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化人教版必修2期中测试卷(带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化人教版必修2期中测试卷(带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3-01 10:4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必修2期中测试卷(带解析)
本试卷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8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应对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寻找新能源.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A.煤
B.石油
C.太阳能
D.天然气
2.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当、、的浓度不再变化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和全部转化为
B.该反应已达化学平衡状态
C.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等于零
D.、、的浓度一定相等
3.下列对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7个横行代表7个周期,18个纵行代表18个族
B.副族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
C.除第一周期外,其他周期均有18种元素
D.碱金属元素是指ⅠA族的所有元素
4.下列物质间的反应,其能量变化符合如图的是(
)
A.碳酸钙的分解
B.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反应
C.Ba(OH)2·8H2O晶体和NH4Cl晶体混合
D.钠和水反应
5.在2A(g)+B(g)?3C(g)+4D(g)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v(A)=0.5
mol·L-1·s-1
B.v(B)=0.3
mol·L-1·s-1
C.v(C)=0.8
mol·L-1·s-1
D.v(D)=1
mol·L-1·s-1
6.下列物质分子的电子式正确的是(

A.CH3Cl
B.羟基
C.CO2
D.C2H4
7.为了说明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某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A~D四个实验,你认为结论不正确的是(

A.将大小、形状相同的镁条和铝条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时,两者速率一样大
B.在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大理石块和大理石粉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大理石粉反应快
C.将浓硝酸分别放在冷暗处和强光照射下,会发现光照可以加快浓硝酸的分解
D.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其中一支试管中再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加热,产生氧气的快慢不同
8.一个5L的容器里,盛入8.0mol某气态反应物,5min后,测得这种气态反应物还剩余6.8mol,这种反应物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A.0.012mol/(L·min)
B.0.024mol/(L·min)
C.0.036mol/(L·min)
D.0.048mol/(L·min)
9.下列装置中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A.
B.
C.D.
10.下列有关原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铝片和镁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NaOH溶液中,Mg较活泼作负极
B.铝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浓硝酸中,铜作负极
C.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CuSO4溶液中,铜片作负极
D.只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才能构成原电池的两极
11.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类型完全相同的是(

A.SO2和NaOH
B.CO2和H2O
C.Cl2和HCl
D.CCl4和KCl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非金属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键;
B.不同原子形成的化学键一定是极性键;
C.共价化合物中不可能含离子键;
D.离子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共价键。
13.中共有x个电子,R原子的质量数为A,则a克中含有质子的物质的量为(

A.
B.
C.
D.
14.下列物质的性质比较,正确的是


A.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F>HCl>H2S
B.碱性:NaOH>KOH>RbOH
C.还原性强弱:
F-
>
Cl-
>
Br-
>
I-
D.酸性:H2SO4>HClO4>HBrO4
15.一定条件下,在密闭恒容容器中,能表示反应X(g)+2Y(g)2Z(g)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①X、Y、Z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2:2
②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③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Z,同时生成2nmolY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在2升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2A(g)+B(g)2C(g)+D(g).若最初加入的A和B都是4mol,在前10秒钟A的平均反应速度为0.12mol/(L?s),则10秒钟时,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是(

A.1.6
mol
B.2.8
mol
C.2.4mol
D.1.2
mol
17.根据元素周期律,由下列事实进行归纳推测,推测不合理的是
事实
推测
A
12Mg与水反应缓慢,20Ca与水反应较快
56Ba(ⅡA族)与水反应会更快
B
Si与H2高温时反应,S与H2加热能反应
P与H2在高温时能反应
C
HCl在1500℃时分解,HI在230℃时分解
HBr的分解温度介于二者之间
D
Si是半导体材料,同族的Ge也是半导体材料
ⅣA族的元素单质都是半导体材料
18.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Z、W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6,Y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3倍,Z2+
与Y2-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W
与X
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W)>r(Z)>r(Y)>r(X)
B.Y分别与Z、X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类型相同
C.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一种强酸
D.Y的气态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
