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同步练习(带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同步练习(带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3-01 10:3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同步练习(带解析)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各装置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A.
B.
C.
D.
2.燃料电池是燃料(如CO、、等)跟氧气(或空气)发生反应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若电解质溶液是强碱溶液,下列关于甲烷燃料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负极反应式:
B.正极反应式:
C.随着放电的进行,溶液的pH不变
D.放电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3.下面是四个化学反应,你认为理论上不可以用于设计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

A.
B.
C.
D.
4.有A、B、C、D四种金属,当A、B组成原电池时,电子流动方向A→B;当A、D组成原电池时,A为正极;B与C构成原电池时,电极反应式为:C2-+2e-→C,B-2e-→B2+则A、B、C、D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A>B>C>D
B.A>B>D>C
C.D>C>A>B
D.D>A>B>C
5.为增强铝的耐腐蚀性,现以铅蓄电池为外电源,以Al作阳极、Pb作阴极,电解稀硫酸,使铝表面的氧化膜增厚。其反应原理如下:
电池:
Pb(s)
+
PbO2(s)
+
2H2SO4(aq)
=2PbSO4(s)
+
2H2O(l);电解池:2Al+3O2Al2O3+3H2↑电解过程中,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电池
电解池
A
H+移向Pb电极
H+移向Pb电极
B
每消耗3molPb
生成2molAl2O3
C
正极:PbO2+4H++2e—=Pb2++2H2O
阳极:2Al+3H2O-6e—=Al2O3+6H+
D
6.如图是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的用化学电源使LED灯发光的装置示意图。下列有关该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其能量转化的形式主要是:化学能→电能→光能
B.导线中电子的流动方向是:铜片→导线→锌片
C.铜片上发生氧化反应,锌片上发生还原反应
D.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会减小
7.a、b两个烧杯中均盛有100mL等浓度的稀H2SO4,将足量的两份锌粉分别加入两个烧杯中,同时向a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下列产生氢气的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8.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是
A.水力发电
B.风力发电
C.电池放电
D.太阳能发电
9.图为番茄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由铜通过导线流向锌
B.铜电极附近会出现蓝色
C.一段时间后,锌片质量会变小
D.锌电极是该电池的正极
10.少量铁片与l00mL
0.01mol/L的稀盐酸反应,反应速率太慢,为了加快此反应速率而不改变H2的产量,可以使用如下方法中的( 
 )
①加H2O?
②加KNO3溶液?
③滴入几滴浓盐酸?
④加入少量铁粉
⑤加NaCl溶液
⑥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
⑦升高温度(不考虑盐酸挥发)
⑧改用10mL
0.1mol/L盐酸
A.①⑥⑦
B.③⑤
C.③⑦⑧
D.③④⑥⑦⑧
11.把活泼金属片a和b放在盛有稀食盐水和酚酞混合液的表面皿中,构成如图所示原电池,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区域I变红色,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是原电池的负极
B.b的活泼性大于a
C.无电流产生
D.b
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12.如图所示的原电池装置,X、Y为两电极,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外电路中的电子流向如图所示,对此装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外电路的电流方向为:X→外电路→Y
B.若两电极分别为Zn和石墨棒,则X为石墨棒,Y为Zn
C.SO42-移向X电极,Y电极上有氢气产生
D.X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Y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
13.一种生产和利用氢能的途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解为和需要吸收能量
B.图中能量转化的方式不只有2种
C.太阳能电池的供电原理与燃料电池的相同
D.太阳能、风能、氢能都属于新能源
14.已知:电流效率=电路中通过的电子数与消耗负极失去电子总数之比。现有两个电池Ⅰ、Ⅱ,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Ⅰ和Ⅱ的电池反应不同
B.Ⅰ和Ⅱ的能量转化形式不同
C.Ⅰ的电流效率低于Ⅱ的电流效率
D.放电一段时间后,Ⅰ、Ⅱ中都只含1种溶质
15.某原电池总反应是Zn+Cu2+=Zn2++Cu,该原电池组成及判断正确的是
A
B
C
D
正极
Zn
Cu
Zn
Cu
负极
Cu
Zn
Cu
Zn
电解质溶液
CuCl2
CuCl2
ZnCl2
ZnCl2
A.A
B.B
C.C
D.D
16.如图所示,杠杆AB两端分别挂有体积相同、质量相等的空心铜球和空心铁球,调节杠杆并使其在水中保持平衡,然后小心地向水槽中滴入浓溶液,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杠杆的偏向判断正确的是(实验中,不考虑两球的浮力变化)(
?
