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游抒怀
17 壶口瀑布
毛主席曾说:“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李白曾在黄河壶口感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壶口,两岸石壁峭立,河口狭如壶口,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泻而下,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它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
1.反复朗读,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2.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掌握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3.理解黄河壶口瀑布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说起“瀑布”,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么壶口瀑布是否也如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如一道白练从天而降呢?它有什么特点?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壶口瀑布》。(板书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
寒噤(jìn) 推推搡搡(sǎng) 雾霭(ǎi)
出轧(zhá) 汩汩(gǔ) 怒不可遏(è)
(2)指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寒噤:寒战。
雾霭: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
出轧:(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护卫。多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
2.作者介绍。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新闻理论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
3.资料链接。
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黄河壶口瀑布古已闻名,《水经注》载:“禹治水,壶口始。”明代有位诗人写《壶口》一诗赞道:“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双腾虬浅直冲斗,三鼓鲸鳞敢负舟。”明代陈维藩在《壶口秋风》诗中描写道:“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红。”黄河西出昆仑,源远流长。雄伟多姿的龙门、世称“九河之蹬”的孟门山与四时迷雾的壶口瀑布最为壮观,号称“黄河三绝”。壶口瀑布更以它气吞山河之势、声绝九霄之壮著称于世。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给本文划分部分,并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交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总起下文。
第二部分(2~5):叙述了两次观赏壶口瀑布的不同观感,展现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第三部分(6):通过联想,赞美了黄河的伟大力量,揭示主题。
也可以这样分:
第一部分(1~2):写作者雨季看到的壶口瀑布。
第二部分(3~4):写作者枯水季节看到的壶口瀑布。
第三部分(5~6):由水写到石,再到写黄河博大宽厚的性格,进而写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阅读文章,思考圈画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1)壶口瀑布地点?作者到过壶口瀑布几次,在什么时候?
【交流点拨】壶口瀑布在晋陕两省边境。两次。第一次是在雨季,第二次是在枯水季节。
(2)什么是“壶口”?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①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②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二)再读课文,深层探究。
3.作者在描写雨季和枯水期的壶口瀑布时,分别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
【交流点拨】分别是从瀑布的声音、气势、景物及感受等方面来描写的。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从古至今,有很多赞美黄河的诗句,你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呢?请写一写吧!
【交流点拨】示例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示例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示例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示例四: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黄河壶口瀑布不仅危险、气势磅礴、雄伟壮阔,还有刚柔相济的品性,那么作者是怎样把它的这些特点表现出来的呢?全文仅仅是为了表现黄河壶口瀑布的雄伟与壮阔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再次走进《壶口瀑布》。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朗读指导。
1.朗读全文,把壶口瀑布震撼人心的气势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悟、体验读出来。
【交流点拨】本文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要读出黄河壶口瀑布的雄伟壮阔的气势,如“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一句中的“冲进去,冲进去……”要读得有力;第3段中的“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第4段中“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要读得有气势、语气坚定,透着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这段要读得声情并茂,铿锵有力。
(二)主旨探究。
2.纵观全文,你觉得文章只是在向我们介绍黄河壶口瀑布这一胜景吗?作者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感悟?
【交流点拨】作者由黄河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礴、雄伟壮阔,联想到黄河博大宽厚的品质,作者由黄河的精神联想到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中华民族。本文不仅是写壶口瀑布、黄河之水,更是在写一种哲理,一种无坚不摧、百折不挠、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三)写法分析。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抒情。
【交流点拨】本文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在写初到壶口,描写瀑布的声音时,就用“隐隐如雷”写出了瀑布涛声如雷、如万马奔腾的气势。在写瀑布之水——黄河的形态和精神时又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而在赞美黄河精神时,又将拟人与排比相结合,读来朗朗上口,节奏和谐,感情真挚,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4.借景抒情。
【交流点拨】写景不能孤立地写景,要在写景中抒情言志。在写景中抒情,可以巧妙地将感情融于具体的描写中,同时还可以通过巧妙的联想来绘景抒情。如本文先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遇强则抗、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借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赞美黄河的力量之美,进而赞美中华民族勇往直前、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精神。
5.以游踪为序,结构紧凑。
【交流点拨】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逐步深入,抓住水流特点来描写壶口瀑布。全文结构紧密,结尾由黄河的博大宽厚上升到人生的一种积极的态度,结尾升华主题,意味深长。
6.语言气势磅礴,通俗易懂。
【交流点拨】全文读起来有一种激情澎湃的情感,语言平实无奇,融入的感情真挚,表现了作者对壶口瀑布的热爱与赞叹。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从《壶口瀑布》一文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呢?