19.四种主族元素的离子aXm+、bYn+、cZn-和dRm-(a、b、c、d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它们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若m>n,则对下列叙述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a-b=m-n;       ②元素的原子序数a>b>c>d;
③元素非金属性Z>R;  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X>Y;
⑤离子半径Z>R>X>Y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⑤
20.有A、B、C、D四块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①A、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插入稀H2SO4中,A极为负极
②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中,电子由C→导线→D
③A、C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C极产生大量气泡
④B、D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中,D极发生氧化反应,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A>B>C>D
B.A>C>D>B
C.C>A>B>D
D.B>D>C>A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24分)
21.(8分)为了研究MnO2与双氧水(H2O2)的反应速率,某学生加入少许的MnO2粉末于
50
mL密度为
1.1
g/cm3的双氧水溶液中,
通过实验测定:在标准状况下放出气体的体积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依图回答下列问题:
(1)放出一半气体所需要的时间为_____________;
(2)A、B、C、D各点反应速率快慢的顺序是______。
(3)在5min后,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不再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氧化氢溶液的初始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
22.(16分)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烧杯中溶液为稀硫酸,则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电流表指针_______(填偏转或不偏转),两极反应式为: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烧杯中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则负极为__________(填Mg或Al),总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
(3)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上使用了一种新型装置,其构造如右下图所示:A、B两个电极均由多孔的碳块组成。
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将上述装置中通入的H2改成CH4气体,也可以组成一个原电
池装置,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CH4+2O2+2KOH=K2CO3+3H2O,则该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
三、推断题(15分)
23.元素周期表短周期中六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与主要化合价的关系如图:
(1)元素F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
(2)元素C、D、E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3)A、B、C的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的顺序____________?(用单质的化学式表示)。
(4)应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写出D和E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2种)。
(5)D在B单质中燃烧生成的物质电子式为__________;氢原子与?B原子以1:1结合的物质结构式为___________。
(6)根据氯、溴、碘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判断F的单质和E的最简单氢化物之间能否发生反应________?(填“能”或“不能"),若能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题(10分)
24.为了探究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纯固体物质分别装入有水的锥形瓶里(发生化学反应),立即塞紧带U形管的塞子,发现U形管内红墨水的液面高度如图所示。
①若如图1所示,发生的反应(假设没有气体生成)是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是________(填两种物质的化学式)。
②若如图2所示,发生的反应(假设没有气体生成)是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以下选项中与其能量变化相同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还原的反应
B
的分解反应
C
和的反应
(2)如图3所示,把试管放入盛有25℃饱和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几小块铝片,再滴入稀溶液。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铝片逐渐溶解、有大量气泡产生、______。
②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
五、计算题(11分)
25.将3
mol
A和3
mol
B混合于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xC(g)+2D(g),经5
min后,测得D的浓度为0.5
mol/L,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5
mol/(L·min)。试求:
(1)5
min后A的浓度__________________。
(2)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
(3)x的值为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
A、煤属于化石能源,A项错误;
B、石油属于化石能源,B项错误;
C、太阳能属于新能源,C项正确;
D、天然气属于化石能源,D项错误;
答案选C。
2.B
解析:
当、、的浓度不再变化时,说明该反应已达化学平衡状态。
A.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所以和不可能全部转化为,A错误;
B.
当、、的浓度不再变化时,说明该反应已达化学平衡状态,B正确;
C.
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零,C错误;
D.
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时,、、的浓度不再变化,但不一定相等,D错误;
答案选B。
3.B
解析:
A.7个横行代表7个周期,18个纵行代表16个族,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ⅤⅢ族,A错误;
B.副族元素均在长周期,均为金属元素,只有主族元素存在非金属元素,B正确;
C.2、3周期有8种元素,6、7周期有32种元素,则只有4、5周期有18种元素,C错误;
D.碱金属元素为金属元素,而ⅠA族元素含H,碱金属元素是指ⅠA族的除H之外的所有元素,D错误。
答案选B。
4.D
解析:
根据图像分析得到反应为放热反应。
A.