?)
A.杠杆为导体或绝缘体时,均为A端高B端低
B.杠杆为导体或绝缘体时,均为A端低B端高
C.当杠杆为导体时,A端高B端低;杠杆为绝缘体时,A端低B端高
D.当杠杆为导体时,A端低B端高;杠杆为绝缘体时,A端高B端低
17.如图所示,烧杯内盛有浓硝酸,在烧杯内放入用导线连接的铁、铅两个电极,已知原电池停止工作时,Fe、Pb均有剩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e比Pb活泼,故Fe始终作负极
B.Fe在浓硝酸中钝化,故始终不溶解
C.原电池停止工作时,溶液中有
D.利用浓硝酸作电解质溶液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思想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
B.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C.原电池两极均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D.原电池内部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19.由W、X、Y、Z四种金属按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装置
现象
金属W不断溶解
Y
的质量增加
W上有气体产生
A.装置甲中W作原电池负极
B.装置乙中Y电极上的反应式为Cu2++2e?=Cu
C.装置丙中溶液的c(H+)不变
D.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为Z>W>X>Y
20.锂电池是新型高能电池,它以质量轻、能量高而受到了普遍重视,目前已研制成功多种锂电池。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为:Li+MnO2=LiMn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锂是正极,电极反应为:Li-e-=Li+
B.锂是负极,电极反应为:Li-e-=Li+
C.锂是负极,电极反应为:MnO2+e-=MnO
D.锂是负极,电极反应为:Li-2e-=Li2+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
21.如图所示装置:
(1)若烧杯中溶液为稀硫酸,则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两极反应式为:正极________;负极________。该装置将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原电池中的H+向______(Mg、Al)极移动。
(2)若烧杯中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则负极为________,带_______(正、负)电;总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22.现有A、B、C、D四种金属片:①把A、B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A上有气泡产生;②把C、D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D上发生还原反应;③把A、C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电子流动方向为A→导线→C。根据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在①中,金属片
_______________
发生氧化反应。
(2)在②中,金属片
_______________
作负极。
(3)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

(4)如果把B、D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则金属片
_______________
上有气泡产生。
23.写出下列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铜片、银片和硝酸银溶液组成的原电池
①负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正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铁棒、石墨碳棒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
①负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正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24.物质中的化学能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电能。
(1)将锌片、铜片按照图所示装置连接,能证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现象是:铜片上有气泡产生、________。
(2)稀硫酸在图所示装置中的作用是:传导离子、_________。将锌片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
(3)下列反应通过原电池装置,可实现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5.微型纽扣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有一种银锌电池,其电极分别是Ag2O和Zn,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电极反应为:
Zn+2OH-
-
2e-=ZnO+H2O
Ag2O+H2O+2e-=2Ag+2OH-
总反应式为Ag2O+Zn=ZnO+2Ag
(1)Ag2O是______极,Zn发生______反应。
(2)电子由________极流向________极(填“Zn”或“Ag2O”),当电路通过0.1mol电子时,负极消耗物质的质量是___________g。
参考答案
1.C
解析:
A.图中只有一个电极,所以该装置不能构成原电池,故A错误;
B.图中该装置没有构成闭合回路,所以不能构成原电池,故B错误;
C.图中该装置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构成闭合回路、有电解质溶液,符合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能构成原电池,故C正确;
D.酒精不是电解质,所以不能构成原电池,故D错误;
答案选C。