【交流点拨】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让我们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说:“既不为稻粱谋,也不为取悦谁,全凭一片热爱,满心欢喜和感动。”正是这种不带任何功利的创作动机以及在极地高原长期游历的生活,促成了马丽华纪实散文的问世。她为追寻雪域高原的太阳,毅然踏上充满希望又满载风险的漫漫长途,在那片美丽而又贫瘠的土地上,从青年走到中年,在高原的冰山雪岭挥洒着青春的美丽与光彩。她这腔令无数须眉男儿也汗颜的热忱与勇气,着实令人敬佩!
1.把握作者的游览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
2.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3.体会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长江之歌》里面唱道“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长江的源头在哪里呢?歌词中的“雪山”指的是哪座山呢?今天,我们就跟着作家马丽华,一起去探寻长江源头,去领略各拉丹冬奇美的景色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
黧黑(lí) 棱角(léng) 虔诚(qián)
蠕动(rú) 豁然(huò) 懈怠(dài)
演绎(yì) 明媚(mèi) 砾石(lì)
眩晕(xuàn) 蜷卧(quán) 腈纶(jīng)
皱褶(zhě) 熠熠烁烁(yì shuò) 接踵而至(zhǒng)
(2)理解词义。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黧黑:形容黑。
懈怠:松懈懒惰。
安营扎寨:原指军队搭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2.作者介绍。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3.资料链接。
各拉丹冬突耸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边境,由一大片南北长达50余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由多条巨龙般的山岳冰川群组成,位于东经91.0°,北纬33.5°,海拔6621米。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同时,各拉丹冬雪山冰川的伸缩变化,非常明显地揭示了当地乃至青藏高原和全球气候的变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交代造访各拉丹冬的缘由,概写壮美景色和探险情况。
第二部分(2~11):详写第一天在各拉丹冬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三部分(12~15):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交流点拨】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游踪:草坝子上的营地——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置身冰窟(冰塔林)——重返冰塔林。
(二)深层探究。
3.文章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交流点拨】踏进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来到冰塔林,看到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天地间浩浩苍苍。靠近冰山,冰山像屏风,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个天地。作者描绘了晶莹洁白、挺拔、敦实、奇形怪状的冰林,展现出一派奇美壮丽的景色。
(三)主旨探究。
4.作者通过游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有怎样的人生感悟?
【交流点拨】作者随电影摄制组再次来到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见到了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冰塔林,欣赏到晶莹洁白、挺拔、敦实、奇形怪状的冰塔林,表现了作者对高原雪域雄奇壮美景色的热爱之情,感悟到在静止的冰塔林下生命的躁动,在坚冰之上感受到生命的颤动及冰川无限的生命力量。
四、板书设计
草坝子→冰河→冰塔林→冰河
(奇美 眩晕)
五、拓展延伸
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在心中生发出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1)和作者一样为各拉丹冬的奇异壮美景色所折服,为祖国有如此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2)长江之所以波浪滔滔,长流不息,就是因为有各拉丹冬这些巨大的冰体。它们是长江之源,也是长江两岸的生命之源。
(3)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景色壮美,人迹罕至,生态完好,要想使长江中下游水势高涨,水质清澈,我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大力建设对长江的保护设施,使长江这条母亲河能永葆青春的容颜。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作者是一位充满感性的女性作家,高原雪域的奇美景色,引发了作者对人生及生命的诸多感悟,其中有不少精彩的语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语言品析。
1.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交流点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交流点拨】“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交流点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刻画了各拉丹冬的美景。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交流点拨】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各拉丹冬的风大。
(二)主旨探究。
3.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交流点拨】作者描述了雪域高原各拉丹冬的壮丽,形态万
千的冰峰,晶莹透明的冰柱,讲述了自己勇登雪域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勇于攀登的决心,不畏艰难的态度。
(三)写法分析。
本文叙述了作者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经历,探寻到高原雪域奇美眩晕的景色。边叙边悟,由静止的冰塔林这一罕见的自然奇观中,看出了宁静中生命的躁动,面对美丽璀璨的冰川,感受到生命的颤动,因而赋予看似死寂的冰川以生命无限生长的力量。作者由这奇美的景致引发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写法值得借鉴。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请你就生活中常见的美好事物,发挥你的想象,由物及理,阐述你对人生或对生命的感悟。