碳酸钙的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是吸热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
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应是吸热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
Ba(OH)2·8H2O晶体和NH4Cl晶体混合生成氯化钡、氨气和水,反应是吸热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
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是放热反应,故D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D。
5.B
解析:
由于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故反应速率与其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A.==0.25mol·L-1·s-1;
B.=0.3mol·L-1·s-1;
C.=≈0.267mol·L-1·s-1;
D.==0.25
mol·L-1·s-1;
故反应速率v(B)>v(C)>v(A)=v(D),答案选B。
6.D
解析:
A.
正确的是,故A错误;
B.
正确的是,故B错误;
C.
正确的是,故C错误;
D.
乙烯的结构式为CH2=CH2,其电子式为,故D正确;
所以答案选D。
7.A
解析:
A.金属的活泼性不同,其它条件相同时,化学反应速率也不同,故A错误;
B.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接触面积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故B正确;
C.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光照可以加快浓硝酸的分解,故C正确;
D.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温度、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温度越高且加入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故D正确;
答案选A。
8.D
解析:
8.0mol某气态反应物,5min后,测得这种气态反应物还剩余6.8mol,则物质的量减少8.0mol-6.8mol=1.2mol,这种反应物在此时间内的化学反应速率为,故D正确;
故选D。
9.C
解析:
一般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①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②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③有电解质溶液;④形成闭合回路,据此分析可得结论。
A.装置中两个电极没有用导线连接,没有形成闭合回路,故A不能构成原电池;
B.装置中两个电极均为锌电极,活泼性相同,故B不能构成原电池;
C.符合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故C能形成原电池;
D.酒精为非电解质,不导电,没有形成闭合回路,故D不能构成原电池;
答案选C。
10.B
解析:
A.由Al、Mg、NaOH组成的原电池,Al做负极失电子生成AlO,故A错误;
B.由Al、Cu、浓硝酸组成的原电池,Al遇到浓硝酸会钝化,Cu与浓硝酸反应失电子,Cu作负极,故B正确;
C.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CuSO4溶液中,锌比铜活泼,锌片作负极,铜片为正极,故C错误;
D.原电池的两极可以用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活泼金属和非金属(石墨),故D错误;
答案选B。
11.B
解析:
A.SO2中只含共价键、NaOH中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氧原子和氢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所以其化学键类型不同,故A错误;
B.CO2和H2O都只含极性共价键,所以化学键类型相同,故B正确;
C.Cl2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HCl中含有极性共价键,所以化学键类型不完全相同,故C错误;
D.CCl4中只含共价键,KCl中存在离子键,所以化学键类型不同,故D错误;
答案选B。
12.C
解析:
A.NH4Cl全部是由非金属原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铵根离子与氯离子形成离子键,故A错误;
B.氢与重氢原子之间形成氢气的共价键仍是非极性键,故B错误;
C.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不可能含离子键,含有离子键属于离子化合物,故C正确;
D.离子晶体NH4Cl中氮原子与氢原子构成共价键,所以NH4Cl中含有共价健,但它是离子化合物,故D错误;
答案选C。
13.A
解析:
中共有x个电子,R原子的质量数为A,该微粒的质子数为(x

n),a克物质的量为,则a克中含有质子的物质的量为,故A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A。
14.A
解析:
A、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应该是HF>HCl>H2S,选项A正确;
B、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碱性:
RbOH>KOH>NaOH,选项
B错误;
C、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对应简单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则还原性强弱:
F-
<
Cl-
<
Br-
<
I-,选项C错误;
D、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故酸性:
HClO4
>H2SO4,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15.C
解析:
①X、Y、Z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2:2,不能说明各物质的量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①错误;
②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各组分的含量不变,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②正确;
③该反应前后气体的总体积发生变化,故当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③正确;
④Z、Y的化学计量数相同,故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Z,同时生成nmolY,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④错误;
答案选C。
16.B
解析:
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v(B)=0.5v(A)=0.5×0.12mol/(L?s)=0.06mol/(L?s),所以△c(B)=0.06mol/(L?s)×10s=0.6mol/L,所以△n(B)=0.6mol/L×2L=1.2mol,故10秒钟时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为4mol﹣1.2mol=2.8mol;
答案:B。
17.D
解析:
A.Be、Mg、Ca、Sr、Ba位于同一主族,其金属性逐渐增强。根据
Mg与冷水较难反应、Ca与冷水较易反应,可以推测Ba与冷水反应更快,A合理;
B.