2.D
解析:
燃料电池中,通入燃料甲烷的电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H4+10OH--8e-═+7H2O,所以为负极,通入氧气的电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O2+4H2O+8e-═8OH-,所以为正极;所以电池反应式为:2O2+CH4+2OH-═+3H2O,根据总反应式判断溶液的pH变化;由电子的流向,判断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
A.燃料电池中,通入氧气的一极为正极,O2+2H2O+4e=4OH-为正极反应式,负极反应式为:CH4+10OH--8e-═+7H2O,故A错误;
B.通入燃料的一极为负极,甲烷失电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碱性条件下生成碳酸盐和水,则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H4+10OH--8e-═+7H2O,故B错误;
C.由电池总反应2O2+CH4+2OH-═+3H2O可知,氢氧根离子在消耗,反应生成水,则导致氢氧根离子的浓度降低,pH减小,故C错误;
D.原电池放电时,阴离子移向负极,故D正确;
答案选D。
3.C
解析:
A.反应属于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为原电池,故A不符合题意;
B.反应属于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能设计成氢氧燃料电池,故B不符合题意;
C.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不属于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不能设计成原电池,故C符合题意;
D.反应属于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能设计成甲烷燃料电池,故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C。
4.D
解析:
当A、B组成原电池时,电子流动方向A→B,则金属活泼性为A>B;当A、D组成原电池时,A为正极,则金属活泼性为D>A;B与C构成原电池时,电极反应式为:C2-+2e-→C,B-2e-→B2+,B失去电子,则金属活泼性为B>C;综上所述,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为:D>A>B>C。
答案选D。
5.D
解析:
A.原电池中,溶液中氢离子向正极二氧化铅电极移动,故A错误;
B.根据电子守恒分析,每消耗3molPb,转移6mol电子,根据电子守恒生成lmolAl2O3,故B错误;
C.原电池正极上二氧化铅得电子生成硫酸铅,故C错误;
D.原电池中铅作负极,负极上铅失电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硫酸铅,所以质量增加,在电解池中,Pb阴极,阴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所以铅电极质量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6.A
解析:
A.该装置为原电池,原电池原理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外电路中LED灯发光,原电池产生的电能转化为光能,则其能量转化的形式主要是:化学能→电能→光能,故A正确;
B.原电池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锌做负极,铜做正极,则导线中电子的流动方向是:锌片→导线→铜片,故B错误;
C.根据分析,铜片上发生还原反应,锌片上发生氧化反应,故C错误;
D.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铜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2H++2e-=H2↑,电解质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减小,酸性减弱,溶液的pH会增大,故D错误;
答案选A。
7.B
解析:
a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锌置换出铜,形成锌铜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稀H2SO4的浓度和体积都相同,锌粉过量,硫酸完全反应,则产生的氢气一样多,所以图B符合条件。
答案选B。
8.C
解析:
A.水力发电是将水能转化为电能,故A不符合题意;
B.风力发电是将风能转化为电能,故B不符合题意;
C.电池放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C符合题意;
D.太阳能发电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9.C
解析:
A.锌比铜活泼,锌作负极,失去电子,电子由锌通过导线流向铜,A错误;
B.铜电极作正极,电极本身不参与反应,没有铜离子生成,不会出现蓝色,B错误;
C.锌作负极,失去电子,变成锌离子,锌的质量会减少,C正确;
D.锌比铜活泼,锌作该电池的负极,D错误;
答案选C。
10.C
解析:
①加水,稀释了盐酸的浓度,故反应速率变慢;
②加硝酸钾溶液相当于加入硝酸,铁与硝酸不生成氢气;
③加浓盐酸,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④加入铁粉,铁与盐酸反应生成生成氢气的量增多;
⑤加氯化钠溶液,相当于稀释盐酸浓度,故反应速率变慢;
⑥滴加硫酸铜溶液,铁把铜置换出来,形成原电池,故反应速率加快,但与盐酸反应的铁减少,故减少了产生氢气的量;
⑦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氢气的量不变;
⑧改用浓度大的盐酸,反应速率加快,氢气的量不变;
据以上分析,③⑦⑧符合题意。
答案选C。
11.A
解析:
该装置为原电池中的吸氧腐蚀,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区域I变红色,说明I作正极,氧气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使得OH-浓度增大,所以Ⅰ处变红,Ⅱ是活泼金属a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据此解答。
A.
Ⅱ是活泼金属a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A正确;
B.?a的活泼性大于b,故B错误;
C.
