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讲练课件——2020-2021学年湖北省黄冈市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讲练课件——2020-2021学年湖北省黄冈市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共2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0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1 18:3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C
【点拨】A项,“校”应读“jiào”;
B项,“揩”应读“kāi”;D项,“恶”应读“wù”。
D
【点拨】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应改为“不以为意”。
D 
【点拨】D项中的“比”是动词。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各级医院先后采用了互联网挂号、电话预约等办法,改善医疗服务水平。
B.《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
C.广大中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D.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在我国制造业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D
【点拨】A项,搭配不当,应改为“改善医疗服务条件(或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B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故事”;C项,否定不当,删去“不要”。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因为鲁迅先生的胃不大好,每饭后必吃“脾自美”胃药丸一二粒。
B.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C.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
D.……刚好了,这些就都一起开始了,还计算着出三十年集。(即《鲁迅全集》)
D
【点拨】D项,将“(即《鲁迅全集》)”移到句号前。
鲁迅是个“老孩子”
最早对鲁迅这一特质进行明确指认的是一个童言无忌的孩子——其好友的女儿马珏。在没有见到鲁迅之前,她透过鲁迅的文章把他想象成小孩似的老头儿,“看了他(鲁迅)的作品里面,有许多都是跟小孩说话一样,很痛快……在我想来,大概同小孩差不多”。
鲁迅的确是一个“老孩子”,无论是为人还是为文,鲁迅的“老孩子”精神,究其实质是一种游戏精神。他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但也是一个诙谐善谑、随性的人,他私人化的空间跟普通人一样饱满而且不乏情趣。在许多情形之下,他的刻薄与尖酸也是出自这种老顽童式的游戏化口吻,他的不愿宽恕与不合常情是因为他时常会像顽童似的执拗、不肯世故。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对鲁迅内心的黑暗、痛苦、紧张与焦虑做了过多的甚至是过度的解读与强调,忽视了生活、创作可能给他带来的愉悦与轻松。处于创作状态的鲁迅,其内宇宙一定是紧张而又舒展、丰盈、自由、快乐的吧。那种享受,非外人所能轻易体味。当然,鲁迅创作的出发点都是严肃的,但其写作过程或作品本身却充溢着游戏性,何况鲁迅天性就是一个富于智慧与幽默的人。
鲁迅的吃,是大大的有名的。一个时刻准备举起匕首、投枪的金刚战士,一个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经常怒发冲冠的钢铁英雄,居然也是个“吃货”。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曾这样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菱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鲁迅爱吃,却并非山珍海味大鱼大肉,自家吃的菜和普通市民没什么区别,常常只是“老三样”,一碗素炒豌豆苗,一碗笋炒咸菜,一碗黄花鱼,用萧红的话说“简单到极点”,只有有客时,才会丰盛一些。
周树人那个著名的胃还甚喜水果。饭后出去喝茶,喝完茶又“步至杨家园子买葡萄,即在棚下啖之”。难以想象,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革命家也曾买完葡萄急不可耐地站于街市大吃特吃,这是不是让人忍俊不禁?
鲁迅的形象一直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其实他也有着温和、慈爱,甚至孩子气的一面。1926年,鲁迅作《马上日记》,爆料了吃柿霜糖的情节:有朋友从河南来,送给鲁迅一包方糖,鲁迅打开一尝,“又凉又细腻,确是好东西”,迫不及待地吃起来。许广平告诉他这是河南名产,用柿霜做成,性凉,如果嘴上生些小疮之类,一搽便好。“可惜她说的时候,我已经吃了一大半了,连忙将所余收起,预备嘴上生疮的时候,好用这来搽。”收是收了,可是这美味却让鲁迅惦记着,以至夜里都睡不着,实在忍不住,爬起来又吃掉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就又吃了一大半了。”
如此率真可爱如孩童,读罢令人莞尔。
然而,鲁迅病了,“什么都吃不落”,连茶也不愿意吃,况零食乎?许广平端到楼上的方盘,去时满满的,半小时后,又照原样一动没有动地端下来了。鲁迅这个很馋的舌尖终敌不过肺病的折磨,1936年10月19日,战士鲁迅工作完了,休息了,放下他的匕首,只留下嗜好零食的邻家周大哥供后人去瞻仰。
“星斗其文,赤子其心”,鲁迅是个“老孩子”。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表面看起来“横眉冷对”,实际上他也有孩子气的一面,既率真又可爱。
B.文章围绕“鲁迅是个‘老孩子’”进行叙事,其中重点写了鲁迅喜吃,行文详略得当。
C.在作者笔下,鲁迅先生是个地道的“吃货”,他一点也不挑剔,不管是山珍海味还是普通素菜,他都爱吃。
D.最后一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是对鲁迅先生总的评价;同时点明题旨——鲁迅是个“老孩子”,使文章结构完整。
C
7.从文中看,鲁迅是个“老孩子”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他的作品里面,有许多都是跟小孩说话一样,很痛快;许多情形下带着老顽童式的游戏化口吻,像顽童似的执拗、不肯世故;鲁迅先生在生活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
8.请说说文中画线句子体现出鲁迅先生的什么特点。
收是收了,可是这美味却让鲁迅惦记着,以至夜里都睡不着,实在忍不住,爬起来又吃掉大半。
写鲁迅先生惦记柿霜糖的美味,夜里爬起来吃掉大半,不但体现了先生喜爱零食、率真可爱的性格,还拉近了读者与先生的距离。鲁迅先生不再是神情严峻、横眉冷对的斗士,而是一个顽皮、可爱、率真的“老孩子”。
9.你如何理解“处于创作状态的鲁迅,其内宇宙一定是紧张而又舒展、丰盈、自由、快乐的吧”一句的含义?
示例:鲁迅先生的文章是他战斗的武器,带着刻薄与尖酸,我们透过文章看到的是他内心的紧张与焦虑、好斗的革命家的一面;而其实生活、创作也给他带来自由、愉悦与轻松,其写作过程或作品本身也充溢着游戏性,这一点正是以往研究鲁迅所忽视的。
10.近日,黄冈市某中学开展“回望鲁迅”读书活动,布置了两项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活动一:经典重温】(北京中考)恰当地嵌入书名、地名、人名是写对联的技巧之一。孙伏园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就巧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和主编的刊物名称,意中有意,感人至深。在下面对联的横线处,依次填写作品名称或刊物名称,与原联相符的一项是(  )
踏________,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________;
痛________,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________。
A.毁灭  彷徨  莽原  呐喊
B.莽原  呐喊  毁灭  彷徨
C.莽原  彷徨  毁灭  呐喊
D.毁灭  呐喊  莽原  彷徨
B
【点拨】《呐喊》《彷徨》《野草》《而已集》《热风》《十月》《毁灭》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含译作),《莽原》《奔流》是鲁迅先生主编的刊物。
(2)【活动二:观点争鸣】活动过程中,为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鲁迅,老师摘引了三句话(见下),组织大家探讨鲁迅是“绝望而反抗者”还是“希望而战斗者”,请你也来发表观点,并结合材料②③陈述理由。
①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致赵其文,一九二五年四月十一日》)
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③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生命的路》)
我认为鲁迅属于绝望而反抗者,从“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没路的地方”可见鲁迅认为希望是不确定的,现实中缺少可走的道路;从对“路”的开辟中可见鲁迅认为必须反抗现实、开辟道路才可能创造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