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三招六式巧译文言实词课件+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三招六式巧译文言实词课件+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8 20:51:29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三招六式巧译文言实词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独特的功能。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要读懂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当务之急和应有之义。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目标之一就是梳理常用文言实词,注意古今语言的不同,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就对文言文学习中的实词翻译进行详细讲解,总结了实词翻译的三招六式法,三招是指联系语境,揣摩大意;取法课内,应用课外;掌握技巧,触类旁通。六式即技巧的六个方法,字音、字形、成语、邻字、结构和语法。翻译文言文的三招六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语境意识贯穿翻译始终,课本和平时的积累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基础,这六种技巧帮助我们推敲断定实词含义。只要大家把这些方法联系起来,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相信文言实词的翻译就能迎刃而解,学生的文言实词的翻译能力就能有所提高。
一、导入新课
据我了解,同学们关于高考语文学习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文言文列居榜首,有的同学说字我都认识,可是连在一起我就不认识了。那怎么才能攻破文言文难题呢?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古汉语的问题,应该说是词汇的问题,解决了词汇的问题,古汉语就解决一大半了。”那同学们有好办法解决古汉语词汇问题吗?
学生回答,有的同学说联系已经学过的文言实词,有的同学说联系上下文猜测。
老师说:同学们的办法都很好,老师今天传授给大家翻译文言实词的三招六式法。哪三招六式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三招六式巧译文言实词。
二、学习目标:
1、掌握翻译文言实词的三招六式法
2、利用所学方法翻译课外文言语句中的实词
三、讲授新课
(一)第一招:联系语境,揣摩大意
老师先教给大家第一招:联系语境,揣摩大意——君自文本来,应知文本事。实词来自文本,理解实词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语境原则,我们要通过上下文语境,揣摩其大意。我们先看一个例子,这是今年的山东高考题,很多同学都没有翻译出来这个“下”字。例1: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2020
全国新高考卷
《明史·左光斗传》
我们常见的“下”一般表示方位底部、攻下、下达、轻视等,但放在这里都不合适,这时,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来推测了。“冀”是希望,“法司”是掌管司法的官署,前面说害怕不承认会被酷刑毙命,这里他们应该是希望交付到司法官署那里。“下”在这里应该是:“交到、交付”的意思。
我们再看三道高考题:
1.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2020年全国Ⅲ卷《晋书·王彪之传》
2.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2016年全国Ⅲ卷《明史·傅珪传》
3.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2018全国卷
Ⅱ《后汉书·王涣传》
第一道“营医药”是求取良医妙药的意思,“营”联系上下文,是“求,求取”的意思。第二道“嫉”是“痛恨”的意思,因为上文说傅珪极力奏陈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因此权贵更加痛恨他。我,而不是我们学过的“嫉妒”的意思。第三道“荐”,因为前文说老百姓思念他的恩德,在安阳亭西立为他祠堂,所以这里应该是祭祀他的意思。
方法总结:语境意识要贯穿是文言文翻译始终。翻译文言实词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的语境。还有一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语境包括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外部语境,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结合语境辨析词语时,不能只看其内部语境,还要揣摩在外部语境中是否恰当。看个例子:
结合语境找出划线词语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胡宿)知湖州,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數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诮之曰:“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坐者大惭谢。《宋史·胡宿传》
A讥笑
B讽刺
C责备
D嘲弄
答案是C,因为根据前文(胡宿)任湖州知州。前任太守滕宗谅大办学校,耗费几十万钱。宗谅离任后,下属官员都怀疑滕宗谅有贪污行为,却不肯如实地记录下来。后文又说:“在座的人很惭愧地道歉。”如果是胡宿讥笑、讽刺、嘲弄他们,那么他们是不会感到惭愧并道歉的,所以这里“诮”是“责问”的意思。虽然讥笑、讽刺和嘲弄他们说:“你们辅佐滕宗谅很久了,如果他有过错,为什么不早点指出纠正呢?却等他离开后便指责他,这难道是古人批评指责人的意思吗?”这一句话能讲通,但放到大语境中是讲不通的。
(二)
取法课内,应用课外
我们来看第二招:取法课内,应用课外——问君那得深如许,为有课本积累来。课内知识的积累是我们翻译文言实词的源头活水。下面来看几道高考题:
1.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2020·全国卷Ⅱ《宋史·王安中传》
2、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2019全国Ⅰ卷《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2019全国卷
Ⅱ《史记·商君列传》
同学们思考:这几个划线文言实词我们在哪里学过,什么意思?首先看第一个“专”字,我们在《孔雀东南飞》“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中学过,“专”是“独自,专擅”的意思。第二个“第”字我们在
《史记·孙膑》“君第中射,臣能令君胜。”中学过,“第”是“只管”的意思。第三个“短”我们在《屈原列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中学过,“短”是“诋毁,说坏话”的意思。第四个“多”,我们在《管鲍之交》“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之人也。”中学过,“多”是“赞扬”的意思。
大家看高考中的翻译题,很多重点实词都是我们课本中学过的,所以大家复习时要注重课内文言实词的积累,这是我们翻译文言文的源头活水。大家要学会课内知识的迁移,积累是我们翻译文言实词的基础。
(三)掌握技巧,触类旁通
老师再教给大家第三招:掌握技巧,触类旁通——恰如庖丁解牛,方可游刃有余。一些技巧在翻译文言实词时也是很有用的,大家要掌握。先看第一式,以下几个句子划线实词的含义是什么?
1.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2019年江苏卷《临川汤先生传》
2.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020年全国卷1
《宋史·苏轼传》
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lí颈以塞责耶!”《聊斋志异》
4.太夫人姓赵氏······,无何,姑钱恭人(官员的母或妻的封号)婴疾且亟,则尽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
2020
江苏卷
第一句中“蹀躞”都是足字旁,跟走路有关,联系语境“这个年轻人是汗血宝马,能日行千里”,接下去是个转折,所以这里应该是“小步行走”的意思。第二句中“粜”是个会意字,上面一个“出”,下面一个“米”,这个词应该是“出售粮食”的意思;“饘”是食字旁,联系语境这种粥能够救活人,这里应该是“稠粥”的意思。第三句“劙”,是利刀旁,联系语境母亲哭着说:“你杀了我的儿子”,这里应该是“割脖子来搪塞”,所以“劙”是“割”的意思。第四句“鞶珥”,“鞶”是革字旁,应该和皮革有关,“珥”是王字旁,应该和玉有关,右边又是一个“耳”字,所以推测这两个字应该是“首饰”的意思。
通过这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汉字很多是表意性质的,比如形声字、会意字、指事字等,我们可以通过字形来推断其含义。给大家列出一些偏旁,大家看看其含义:从“月”与肉有关;
从“贝”从“王”与金钱有关;从
“皿”与器具有关;从“阝”与地名或高地有关;从
“求”与毛皮有关;从“隹(zhuī)
”与鸟雀有关;

