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考点方法突破
*
基 础 知 识
古诗文名句默写
一、考点分析
古诗文名句默写是中考语文命题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人对古诗文名句、名段、名篇记诵的情况,不仅反映一个人的阅读水平,而且还反映一个人的学识修养。从考查内容来看,诗文默写的考查仍然集中于名家名篇,大多考查那些意蕴深刻、富含哲理、令人深思、警策励志的名句。常见的考查形式有:(1)直接型默写,如,根据上句(下句)默写下句(上句),默写整首诗。(2)理解型默写,根据诗句体现的相关内容的提示写出相关诗句。(3)运用型默写,一般是提供一段语境,根据具体内容填写相应的诗句。(4)开放型默写,如,任写出一个表达惜别之情的古诗词名句。
*
二、方法讲解
1.直接型默写题。
例如,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解题指导:这是传统的默写识记测试题,答案具有单一性的特征,难度不大。这类题目一般都在题后标明文题及作者,或提供首句,或提供尾句,或提供首尾句。考生容易明确该答哪些内容,不会出现答题错误的情况。但这类题型评分标准严格,即错字、错句、多字、少字均要扣分或不给分。这就要求考生答题时要格外认真,平时要不折不扣地记诵要求背诵的文段,做到牢固、准确,这样就不会丢分。
*
2.理解型默写题。
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体现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
解题指导:这类题型是直接型默写题的发展和变形。它不仅要求考生要熟悉背诵的诗文,而且要理解领悟,因此它的难度要比直接型默写题大些。对于这类题目,就要求在平时训练时,不仅要熟悉原文,而且要重在理解。不能光死记硬背,要做到学以致用。这类题型的答案也具有唯一性,因此只要熟悉原文,平时能够认真理解领悟,要得到正确的答案也不困难。
*
3.运用型默写题。
例如,制裁“中兴”通讯公司,美国政府显然是“____”,他们真正的目的是阻止中国高科技发展的步伐。(选用《醉翁亭记》中的句子)
解题指导:这类题型又是理解型默写题的发展和变形。它不仅考查了考生的识记、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考查了考生的联想和运用能力。这类题目的答案也具有单一性,考生平时若练好阅读、积累的基本功,广泛阅读,灵活运用,要做好这类题目也不困难。
*
4.开放型默写题。
例如,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美好乡村生活场景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
解题指导:这类题型只为考生提供一个答题的方向,对答案没有明确的要求,它把我们从过去的死记硬背转到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迁移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这就要求考生平时扩大知识面,并能对相关知识进行分类归纳。
*
学习策略:能够熟练默写的前提是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巧于运用,这是我们平时复习训练时要注意的。为了避免书写的错误,在背诵时应加强默写,以求加深印象。在此基础上加强平时训练,除认真听课外,还要注重课文注释,平时训练要善于积累;多做联想练习,或设置情境,或指物背诗(如围绕“月”“花”“雨”等主题来归纳所学过的诗文),温故知新,日积月累。
*
阅 读 理 解
文言文(二)
一、考点分析
从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入手,结合全国各地历年中考试卷命题情况分析来看,中考中涉及的文言文考点主要有:文言实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虚词(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等)、文言句式、文言句子翻译、文言语句的停顿与断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等。本单元主要对“文言实词”“文言句子翻译”两个考点进行讲解。
*
二、方法讲解
(一)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在文言文中占主要地位,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突破口。文言实词的词义相对固定,有很多是有规律可循的。中考中常考的题型是选择题和填写题。
1.通假字。在古汉语中,有些字用读音相同或相近,或字形相似的字来代替本字的一种用字现象,就叫作通假。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音近通假和形似通假三种形式。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注释中已标明,复习时可以集中整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
2.一词多义。古汉语中,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思,要重点掌握典型的、常见的多义词。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根据具体的语境去推求某个词的具体含义。复习时,一要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二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