Si、P、S、Cl位于同一周期,其非金属性逐渐增加,则非金属单质和氢气反应由难到易,根据Si与H2高温时反应,S与H2加热能反应可以推测:P与H2在高温时能反应,B合理;
C.Cl、Br、I位于同一主族,其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根据
HCl在1500℃时分解、HI在230℃时分解,可以推测HBr的分解温度介于二者之间,C合理;
D.
硅和锗位于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这样的元素既有一定的非金属性又有一定的金属性,可在这附近找到半导体材料。Si是半导体材料,同族的Ge是半导体材料。ⅣA族的其他元素距分界线较远,其单质不是半导体材料,如金刚石不导电,锡和铅是金属导体,D不合理;
答案选D。
18.D
解析: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3?倍,则Y为O元素;Z2+?与Y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可知Z为Mg元素;W?与X?同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且X、Y、Z、W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6,则X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则X为C,W为Si,以此来解答。
由上述分析可知,X为C,Y为O,Z为Mg,W为Si,
A.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则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Z)>r(W)>r(X)>r(Y),故A错误;
B.Y?分别与Z、W形成的化合物分别为MgO、SiO2,分别含离子键、共价键,故B错误;
C.X为C,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碳酸,碳酸是弱酸,故C错误;
D.非金属性Y>W,Y?的气态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故D正确;
答案选D。
19.A
解析:
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变为阳离子,原子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离子aXm+、bYn+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两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所以a-m=b-n,可得a-b=m-n,①正确;
②由题意可知,四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根据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变为阳离子,原子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可知X、Y在下一周期,Z、R在上一周期;若m>n,则Y在X的前面,R在Z的前面,所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a>b>c>d,②正确;
③Z、R元素形成阴离子,说明Z、R为非金属元素,由②可知元素的原子序数的离子c>d,在同一周期中,原子序数越大,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所以元素的非金属性Z>R,③正确;
④X、Y元素形成阳离子,说明X、Y为金属元素,且元素的原子序数a>b,同一周期元素,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元素金属性越弱,则元素的金属性Y>X,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相应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就越强,所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Y>X,④错误;
⑤对于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由于原子序数为a>b>c>d,则离子半径:R>Z>Y>X,⑤错误;
根据分析可知,正确的为①②③,故合理选项是A。
20.B
解析:
①A、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插入稀H2SO4中,A极为负极,A的活泼性大于B;
②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中,电子由C→导线→D,C是负极,C的活泼性大于D;
③A、C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C极产生大量气泡,A是负极、C是正极,A的活泼性大于C;
④B、D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中,D极发生氧化反应,D是负极,D
的活泼性大于B;所以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C>D>B,故选B。
21.1
min
D>C>B>A
此时双氧水已完全分解
0.097
mol?L-1
解析:
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O2↑,该反应为不可逆反应,在5min后,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不再增加,说明过氧化氢完全分解,根据图象可知,生成的氧气的体积为60mL,根据方程式计算过氧化氢浓度。
(1)由图象可知,放出30mL氧气时,所需要的时间为1min,故答案为:1min。
(2)反应物浓度大小决定反应速率大小,随着反应的进行,双氧水的浓度逐渐减小,反应速率也随着减小,故答案为:D>C>B>A。
(3)该反应为不可逆反应,在5min后,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不再增加,说明过氧化氢完全分解,故答案为:此时双氧水已完全分解。
