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 版(北京)四年级美术上册《13. 快快乐乐扭秧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 版(北京)四年级美术上册《13. 快快乐乐扭秧歌》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03-01 09:3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快快乐乐扭秧歌》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美术 学段:第二学段 年级 四年级
相关 领域 造型?表现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美术 四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7 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认识,了解生活中的暖色,初步掌握暖色的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扭秧歌这一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探究、体验暖色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学生在三年级下册《生活中的装饰布》一课中,已经学习了冷色知识。本课在学生对冷色有了初步认知的基础上学习暖色,强调对暖色的感受和体验。
2.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针对这一特征本课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平板电脑,让学生观察、分析扭秧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感受扭秧歌带给人们的喜庆、热闹场面。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扭秧歌时的快乐,利用平板电脑可以放大图片和可以暂停等功能,让学生从人物扭秧歌时的着装和环境的色彩以及人物的动态特点两方面进行细节观察,在不断观察、感受中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视觉意识,对扭秧歌这个视觉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课程标准还指出: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以及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运用平板电脑直观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增强视觉效果,从而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了解、体验和感受扭秧歌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感。图片、视频展示扭秧歌情境还帮助学生回忆见过的扭秧歌场景和人物的动态变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教学中学生跟着视频扭秧歌既体验到了扭秧歌带给人们的快乐,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快快乐乐扭秧歌》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与三年级第六册《生活中的装饰布》同属于学习和运用色彩知识表现内容的课程。本课主要引导学生理解暖色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色彩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带给人们的感受,并以暖色为主表现一幅扭秧歌的创作画。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对色彩知识的一些了解,所以在学习暖色知识和理解暖色含义上并不困难。困难的地方在进行人物动态表现方面,所以教师在这方面应该重点和作为难点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表现扭秧歌时人物的动态特点。
学生的平板电脑与教室大屏幕相连接,各个学生间的平板电脑也通过茄子快传、微信群等方式相联系,方便师生的互动和生生间的互动。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探究学习,自主体验和创作。
4.技术准备:
平板电脑、多媒体、PPT课件、图片和视频资料等
教学目标
1.解秧歌文化,通过暖色的学习,体会画家如何运用暖色来表现扭秧歌的热闹场面并能够运用暖色来表现热闹、喜庆的秧歌场面。 2.利用一些图片、视频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暖色。学生在小组体验、探究的活动中,通过冷暖对比,明白暖色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通过让学生亲自体验扭秧歌的姿态,来解决人物的动态问题。
3.了解秧歌文化,体会画家如何运用暖色来表现扭秧歌的热闹场面,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4.教学重点:解秧歌文化,学习暖色知识及在画面中的运用。
5.教学难点:暖色的深浅差别,以及人物的动态。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扭秧歌音乐和动态扭秧歌图片。
出示各个不同秧歌种类的图片,介绍秧歌文化。
出示课题:
快快乐乐扭秧歌 随着扭秧歌的音乐,和仿照动态图片的样子扭起来。
学生谈谈对秧歌的理解
欣赏,感受扭秧歌的场面及人们的心情。
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本课做铺垫。
让学生回忆起扭秧歌的情景。 大屏幕播放视频、图片 1分钟
观察体验 交流感悟
暖色学习 学习暖色
1. 请同学们运用平板电脑观察扭秧歌的图片思考从哪里看出了快乐,喜悦的心情?
2. 同学们说到颜色表达了快乐的气氛,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装饰布》一课,讲过在色相环中的冷色,跟它相对应的颜色叫做什么?
请同学们找出油画棒中的暖色。3-4种即可。
3.引导欣赏26页《伞头》作品,这幅农民画变现了伞头秧歌的场面,你看看主要运用了什么颜色?(预想回答:红,黄,橙,还有一点蓝)蓝色为了更高的衬托主色。
学生观察平板电脑中的图片思考,小组讨论,谈体会,想法。
温故知新
找出暖色油画棒。
.打开书26页欣赏《伞头》作品,这幅农民画变现了伞头秧歌的场面,你看看主要运用了什么颜色?(预想回答:红,黄,橙,还有一点蓝)蓝色为了更高的衬托主色。 引导学生认识暖色,并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暖色的兴趣。
通过体验找色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欣赏感悟优秀美术作品,开展美术活动,激发民族自豪感。
平板电脑
ppt课件 5分钟
学习动态 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的心情一起扭起来吧!