原电池工作时有电流产生,故C错误;
D.?b电极作正极,是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无气泡产生,故D错误;
故选A。
12.C
解析:
A.电流的方向是正电荷的移动方向,所以外电路的电流方向为:Y→外电路→X,A错误;
B.若两电极分别为Zn和碳棒,由于活动性Zn>C,则X为Zn,Y是碳棒,B错误;
C.根据电子流向可知X是负极,Y是正极,溶液中的氢离子放电。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则SO42-移向X电极,Y电极上有氢气产生,C正确;
D.X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Y极上获得电子,发生的是还原反应,D错误。
答案选C。
13.C
解析:
A.分解为和的反应是吸热反应,需要吸收能量,A说法正确;
B.图中涉及的能量转化方式有太阳能、风能、水能转化为电能,电能与化学能相互转化,电能转化为光能等,B说法正确;
C.太阳能电池的供电原理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而燃料电池的供电原理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所以二者供电原理不相同,C说法错误;
D.太阳能、风能、氢能都属于新能源,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14.C
解析:
在电池Ⅰ中,金属铜发生氧化反应而被腐蚀,负极反应式:Cu-2e-=Cu2+,正极上是Fe3++e-=Fe2+,电池Ⅱ的工作原理和电池Ⅰ相同,都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采用了离子交换膜,可以减少能量损失,据此回答。
A.根据分析,Ⅰ和Ⅱ的电池反应相同,故A错误;
B.根据分析,Ⅰ和Ⅱ都为原电池,都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B错误;
C.电池Ⅱ的工作原理和电池Ⅰ相同,都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采用了离子交换膜,金属铜和铁离子之间不接触,减少能量损失,Ⅰ的电流效率低于Ⅱ的电流效率,故C正确;
D.根据分析,Ⅰ和Ⅱ的电池反应相同,根据电极反应,负极反应式:Cu?2e?=Cu2+,正极上是Fe3++e?=Fe2+,总反应为:2Fe3++Cu=Cu2++2Fe2+,放电一段时间后,Ⅰ、Ⅱ中都含2种溶质:氯化铜和氯化亚铁,故D错误;
答案选C。
15.B
解析:
原电池总反应是Zn+Cu2+=Zn2++Cu,原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故负极为活泼性较强的Zn,失去电子生成Zn2+,正极为Cu,溶液中的铜离子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铜单质,附在正极表面。故答案为B。
16.D
解析:
当杠杆为导体时,硫酸铜溶液、铁球和铜球可以形成原电池;当杠杆为绝缘体时,不能形成原电池。
当杠杆为导体时,硫酸铜溶液、铁球和铜球可以形成原电池,铁作负极,其发生氧化反应而溶解,故其质量减小,铜作正极,由于铜离子在铜表面可以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铜,故铜球质量变大,故A端低B端高;杠杆为绝缘体时,铁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故铁球质量变大,而铜球质量不变,故A端高B端低。综上所述,D判断是正确的,故选D。
17.D
解析:
开始时,浓硝酸使铁发生钝化,铅失电子作负极,铁作正极,随着反应的进行,硝酸的浓度逐渐降低,而稀硝酸能溶解铁,所以铁作负极,铅作正极。
A.反应开始时,浓硝酸使铁发生钝化,铅失电子作负极,A错误;
B.随着反应的进行,硝酸的浓度逐渐降低,而稀硝酸能溶解铁,铁的活泼性比铅强,所以铁作负极,B错误;
C.原电池停止工作时铁有剩余,故溶液中不可能存在Fe3+,C错误;
D.利用浓硝酸作电解质溶液,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有污染性气体二氧化氮生成,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思想,D正确;
答案选D。
18.D
解析:
A.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故A错误;
B.原电池中的电子流出的一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故B错误;
C.在原电池中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正极可以是溶液中的离子或空气中的氧气在此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C错误;
D.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19.C
解析:
A.
W不断溶解,说明W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装置甲中W作原电池负极,故A正确;
B.
装置乙中Y
的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铜离子在Y极得电子生成铜单质,Y电极上的反应式为Cu2++2e?=Cu,故B正确;
C.
W极有气体生成,说明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装置丙中c(H+)减小,故C错误;
D.
