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编版
选修1
一、商鞅之死
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只是由于秦孝公的支持,变法才得以实施。
代表旧贵族势力的大臣坚决反对变法。他们认为效法古制,依照旧礼,才不会出偏差,“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商汤、周武,没有依照古制而成就王业:夏桀,商纣,没有改变旧礼也不免灭亡。”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也就是说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办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商鞅有力的驳斥,坚定了秦孝公的变法决心。
但是,贵族保守势力不甘心失败,在变法进行过程中继续抵制破坏新法,还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法禁。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打击。太子是君嗣,不好动刑,就严惩太子的老师和一些违法的旧贵族,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狠狠打击了守旧势力的气焰。从此,树立了变法的权威,没人再敢公开反抗。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身边以前曾遭到商鞅惩罚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他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商鞅走投无路,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国都咸阳车裂示众,一代雄才就这样为变法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商鞅虽死,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以及设县、什伍户籍等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这就是所谓的“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1.对秦国而言,商鞅变法所起的决定性历史作用是( ) A.废除旧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国力增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C.使法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解析:选B 结合所学可知,“决定性历史作用”应该是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所以选B。
抢答
2.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大臣用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问题是( )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C.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 D.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激烈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吴起、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改革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因此都被处死,这说明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故本题选D。
3.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秦国“卒行其法”。这说明( )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 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③变法并没有取得成功 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商鞅之死是商鞅与奴隶主贵族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而“卒行其法”说明商鞅的主张符合秦国的利益,符合时代的发展,变法得以延续,同时也说明变法者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并不意味着变法没有好结果。故排除③④,选①②组合,选A项。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
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在秦孝公的坚决支持下,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城推行全面改革,
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商鞅变法性质
商鞅变法作用
[资料回放]
及泰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一车四马的战国战车(模型)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商鞅变法的许多具体措施,如普遍行县制、户籍什伍制与连坐法等等,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商鞅变法表现
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军事上,奖励军功,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重大胜利,相继打败了韩国和魏国,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
[历史纵横]
商鞅变法后,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史书载:“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这样一支晓勇善战的军队是秦国对外兼并扩张的主要支柱,在秦统一六国大业中曾发挥过关键的作用。它能够建立起来,与商鞅变法密切相关。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商鞅变法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如百姓违反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史书记载,商鞅曾一次在渭水边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为之变赤。
商鞅变法也在一定程度 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同时,商鞅变法也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例如,变法条文中明确规定按爵位等级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商鞅变法最为突出的历史局限性在于 ( ) A.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法律严酷,激化阶级矛盾 C.奖励军功加剧了社会动荡 D.推行县制,导致国家分崩离析
B解析 抑制商品经济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在封建社会时期有一定积极作用。奖励军功加强了军事力量,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着积极意义。只有严酷法律,造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学思之窗]
秦孝公时,曾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骏刑”,违背了“得人者兴”“特德者昌”等治国基本要领,是注定不会有好下场的,“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西汉时,著名思想家费谊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有些人认为,秦朝二世而亡的根子或许早在商鞅变法时就已经种下了。你对此有何看法?
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于秦的暴政。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虽然对后来的秦朝有消极影响,但更要看到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改革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推动秦国完成了社会转型,从而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秦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在哪些方面?
(1)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
(2)商鞅变法打击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这就在政治.上建立起适应地主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因此,商鞅变法使秦国封建制度得以确立,秦国完成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重点难点突破
商鞅变法的局限性及其产生的原因
(1)局限性:
①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
②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倡导君主独裁专制,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后世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
④由于我国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是通过改革实现的,多数诸侯国的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在秦汉时期存在大量的奴隶制残余。
(2)产生原因: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者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1.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下列新法哪一项可以作为立论依据( ) A.“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 B.“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C.“集小乡邑聚为县” D.“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解析:选D A是要建立封建统治秩序,排除;B是要发展封建经济,排除;C是要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体现了严刑峻法,故选D。
课堂训练
2.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提供的关于商鞅变法的信息有( ) ①除旧布新 ②关注民生 ③国富兵强 ④最为彻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A【解析】依据材料“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可知,商鞅变法除旧布新,关注民生,使秦国国富兵强,故①②③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商鞅变法是否最为彻底,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3.某班同学对商鞅变法的结局进行讨论,他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改革总是要触及旧势力的利益,因而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改革者需要勇气,更需要牺牲精神 ③改革都会成功,改革者都要付出代价 ④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但前进的道路上往往充满荆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D 商鞅被车裂,主要是因为旧贵族的反扑。商鞅改革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新旧势力的尖锐冲突,商鞅坚持变法,这充分说明改革者要有斗争的勇气,要有敢于牺牲的精神。商鞅虽然被车裂,但其变法的措施却保留下来,这反映出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因此,①②④的叙述均正确。改革不一定都成功,所以③错误。
4.《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两国处于临战状态。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 A.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 B.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从材料“秦以牛田”可知A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从材料“水通粮”可知B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从材料“令严政行”可知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符合题目要求。
A解析 改革进步与否,关键是看改革措施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新制(即新的生产关系)。
5.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 )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6.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道: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解析:选C “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非幸也,数也”表明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7.《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下列对上述材料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从个人品行的视角评价,有失偏颇 B.以主观情感评价,忽视对实效的考察 C.从生平事迹评价,基本上符合史实 D.立足于道德评价,有明显的主观性
C【解析】本题考查对商鞅的评价。据“天资刻薄”“少恩”可知,这是从人品及道德等角度对商鞅进行评价的,故C项表述有误,符合题意。A、D两项表述正确,结合商鞅变法的实效可知,B项表述正确,均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答案选C项。
8.在变法过程中,商鞅曾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这种做法的重大社会意义是( ) A.促使秦国成为六国中的军事强国 B.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C.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 D.为平民阶级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解析:选C 材料“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建立封建社会统治秩序,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故选C项;A项是军事意义,排除;B、D两项表述不全面,排除。
9.《商君书?赏刑》记载:“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对材料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A.执法等级有别 B.量刑参照功过 C.法律一视同仁 D.严刑酷法治国
D【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罪死不赦……不为损刑……不为亏法……必以其数断”可知,材料的主旨为严刑峻法治国,故选D项。
10.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出怎样的历史信息?试结合有关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2)材料二中“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跟变法的哪些条款有关?试作简要评述。 (3)材料二中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解析:第(1)问图一一车四马的战国战车的出现,说明秦国军事装备先进,战斗力强。图二秦人“尚武”明显是实行奖励军功产生的影响。
第(2)问,“山无盗贼”,“民怯于私斗”说明社会治安良好,这应是什伍连坐制和轻罪重刑的结果。至于“民勇于公战”同样是奖励军功带来的影响,评述应依据商鞅变法达到这些社会效果的手段展开。
第(3)问,从整体而言,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是较为客观的。
(1)历史信息:秦军军备先进,战斗力强;人民参战热情高涨。 原因:实行军功爵制度,奖励军功,调动了人民参战的热情。
(2)①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刑的实行,形成“山无盗贼”,“民怯于私斗”的局面;奖励军功则导致“民勇于公战”。②评述:这些条款的实行,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强化了民众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严刑峻法也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3)基本正确。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秦国逐步强大起来,司马迁的评价符合客观实际。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