播放音乐。比一比谁能扭出快乐来!利用平板电脑拍照,大屏幕展示学生的不同动态,观察哪些部位能动?
出示图片不同的扭秧歌图你结合自己做动作想一想你发现不同种类的秧歌人物扭动部位一样吗?如何能把快快乐乐的扭秧歌人物画出来?
出示对比图那个更加体现快快乐乐扭秧歌的主题?
示范单个扭得动态画法。
提问:对比实际的扭秧歌老师画的扭动浮动更大,更加表现出了快乐的气氛,这种手法叫做夸张。
并提示可以绘画不同的扭秧歌动作,添画不同扭秧歌的道具就组成了扭秧歌的场面绘画。
欣赏同龄学生的作品 学生跟着音乐扭动起来。
通过观察,模仿,思考总结出头,腰,膝,肘等部位变化。
通过对比判断出作品动态生动夸张更加能够变现快乐的扭秧歌场面。
欣赏同龄绘画作品
通过让学生扭起来体验式学习,提高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扭秧歌的动态部位变化特点。
通过预设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解决本课的难点。
给学生提高创新预留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平板电脑拍照、展示
大屏幕播放音频、视频
5分钟
直观演示 启发创作 根据分析的动态进行扭秧歌人物的现场演示
出示范画 欣赏 拓宽学生绘画的思路 大屏幕 3分钟
互助创作 实践求新 艺术实践:以暖色为主绘画或者剪贴一副扭秧歌的作品。注意表现出人物的动态和欢快热烈的气氛。
(可以创作单个人物也可以创作多个人物的扭秧歌作品,出示范作) 学生创作,利用平板电脑查阅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暖色知识,动态夸张的表现方法应用于实践。 平板电脑 16分钟
欣赏评价 拓展延伸 引导欣赏评价创作的作品。 请同学们将作品拍照发在微信群中,交流自己绘画体会,评价他人及自己的作品 分享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评述能力。 平板电脑 7分钟
引导同学们谈谈收获 谈谈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帮助同学们总结学习的知识 大屏幕 1分钟
总结 倾听 总结学习成果。 大屏幕 1分钟
欣赏不同艺术形式扭秧歌作品,并播放国外扭秧歌的图片 欣赏图片,观看图片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通过欣赏感悟优秀美术作品,开展美术活动,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以及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与尊重。 大屏幕 1分钟
板书设计: 快快乐乐扭秧歌
色彩:暖色
动态:夸张
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方式: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反馈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的原则。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为在全班范围内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及教师总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地向大家介绍自己作品的得意之处,体验自己实践中的成功,从而激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并发展学生的兴趣。
评价量规:
评价等级
评价内容
优秀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高,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能按作业要求表现作品。采用方法丰富,画面构图饱满、美观
良好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较高,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能按作业要求表现作品。画面较构图饱满、美观
一般
能基本表达自己的想法,能按作业要求表现作品。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未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以往相比更关注了视觉形象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并用平板电脑充分让学生观察、欣赏,体现美术学科以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关注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开展学习活动和关注新课程标准内容来设计教学等。根据这些关注点本课以教学难点“人物的动态”和突出一个“扭”字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 首先以一段学生熟悉的扭秧歌视频导入,激发兴趣让学生真实的视觉形象帮助学生回忆回顾扭秧歌情景,接着学习探究过程中利用平板电脑从易到难逐层深入从色彩和动态两方面进行新课学习。其中平板电脑的使用更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把握人体在扭秧歌时的动态特点。让学生随着音乐扭一扭,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生活快乐,充分体现出学生主体性,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成为课堂上的沸点,从而使学生体会了人在活动中的动态美感,唤起对生活的热爱,也解决了人物动态变化的难点。
在示范环节中教师利用示范演示和课件演示方式更是直观的帮助学生了解了扭秧歌人物动态的构思和绘画过程,为更好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总之,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平板电脑欣赏图片、视频和通过播放秧歌音乐,学生现场表演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创设情景,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本课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愉悦情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