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
名 师 点 睛
(1)巩固本课重要字音、字形,提高运用本课易误用词语的能力,提高修改病句的能力。
(2)进一步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从作者举的两个实例中学习驱遣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意境的方法。积累议论文常见设题形式、考查点,提升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3)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并运用于实践。
(4)进一步训练阅读探究能力。
以练助学
*
议论文的结构方式一般有以下两种分法:
(1)第一种分法: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种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
(2)第二种分法:将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分为三种形式。
①“总—分”式, 反映作者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先提出论题或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②“分—总”式,反映作者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先对所要论述的问题分几个方面进行剖析,再顺理成章地归纳总结出结论。
③“总—分—总”式,反映作者综合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先给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形成结论。这种结构形式比较常见。
*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先从文字与文艺的关系入手,引出话题;然后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最后得出结论:要想在鉴赏文艺时获得美感,就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得到人生的受用。
*
基 础 巩 固
C
*
*
C
*
4.下列句子都有语病,请修改。
(1)艺术创作能否达到至高的境界,很大程度上需要运用想象的智慧,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开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展开”改为“展示”。
将“能否”改为“要”。
*
5.【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把下列句子排列成语序通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序号。
①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根本不知道孩子天然的想象力有多重要,他们天然的想象力又是如何表现的。
②在孩子想象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没有什么不能实现的,但如此神奇和美丽的想象力,却如花蕊中的一点露珠一样脆弱,所以轻轻的一点外力,便可能摧残掉它。
*
③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花,但最美的大概就是孩子那种天然的想象力了,清澈、晶莹,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④因此,我们常以各种名义轻而易举就把孩子那珍贵的想象力毁灭掉了。
⑤我们很多成年人,似乎不明白这个道理,在生活中,常无心扮演着这个非常可怕的角色。
③②⑤①④
*
课 内 阅 读
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
A.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通过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B.本文为了论述驱遣我们的想象来领会文艺作品的意境,分别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和赏析高尔基的《海燕》为例,进行详细的阐述。
C.文章在最后得出结论:要想在鉴赏文艺时获得美感,就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得到人生的受用。
拓展提升
DF
*
D.文章第1~4自然段论述了文字与文艺的关系,与后面论述驱遣我们的想象关系不大,可以删掉。
E.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这一基本问题,让我们得到了很多启发。
F.作者引用王维的一句诗,通过这个例子,论证了阅读文艺作品要看到一幅图画,才能够鉴赏。
*
2.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作者要论述的是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开篇却在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这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论述中心观点的前提。
*
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①举例论证。这是本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本文为了论述驱遣我们的想象来领会文艺作品的意境,分别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和赏析高尔基的《海燕》为例,进行详细的阐述。②对比论证。作者在列举两个事例的时候,都是先从反面说起,如果只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很难把握文艺作品的意境;然后从正面阐述,如果驱遣我们的想象力,将自己融入到文字中,就很容易理解作品的意境。
5.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述驱遣想象的重要作用。
*
拓 展 阅 读
6.【四川攀枝花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灵感并不那么值钱
万维钢
①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有三个迷信:创新的关键是某个绝妙的灵感,灵感非常难得,想法越离奇越有价值。其实,这些迷信是不符合创造性思维的。
②据说阿基米德洗澡时福至心灵,想出了测量皇冠体积的方法,大喊“Eureka”(意思是“我发现了”,从此,有人把凡是通过神秘灵感获得重大发现的时刻叫作“尤里卡时刻”)。人们熟知: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门捷列夫梦见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另一个说法是梦见一张张扑克牌被放进一个大表中),醒来制成元素周期表……
*
