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1 15:2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部编版
选修1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徙到洛邑,中国历史开始进人东周时期。这一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那时候,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加上兴修水利、农田施肥等措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农业生产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特征:
表现:
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商业也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旧贵族势力开始分化,有的没落,有的向新兴地主转变,社会上出现了自耕农等新的阶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用的牛形酒容器。当时,牛拉车或耕作已经出现并逐步推广。
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以实行俸禄制来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制来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所有这些,都意味着要对旧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
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则以兼并为主,战争更加频繁。为了实现富国强兵,避免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纷纷改革变法,努力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扩充实力。
春秋战国时期,在文化领域,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那时候,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热烈局面。其中,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孔子,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老子,他创立了道家学派。
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战胜对方,都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奖励军功。法家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法家思想直接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活动。而兵家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是在战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进步思想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基础,指导社会变革的进程。
各诸侯国只有通过改革变法,发展经济,才能够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胜对方的目的。
“爰金”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黄金货币。通过下图能获知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
①手工铸造业发达 ②商业贸易繁荣 ③城市繁华 ④社会经济整体水平提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选A。战国时期能够铸造出“爰金”货币,这本身就直接反映出战国时期手工铸造业的发达。黄金货币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同时它相对于物物交换和一般货币交换,也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
抢答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已经陆续推行了一些变革措施。先是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他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后来其他国家也实行了类似的税法。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履亩而税",即按亩收税,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管仲
春秋后期鲁国“初税亩”和齐国“相地而衰征”的共同影响是(  ) ①增加了国家收入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选C。“初税亩”和“相地而衰征”,都在承认私田合法的基础上,实行按土地的实有数目纳税,一方面增加了政府收入,另一方面承认了土地私有,从而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抢答
进入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他们要求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同时,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于是,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
公元前445年,魏国魏文侯即位。不久,他任命李悝为相,主持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制定《法经》,加强法制,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通过这次变法,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战国初期,传统社会组织解体。魏国李悝(或李克)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  ) A.盗贼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衰弱 B.农民失去氏族保护,当生产失调、生计无着时,成为盗贼 C.李悝努力地维护封建秩序,因而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 D.李悝尽地力之教,强迫农民生产,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xxom]
选B。C和D不符合材料及李悝变法的史实,战国处于封建社会形成、各国极力通过变法加强地主阶级专政和中央集权时期,所以A不正确,B正确反映了从春秋到战国社会及生产关系巨变下的社会震荡——由重视血缘氏族保护的奴隶变为受封建地主剥削的农民,社会下层的失势,导致社会的动荡。
抢答
在楚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变法的内容主要有: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收回封君三代以后子孙的爵禄,同时,强令旧贵族迁居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变相没收他们的土地,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削减官吏俸禄,将节余下来的财力用于养兵和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等等。吴起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段时间内,楚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连连获胜,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吴起
此外,齐国、赵国和韩国等也陆续进行了变法改革,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
二、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秦国位处西部,据有今陕西省大部和甘肃省一部分,与西部各族为邻。公元前7世纪后期,秦国曾“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步人春秋强国的行列。然而,秦国毕竞偏居关中,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要落后。
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开始实行一些改革,如正式废除野蛮的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初步制定户籍制度等。但是,秦国的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
和各国相比,秦国改革也有许多有利条件。例如,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国内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而且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而且,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历史纵横]
秦地民风质朴,强悍尚式,《诗经》中就有不少篇章反映了这种习俗风尚,如“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吴子.料敌》也称“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急公勇斗的民风士气,如有合理严格的制度作引导,就能凝聚起统一的意志,在兼并战争中前赴后继,所向披靡。
《诗经》书影
公元前4世纪,秦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一方面,长期以来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已分裂成魏、韩、赵三国,力量大大削弱:另一方面,中原地区众多士人纷纷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秦孝公受到很大刺激,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商鞅辗转来到了秦国,辅佐雄心勃勃的秦孝公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变法改革的潮流?
(1)春秋末期,封建生产关系出现,且逐渐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但封建经济的发展受到奴隶制残余的阻碍。
(2)封建经济的发展使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掌握政治权力。
(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进行,要求各国国君通过内政改革增强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取得战争的胜利。
重点难点突破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有何不同?形成这些不同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不同:春秋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内容为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
特点是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
战国变法的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完成统一;内容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行中央集权;
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2)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刚刚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名师点拨
1. (1)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进行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
(2)春秋时期改革的性质为奴隶制改革运动;战国时期变法的性质为封建化的改革运动。
(3)齐国管仲改革的突出作用为富国强兵,鲁国“初税亩”最终导致井田制趋向瓦解。
(4)战国时期李悝和吴起变法虽然也起到富国强兵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确立封建制度,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2.(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首要目标是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所以富国强兵是他们的最大愿望。
(2)战国变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测评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响比较大?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已经开始。著名的有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影响也较大。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
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
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  ) A.社会经济的变化 B.统治方式的变化 C.社会性质的变化 D.思想文化的变化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A、B、D三项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提高训练
2.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变法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富国强兵     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C.发展封建经济 D.推动社会转型
【解析】选A。B表述错误,管仲改革只是维持原统治阶级的统治;C与D只是客观效果,错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是有很强实力的诸侯国,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改革,主要目的就是富国强兵。所以A正确。
3.“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分析能力。材料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4.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弱者,道之用”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选D。材料的大意是:伏羲、神农实施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据此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5.《管子·乘马篇》中记载:“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与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改革是(  ) A.齐国的管仲改革 B.鲁国的“初税亩” C.魏国的李悝变法 D.楚国的吴起变法

选A。注意题目中的“管子”这一关键信息,材料反映了管仲改革提高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使齐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