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是英国的一艘邮船。“遇难”指遭受迫害或遇到意外而死亡。作者以此为题,描述了“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和当时的危急境况。那么,“诺曼底”号为什么会遇难?这次灾难有没有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
脉
脉络
我会认
qì
luǒ
裸
裸视
泣
哭泣
mài
弥
弥补
mí
汹
汹涌
酣
酣战
xiè
xiōnɡ
hān
械
器械
窟
卑
剖
腹
腹部
剖析
窟窿
卑微
我会写
zǎi
窿
窟窿
混
混乱
sī
ɡǎnɡ
lónɡ
hùn
岗
岗位
宰
宰相
pōu
kū
bēi
fù
嘶
嘶叫
秩
伦
伦理
秩序
zhì
lún
维
维持
wéi
措
措施
遣
遣送
jiàn
cuò
qiǎn
践
践踏
多音字
翘
qiáo
翘首
混
hùn
混乱
hún
混混噩噩
qiào
翘尾巴
漂
piāo
漂泊
piǎo
漂白
piào
漂亮
[翘]辨读:qiáo(翘首)qiào(翘尾巴)
运用:①上课铃响了,大家都对新来的班主任翘(qiáo)首以待。
②翘(qiào)尾巴是动物在危险来临时做出的反应。
近义词
反义词
凝视——
弥漫——
威严——
主宰——
屹立——
违抗——
注视
充满
严厉
掌握
安静
有序
明亮
词语对对碰
嘈杂——
混乱——
漆黑——
违抗——
井然有序——
服从
杂乱无章
矗立
违反
词语解释
惊恐万状:
势不可当:
形容惊慌恐惧到了极点。
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猝然而至:
突然而来,出乎预料地到来。
不可开交:
无法摆脱或结束(只做“得”后面的补语)。
一刹那间:
极短的时间。
变故:
计划以外发生的事情;灾难。
蓦地:
出乎预料地;突然。
知识链接
维克多·雨果 (1802—1885)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诗集《光与影》等。
初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事情的发展经过。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到根西岛这条航线。大海上夜色正浓,烟雾弥漫。船长站在驾驶室里,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
以时间开篇有什么好处?
文章第一句话交代了航行的时间是在夜晚,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
“夜色正浓,烟雾弥漫”,说明当时环境极其恶劣,这也是后面撞船事件发生的客观原因。
环境描写有什么用?
“诺曼底号”是一艘大轮船,在英伦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它装货容量六百吨,船体长二百二十英尺,宽二十五英尺。海员们都说它很“年轻”,因为它才七岁,是1863年造的。
这里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了“诺曼底”号的容量、长度、宽度。
列数字
雾越来越浓了,轮船驶出南安普敦河后,来到茫茫大海上,距离埃居伊山脉估计有十五海里。轮船缓缓行驶着。这时大约凌晨四点钟。
“雾愈来愈浓了”说明能见度越来越低,环境越来越恶劣,为下文“诺曼底”号的遇难做了铺垫。
“雾愈来愈浓了”表现了什么?
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隐约可辨。
像这类英国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
像“诺曼底”号这类的英国船,结实漂亮,本身的安全性是毋庸置疑的。可正因为如此,灾难的发生才更让人猝不及防。
这里为什么要特别交代这类英国船晚上航行没什么可怕的?
由于这一猛撞,“玛丽号”自己也受了伤,终于停了下来。
“诺曼底号”上有二十八名船员和一名女服务员,还有三十一名乘客,其中十二名是妇女。
这里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介绍船上的人数和人员状况,“十二名是妇女”表明弱势群体多,为后文撤离时让妇女先走埋下伏笔。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这句是本段的中心句,下面的整段文字都是围绕“可怕”来写的。
拟人
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当时的危急情况。说明轮机火炉即将被海水浇灭,让读者也不免跟着紧张起来。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的指挥有条不紊,展现了他高超的指挥才干。此时,他已经把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表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几句话表现了哈尔威船长怎样的品质?
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从“把自己忘了”可以看出船长什么样的品质?
从“把自己忘了”可以看出船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到!”