“系”与捆绑有关;从
“攴(pū)
”与敲击有关;从
“歹”与死亡有关,从“禾”从“饣”与五谷有关;从
“页”与首(头)有关;
从“目”与眼有关。
第二式,大家先看划线实词的含义。
1.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2020
全国新高考卷
《明史·左光斗传》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16年全国Ⅰ卷《宋史·曾公亮传》)
3.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2016年全国Ⅱ卷《明史·陈登云传》
第一个句子划线实词“趣”,当兴趣、志趣、意向讲是讲不同的,这里我们就要考虑和它读音相近的字,联系上下文这里应该是“催促”的意思,这个“趣”应该是通“促”;第二句“锡”通“赐”;第三句“矢”当“箭”讲是讲不通的,联系上下文这里应该是发生了饥荒,人们没东西吃,吃湖中大雁的屎,这里的“矢”通“屎”。
当某个实词在文中无法理解时,我们要根据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字的角度考虑,以另一个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字音推测法也叫“通假推测法”。
第三式:看这几个划线词语的意思。
1.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2018全国卷
Ⅱ《后汉书·王涣传》
2.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第一句“绳正部郡”的“绳”,我们可以联系成语“绳之以法”,“绳”是“约束、制裁”的意思。第二句“自文于君亲”中的“文”,我们联系成语“文过饰非”,“文”是“掩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但在君主和父母面前无法掩饰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样讲我呢?”第三句“徒”,联系成语“徒有虚名”,“徒”是“只有”的意思。
我们不知道这个实词含义的时候,可以试着组个词,特别是组个成语,因为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深深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一些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这就给我们推断实词含义提供了方便。我们看以下这些成语,注意划线实词含义。
干名采誉(求取) 
形影相吊(慰问)
 