3.古今异义。由于词义的演变,古今词语中有些词形体相同而意义不同,常见的有四种情况:①词义的扩大;②词义的缩小;③词义的转移;④词义感彩的变化。如第20课“能力达标”第6题第(1)小题中“牺牲”一词,在文中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是“为正义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属于词义的转移。又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妻子”一词,古义是指“妻子与儿女”,今义则专指“男子的配偶”,属词义的缩小。古今异义词在教材中大部分已有注释,复习时整理课文中出现的就可以了。
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里,词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但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另外一类词的作用。复习时要将课本中出现的活用的字词加以归类整理,理解记忆。
*
(二)文言句子翻译。
文言句子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留(保留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名和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增(增补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删(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换(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调(调整与现代汉语用语习惯不同的句子的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如第23课“能力达标”第6题第(3)小题第①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个句子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于草庐之中三顾臣”,所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可翻译为: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
*
综 合 运 用
拟写对联
一、考点分析
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的一种传统语言艺术,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能体现出汉语的巨大魅力。拟写一副对联,不但要有丰厚的语文知识积累,还要有极强的语感和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联题是历年中考所热考的一种题型,这种题目,具有很强的测试功能,能够有效地检测出应试者运用语言的能力。
*
常见的考查题型有:①根据给出的上联(下联),对出下联(上联),如第20课“能力达标”第8题第(3)小题;②阅读题干给出的文字材料,选择上联或下联,或直接写出上下联,如第24课“能力达标”第10题第(2)小题;③结合语境,填入字、词补全对联;④将字、词、短语或诗句组合成一副对联;⑤给出某一主题,按主题拟写上下联或补全上下联等,如第23课“能力达标”第9题第(3)小题。
*
二、方法讲解
1.把握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字数相等。对联可长可短,但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出句)是多少字,下联(对句)也应当是多少字,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2)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的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上下联都是“二二一”式。稍长的对联,上下联不止一句话,但上下联的句子字数和节奏形式也必须一致。
*
(3)词性相对。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上联的“直”是形容词,与下联的形容词“圆”相对。
(4)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以此类推。如“大漠”与“长河”、“孤烟”与“落日”都是偏正结构。再如名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上联的“山重水复”与下联的“柳暗花明”都是并列结构。
(5)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绝对不能彼此孤立,风马牛不相及。
*
2.使用拆合法。
明确了对联的上述特点之后,我们可以使用拆合法既快又准地对出上下联。所谓拆合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词组组合成一句。例如:第20课“能力达标”第8题第(3)小题,第②联的上联为“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采用断句拆合法,拆成“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三个词组,这样就可以对出下联“曹刿请命/无愧/匹夫之责”。
第六单元写作指导
*
写 作 要 求
题目一:选择一篇你觉得有创意的文章,推荐给同学阅读,并写一则简短的推荐语。300字左右。
