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考点方法突破(含写作指导) 训练提升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考点方法突破(含写作指导) 训练提升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8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1 16:19:2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四单元考点方法突破
*
基 础 知 识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一、考点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能够辨析、纠正句子的常见毛病。病句的识别与修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准确地判断病句的类型,二是对病句进行修正。常考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要求判断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病句识别题是中考试题中难度较大的一类题,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语感,熟悉病句的类型和特点,具有一定的语法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找到破解病句题的方法。
*
二、方法讲解
解题前,应先弄清几种常见语病。
1.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如: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主谓搭配不当,“月光”不会发出声响)
(2)主宾搭配不当。如:夏天的西樵山,真是我们纳凉避暑的好季节。(主宾搭配不当,“山”不是“季节”)
*
(3)动宾搭配不当。如:他穿着一件灰色上衣,一顶蓝色帽子。(动宾搭配不当,“一顶”前应加上“戴着”)
(4)关联词搭配不当。如: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了创新精神,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关联词搭配不当,“如果”与“也”不能配合使用)
(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近几年考得比较多)。如第13课“基础达标”第4题A选项。(这种类型的病句,常含有“是否、能否、好坏、高低、多少、有没有”等词语,要抓住前后的呼应来辨析)
*
2.成分残缺
(1)缺主语。如:通过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活动,使城市环境卫生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是病句考查的常考类型。由于滥用介词“对、通过、在、为了、由于、从”等或“使”字短语而造成主语残缺。修改的方法是删去介词或“使”)
(2)缺谓语。如: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缺谓语,在“参与”前加上“承担起”)
(3)缺宾语。如第13课“基础达标”第4题C选项。
3.语义重复
如:学校组织防震逃生演练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师生熟知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方法。(“目的”和“为了”语义重复,应去掉一个)
*
4.语序不当
如第15课“基础达标”第4题C选项。
5.表意不明
如:小张告诉小王,睡前看电视时间太长或玩手机时间太长,都会导致他难以入睡。(“他”是指“小张”还是“小王”不明确,可把“他”去掉)
6.句式杂糅
所谓句式杂糅,就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成分杂糅在一起,从而造成语句结构混乱。如:他的成功靠的是个人的拼搏奋斗取得的。(应该改为“他的成功靠的是个人的拼搏奋斗”,或者改为“他的成功是个人拼搏奋斗取得的”)
*
7.否定词语使用不当(滥用否定词)
如: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这也是近几年的考查热点,“否认、禁止、忘记、避免、忌、防止”等词语含有否定的意思,如跟其他否定词连用时要特别注意)
*
阅 读 理 解
议论文
一、考点分析
议论文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常考文体之一。一般来说主要考查以下几方面:①寻找和归纳中心论点;②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③分析论据及其作用;④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⑤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探究品析;⑥根据文意从自己的阅读和生活积累中列举事实论据,或谈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感悟。
*
二、方法讲解
下面讲讲议论文的一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看标题。有的议论文标题就是中心论点。(2)看开头部分。分两种情况:①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②有的议论文开头先引入一定的事例或现象,并对这些事例或现象进行分析阐述,在第2、3自然段才摆出中心论点。
*
2.第×(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题模式如下:
(1)举例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出……例子(概括事例),证明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比喻论证: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比作……,证明了……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3)道理(引用)论证:不同的引用材料作用不同,需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逸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4)对比论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和……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
如第13课“能力达标”第4题第(3)小题:“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哪种”一词,从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来看,运用了举例论证,其作用结合文章的分论点(即第③段中的第一句话)分析作答即可。
*
3.下面句子(语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①作为文章的事实(道理)论据,证明论点;②引出论点或论题;③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思考。(2)议论文中间段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3)议论文结尾段的作用:①在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呼应;②深化中心论点,提出希望与建议;③作为事实(道理)论据,再次论证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如第13课“能力达标”第4题第(2)小题:“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段文字起到了引出论题,作为论据及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回答时,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全面作答。
*
4.文中的某个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是……,删除后的意思是……,这样表达不严谨,语言不准确,使论证缺乏说服力。
回答这类题要注意从议论文的语言角度思考。如第16课“能力达标”第6题第(1)小题:“第②段画线句中‘据说’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据说”意思是根据别人所说,表明此信息的真实性不确定。文中作者认为“阿基米德的故事已不可考”,去掉“据说”一词,语言就不准确、不严密了。
*
5.给中心论点(分论点)补写一个恰当的论据。
首先要认真读文段,明确文段的论点是什么,再看题干要求补充的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然后从自己平时积累的素材中搜索出符合要求的作为论据。答题时,要紧扣题目要求,注意与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同时注意关联词的运用。
*
6.结合生活阅历和自身实际评价作者观点,或谈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感悟。
此类题目形式虽然开放,但是从根本上来看,考题一般紧扣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因此,只要找到文章的论点并紧扣其答题就能拿到一半分数;再按题目要求,结合自身或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言之成理,就能将此类题目的分数全部拿下。
答题模式:一般采用“观点+理由”的模式,即先言简意赅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认识。
如第13课“能力达标”第4题第(4)小题:“从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画线句子“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点明了读书的好处。在谈自己的看法时,要从积极健康的角度来谈,观点要明确,语言表述要简明严谨。
*
综 合 运 用
口语交际
一、考点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属于“语言积累与运用”的命题范围,它是我们语文的四大重要能力(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之一,是近年来各地中考命题的热点。它从两个方面对我们进行考查:一是听话(言外之意),二是说话。
*
二、方法讲解
(一)中考中常见的交际情境。
1.说服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希望把自己的观点、想法或思路准确有效地传达给他人,并且希望对方能够接受我们的意见或建议,然后付诸实施,这个过程就是说服。既然要说服他人,就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这就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让对方心服口服。如第13课“能力达标”第6题第(1)小题和第14课“能力达标”第8题。
2.邀请他人。首先一定要说明邀请对方参加什么活动,邀请的原因是什么;其次要将活动安排的相关细节及注意事项告诉对方,诸如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做些什么样的准备等。
*
