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 版(北京)四年级美术上册《16. 会动的纸造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 版(北京)四年级美术上册《16. 会动的纸造型》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03-01 09:3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会动的纸造型
学科 美术 学段: 中年级 年级 四年级
相关 领域 综合·探索
教材 书名: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是否已实施 已实施
以下内容、形式均只供参考,参评者可自行设计。
教学过程既可以采用表格式描述,也可以采取叙事的方式。如教学设计已经过实施,则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将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以及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如教学设计尚未经过实施,则应着重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描述清楚。表格中所列项目及格式仅供参考,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应特别重视学生个体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并且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开拓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想像空间,使其创造出新颖的纸造型,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其制作出巧妙的会动的纸造型,体验探究的愉悦和成功的快感。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是“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内容。本课教学以“会动的纸造型”为题,让学生通过对纸的变形、联想和对旧纸盒的废物再利用,设计出可以活动的、新颖的纸造型玩具。
学生情况:
四年级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表现欲都很强烈。他们有着自己的设计意识和装饰能力,有一定的纸工基础,并对纸工有着浓厚的兴趣。
教学方式:
讲授式、启发式、探究式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学习造型方法、教师的演示与启发性谈话
技术准备:
纸工工具、废纸盒、多媒体课件、示范作品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动画导入: 意图:观察平面变立体纸造型的变形过程,学习简单的纸造型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制作兴趣。
1、观察平面变立体纸型:多媒体课件播放“一张纸的旅行”
学生观察:纸都产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总结:一张普通的纸通过卷、折、挤、压等方法就可以变成圆形、方形、三角形、拱形……等形体 。
2、观察立体造型方法
师问:这些纸筒可以变成什么?
教师放课:在圆形纸筒上边加上两对翅膀就变成了小蝴蝶,在小纸筒上加上鱼鳍和鱼尾就变成了一条小鱼……
3、巧妙完整造型方案:师:如果与废纸盒组合,可以制作出什么造型?
揭示课题:会动的纸造型
二、造型设计的探究:
意图:通过对会动纸造型动的部位、材料的选择、颜色的应用等内容探究与分析,完善设计思路。
1、比例关系探究
学生:观察那只蝴蝶的结构设计合适。
2、探究会动纸造型与材料关系
学生探究:硬度大的纸适合制作什么部位?
硬度小的纸适合制作什么部位?
3、探究会动纸造型与色彩的关系
学生探究:采用什么颜色纸制作老虎?会选择黑色么?
用什么颜色纸制作小青蛙比较好?为什么?
4、纸造型“会动”部位的合理设计
教师:出示“小狗”造型,你准备设计小狗那里动?
学生探究:那里“动”最能代表小狗特征?大象呢……蛇……房子……汽车?
5、探究形象组合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制作大象的身体你会选用那个纸盒子?为什么?
制作小鸟的身体你会选用那个纸盒子?为什么?
三、感受作品与探究“动”的方法:
意图:通过玩、拆、装示范作品,感受纸造型玩具的乐趣、发现造型“动”奥秘,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学习能力,激发制作兴趣。
1、教师:将学生分成四组,进行指定纸造型研究。
学生:先玩一玩教师准备的示范作品,发现“动”的奥妙,并给这个方法起个名字。
A.提拉式造型技法探究
B.拉片式造型技法探究
C.内拉式造型技法探究
D.多条式造型技法探究
2、组装纸造型、给纸造型加上“机关”,变成会“动”的纸造型。
学生:展示组装完成的作品。
3、美化纸造型
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作品,学习装饰、美化的方法。
学生:装饰、美化纸造型,制作艺术性的纸造型并展示。
四、自由探究:研究更新颖“动”的方式、利用废旧物参与造型。
意图:学习巧妙利用废弃物辅助造型方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利用废弃物的习惯。结合具体形象,探索更为新颖的“动”的方式。
(一)、教师:出示废纸盒,“如果利用这个纸盒子,制作大象”
问题:1、那个部位“动”最能符合大象的特征?
2、采用哪种方法呢?
3、怎么体现大象鼻子的特点呢?
教师:出示大象作品,演示利用纸条卷曲产生的弹性设计鼻子,和内拉相结合的新方式。
(二)、教师:怎么表现一条会动的蛇呢?
出示作品——蛇
演示利用纸条折叠产生的效果体现蛇身体的特点。
总结:让纸造型动起来的方法有很多,采用什么方式更适合,要结合具体的形象,巧妙地设计来源于认真地观察和深入的思考。
五、学生实践制作,教师辅导
意图:让学生在作品中巧妙利用废弃物,锻炼学生造型能力、设计能力,也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1.创作内容:(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
一组、回忆“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将故事里的形象设计成会动的纸造型。
二组、回忆“小马过河”这个故事,将故事里的形象设计成会动的纸造型。
三组、四组、自由创作。
2.创作要求:
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废弃物,比如纸盒子,我们能将它们用到我们的作品中,不但做到废物利用还节约了纸张!
六、教学展示与评价:
意图: 通过展示作品,让学生体会美术制作的乐趣,通过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学习对作品发表正确的评价。
1.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利用学生制作的纸造型进行表演,将作品贴到相应得场景中。
学生说一说自己设计最好的地方在哪里,别人作品特点是什么?
2.教师评价形式与内容:教师点评,作品比例是否合适、色彩是否协调、装饰是否得当、“动”法是否巧妙。
七、拓展知识
意图:通过欣赏更多方式会动的纸造型玩具,拓宽学生视野、引发思考,激发持久的探究欲望。通过对节约用纸的思考,教育学生节约资源、物尽其用.
1、教师出示更多方式会动的纸造型玩具,学生观察并思考是怎么动的?想一想还有更好的会动的方式吗?
2、同学们,一页纸就是一页金,举手投足间珍惜一张纸,就等于造林一片,今天一张纸的故事讲完了。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围绕纸造型的艺术性、创造性和设计的巧妙性进行评价。
评价量规: 1、制作一件会动的纸造型玩具。
2、纸造型的“动”法设计巧妙合理。
3、会装饰美化纸造型玩具。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本课是“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内容,以“会动的纸造型”为题,让学生通过对纸的变形、联想,设计出可以活动的、新颖的纸造型玩具。设计什么造型、如何让纸造型动起来是本节课难点。 以往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学生制作,学生始终处在被动的接受地位,他们成为作品仿制者、劳动者,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灵感都被扼杀了,作品形式单一、没有创意,同时慢慢丧失对美术课的兴趣,这样做不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要求。
于是我在设计本节课上,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其设计出具有自己想法的美术作品。首先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氛围,其次交给学生正确的探究方法,第三引导启发学生自主设计,第四帮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五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体会成功的乐趣。这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在美术创作中体会着美食制作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