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4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1 15:4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经·秦风·蒹葭》
教学要点
1. 了解本诗多重的意蕴及形成这种艺术特点的原因。
2. 朦胧缥缈的诗歌境界。
3. 回环复沓的章法 。
焦点问题
1.“企慕情境”何以成为人生与艺术的永恒母题?
2.此诗何以具有动人心魄、千古不衰的艺术魅力?
关于诗经
《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乐歌总集,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305篇。至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诗经》。
关于《诗经》的编集
孔子编纂说:
采诗说:
《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
句式以四言为主
重章叠句的运用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语言质朴优美,音节和谐明快,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富于艺术感染力。


大雅
小雅

周颂
商颂
鲁颂
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
?????????????????????????????????????







王风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溥(pǔ)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ràng),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xié)臧(zāng)。
 不期而遇的喜悦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追求意中人而不得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sì)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yí)我彤管。
彤管有炜(wěi),悦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xún)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青年男女的幽期密约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女子思念情人
郑风·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女子失恋,难忘旧情
郑风·褰裳
子惠思我,褰(qiān)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狡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wěi)。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女子责备情人变心
鄘风·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dàn)彼两髦(máo),
实维我仪。
之死矢(shǐ)靡(mí)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惹。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柏 舟  宋·马和之作
 炽热爱情的表白与争取自由婚姻的抗争
召南·摽有梅
摽(biào)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倾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dài)其谓之!
 女子待嫁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有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ēn)。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祝贺女子成婚
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hé)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bǐ)无訧(yóu)兮。
絺(zhǐ)兮綌(xì)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悼 亡
《秦风·蒹葭》赏析
1、诗意解读几种
2、赏析方法:
意境美;朦胧美;
蕴藉美;音乐美。
3、新颖译文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追求意中人而不得
(1)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深色。
(2)伊人,那人。
(3)溯洄,沿着弯曲的水道逆流向上; 从,追寻,探寻;道阻,道路险阻。
(4)溯游, 沿着通直的水道逆流向上。
(5)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晞:干。
(6)湄,水边高地。
(7)跻(jí),登上高处。
(8)坻(chí),水中小沙洲。
(9)采采,众多,形形色色;未已,未止,未干。
(10)涘(sì),水边。
(11)右,向右转,迂回曲折。
(12)沚(zhǐ), 水中小陆地。
注释
诗意解读
1、讽刺说:
汉代《毛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2、诗意不定说:
宋代朱熹认为:“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伊人,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诗意解读
3、求贤说:
清代学者姚际恒:“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
4、怀人说:
清代学者汪凤梧:“《蒹葭》,怀人之作也。”
5、求爱说:
近代学者余冠英:“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琼瑶《窗外》主题曲《在水一方》爱情诗歌。
翻译家许渊冲
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主题句是“where is she so sheen”。 ?
诗意解读
6、朦胧诗说:
陈子展:“诗境颇似象征主义,而含有神秘意味”。
林兴宅:“《蒹葭》所表现的企恋是人类追求真、
善、美的最高境界的象征。”“伊人”象征着美好的理想,
这种理想可遇不可求,可望不可及,正是在这样的矛盾
冲突中构成了审美的境界。
当代作家韩少华:“也许,我所企慕的文学中的美
质与佳境,正如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永远可望而不
可即。” 。 ?
诗意解读
赏析方法
1、意境美:
“意境”就是诗词中所描绘的形象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
《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赏析方法
2、朦胧美:
中国第一首朦胧诗。
①“伊人”作为中心意象,朦胧不清、飘忽不定;
②“秋水”的意象也是朦胧凄迷,具有多重寓意;
③抒情主人公的意象模糊不定;
④“伊人”所在空间位置游移缥缈,难以捉摸。
3、蕴藉美:
“伊人”其实是一种象征,它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人生无常、精神失落的悲哀等等心灵的回响,都可以从诗的意境中得到感应。
4、音乐美
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意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
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
新颖译文:
1、《在水一方》- 邓丽君演唱 琼瑶词 林家庆曲

新颖译文:
2、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新颖译文
3、
芦荻秋色一片青苍,星点银光露凝成霜。
传说中的那个人啊,总在水国哪个地方。
当我逆着水流而上,风阻波挡长途难往。
当我蓦然回首张望,她不就在来时路的中流飘荡。
芦荻秋色一片迷离,星点银光露珠亮丽。
传说中的那个人啊,总在泽国哪里休憩。
当我绕着圈儿寻觅,水深浪急船儿难移。
当我猛然回首一瞥,她不就在来时路的小岛伫立。
芦荻秋色一片繁盛,星点银光露痕滋润。
传说中的那个人啊,总在水泊哪里安身。
当我曲折向前挺进,滩浅草缠船儿难行。
当我颓然回首四顾,她不就在来时路的沙洲现形。
新颖译文
4、
伊人伊人在水一方,从春到夏蒹葭苍苍。
道路总是缥缈如带,伊人总是梦里新娘。
啊,伊人,月儿已被流水漂白,你的美丽让我忧伤。
伊人伊人在水一方,从秋到冬白露为霜。
箫声总是如泣如诉,伊人总是国色天香,
啊,伊人,雁字已经飘零南天,你在风中不要着凉。
(冯骥才)
新颖译文
5、我昨晚一夜没有睡觉,
清晨往河边去散步。
水边的芦草依然还是青青地,
草上的白露已经凝成秋霜了。
我的爱人明明是站在河的那边,
我想从上渡头去赶他, 路难走又太远了。
我想从下渡头去赶他,
他又好像站在河水的当中一样。
啊,我追逐的只是一个幻影呀! (郭沫若)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诗经》
二、简答:1、诗经的主要内容
2、诗经的艺术特色
三、赏析:《蒹葭》的朦胧美
平行阅读
【梦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蜜般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0年9月4号
1920年2月,刘半农去欧洲留学,在旅欧期间,远离故土的诗人日夜思念祖国。9月,诗人写下了这首《教我如何不想她》,借恋歌的形式畅抒游子之意,倾诉了对祖国的感情。 《教我如何不想她?》之所以风行一时,除了诗作本身的艺术魅力之外,同时也应归功于著名学者赵元任,他为这首诗谱了曲,曲调宛转动人,诗作借助乐曲在海内外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