严惩不贷(宽恕)
不赞一词(助)
亟来问讯(屡次)
 
既往不咎(责备)
 
细大不捐(抛弃)
垂帘听政(管理)
披荆斩棘(拨开)
 
不期而遇(约定)
 
不速之客(邀请)
口诛笔伐(讨伐)
毁家纾难(解救)
 
冠盖相属(连接)
 
屡试不爽(差错)
文过饰非(掩饰)
第四式,大家来看这几个实词什么含义?
1.又能以谲数(通“术”)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2018全国卷
Ⅱ《后汉书·王涣传》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2016全国卷《明史·傅珪传》
3、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zhuì)以千数。
2018全国卷
Ⅱ《后汉书·王涣传》
4.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2019江苏卷《临川汤先生传》
第一个实词“擿”,比较复杂的字,我们没学过,但它前面的“发”是“揭发”的含义,这个“擿”和“发”的意思接近,也是“揭发”的意思。第二个“谠”,和前面“忠”连用,应和“忠”的含义差不多,是“正直”的意思。第三个“醊”,与前面“奠”连用,应是“祭奠”的意思。第四个“澌”与“没”连用,“没”是“消失”的含义,“澌”也是“竭尽、消失”的含义。
在文言文中两个词连用,往往有两种情况,一是邻近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另一种是邻字连用表达相反的意思,我们可以借助一个实词来推断它相邻实词的含义。
第五式,大家先看这几个实词含义。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2019·全国Ⅱ《史记·商君列传》
2.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
(2018
天津卷)
第一句加点字“循”与前面“法”是对应关系,“法”是“效法”,“循”是“遵循”的含义;第二句加点字“治”,与后文“康”是对应关系,“康”是形容词“安康”,“治”应也是形容词,“安定太平”的意思。“羡”与后文“暇”是对举关系,“暇”是“空闲”的含义,“羡”应该是“多余”的意思。
这几个句子都是对称结构,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同或相对。这样我们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和词义

第六式,先看几个句子中划线实词的含义。
1.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2020年天津卷宋·陆游《放翁家训·序》
2.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2019·全国Ⅱ《史记·商君列传》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2019·全国Ⅱ《史记·商君列传》
先看第一句中的“令”修饰“闻”,“闻”是名词“名声”,这里“令”解释为“美好的”。第二句“令”是动词“让”,第三句“令”是名词“法令”。第二句的“之”是代词,代公孙鞅,第三句的“之”是动词“去、到”。
我们判断一个实词的含义还要看其在句中的语法位置,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四、总结升华
大家看翻译文言文的三招六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语境意识贯穿翻译始终,课本和平时的积累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基础,这六种技巧帮助我们推敲断定实词含义。只要大家把这些方法联系起来,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相信大家文言实词的翻译就能迎刃而解,不再为文言文的翻译发愁了。
大家通过文言文实词翻译方法的学习,并通过刻苦的训练,相信大家高考文言文定能取得满意成绩!(共21张PPT)
三招六式巧译文言实词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学习目标:
1、掌握翻译文言实词的三招六式法
2、利用所学方法翻译课外文言语句中的实词
——君自文本来,应知文本事
2.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2020年全国Ⅲ卷《晋书·王彪之传》
1.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2020
全国新高考卷
《明史·左光斗传》
3.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2016年全国Ⅲ卷《明史·傅珪传》
4.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2018全国卷
Ⅱ《后汉书·王涣传》
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交到掌司法刑狱的官署,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

