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10 阿长与《山海经》
A
【点拨】B项,“憎”应读“zēnɡ”;
C项,“疏”应读“shū”;D项,“辟”应读“pì”。
B
【点拨】B项,“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用在朋友间不合适。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电影《流浪地球》以其盛大的场景、震撼人心的故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B.为方便市民出行,公交公司自5月27日起,增加了公交109路运营车辆,缩短了运营间隔时间。
C.在2019年苏迪曼杯锦标赛上,中国队和日本队进行了争夺冠亚军的决赛,最终中国队成功捧杯。
D.广泛阅读文学名著,仔细观察多彩生活,适时记录生活点滴,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C
【点拨】C项,“争夺冠亚军”表述有误且与“决赛”语意重复,
“亚军”是不需要争夺的,应删去“争夺冠亚军的”。
4.刻画人物形象,常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中“仁厚”“地母”“呵”“在”的词性依次是形容词、名词、拟声词和介词。
B.“震悚”“憎恶”“按住”“谋害”这几个词语都是动词。
C.《山海经》是中国先秦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古籍。“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故事就来源于此。
D.《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描述了作者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
A
【点拨】A项,“呵”应为语气助词。
(一)
阅读“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至“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6.当阿长问“我”《山海经》时,表现了她对“我”的关心,而“我”却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种想法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说明“我”没有把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的身上,只是随便说说而已。表现出“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表现了“我”当时接到书时的震惊和感激之情。
8.选文中“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中的“这”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
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的事
议论
9.选文最后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是“我”渴慕已久的,最初得到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所以对“我”来说是“最为心爱的宝书”。
(二)
爱,不动声色
我始终认为,父亲在我面前表现出来的那些爱,都是虚情假意。为什么这样呢?这是缘于十几年前发生在我们之间的一件事。
那年,我5岁。快过新年的时候,出外打工的父亲从黑龙江海林市回来了。父亲看到我,分外亲热,一把将我搂在怀里,用他那胡子拉碴的嘴不停地在我脸上摩挲。而我,则本能地要从这个“陌生”男人怀里挣脱出来。
父亲常年在外,年幼的我对他的排斥是情理当中的。但是,父亲却很在意,几天来,他一直费尽各种心思“讨好”我,但我,对他仍不理不睬。
有一天,父亲兴奋地告诉我,他到村外的水库看了,水库里的冰结得很厚,可以在上面滑冰了。父亲问我,想不想跟他去?
我禁不住父亲的诱惑,便答应他一起前往村边的水库滑冰。父亲见我答应了,兴奋地一下子用他那双大手把我扛在肩上,几乎是一路小跑地来到村边的水库。
那一天,我们玩得十分开心。但是,我们家乡的气候毕竟没有东三省那般寒冷,结在水面上的冰并不十分坚固。快到中午的时候,我和父亲正在水库中心,忽然,水面上“咔嚓”一声,紧接着,我看到一条裂痕快速地从远处向我们这边蔓延过来。
一丝不祥在我心头闪过,我本能地向父亲那边跑去。可是,就在这时,我却发现,父亲非但没有过来保护我,而是快步地向远处跑去了,一面还慌乱地打着手势示意我不要乱动。我被父亲弄蒙了,站在原处不知该怎么办,继而“哇哇”地大哭起来。
幸好那条裂痕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停下了,没有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看到没问题了,惊魂未定的父亲才小心翼翼地走过来,牵着我的手,慢慢地从水库中心走出来。
到了安全地带,父亲一把把我揽进怀里,我感觉得到他的呼吸很急促。我
一下子从父亲怀里挣脱出来,泪水哗哗地从我脸上流下来。我发誓,从此以后再也不理这个不负责的男人——他怎么能这样呢,在危急时刻,连自己的儿子都不顾,却一个人自己跑开!
父亲对我好言相劝,但是,他说的那些话我连一句都没听进去。
一转眼,我长大了,24岁那年,大学毕业后我响应国家号召,到西藏昌都地区边坝县加贡乡支教,加贡乡是个美丽的地方,尤其是那里的加布沟次拉错湖,一到冬季,湖面上结起厚厚的冰,一眼望不到边,整个世界就像冰雕玉砌的一样,美丽极了。
支教的第一年,加贡中学的几个当地老师邀请我去加布沟次拉错湖滑冰,我欣然答应了。
那一天,我们玩得很高兴,快到傍晚的时候,我们正在缓缓地往回走,突然,湖面上“咔嚓”一声,我立即被吓坏了。
短暂的停顿之后,突然,和我们在一起的向巴大声地对大家喊:“快!立即向四周分散!”说时迟,那时快,几个聚集在一起的同事立即快速地向四周分散出去。
危机解除了,我心惊胆战地回到岸上,大口地喘着粗气。
事后,我疑惑地问起向巴,我说:“那一天,当危机发生时,你们大家为什么要向四面八方走呢?”