【交流点拨】如郊外的野菊花,它生长在郊外,无人照料,任凭风吹雨打,但它自信乐观,永远向阳,努力生长,如期绽放。我们也应像野菊花那样,无论生命中遇到怎样的风雨,都应永远向阳,努力向上,积极生长,这样才能开出灿烂多彩的生命之花。
19 登勃朗峰
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主峰,耸立于法国和意大利之间,终年积雪不化,山峰雄伟,风光旖旎,号称“西欧第一高峰”。诗人雪莱曾赞叹:“勃朗峰仍在高处闪烁时,阿尔卑斯山已经代表了欧洲的人间天堂,一个新的世外桃源。”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游历欧洲时,登临勃朗峰途中,遇上奇景逸事,著成名篇,以散文的灵活,小说的曲折,向我们展示了一路的所见所闻。
1.朗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领略美景与趣事。
2.学习本文散文笔法与小说笔法并用的写法。
3.感受文章语言略带幽默与书卷气息的特点。
一、新课导入
大家都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的山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也是一座最高峰,它就是位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勃朗峰,著名诗人雪莱曾赞叹:“勃朗峰仍在高处闪烁时,阿尔卑斯山已经代表了欧洲的人间天堂,一个新的世外桃源。”巍峨壮观的阿尔卑斯山、风景秀丽的勃朗峰一直是世界奇观,今天, 我们就跟随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走进这神奇的“世外桃源”, 一睹勃朗峰的雄伟奇幻的风采。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翌日(yì) 辚辚(lín) 巉峻(chán)
拾级(shè) 霓裳(ní) 隧道(suì)
俯瞰(kàn) 穹顶(qióng) 缭绕(liáo)
沟壑(hè) 打嗝(gé) 纷至沓来(tà)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拾级:逐步登阶。拾,轻步而上。
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络绎不绝:(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接不断。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2.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有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种体裁。他的作品批判了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和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大众的关心,具有幽默和讽刺的特点。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犀利。
3.资料链接。
勃朗峰,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冰川发育,约有200平方千米为冰川覆盖,顺坡下滑,西北坡法国一侧有著名的梅德冰川,东南坡意大利一侧有米阿杰和布伦瓦等大冰川。建有科学研究实验站。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最大的旅游中心。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交流点拨】是以作者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所见所感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马蒂尼→阿冉提村→勃朗峰→沙蒙尼旅馆。
3.依照“上山—下山”的线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6):作者用散文笔法描写上山过程中看到的奇景、怪石、光影,引发无限感慨。
第二部分(7~11):作者以小说笔法叙写怪异的车夫载“我们”有惊无险地下山的经过,富有传奇色彩。
4.如果让大家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登勃朗峰的所见所感,你会用哪个字来概括呢?
【交流点拨】“奇”。奇在景,奇在人。
(二)深层探究。
5.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上山与下山的经历,这些经历有哪些不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交流点拨】(1)作者上山时,是以写景散文的笔法,描述了沿途的秀色美景,高山的险峻陡峭,水流的清澈急湍,美不胜收。
(2)作者下山时,是以小说的笔法,用极为幽默诙谐的方式描述了“车夫之王”,以及他们惊险而又激动的旅行,富有感染力和传奇色彩,表达了作者游览时的激动与喜悦之情。
6.作者在写“车夫之王”时与写其朋友笔法不同,试具体分析。
【交流点拨】写“车夫之王”是浓墨重彩,从多角度展开描写,突出车王是本领高超的传奇人物,写其朋友是简笔勾勒,作为“勃朗队长”的朋友——爬山次数、向导水平最高。可见这里的奇人奇事还有许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给读者留下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三)品味语言。
7.本文是一篇翻译作品,具有很浓的书卷气,同时,也具有生动幽默的特点。请举例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1)取道黑首欣赏瀑布,“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一连串四字词语,语言整齐,极富文学意味;(2)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时,用了“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等四字词语,辞藻华丽且用词准确,令人耳目一新。(3)“车王”赶马车“什么乱石废物,沟壑旷野,一概不顾——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地说:‘只当是种乐趣吧……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正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等句子,无不暗含着诙谐与幽默,读来饶有兴味,让读者感受到奇人及奇事之乐。
(四)写法分析。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尽管幽默在这里表现得比较清淡),同时也是一位擅长写景状物的高手。作者在文中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或浓墨重彩,或简单几笔,笔法多变,妙趣横生。写上山,作者用散文笔法,细致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描写形象生动,极富文学色彩;写下山,作者则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有趣的旅行,怪异的车夫等都富有传奇色彩。本文融描绘“山中奇景”与叙述“山中奇人奇事”为一体,语言形象生动又不失幽默风趣。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你一定也登临过很多山,也一定遇到过人生中的一座座“山”,也曾生发出无数的感慨吧!请打开记忆的匣子,选择你所遇到的“山”,把你登山的感悟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交流点拨】示例略。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一滴水,爱上古城丽江,书写了一场天荒地老的“旷世绝恋”!纵贯时空跨长河,这滴水,让丽江这座灿若星辰的历史文化名城,于泱泱华夏锦绣河山的巍然天宇中,特立独行,熠熠生辉!纵使天旋日转,斗转星移,远山长天依旧,一滴水演绎了史诗般的恢宏之恋。
