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4 孙权劝学
yé
qīng
shú
gēng
suì
2.指出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自以为/大有所益 D.及/鲁肃过寻阳
A
当道,当权
推托
研究儒家经典
粗略地阅读
了解
谁
到,等到
另,另外
古时王侯的自称
孤单或孤儿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学位的最高一级
只
转折连词
从事
副词或连词
表示语气的助词
耳朵
耳朵
A
【点拨】《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
6.填空。
(1)文中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和器重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权给吕蒙提出的读书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权劝学》中并没有直接写吕蒙的进步,而是通过鲁肃的“大惊”和他所说的话表现出来的,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
(一)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历史
另,另外
经过
于是
B
【点拨】A、C、D项表承接,B项表转折。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
10.鲁肃为什么主动与吕蒙“结友”?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
11.文中侧面写吕蒙的句子是哪一句?表现了吕蒙的什么变化?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2.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示例: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②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态度端正,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二)(郴州中考改编)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节)
哪里,怎么
到,等到
穷尽,学完
阻止
C
【点拨】A项,对……说/以为,自认为;B项,认为/用;C项,于是;D项,语气助词,无实义/结构助词,的。
1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1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请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
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17.读了【甲】【乙】两文,你认为孙权和秦青在劝说艺术上有哪些高妙之处?吕蒙和薛谭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劝人的目的。孙权是现身说法,直言劝说,提出要求,易为人所接受;秦青则不说话,以自身的行动,用演奏的高超技巧让秦青折服,从而达到劝人的目的。 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满足于眼前所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
【参考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便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木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18.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可以让你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多读书,可以让你有礼节;多读书,可以让你变得聪明,变得有智慧……下面是某校七至九年级学生读书情况调查以及同学们对读书的看法,请你回答问题。
【材料一】读书现状调查表
学 段
调查项目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每日可供自由
阅读的时间
1.5
小时
1.2
小时
0.5
小时
经典书籍在阅
读中所占比重
27.8%
35.8%
45.6%
【材料二】
甲同学: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以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们不知从何下手。
乙同学:我们现在太忙了,要做那么多题目,哪有时间读课外书?
丙同学:我们读过很多书,但读后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1)分析上面的表格,你得出的结论是:
初中生随着年级的增长,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但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2)请你针对以上同学们的发言,给在场的校长和同学分别提一条建议,注意语言的得体。
①向校长提建议:
②向同学提建议:
校长您好,我们学校可以每周专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自由阅读吗?
同学们,读书要有所选择,可以从自己有兴趣的书籍入手。
凿壁偷光
西汉的匡衡年轻时家境贫寒,夜里读书无蜡烛照明。他看到邻居家有烛光,就在自家墙壁上凿了个洞,让邻居的烛光穿过墙洞,为自己读书照明。同县
有户人家藏书很多,匡衡自愿到他家去打工,并声明不要一文工钱。主人很奇怪,问匡衡原因。匡衡说:“我只要求能读你的书。”主人为他的求学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要求。匡衡后来博学多才,官至丞相。“凿壁偷光”根据他的读书故事而来,比喻刻苦学习。
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读书,直至深夜。
因为疲劳瞌睡,会不知不觉地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一头拴在屋梁上,一头系在自己的头发上。这样一来,如果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疼。他后来终于成为儒学大师。另外,战国时的苏秦在游说秦国失败后,回到家里发愤学习,每当晚上读书读得疲倦打瞌睡时,他便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直至鲜血淋漓。他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政治家。后用这个成语形容刻苦读书,坚忍不拔的精神。
韦编三绝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
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
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原文选读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悬梁刺股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韦编三绝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