(4)根据反应方程式:2H2O22H2O+O2↑,生成氧气的体积为60mL,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物质的量为:,则
,双氧水溶液的体积V=50mL×1.1g/cm3=55mL,;
故答案为:0.097mol?L-1。
22.镁逐渐溶解,铝上有气泡冒出
偏转
正极
2H++2e=H2
负极
Mg
—2
e-=
Mg2+
Al
2Al
+2
NaOH+2H2O
=
2NaAlO2+3H2
O2+2H2O+4e-=4OH-
CH4+10OH-—8e-=CO32-+7H2O
解析:
(1)若烧杯中的溶液为硫酸溶液,则形成原电池,镁做负极,铝做正极,镁逐渐溶解,铝上有气泡冒出,导线中有电流通过,电流表指针偏转。铝做正极,是溶液中的氢离子得到电子氢气,电极反应为:2H++2e-=H2;镁做负极,镁失去电子生成镁离子,电极反应为Mg—2e-=
Mg2+;
(2)若溶液中氢氧化钠溶液,只有铝与氢氧化钠反应,则铝做负极,镁做正极,总反应为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方程式为:2Al
+2
NaOH+2H2O
=
2NaAlO2+3H2↑;
(3)氧气做正极,在碱性条件下得到电子生成氢氧根离子,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
(4)在碱性条件下,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所以用总反应-正极反应就可以得到负极反应,即负极反应为:CH4+10OH-—8e-=CO32-+7H2O。
23.第三周期VIIA族
Na>S>F
F2>O2>N2
Na2S
Na2S2
H-O-O-H

Cl2+H2S=S+2HCl
解析:
元素周期表短周期中六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与主要化合价的关系如图,B只有-2价,则B为O元素;C只有-1价,则C为F元素;A的原子序数小于O,且存在化合价为+5、-3,则A为N元素;D只有+1价,原子序数大于F,则D为Na元素;E的化合价为+6、-2,则E为S元素;F的化合价为+7、-1,则F为Cl元素,据此解答。
(1)F为Cl元素,Cl的原子序数为17,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ⅦA族;
(2)C为F元素、D为Na元素,E为S元素,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小半径越大,所以原子半径:Na>S>F;
(3)非金属性越强,单质与氢气反应越剧烈,则单质与氢气反应的剧烈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为F2>O2>N2;
(4)O、S同主族,结合O与Na可以形成化合物Na2O、Na2O2可知,S与Na可以形成化合物Na2S、Na2S2;
(5)Na单质在O2中燃烧生成Na2O2,电子式为;氢原子与
O原子以1:1结合的物质为H2O2,其结构式为H-O-O-H;
(6)F的单质为Cl2,E的简单氢化物为H2S,Cl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S,所以氧化性Cl2>S,所以Cl2和H2S之间可以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l2+H2S=S+2HCl。
24.放热
、或(填两种即可)
吸热
B
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出现白色浑浊
铝和溶液反应生成,且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解析:
图1、2通过U形管内红墨水变化,判断体系内压强与外界大气压相对大小,进而判断反应的热效应;题(2)把试管放入盛有25℃饱和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向试管中放入几小块铝片,再滴入稀溶液,铝和溶液反应生成氢气。
(1)①若如图1所示,体系内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说明体系内气体膨胀,反应放热,故物质可以是、、等;
②若如图2所示,体系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说明体系内气体体积缩小,反应吸热,还原的反应为放热反应,的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和的反应为放热反应。答案选B。
(2)把试管放入盛有25℃饱和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向试管中放入几小块铝片,再滴入稀溶液,铝和溶液反应生成且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烧杯中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会出现白色浑浊。
25.0.75mol/L
0.05mol/(L·min)
3
解析:
(1)反应从正反应方向开始,经5min,产生D的浓度为0.5
mol/L,由于物质反应关系可知:△c(A):△c(D)=3:2,所以△c(A)=△c(D)=×0.5
mol/L=0.75mol/L;反应开始时A的浓度c(A)=3mol÷2L=1.5mol,所以5
min后A的浓度为1.5mol/L-0.75mol/L=0.75mol/L;
(2)反应从正反应方向开始,经5min,产生D的浓度为0.5
mol/L,由于物质反应关系可知:△c(B):△c(D)=1:2,所以△c(B)=
?c(D)=×0.5
mol/L=0.25mol/L,则υ(B)===0.05
mol/(L·min);
(3)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5
mol/(L·min),反应时间为5min,产生C的浓度为0.15
mol/(L·min)×5min=0.75mol/L,D的浓度变化为0.5
mol/L,△c(C):△c(D)=0.75mol/L:0.5mol/L=3:2,由于物质反应时物质的量浓度改变的比等于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的比,所以x:2=3:2,故x=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