③人们由此形成了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神秘思维,其中,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然而事实是,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
④阿基米德的故事已不可考。牛顿的苹果故事完全是传奇。在他之前就有多人有过万有引力的设想,我们有充分理由推测牛顿的引力思想是“学”来的——借鉴了前人的想法,使用了前人的数据,然后做了无数计算验证。在门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之前,给元素分类已是显学,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已经发现用原子量大小进行排序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把这种周期性称为“八音律”,这已经非常接近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了。
*
⑤斯蒂芬·约翰逊在《好想法从哪里来?》一书中提出“慢直觉”的概念。他说,伟大的发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系列小想法慢慢连接起来的结果,研究一个问题,开始有个模糊的直觉,选择一个方向往下走,随着研究深入,新想法连接起来,得到新事实支持,慢慢长大。由此看来,“尤里卡时刻”其实是慢直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突破的时刻。生物学家克里格·娄在他的《怎样成为成功的科学家:科学发现的战略思维》这本书中指出:不要指望灵感,要指望汗水。
*
⑥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大部分工作是试错和积累经验,他的秘诀在于使用简单、步骤少、并行、可以反复修改的方案,然后在实验室泡着,有庞大的助手团队帮着干。发现电磁感应的物理学家法拉第每周做好几十个实验,大部分想法被证明是错的,这没关系,架不住他做得多!不管做什么研究,都会产生各种想法,也许一百个想法里面只有一个最后被证明是有用的。只要愿意把想法一个个拿来尝试,失败就是常态,成功则是失败的副产品。
*
⑦从“想法—验证”这个策略来看,创造性思维虽然不怕离奇,但不应追求离奇,因为越是离奇,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离奇的灵感有更大的戏剧性,所以往往被人们记住,接着人们误以为一个想法如果不离奇就不配称为“灵感”,误以为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真正的职业选手所做的大部分日常的创新,都是在当前基础上的改进。
⑧灵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值钱。创造性思维必须“生之有根,长之靠谱”。所以,鼓励创造性思维应当鼓励尝试,鼓励失败,而不是鼓励妄想。
(选自《青年文摘》总第608期,有删改)
*
(1)第②段画线句中“据说”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作者认为“阿基米德的故事已不可考”,去掉“据说”一词,就变成了“阿基米德洗澡时福至心灵”这个事例是确凿的,语言就不准确、不严密了。
(2)作者认为对“尤里卡时刻”的正确理解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尤里卡时刻”其实是慢直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突破的时刻。
(3)作者用四个事例论述了“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这一观点,请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这四个事例。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真实情况;门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的真实情况;爱迪生在大量的试错后才成为发明大王;法拉第要做大量的实验才能有所发现。
*
(4)下列对原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这是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
B.作者有理有据地批驳了对创造性思维的错误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C.作者认为在创造性思维中,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
D.作者认为鼓励创造性思维,不应该鼓励妄想,而应该鼓励尝试,鼓励失败。
C
*
综 合 运 用
7.【山西晋城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图 一
课堂上主动提问的人数比例
问题意识,即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因感知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而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是力求发现问题、理清问题、破解问题的心理态势。很多时候,我们心中有了疑问,却不能提出问题。
我国中小学生课堂上主动提问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对此专门做了调查统计。
*
【优秀的人爱提问】
猜想是疑问的起点,关系到提问的价值。众所周知,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三大数学猜想之一,至今都没有完全解决,目前最好的成果是由中国数学家陈景润1966年取得的。能够回答这个世界难题的人,他的学识和能力定然不凡,而能够提出这个三个半世纪都无法解决的问题的人,他是否更技高一筹呢?
其实,优秀的人往往特别注重提问,因为通过提问,人们可以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爱提问、会提问的背后反映的是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逻辑能力和坚决的执行力。
*
图 二
*
【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
人生就是一个个问题解惑的过程。“好问题”就是让人无法拒绝的问题,是接近本质的问题,是能让提问者与被提问者变得积极、站得更高、想得更深的问题。
*
班里召开主题为“做一个善问者”的研讨会,你收集并整理了以上材料。
(1)请观察图一,简要概括你得出的结论。
示例一:从小学到高中,课堂上主动提问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小。 示例二:从小学到高中,课堂上主动提问的人数比例呈下降趋势。
(2)阅读材料,你一定了解了“好问题”的四个特征。如果有机会向当代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山西作家刘慈欣请教,你打算向他提一个什么好问题?把你提的问题写下来。
示例一:我对有关外星世界的科幻小说很感兴趣,只是正上初三,课外阅读时间有限,您能为我推荐几本适合这个时间段阅读的此类科幻作品吗?__示例二:您创作的《流浪地球》被改编成电影并热映,您认为这次改编有哪些成功之处和让您感到遗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