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语文园地四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语文园地四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1 16:4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四
交流平台
教师指导:本次“交流平台”要求我们能结合本单元的语言特色,在学习文章中体会明贬实褒的表达特点,学习用明贬实褒的这种方法来表达对事物的喜爱之情。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不仅使向子富有幽默感,还能恰当地表达出对事物的喜爱之情,更有亲呢的味道。在交流的时候,深刻体会明贬实褒这种表达方法的特点,并在以后的说话和作文中运用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识字加油站
杆——肝(ɡān)(肝脏)——秆(ɡǎn)(麦秆)
消——俏(qiào)(俏丽)——峭(qiào)(陡峭)
捕——哺(bǔ)(哺育)——浦(pǔ)(黄浦江)
轮——沦(lún)(沦落)——抡(lūn)(抡拳)
换——涣(huàn)(涣散)——焕(huàn)(焕发)
骏——俊(jùn)(英俊)——峻(jùn)(严峻)





烟秆
俏皮
峻峭
焕然
才俊

哺乳

浦东
jùn



严峻
qiào
qiào
jùn

心肝
ɡǎn

沉沦

抡动
huàn
ɡān
lún
lūn
我会认
huàn

涣散
下面这些词语分别指的是哪一类人?选一两个说一说。
千里马 老黄牛 百灵鸟 领头羊 小蜜蜂
纸老虎 变色龙 铁公鸡 应声虫 哈巴狗
词句段运用
【词语解释】
千里马:
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青少年。
老黄牛:
比喻埋头苦干,无怨无诲,不计个人得失的人。
百灵鸟:
比喻唱歌声音动听,人缘好的人。
领头羊:
比喻在团体中起主导作用的人。
小蜜蜂:
比喻勤快的人。
纸老虎:
比喻外强中干的人。
变色龙:
比喻见风使舵的人。
铁公鸡:
比喻十分小气,吝啬的人。
应声虫:
比喻缺乏主见,随声附和的人。
哈巴狗:
比喻没有骨气、摇尾乞怜的人。
体会下面句子中冒号的用法,再从词语中选一个,仿照着写一段话。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chú)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后来我看到鹅果然能看守门户: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bā)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活泼的小狗
粗心的小亮
热心肠的老奶奶
教师指导:这三个句子中都使用了冒号,并且冒号都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面,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示例:这是一个热心肠的老奶奶:虽然她已经快七十岁,但不管谁家有事相求,她都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帮助别人。天气渐渐的冷了,我们家已经供上暖了,可是住在二号楼的姜爷爷家还没供上暖,很着急。当老奶奶得知这一消息,每天早上,饭也顾不上吃,穿上衣服就跑去热力公司,来来回回好几天,姜爷爷家终于通上了暖气。
如果去掉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连半朵小梅花也不肯印在稿纸上!
◇它板正的姿势啦,步态啦,和别的公鸡攀谈时的腔调啦,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
·
·
·
·
·
·
教师指导:加点的词语都是语气词,这三个向子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巧用了语气词。“吧、呢、啦、啊”这些语气词明显地增加了原句的感彩,让句子变得委婉亲切,也让我们能够准确感受到作者深藏心底的那份喜爱。如果去掉语气词,句子就显得生硬,表达效果就大不如原句。
书写提示
·字距要比行距小。
·字的大小基本一致。
·两边留的空白大致相等。
教师指导:在横格纸上书写成段的文字的时候,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起笔空两个字,再开始写第一个字。2.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上下空要等距,保持水平。字的大小要一致,不能忽大忽小。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整齐。3.字距要差不多,不可以忽大忽小,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4.书写时,要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结构。5.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写好每一个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
日积月累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字词解析】
①山尖:山峰。
②无限:没有限量。
③风光:美好的风景。
④尽:在诗中是都的意思。
⑤占:占有,占据。
⑥采:采取,这里指采取花蜜。
【诗歌翻译】
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极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诗歌赏析】
这首咏蜂诗运用象征的手法,反问的句式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其劳动成果的社会现象。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为下文的议论做了铺垫。
后两句诗人以反讽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叹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同情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现实加以嘲讽,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了诗人对唐末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的痛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