1.理清写作顺序。
2.学习新颖独特的写作视角。
3.把握别具匠心的景物描写。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生命就是一场旅行,总有一个地方,在向你深情召唤,即使你的脚步不能抵达,心灵也要前往。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一滴水,抵达一个让无数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丽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蘸(zhàn) 驿道(yì) 矗立(chù)
闸前(zhá) 眺望(tiào) 擦拭(shì)
流淌(tǎng) 徘徊(pái huái) 轻盈(yíng)
喧哗(xuān) 硕大(shuò) 斑斓(lán)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苍劲:(书法、绘画)老练而雄健有力。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
斑斓:灿烂多彩。
2.作者介绍。
阿来,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当代作家,首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藏族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梭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散文《大地的阶梯》等。
3.创作背景。
作者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武威行后,又到丽江,其实都在做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说调查也不准确,因为材料多从书面上来,但从书上搜得材料后,还要想到这些事实的曾经的发生地,感受一番。”本文是作者应当地政府之约,为中小学生写的一篇有关丽江风光的散文。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滴水”的经历。
【交流点拨】由雪变成了冰,再融化成一滴水。
“一滴水”怀着“流过四方街”的心愿,经过驿道、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铺、纳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的经历。
2.一滴水流经了哪些地方?请标画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路径。
【交流点拨】玉龙雪山山顶——丽江坝——黑龙潭——玉河——四方街——中河——浇花人的大壶——兰花上——浇花壶——中河——金沙江。
3.再读课文,划分文章部分,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2):写“我”由雪变成冰川,再变成一滴水。
第二部分(3~15):写一滴水的漫长旅行。
第三部分(16):写一滴水奔流到金沙江边,汇入了江海。
4.纵观全文,作者以什么为线索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丽江?
【交流点拨】作者以“一滴水”的行踪为线索,从自然景物、人文风情这些方面来描写丽江。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丽江的美。
(二)深层探究。
5.作者为什么要从几百年前写起呢?
【交流点拨】突出丽江历史悠久的特点,又介绍了四方街的来历;自然引出下文“一滴水”带着“去四方街”的夙愿经过丽江。
6.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巧妙地展示了丽江的人文风情,选文写了哪些民众活动?表现了怎样的民俗风情?
【交流点拨】(1)浇花人在院子里给兰花浇水,表现了平和、悠然的人文风情;(2)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表现了恬静、和谐的人文风情;(3)游客眺望远山,客人和主人大声交谈,宾主交流表现了热情、融洽的人文风情;(4)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的欢笑与歌唱,表现了热烈、愉快的人文风情。
7.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来描写丽江的自然风光,极富层次感,结合文章内容,找出描写自然风光的句子,体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交流点拨】高处远景:玉龙雪山,晶莹夺目地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
山下: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森林、田野和村庄;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我”奔流到丽江坝放牧牛羊的草甸上;玉河。
低处: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来到奔流的金沙江。
8.作者从“一滴水”游览丽江的视角来展开描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1)丽江水多、水美,选取“一滴水”游览丽江,富有地方特色;(2)可以多角度展开描写;(3)如童话般奇幻,充满童趣。同时本文将一滴水人格化,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借一滴水的所见所闻,介绍丽江的美景和民族文化,由它带着我们去全方位地了解丽江,充满亲切感和真实感,行文活泼自然。
(三)写法分析。
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风土人情,给读者以清新优美的艺术感受,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新颖巧妙的叙述角度、清晰明了的游览行踪、别具匠心的景物描写,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请查阅丽江的相关资料,写一则介绍丽江的解说词。
【交流点拨】示例一:丽江市位于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高点为玉龙雪山主峰,属低纬暖温带高原山地季风性气候,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为云南省重点林区、中国水电西电东送基地之一。 示例二: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旅游资源丰富,有旅游风景点104处,有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虎跳峡、老君山、束河古镇等知名旅游景点,先后被评为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