(王彪之)病重后,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病情,赐钱三十万给他求取良医妙药。
(傅珪)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更加痛恨他。
百姓们思念王涣的大恩大德,在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祭祀他。
第一招:
语境意识贯穿翻译始终,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语境原则。
提醒: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外部语境,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结合语境辨析词语时,不能只看其内部语境,还要揣摩在外部语境中是否恰当。
?结合语境找出划线词语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胡宿)知湖州,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數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诮之曰:“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坐者大惭谢。《宋史·胡宿传》
A讥笑
B讽刺
C责备
D嘲弄
C
学以致用
(胡宿)任湖州知州。前任太守滕宗谅大办学校,耗费几十万钱。宗谅离任后,下属官员都怀疑滕宗谅有贪污行为,却不肯如实地记录下来。胡宿责问他们说:“你们辅佐滕宗谅很久了,如果他有过错,为什么不早点指出纠正呢?却等他离开后便指责他,这难道是古人批评指责人的意思吗?”在座的人很惭愧地道歉。
——问君那得深如许,为有课本积累来
划线的实词,在哪篇课文学过并翻译。
1.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2020·全国卷Ⅱ《宋史·王安中传》
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专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加骄横。
2、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2019全国Ⅰ卷《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于是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学浅,专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孔雀东南飞》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独自,专擅
《史记·孙膑》君第中射,臣能令君胜。第:只管
《屈原列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说坏话
3.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2019全国卷
Ⅱ《史记·商君列传》
第二招:课内文言实词的积累是翻译文言文的基础。
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但沿袭旧礼制的人不值得赞扬。
《管鲍之交》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之人也。
多:赞扬
第三招:掌握技巧,触类旁通
——恰如庖丁解牛,方可游刃有余
3.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lí颈以塞责耶!”《聊斋志异》
4、太夫人姓赵氏······,无何,姑钱恭人(官员的母或妻的封号)婴疾且亟,则尽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
2020
江苏卷
技巧第一式:汉字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意。
2.大旱,饥疫并作……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2020年全国卷1
《宋史·苏轼传》
1.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2019年江苏卷《临川汤先生传》
一、阅读句子,注意划线实词的意思。
总结方法
小步行走
卖出粮食
稠粥

首饰
字形
?从“月”与肉有关;
从“贝”从“王”与金钱有关;
?从
“皿”与器具有关;
从“阝”与地名或高地有关;
?从
“求”与毛皮有关;
从“隹(zhuī)
”与鸟雀有关;
?从
“系”与捆绑有关;

“攴(pū)
”与敲击有关;
?从
“歹”与死亡有关;

“禾”从“饣”与五谷有关;
?从
“页”与首(头)有关;
从“目”与眼有关。
3.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2016年全国Ⅱ卷《明史·陈登云传》
2.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2016年全国Ⅰ卷《宋史·曾公亮传》
1.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2020
全国新高考卷
《明史·左光斗传》
总结方法
二、阅读句子,注意划线实词的意思。
技巧第二式:
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字音推测法也叫“通假推测法”。
通“促”
通“赐”
通“屎”
字音
掌握技巧第三式: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一些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这就给我们推断实词提供了方便。
3.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2.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2018全国卷
Ⅱ《后汉书·王涣传》
总结方法
三、阅读句子,注意划线实词的意思。
约束,制裁
掩饰
只,仅仅
成语
干名采誉(求取) 
形影相吊(慰问)
 
严惩不贷(宽恕)
不赞一词(助)
亟来问讯(屡次)
 
既往不咎(责备)
 
细大不捐(抛弃)
垂帘听政(管理)
披荆斩棘(拨开)
 
不期而遇(约定)
 
不速之客(邀请)
口诛笔伐(讨伐)
毁家纾难(解救)
 
冠盖相属(连接)
 
