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明朝的统治》。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本文是“人教2016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在全册中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很小时候给地主放牧牛羊,吃尽了生活的苦,1344年,淮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虫灾
,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17岁的他在乡邻的帮助下,草草埋葬了亲人,孤苦无依的他只好出家到一座寺庙做和尚。1352年投红巾军,参加元末的农民起义,攻下南京后运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壮大军力,前后击破陈友谅,张士诚部,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年号“洪武”。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朱元璋想尽一切办法使皇权达到至高无上,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司法上:设立厂卫机构,实行特务统治,用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思想上:八股取士,培养皇帝忠顺的奴仆;军事上:集中军权,让皇帝直接控制军队。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也说明了我国封建制度逐渐衰落。本课重点讲述的就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措施。
2、本课内容和学习本课的意义:本课由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明朝经济的发展四部分内容构成。学习本课,大纲要求学生掌握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通过学生亲自讨论,理解明朝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通过观察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理解从明朝开始,中国的科举制度逐渐成为皇帝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开始逐渐走向衰落。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本课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朱元璋出身贫苦,皇位来之不易,为让他的子孙后代永享富贵,他想了很多办法来加强皇权,防止皇权旁落。本课的措施正是朱元璋借鉴了历史上的好多经验教训,总结发明出来的。在实施的过程中很成功,由此把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推向了历史的最高峰。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由于初一学生思维的限制,知识面尚不宽广,对科举制度的理解往往偏颇甚至模糊不清,需设喻点拨,使其能通过树木见森林。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因“大纲”的规定,故应尽量遵循大纲要求去粗取精抓住主要矛盾一节完成。
三、教具:多媒体。主要让学生观察有关本文的几幅图画。进行直观讨论,能提高兴趣激发求知欲。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四、学情分析:我上课的是武威九中七年级(3)班的学生,我对他们不太熟悉,但学生有一定的表现欲,基本具备了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比较能力,较能正确地理解、分析和概括开放性问题,因此通过科学地调控,调动学生主体积极参与,使能上挂下联,灵活掌握、运用课本知识。
五、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也就是说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生存》一书也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根据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训练,大多数都学会了自学,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积极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指导,使之会抓主要矛盾,且能举一反三,少走弯路。根据新课改要求,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现代教学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积极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就不是真正的教学活动。教学应践行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充满生命力的生态课堂运行体系,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加深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科学和人文素养。因此,我计划采用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创设探究情景,激发探究欲望,展开探究过程,培养探究能力,延伸探究空间,养成探究习惯,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效的落实三维目标。
六
、
教学过程:采用一导、二读、三记、四说、五总、六验收一条龙式。
(一)导,即提问式导入:由朱元璋的特殊的出身导入,引出明朝和他如何统治明朝的故事,在上课具体过程中,我选取了朱元璋的两副画像,让学生评价朱元璋的相貌特点,很自然的引出朱元璋由一个穷屌丝逆袭成高富帅的励志故事,很能激发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这样自然导入本节学习,并点明了重点,适合学生喜欢探奇的性格特点,使之快速进入状态,急欲从教材内去寻找答案。
(二)读,即阅读课文寻找问题答案,也可以进行讨论(实际上多数学生早已预习并阅读了许多课外历史材料)。《中国校园文学》里写道:“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多数具备了积极阅读的能力,极利于后面课程的学习。在历史的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量,需要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提取。在本课中,明朝建立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建立者、都城,明朝科举考试内容范围、考试形式的变化、明朝加强皇权的原因和措施都是在读中让学生理解的。在读的形式上,我采用了速读、默读、齐声朗读等多种形式,以不断刺激学生的感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记,就是标记教材的重要内容
这样做是根据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既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又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科学和人文素养。通过不断的标记、识记。既能让学生对一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提炼,又可以构建学生的历史体系。在本课中,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科举考试的变化这些内容,既让学生做了标记,又进行了识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说,就是把所读、所记、所思以及争论中所得进行展示,这是本节的重头戏。顾炎武谈学习时说过;“博证、贵创、致用”,即学习要广征博引,贵在创新,结合实践运用。学生经过自渎、标记并阅览了课外有关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故事,差不多都能正确把握教材要点。这样能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宽广。此法可能有个别学生偷懒,只听不说,我发现后就个别设问。总之,这样可使每个学生当堂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心理学告诉我们:“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难问题的教学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我只以辅导员的身份极力捕捉“新”与“异”。在说到八股取士对教育和选官造成的负面影响时,学生不敢说,我及时对课堂中敢说者予以表扬,这样更能激发求知欲。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这样能很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意识,培养探究习惯,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在本课中,对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就是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课堂展现来充分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五)总
把本课内容总结为
一个时间:1368
一个人物:朱元璋
三件大事: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强化皇权
明朝经济的发展
其中朱元璋强化皇权是本课的重点,在课堂中,重点总结朱元璋从地方到中央、到军事上、监督上所采取的措施,让学生明白朱元璋在不断的集中皇权,不断的分散地方和朝臣的权力。
(六)验收,即反馈验收。目的是检查应用实践能力。美.詹姆斯说:“只有让学生把单一的知识构建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才能使他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并能应用于实践,达到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教育思想、训练技能之目的。我主要采用问题式,屏幕依次打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达到验收的目的通过反馈与验收,既检查了本节教学的成败,可找出优缺点进行发扬或纠正以利于今后的教学,又能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技能。
七、作业布置:1、配套练习
通过这项作业的完成来达到对本课内容的及时复习巩固的目的。2、通过材料分析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后反思:本节课设计,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发扬学生主体作用为指针,以指导自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考为方向,以践行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充满生命力的生态课堂。促进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加速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为目的,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基本完成了任务。我个人认为本课最大的优点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将本课内容与多媒体课件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相互补充。另外加了一些诙谐的语言,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由于本人今天在上这节课时有些紧张,在课堂中出现了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口头禅。加之对九中繁多的学生有些不适宜,又只有35分钟的上课时间,导致上课速度过快,有些不淡定、不从容。在处理明朝经济的发展问题上,处理的有些简单。另外,准备了展现锦衣卫无孔不入的特点材料,也没有展现。如何使历史课更有趣、更有引力、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更好地处理重难点这是一条艰难而又曲折的道路。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要肯登攀,险峰之上别有洞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