3.劝告(阻)他人。劝告(阻)是一种常见的口语交际形式。劝告(阻)的关键在于双方要处于平等地位,要讲究一定的技巧,以达到告之以理、导之以行的目的。切忌以势压人、以理压人,要心理相容,让对方心服口服。可以对被劝告(阻)者直陈道理,注意因势利导,层层深入;也可以直话曲说,通过曲折含蓄的语言旁敲侧击,以达到劝告(阻)的目的。
4.写辩词或就某种现象陈述观点和理由。这是一种高水平、综合性的口语交际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通常有不同的看法,各自陈述理由,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认识。
*
(二)“口语交际”题的基本答题准则。
1.言之有“礼”。“礼”即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境采用得体的用语。
2.言之有“物”。“物”即内容,要摒除不切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混不清的话语,力求语言清楚、明白、简洁。
3.言之有“序”。“序”即顺序,说话有合理的顺序,不颠倒混乱,要注意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4.言之有“节”。“节”即简明,答题时要满足试题要求,简明有序地作答,字数符合要求,标点符号运用恰当。
第四单元写作指导
*
写 作 要 求
题目一:阅读下面的短文,根据你的理解和感受,试着修改润色这篇习作。(原文见教材P91)
题目二:选一篇自己这学期写的作文,从“言”和“意”两个方面进行修改。
题目三:回顾自己以往的写作情况,如写了哪些文章,哪几篇写得好,哪几篇不太好,好或不好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以《谈谈我的写作》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
写 作 指 导
题目一:1.读题审题。仔细阅读《寻人启事》这篇文章,发现其长处与不足。
2.修改润色。从内容和语言两个角度润色文章,让内容不要过于平铺直叙,使文章变得曲折起伏。
题目二:1.审读原作。①先用批注法审读原作;然后审读语言,标注错别字、不恰当的词语或不通顺的语句。②制定出修改润色计划。
2.修改润色。尝试运用“三遍阅读修改法”:第一遍顺读作文,标注出错别字和拗口、不通顺的句子等;再读作文,要在内容和语言等有欠缺的地方进行修改或增删;最后再顺读一遍作文,确保修改后的作文要比原来的作文出彩。
*
题目三:1.思路点拨。首先要梳理出自己写作的基本情况,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总结过去自己写作中的成绩和不足(可以条分缕析)。
2.方法指导。关于作文润色有两个层面的事情要做:一是要符合作文的基本要求,做到文从字顺;二是要做到文采奕奕。写完此次作文后,可以放置一段时间,再进行修改,看看除了字、词、句之外,立意、结构等方面还需要作哪些修改。
*
范 文 点 评
谈谈我的写作
从执笔写第一篇作文起,我的写作之路可以说是较为顺利的。我五岁开始写作文,总是受到周围人的赞赏,五年级第一次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六年级开始获各种奖……
也许是过于一帆风顺,使我有些飘飘然了,又也许是我遇到了写作的瓶颈期,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比如一个月前的作文《汶钟虞渊》就被老师点评道:“一看标题,立即就不想看了,因为不知是什么意思。”“文章的内容写得很模糊,很浮夸,令人不知所云。”
*
我反复读这一篇《汶钟虞渊》,不禁感叹:什么时候我的作文写成这样了?
一直以来,我的作文都被称赞笔法细腻、思路清晰、想象丰富、情节紧凑。我总结了一下之前作文写得还不错的原因,主要是我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构思新颖,层次分明;语言不拖沓,透着清新、自然和温暖;展开了适当的想象,不论是对未来的想象,还是对意境的想象,都恰到好处地点明了中心思想,升华了主题。
连续的成功,让我获得了许多褒奖,却也带来了一些质疑的声音。比如,妈妈说我总是在写一些虚拟的、和生活不沾边的,或者是别人很费解的东西,自以为深奥、与众不同。年少气盛的我认为她就是不够了解我,不理解我想要表达的内容。我甚至觉得自己写的文章思想深度已经超出了一般境界,开始莫名其妙地沾沾自喜起来。
*
直到看到老师对我的《汶钟虞渊》的评价,“浮夸”“不知所云”,这两个词像刀子一样狠狠扎在我的心口上。我反反复复地读《汶钟虞渊》,发现其实老师说得很对——首先,题目没起好。我一心想着怎么把题目起得新颖一些、深奥一些,却忘了如果别人看不懂你的题目,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其次,我过多地引用了一些生僻的神话故事。起初只是为了渲染气氛,但后来没有把握好度,开始大幅度地描写一些虚幻的场景,让人看得云里雾里。最重要的是,主题错得离谱。本来要写以“人生”为主题的作文,我却自以为是地觉得怎么写都行,还想当然地用了以前作文中的题材。
*
现在我才醒悟过来,我一直都在盼望读者从我的文章中领悟我想要传达的意思,却没想过将自己的意思更清楚地写出来。这不对,我需要改变了!
前段时间老师对我说:“你之前的文章有时令人很费解,现在好了很多,语言简洁明了。”
我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没有谁会一直一帆风顺。同样的,如果想要写好作文,必定会经历些许挫折,但只要及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克服,不断完善自己,未来的路将洒满倾城阳光。
*
总评:作者梳理了自己的写作经历,并让读者对其写作特点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在写作结构上,一方面,作者欲扬先抑,不直接告诉读者《汶钟虞渊》的内容,而是通过自我反思的方式设下悬念,吸引读者往下阅读;另一方面,在总结写作中的不足时,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体现出作者对自身写作情况的反思。我们写作时要重点关注文章立意及语言表达,争取使自己的作文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