羊驼.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土地耕种一两年后,地力下降。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石犁
随着松士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骨耜
最早的木耒是一根削尖的木棒,用来挖松土地,后来发展为双尖。为了提高挖土效率,单尖木耒又发展为刃部扁平的木耜.形状类似此后的铁铲。木耜的刃部在挖土时容易磨损,人们于是改将兽骨或石头绑在木柄上,制成骨耜或石耜。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黍
稷
麦
桑
麻
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作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 ) A. 鬼神迷信思想盛行 B.中国古代以来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 D.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产出的谷物
B【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特点。古代信仰中的“社”是土神,“稷”是谷神,社稷指国家,是因为农业是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B项正确。
练习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铁犁犁冠
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作垄,构造比较简单。
牛耕画像石
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耦犁二牛三人的耕作方法发展到西汉后期即逐渐被二牛一人的方法取代.图中两头牛牵引一犁在耕地,掌犁人可以一手扶犁一手扬鞭驱牛,还可以通过牵引牛鼻穿环来控制耕牛..
西汉耧车模型
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耧车是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起的专用播种机。一次可播三行。一人一牛,“日种一顷”,功效提高十几倍,.耧车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犁评
犁壁
犁铲
耕作技术也不断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
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代田法是垄作法的发展。先把田地开成- .条条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这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这种方法比当时普遍采用的撒播方法先进。
沟
垄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耕耙耱技术是一种精耕细作技术。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通过耙耱,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
耙
耱
耙
耕
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修建龙首渠时,其间一段高山黄土,采用井渠施工法,开隧洞竖井施工的先河。后来传至西北地区,称坎儿井。坎儿井能有效地防止地表水的渗漏和蒸发。)等。
同时,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唐朝时创制了简车;
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高转筒车能引水上山.将水提到六十多米高的地方.这对解决岸高水低.特别是丘陵山地的灌溉.有着重要意义。
翻车模型
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可用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
1. 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耒耕耜耕
2.“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这是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评价( ) A.隋唐时期的大运河 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战国时期的郑国渠
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根据材料中的时间“春秋战国以来”可以判断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故C项正确。
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练习
3.下面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两张图片,从图1到图2的变化中可以得出的最主要的结论是( )
A.提高了集体耕作效率 B.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
C.形成了封建自然经济 D.推动了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
B【解析】本题考查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图1到图2是犁耕技术的进步,这一进步提高了单个家庭的耕作效率,故A项错误;图1到图2是犁耕技术的进步,这一进步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故B项正确;封建自然经济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而图2所示的农耕工具出现于唐代,故C项错误;图1到图2是犁耕技术的进步,未体现推动了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故D项错误。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
但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那时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他们的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方法、方式及技术
农作物
水利灌溉
原始社会
商、西周
春秋战国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清
筒车
高转筒车
漕渠、白渠、龙首渠、坎儿井
都江堰
风力水车
翻车
铁农具和牛耕
耒耜和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
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
耦犁,犁壁 耧车
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曲辕犁 犁评
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代田法、一年一熟
刀耕火种
集体劳作
排水、除草培土、沤肥和治虫等
垄作法
水稻、粟
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形成时间:
A、生产力因素:
B、生产关系因素:
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
春秋战国
2、形成的原因:
E、耕作技术上精耕细作,但不是近代化生产,且长时间基本不变,缺乏技术革新,催生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分散性)
(稳定性)
(封闭性)
(脆弱性)
(落后性)
A、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
B、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C、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和缴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遇到封建地主阶级沉重剥削和自然灾害,农民容易破产,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
4、地位和影响:
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③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④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5、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有利因素:精耕细作技术的不断提高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统治者的重农政策
不利因素: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
自然灾害的破坏
小农经济自身的局限性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吗?
联系:
都是自给自足不为市场而生产.