船长问道:“还有多少分钟?”
“二十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这部分对话描写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描写?
这部分对话描写极为简洁,有的句子仅用一个词表达,醒目突出。这样的描写,与当时的环境相称,说明情况十分紧急,也有助于刻画人物临危不乱、沉着指挥的形象。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哈尔威船长的话为什么会简短有力?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精神?
船长的话简短有力,一方面由于时间紧迫;另一方面出于船长的坚定果断,尤其是开枪的命令,显示出哈尔威船长的威严。他命令照顾弱小,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怎样理解“伟大的灵魂”?
“伟大的灵魂”是指哈尔威船长,他的话显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无上的权威,此时,哈尔威船长已成为一个伟大灵魂的化身,巍然屹立于上空。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为什么用“悲壮”来修饰“舍己救人”?
“利己主义”在文中指人们一窝蜂拥上小艇想逃命,“可卑的”照应“险些儿把小艇都弄翻了”。“悲壮的舍己救人”与“可卑的利己主义”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比,说明那些一心只想着逃命的人品质的卑劣;同时也突出了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之所以用“悲壮”来修饰“舍己救人”,是因为在生死关头能够“不利己”“舍己救人”的人太少了。英雄常常需要独立支撑危难的局面,力挽狂澜;而且他们“救人”常常要付出“舍己”的代价,实在是“悲壮”。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哈尔船长临危不乱的指挥,对于灾难时的撤离有什么用?
这段话是对哈尔威船长指挥周密的具体描写。他考虑周密,临危不惧,影响了乘客和船员。
过了一会儿,他喊道:“把克莱芒救出去!”
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这里特别交代克莱芒是个孩子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一个感人的细节。在如此匆忙、紧张、急促、危险的情况下,船长还没忘记还有一个孩子。既表现了船长对人的关切, 又显示了他超乎常人镇定的心理素质及强大的组织能力。
二十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船头先下去,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
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雾气,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比喻
将“船长”比喻成“黑色的雕像”,突出了他的沉稳、坚毅。所有获救的人都见证了哈尔威船长悲壮的献身。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再读课文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使哈威尔船长的形象更高大、更突出?
1.对比的手法
2.语言艺术的运用
3.特写镜头
板书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
背景
背景时间:
1870年3月17日夜晚
人物:
哈尔威船长、船员
环境:
大雾迷茫
“诺曼底号”:
大、年轻
经过
情况:
船身被破开一个大窟窿
人们:
惊恐万分 一片混乱
船长:
指挥有序 镇定自若
结果:
船沉 人们获救 船长牺牲
沉着冷静、舍己救人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讲述“诺曼底”号与“玛丽”号两船相撞后,哈尔威船长沉着指挥,使所有乘客与船员获救,而自己却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的故事,表现出哈尔威船长沉着冷静、临危不乱以及他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作业
如果你是船长,你会与你的轮船一起坠入深渊吗?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课后习题解答
对话:“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炉子怎么样了?”“海水淹了。”“火呢?”“灭了。”“机器怎样?”“停了。”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大副回答:“到!”船长问道:“还有多少分钟?”“二十分钟。”“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在,船长。”“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朗读指导:前一部分对话基本没有提示语,表明事情的紧急,时间的紧迫。朗读时要读得果断,声音洪亮,坚定有力。要突出船长救人时的那种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的品质。
“诺曼底号”遇难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危急时刻,哈尔船长挺身而出。他的命令果断、清楚、有力、有效,他沉着、冷静地组织着乘客有序撤离,发挥着自己的领导作用。“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这些说明危急时刻,哈尔船长把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
哈尔威船长的品质:有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坚定的意志,还有舍己为人,坚守岗位,毫不利己,临危不乱的品质。
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体会?
参考答案:哈尔船长在指挥大家逃生时,没有把自己算在内,他早已做好了和船共存亡的准备。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关心船上的每一个生命。他这一伟大的英雄壮举,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生命诚可贵,但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死;为承担自己的责任
而死;为了多数人的生存而牺牲自己——虽死犹生。这种生命最有意义,这种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