屡试不爽(差错) 
文过饰非(掩饰)
掌握技巧第四式:
在文言文中两个词连用,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邻近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另一种是邻字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
总结方法
1.又能以谲数(通“术”)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2018全国卷
Ⅱ《后汉书·王涣传》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2016全国卷《明史·傅珪传》
3.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
2018全国卷
Ⅱ《后汉书·王涣传》
4.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2019江苏卷《临川汤先生传》
四、阅读句子,注意划线实词的意思。
正直
揭发
奠酒
竭尽,消失
邻字
掌握技巧第五式: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同或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总结方法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2019·全国Ⅱ《史记·商君列传》
2.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
(2018
天津卷)
五、阅读句子,注意划线实词的意思。
遵循
安定太平
多余的
结构
掌握技巧第六式:
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1.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2020年天津卷宋·陆游《放翁家训·序》
2.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2019·全国Ⅱ《史记·商君列传》
3.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2019·全国Ⅱ《史记·商君列传》
总结方法
美好的

法令
代词,他
动词,到
语法
联系语境,揣摩大意
取法课内,应用课外
掌握技巧,触类旁通
字形
字音
成语
邻字
结构
语法
文言实词翻译的三招六式
?读下面文段,运用三招六式法翻译画横线的实词?。
?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学以致用
每次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人,(羊祜)就拿出美酒让他(们)喝,使他(们)说不出口。吴将邓香到夏口抢掠,羊祜悬赏活着捉住邓香,邓香押来以后,羊祜宽容他,放他回去。邓香感激羊祜不杀之恩,便率亲兵来降。羊祜率军走到吴国境内,割田里的谷子作军粮,每次都计算所割谷物的数量,然后送去丝绢作赔偿。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三招六式巧译文言实词评测练习
常用推断方法专练
请用音形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天台生困暑,夜卧绣帷中,童子持翣飏于前:
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
2.请用邻字助解法推断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御史卢雅)又谓佳(傅佳)刚直忠谠,当起用:
(2)明年,齐贤(人名)出守京兆,复条陈放(指传主种放)操行,请加旌贲:
(3)其于知友故旧残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3.请用语法辨别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封王)脯鄂侯
(2)《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
4.请用结构分析法推断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谷则异室,死则同穴:
(3)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4)士习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
5.请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梅以为欹美,正则无景:……
(2)天保中,都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3)后青州大煌,侵入平原界辊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4)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6.请联想成语或课内知识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
联系成语:
(2)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人名)遂投城遁走:
联系成语:
李超,字魁梧,溜之西鄙人:
联系课文:
阮籍与深为友。籍每适深,俄顷輒去:
联系课文:
推断方法综合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以今准古,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儒生也。然其策进士,则但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类皆小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若此之类,而当擢之职位,历之仕途,一旦国家有大议论①,立辟雍明堂,损益礼制,更著律令,决讞疑狱,彼恶能以详平政体,缘饰②治道,以古今参之,是必唯唯而已。(选自王安石《取材》,有删改)
【注】①大议论:国家重大决策等。②缘饰:文饰,这里指7、不正确的一项是(

以今准古
准:衡量
然其策进士
策:谋划
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
责:要求
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
赘:认为多余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苟尚文辞
尚:看重
类皆蒙鄙者能之
蒙鄙:愚昧浅薄
故其父兄勖其子弟
勖:勉励
D.损益礼制
益:好处
三、读下面文段,运用三招六式法翻译画横线的实词?。
?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2016年上海卷《晋书·杨祜传》
克:_________
为:__________
谲:_______________
生:__________
宥:___________刈: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言实词推断专练
1.(1)买进粮食
卖出粮食(2)箱子(3)扇子
扇风(4)同“擒”,捉拿
2.(1)忠诚(2)褒美(3)慰问
3.(1)杀后把尸体做成肉干,名词活用为动词
(2)使……受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1)选拔(2)活着(3)多余(4)风气
毁坏
5.(1)倾斜(2)断绝粮食(3)丰收(4)顽皮
6.(1)宽恕
严惩不贷
(2)放下,放弃投笔从戎
(3)边邑《烛之武退秦师》(4)到……去《逍遥游》
(二)7.B[策:策问。]
8.D[益:增加。]
(三)克:约定
为:用
谲:诡诈
生:活着
宥:宽容
刈: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