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成长伴随着强烈的求知欲,脑海中总是有无数个“为什么”。充满着天马行空的想象。本课的作者,童年可是有个了不起的发现。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3 童年的发现
赋
伊
患
祸
嘿
祸患
灾患
赋予
伊人
我会认
nà
痴
痴迷
绞
绞痛
jiǒng
chī
jiǎo
娜
桑娜
窘
窘迫
huàn
fù
yī
胚
胚胎
huò
pēi
hēi
嘿嘿
折
zhē
zhé
折合
多音字
折腾
奇
qí
奇怪
jī
奇数
还
huán
归还
hái
还有
[禁]辨读:jìn(禁止)jīn(禁不住)
运用:虽然这里禁(jìn)止大声喧哗,可他还是禁(jīn)不住嚷了出来。
近义词
反义词
思考——
祸患——
惩罚——
迷恋——
特征——
格外——
思索
灾祸
处罚
留恋
奖励
混浊
收缩
词语对对碰
惩罚——
澄澈——
舒展——
迷恋——
独立——
轻盈——
憎恶
特点
分外
依赖
笨拙
词语解释
天赋:
困窘:
自然赋予,生来就具备。
本课指为难、难堪。
祸患:
祸事,灾难。
痴迷:
沉迷,深深地迷恋。
澄澈:
清澈透明。
盘旋:
环绕着飞或走。
随心所欲:
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人类的进化:人类的进化起源于森林古猿,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经历了猿人类、原始人类、智人类、现代人类。人类的进化与生存坏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知识链接
初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九岁”“完全”“独立”这些词语,是显示出“我”这个发现的不同凡响和对这个发现抑制不住的自豪。
从“九岁”“完全”“独立”这些词语可以体会到作者有意强调的是什么?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一个九岁的孩童却说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就能发现,在常人眼里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不可思议。
过渡句
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这句话写作者对这件事情的念念不忘,同时表达了作者的丝丝愤懑。
事情过去了三年还想起,说明了什么?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树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
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了“我”滑翔技术的娴熟。
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突出自己飞行的出色,同时说明作者在梦中很快乐。
梦中的感受表明了什么?
我以为在同学中间只有我一个人具有飞行的天赋。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腾。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
说明了“我”对事物善于追根究底。
“我终于弄明白了”说明了什么?
“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啊!”老师解释说。
?老师的解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老师的解释角度很巧妙,老师给“我们”的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的解释。围绕老师的解释引出下文,“我们”提出很多问题。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我”有怎样的特点?
“我”的问题,问得恰到好处,是经过认真考虑的。说明“我”善于提问。
“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
“那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我”追根究底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有强烈的求知欲,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
“人怎么会是鸟?”我们万分惊讶。
我们针对老师的回答继续提问,可以看出“我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语言描写
“岂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生物。老师的话说明人类的进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的。
在这里,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老师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高年级,离我们是那样遥远,而飞行却仍在继续。和老师的一次谈话,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举例子
举具体例子说明“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很痴迷。“以至于”“都会”“恨不得”这些词写出作者痴迷的程度之深。
乡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呢?”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我”是怎样推出胚胎发育的规律的呢?
“我”从胎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出生入手开始思考,然后从画地图时的几厘米代表地上很远的距离,联想到人由细胞变化成人的过程,并且把变化的每一阶段都折合成时间,正好是九个月。
又过了三四年,我上了六年级。老师开始给我们上生物课。
这是一个过渡句,主要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过渡句
有一次,年轻的女教师板着面孔一本正经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
从“一本正经”可以看出女教师讲生物课很严肃。这是为了防止学生胡思乱想,所以才一本正经板着面孔讲。为下文对“我”的批评做铺垫。
从“一本正经”这个词语中可以看出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有的科学家认为,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此处与课文第11自然段的内容相照应。
此处照应了前文哪一自然段的内容?
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
“我”为什么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费奥多罗夫!……你笑什么?再笑就从教室里出去!”
“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我……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
教室里一阵笑声。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气得脸色苍白,大步朝我走来。
“费奥多罗夫!……你立刻从教室里出去!……”
老师为什么要轰“我”出教室?
因为老师在讲课时,“我”笑出了声,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不怀好意。
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
双关
这句话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一语双关。一是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像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科学家都有过这样的遭遇;二是“我”用自嘲、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起因→
梦中飞行
↓想到
经过→
胎儿的生长
↓造成
结果→
受到驱逐、惩罚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一个想象力丰富的男孩,他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非常痴迷,并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但在上课时因发笑而被老师误解,被赶出教室。表现了小男孩的天真可爱,赞扬了他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留恋和赞美之情。
作业
你有什么童年的发现?和同学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