区别:
原始和奴隶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不是小农经济。
(因为是集体劳动,不是以家庭为单位)
知识拓展:
1.下图是我国河北武强县的木版年画,从中可以看出统治者( )
A.关心百姓疾苦 B.重视农业生产 C.以仁治天下 D.推广先进技术
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的农业。题目中并未体现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天子耕地臣赶牛”得出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以仁治天下,主要表现在薄赋敛、省徭役方面,与题目中的铁犁牛耕不相符,故C项错误;先进技术主要体现在施肥等农耕技术方面,题目中体现的是农耕方式,故D项错误。
当堂测试
2.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多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推知( ) A.中国是世界最早的农业生产区 B.甲骨文是研究农学的重要资料 C.《诗经》是反映农事的文学作品 D.黍和稷是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
D【解析】本题结合中国古代的农业考查历史解释。黍和稷在甲骨文中和《诗经》中的频繁出现说明这两种粮食作物在当时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表明它们是商周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所以本题选择D项;A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因为没有与其他国家对比的信息;材料中未体现甲骨文是研究农学的重要资料,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知《诗经》是反映农事的文学作品,故C项错误。
3.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研究中国牛耕技术的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关心百姓疾苦 B.重视农业生产 C.以仁治天下 D.推广先进技术
D【解析】本题结合古代农业的生产技术考查史料实证。西汉出现耦犁耕作方式,汉代画像砖记录了这一现象属于“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第一手史料,故A项不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出现,当时的墓葬中出现铁犁属于“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第一手史料,故B项不符合题意;《齐民要术》作于北魏,它记载了西汉的赵过推广牛耕技术,属于“接近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第一手史料,故C项不符合题意;当代的历史教材得出的“曲辕犁是古代牛耕技术成熟的标志”,是今天的历史学家运用古人的史料作了大量研究之后得出的诠释,属于史论,是第一手史料,故D项正确。
4.据下表,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史料
出处
“今水潦移于江南,迫隆冬至,朕惧其饥寒不活。江南之地,火耕水耨。”
《汉书·武帝纪》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汉书·地理志》
“江西良田,旷废未久,火耕水耨,为功差易”
《晋书·食货志》
“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
《隋书·地理志》
A. 生存环境恶劣 B.耕作方式粗放 C.饮食结构单一 D.生态破坏严重
关于江南地区的耕作方式,表格中的四部古籍都提到了“火耕水耨”,即其耕作方式比较粗放,故B项正确;
本题结合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考查时空观念。原始农业属于生产部门,与方框中所要填写的农业经营方式不一致,故A项错误;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是生产力发展,即铁犁牛耕推广后才出现的,故B项错误;早期农业生产出现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劳动者不得不集体耕作,千耦其耘就是奴隶集体耕作的方式,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5.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原始农业 B.个体农耕 C.千耦其耘 D.自然经济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应用,在“公田”之外出现了“私田”,土地私有制产生,由此形成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和以耕种土地为业的自耕农,土地的身价倍增。正是基于人们对于土地价值的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出现激烈的土地兼并现象。广大的农民在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只能从家族或家庭内部寻找生存的途径。于是他们使用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力求解决自己的衣食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问题。 ―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小农经济形成的因素。
(1)因素:牛耕和铁制农具的推广使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土地兼并的存在;自然灾害的冲击。
材料二 唐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家庭经营方式彰显,小农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农闲之余,从事家庭手工业、商业,于是出现了“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小农经济经营的多样化,不仅使小农经济生存力加强,乡村市场得以兴起,还使国家不得不因农民贫富差距的加大而将赋役制度由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向按资产为宗的户税、地税转化。唐代南方草市的兴起即在子小农经济兼业化,乡村市场的发展,不仅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结果,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还在更深层次上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一一摘编自曹端波《唐代小农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变迁》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小农经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变化:“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出现(或小农经济经营的多样化)。 影响:使小农经济独立性增强;推动了乡村市场的发展;导致国家政策的转变。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1)依据材料一“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应用”“土地私有制产生”“古代社会出现激烈的土地兼并现象”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生产力发展、土地制度确立以及政|府经济政策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二“出现了‘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小农经济经营的多样化”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使小农经济生存力加强,乡村市场得以兴起”“国家不得不因农民贫富差|距的加大而将赋役制度由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向按资产为宗的户税、地税转化”的信息归纳回答。
本课测评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答案提示: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