甲装置中金属W不断溶解,W是负极,活泼性W>X;乙装置中Y
的质量增加,Y是正极,活泼性X>Y;丙装置中W上有气体产生,W是正极,活泼性Z>W;所以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为Z>W>X>Y,故D正确;
选C。
20.B
解析:
A.根据锂电池的总反应式Li+MnO2=LiMnO2,失电子的金属Li为负极,电极反应为:Li-e-=Li+,选项A错误;
B.根据锂电池的总反应式Li+MnO2=LiMnO2,失电子的金属Li为负极,电极反应为:Li-e-=Li+,选项B正确;
C.MnO2是正极,电极反应为MnO2+e-=MnO2-,选项C错误;
D.根据锂电池的总反应式Li+MnO2=LiMnO2,失电子的金属Li为负极,电极反应为:Li-e-=Li+,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21.镁逐渐溶解,铝极上有气泡冒出,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2H++2e-=H2↑
Mg-2e-=Mg2+
化学

Al
Al

2Al+2NaOH+2H2O=2NaAlO2+3H2↑
解析:
Mg比Al活泼,二者都可与酸反应,如电解池溶液为酸,则Mg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Al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如电解质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因Mg与碱不反应,而Al反应,则Al为负极,以此可解答该题。
(1)该装置为原电池装置,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镁比铝活泼,当电解池溶液为稀硫酸时,镁作原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镁逐渐溶解,铝极上有气泡冒出,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电极反应为Mg-2e-=Mg2+,铝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2H++2e-=H2↑;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则H+向Al极移动;
(2)铝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镁不反应,所以铝作负极,带负电,镁作正极,电池总反应和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相同,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22.B
C
B>A>C>D
D
解析:
在①中,金属片A上有气泡产生,A作正极,B作负极;在②中,D上发生还原反应,则D作正极,C作负极;在③中,电子流动方向为A→导线→C,则A作负极,C作正极。
(1)在①中,金属片A上有气泡产生,则证明在A上溶液中的H+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在B上发生氧化反应。
(2)在②中,由于D上发生还原反应,则D作正极,C作负极。
(3)在上述的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①中金属片A上有气泡产生,A作正极,所以金属活动性:B>A;在②中,D上发生还原反应,D作正极,故金属活动性:C>D;在③中,A作负极,则金属活动性:A>C。所以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B>A>C>D。
(3)如果把B、D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则由于金属活动性:B>D,所以活动性较弱的金属片D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产生气泡。
23.Cu-2e-=Cu2+
Ag++e-=Ag
Cu+2AgNO3=2Ag+Cu(NO3)2
Fe-2e-=Fe2+
2H++2e-=H2↑
Fe+H2SO4=FeSO4+H2↑
解析:
(1)
根据两极金属相对活动性可确定铜为负极,银为正极;负极金属本身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Cu-2e-=Cu2+;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Ag++e-=Ag;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2AgNO3=2Ag+Cu(NO3)2。
答案:Cu-2e-=Cu2+
Ag++e-=Ag
Cu+2AgNO3=2Ag+Cu(NO3)2
(2)
根据两极金属相对活动性可确定铁为负极,石墨为正极;负极金属本身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Fe-2e-=Fe2+;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2H++2e-=H2↑;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
答案:Fe-2e-=Fe2+
2H++2e-=H2↑
Fe+H2SO4=FeSO4+H2↑
24.电流表指针偏转
作正极反应物
①②
解析:
由题给示意图可知,该装置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电池,电池工作时,活泼金属锌做原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锌离子,不活泼金属铜做正极,氢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
(1)锌片溶解、铜片上有气泡产生、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装置中有电流产生,证明该装置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答案为:电流表指针偏转;
(2)稀硫酸在装置中做电解质溶液,电离出的硫酸根和氢离子向两极移动能够起到传导离子的作用,氢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起到了提供正极反应物的作用;将锌片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锌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答案为:提供正极反应物;;
(3)可实现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化学反应必须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①铜与银离子发生置换反应置换出银的反应有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可实现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符合题意;
②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合反应有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可实现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符合题意;
③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反应没有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实现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不符合题意;
①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①②。
25.正
氧化
Zn
Ag2O
3.25
解析:
(1)由电极反应式Zn+2OH-
-
2e-=ZnO+H2O、Ag2O+H2O+2e-=2Ag+2OH-可知,锌失电子,所以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Ag2O得电子做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故答案:正;氧化;
(2)原电池工作时,电子由负极经过外电路流向正极,即由Zn极流向Ag2O极;由电极反应式可知,每消耗1molZn转移2mol电子,所以通过0.1mol电子时消耗0.05molZn,即0.05mol65g/mol=3.25g锌,故答案:Zn;Ag2O;3.25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