题目二:你写过“我的老师(同学、朋友)”这类话题的作文吧?面对熟悉的话题,你是否能产生新的创意呢?从中选择一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题目三:以《春天的色彩》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
写 作 指 导
题目一:1.审题立意。所谓“有创意”是指“与众不同,令人眼前一亮”,与“另类”是有区别的。所选的文章要是真正有创意地表达的文章,而且是能触动你心灵的文章,即自己感觉对这篇文章深有感触,有话要说。所选的文章可以是名家名篇,也可以是同学们的习作。
2.思路点拨。题干中要求写推荐语且字数在300字左右,所以用语要简练。如果能够分条缕析,用条目的形式将自己推荐的理由分层列举就更好了。推荐语主要从选材、立意、语言、构思等方面考虑,要讲清楚为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创意。
*
题目二:1.选材要新颖。①选材要有典型性。一个人可能做了许多可写的事,但是哪些事能真正代表他本人的特点和精神品质,同时又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那么这些事就值得写。②选择材料要真实。一定要选择那些令你久久不能忘怀的,而且是你亲眼目睹、亲身感受的事情,并认真回忆当时整个事件的全过程。
2.抓住细节,写出特点。因为每个人因其年龄、职业、性格等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所以写人的文章一定要写出人物的特点来。人物的特点可以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来展现。
*
①人物的外貌描写。每个人的外貌都有着与别人不同的特点,善于抓住外貌特点进行描写,是写人作文最常用的方法。②人物的语言描写。写人一定要重视语言描写,要选择最有代表性的语句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同时还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有的人说话直率干脆,有的人说话幽默风趣。③人物的动作描写。要描写人的行为,就必须细心观察人物的动作,精心选择最准确、最恰当的词语进行描述,这样才能使人物立起来,才能写出生动形象、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来。④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人物直接倾吐内心世界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语言、动作含蓄地表现出来。
*
题目三:1.审题立意。题目具有开放性,有实虚两重意义。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以写实,也可以写它的象征意义,还可以虚实结合。“春天的色彩”既可以指现实中的春天的各种色彩,也可以指象征意义中的“春天”带着“色彩”(以表达某种心情)。如自然的春天、社会的春天、心灵的春天等。
2.文体与表达。在文体方面,可以写景或抒情,也可以议论,或者通过叙写一个故事表达“春天的色彩”这一主题。在表达上应有创新,可以用丰富的词汇、变换的句式、新颖的修辞为文章增色。尤其在作文形式上要有所创新。
*
范 文 点 评
你是我最感激的人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汪国真
“哗啦啦”,风吹过,一片菖蒲欢舞,骨韧而身柔。风伴着香气,吹开一片水雾迷蒙的记忆……
“那不是芦苇,是菖蒲。”你笑着看我,慈爱温和。儿时的我因为母亲工作繁忙,长期与你生活在乡村里。在你温暖的臂弯里,在你轻声的呢喃中,我体会到了爱。所以,在我的生命中,你是我最感激的人。
*
在初见暑气的夏夜,临水的院子里,人声、虫鸣混合着菖蒲的香气,在你的蒲扇下悠悠拂来,煞是清新。夏日晚上蚊虫多,你总是麻利地从抽屉里拿出枯黄的菖蒲,划一根火柴,点燃驱蚊。你总是笑着说:“还是点菖蒲好,比什么蚊香都灵!”夏夜的晚上,伴着氤氲在空气中的菖蒲的气息,我安然入梦。梦中总是会出现那个熟悉的场景:端午的日子,你抱着我,与我一同将菖蒲插在门上,我握一端,你握一端,每插进一根,你就开心地笑一次。梦中的我一直沐浴在蒲扇的清风下,那丝丝缕缕的凉风,在无数个儿时的夏夜,清凉着我的梦境。迷蒙里,隐隐约约中,你的一颦一笑,句句叮咛,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年复一年,风吹菖蒲,可临水的院子里少了一个我。每每在诗词里读到水、田园,每每从笔尖流出夏夜,那一滴滴文字融进血脉,都会带我重新回到那溢满菖蒲香气的家乡。
*
月光灿灿,星光淡淡,还是一个夏夜,我回家探望你,仍在那个临水的小院中,我们躺在院中的竹席上,仰望着满天的繁星。你还是像以前一样,摇着蒲扇,听我说着学校里的趣事。几只调皮的蚊子嗡嗡地飞过,你似乎想到了什么,突然起身。你吃力地一手按着膝盖,一手扶着竹席边的椅子,颤颤巍巍地走向那个熟悉的抽屉,眯缝着眼睛,在抽屉中摸索着,几片枯黄的菖蒲便出现在你的掌中,再划一根火柴,熟悉的气息就缥缈而来。你又笑着说:“还是点菖蒲好,比什么蚊香都灵!”一切仿佛与记忆重合,还是熟悉的气息,还是那种浓浓的爱。于是在这清凉的晚风中,在菖蒲熟悉的气息中,在故乡临水的小院中,我们仰望着星空……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外婆,时光会变老,但是,你给我的爱从未改变。外婆,感谢你对我不变的爱与付出,你是我最感激的人,曾经是,现在是,未来也是。
*
总评:这篇作文是写人的佳作。整篇作文给人以新颖、清新的感觉。一是文章采用第二人称,就像是面对面写人、抒情;二是形式新颖,不仅开篇有题记,而且全文都是在说“你”,直到最后才点明“你”的身份——“外婆”,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三是语言表达自然流畅,没有出现大段的叙事,而是围绕着“菖蒲”这一线索,记述了两个生活片段,抒情性的语句运用得自如、得体,情感得以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