向巴笑了笑,说:“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当大家在一起时,冰面在一个点上承载的重量很大,就会诱使冰缝向我们这一侧过来,那样,我们大家掉进湖里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而大家向四面跑开,就会及时分散冰面承载的重量,反倒能把危险降到最低!”
听了向巴的话,我心里咯噔一下,我突然想起了5岁那年和父亲发生在家乡水库里的那一幕。我想,久在东三省打工的父亲,也一定深谙这个道理吧?可是,我却一直没有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
后来,我读一本书,看到过一篇写落叶的文章。那篇文章说:“如果落叶乔木上所有的落叶执意不离开枝头,依然要顽强地活着、生长,那么,到了寒冷的冬季,整棵树都有可能被冻死。”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相拥在一起,并不是真正的爱;为了大树,叶子决绝而去,那不叫无情,而是一种更深层次上的爱。
10.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运用设问修辞,引出下文。文章中“我”自始至终认为父亲并不真心爱我,父亲在“我”面前表现出来的那些爱,都是虚情假意的。
B.文章语言生动朴实,情感丰富,表达了“我”对父亲这种不动声色的爱的理解和感激。
C.文章叙事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富有波澜。
D.文章结尾最后一句升华中心,表达了对父亲当年在冰裂的危险中迅速离去的理解,觉得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
A
11.文章开头“我”始终认为,父亲在“我”面前表现出来的那些爱,都是虚情假意。作者为什么这样认为呢?请简要概述。
5岁那年在水库滑冰,遭遇冰裂,父亲连自己的儿子都不顾,却一个人自己跑开,因此,在作者儿时的心目中,父亲是个不负责任的男人。
这一系列词语生动形象写出了父亲在冰裂的危险中的表情、动作,体现出父亲内心深处对“我”的关心爱护。
(2)到了安全地带,父亲一把把我揽进怀里,我感觉得到他的呼吸很急促。(体会句子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体现了父亲对“我”面临的危险感到惊慌(惊恐、担心、害怕);以及脱离危险后的一种后怕、庆幸、激动的心理。
13.文章为什么以《爱,不动声色》为题?说说你的理解。
冰裂的危险中,加一分爱,便是害。在冰裂的危险中,父亲为了保护“我”,迅速向远处跑去,蕴含了父亲内心深处对“我”的关心爱护。以《爱,不动声色》为题,交代了文章的内容,揭示了文章主旨。以《爱,不动声色》为题,新颖独特,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14.文末“我”听了向巴的话,心里咯噔一下,想起了5岁那年和父亲发生在家乡水库里的那一幕。“我”会有怎样的心理?又会向父亲说些什么?
因对父亲的误解感到内疚、不安;因没有给父亲一个解释的机会而惭愧。示例:爸爸,您好!原谅儿子多年来对您的误解,现在我终于明白:冰裂的危险中,您迅速地离开不叫无情,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
15.综合性学习。
(1)在图书馆,新生小琳想借一本名著,你向她推荐《朝花夕拾》。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
A.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C.这本书可有意思了,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很好玩。
D.这本书像人物画卷,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C
(2)下面是丰子恺先生为《朝花夕拾》画的三幅插图。根据画意和文字提示,任选两幅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
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五猖会》
③《无常》
(3)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根据与(2)中图片相关的文章,写出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
温馨的回忆:示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 示例二:《五猖会》一文中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都都”,吡吡地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 示例三:《无常》一文中无常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放她的儿子还阳半刻。 理性的批判:示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老师让孩子们读一些枯燥乏味的书。 示例二:《五猖会》一文中去看赛会前,父亲强迫“我”背书,让“我”感到扫兴和痛苦。 示例三:《无常》一文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公理,反被要求到阴间寻求公正的裁判。
16.课文前半部分写“我”对阿长的憎恶、讨厌,但后半部分却写“我”对阿长充满了敬意和怀念之情,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请你仿照课文,运用此种写作手法,描写一个你认识的人。
【例文】我的同桌是一名男同学,但是说话却娘娘腔,为人特别“吝啬”,铅笔用到只剩笔头了还不舍得扔,草稿本总是先用铅笔写一遍,再用圆珠笔写一遍,同学们都有点看不起他。他身上还有一股香味,所以同学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香娘娘”。但他非常有趣,每当我不开心的时候,他总是想办法把我逗乐。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关心别人,助人为乐。如果同学中谁有困难求助于他,他总是热心帮助,谁忘带什么东西,只要他有,他就会很慷慨地借给别人,有时为了帮助他人,不惜自己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