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1课时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举手抢答
(1)杜牧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唐朝
(2)这个朝代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后人合称他们为什么?
李白和杜甫,后人把他们合称为“大李杜”。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举手抢答
(3)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
“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
新课导入
举手抢答
(4)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这条河是在哪个省?在古代它是个怎样的地方?
江苏省。秦淮河穿南京城而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新课导入
举手抢答
(5)《后庭花》是一首怎样的诗?
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玉树后庭花》也就成了亡国之音。
泊秦淮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诗歌下面的解说,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理解大意
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沙滩,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在秦淮河的对岸,还唱着《玉树后庭花》。
理解大意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的问题。
(1)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三、四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
内容探究
(1)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二句写了“烟”“水”“月”“沙”
“酒家”等景物,勾画出秦淮河两岸迷蒙的景象,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气氛。
(2)三、四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
夜泊秦淮,诗人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表面上诗人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斥责醉生梦死的豪门贵族。
品读诗歌,揣摩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联系《泊秦淮》,探讨这两首诗在主题上的相同之处。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的头两句抓住临安城的特征,写出了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后两句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慨。“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似的。
内容探究
“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简直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两首诗都是借古讽今。《题临安邸》倾吐了郁结在诗人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泊秦淮》中一曲《玉树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
比较分析
了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连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的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新课导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其一)]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其二)]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贾 生
贾 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诗歌下面的解说,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理解大意
汉文帝求贤,在宣室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生计只问鬼神之事。
理解大意
内容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的问题。
(1)“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中的“求”“访”二字写出了文帝对贾谊的什么态度?从字面上看对汉文帝是褒、是贬?
(2)第三句中的“可怜”一词耐人寻味,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人可怜什么。
首句的一“求”一“访”(咨询),仿佛在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可谓求贤若渴。“求贤”而至“访逐臣”,
(1)“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中的“求”“访”二字写出了文帝对贾谊的什么态度?从字面上看对汉文帝是褒、是贬?
更可见汉文帝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了。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从字面上看对汉文帝是褒扬的。
①可怜贾生才华无与伦比,却得不到皇帝的重用(可怜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
②可怜自己像贾生一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③可怜天下苍生,因为皇帝关心“鬼神”甚于关心百姓(可怜皇帝不关心百姓而关心鬼神)。
(2)第三句中的“可怜”一词耐人寻味,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人可怜什么。
品读诗歌,揣摩情感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的问题。
(1)对于汉文帝求贤若渴,夜半与贾谊促膝长谈的做法,诗人持什么态度?由此可见本诗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2)本首诗仅仅是为了讽刺汉文帝吗?有没有深层含义?
诗人语含讽刺,用了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义,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并赞叹贾生的才华。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
(1)对于汉文帝求贤若渴,夜半与贾谊促膝长谈的做法,诗人持什么态度?由此可见本诗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促膝谈心,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至此揭露了汉文帝不关心国计民生,自顾求仙访道的嘴脸。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欲抑先扬则不能达到此效果。
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同时,诗人怜贾谊正是自怜。既表达了对皇帝的讽刺,又抒写了自己的怀才不遇。
(2)本首诗仅仅是为了讽刺汉文帝吗?有没有深层含义?
小 结
《贾生》是一首托古讽今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人通过讽刺汉代帝王虽能求贤却又不知真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皇帝看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一心求仙访道而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总结存储
古诗中常有托古讽今、感慨国家兴亡的主题,像《泊秦淮》这首诗,就将对历史的咏叹与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阅读时要注意寓情于景的手法,体味那种兴亡之忧融入悲凉意境的沉重感,而对于《贾生》这首诗,则应注意欣赏它先扬后抑、议论精警的特点。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 (今属江西)人,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南宋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大家”。其诗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代表作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等。著有《诚斋集》。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杨万里集笺校》卷三十五(中华书局2007年版)。这个题目下有六首诗,这是第五首。松源、漆公店,在今江西弋阳与余江之间。晨炊,早餐。诗人一生力主抗金,反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便被外放做官。这首诗是南宋绍熙三年(1192),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之作。作者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诗歌下面的解说,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理解大意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空欢喜一场。好比行走在群山的包围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拦。
理解大意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的问题。
从“赚”“错”“放”“拦”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七言绝句写得通俗易懂而又生动形象,请分析这些词语的表现力。
内容探究
一个“错”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两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万山”以人的行为和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品读诗歌,揣摩情感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的问题。
1.读下列材料,说说这些诗句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1)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都是富有哲理的名句,有表层意思也有深层意思。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小 结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是一首哲理诗,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即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新课导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相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可是如果相约不成,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约 客
约 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诗歌下面的解说,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理解大意
梅雨时节,家家户户都被烟雨笼罩着,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来阵阵蛙声。已经过了午夜,约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灯花。
理解大意
内容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的问题。
这首诗描绘了几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描绘了四幅画面:
(1)梅子黄熟的江南雨季,烟雨蒙蒙,家家户户都笼罩在蒙蒙的细雨之中。
(2)笼罩在蒙蒙烟雨中的青草池塘里,传来阵阵蛙鸣,江南的夏夜寂静而美好。
(3)主人约客,耐心而又带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本来期待的是客人的叩门声,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
(4)主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渐渐快要燃尽,主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敲棋的动作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品读诗歌,揣摩情感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的问题。
诗的三、四两句捕捉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细节,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效果。
通过对诗人身处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动作细节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落灯花”固然是敲棋所致,但也委婉地表现了灯芯燃久、期客时长的情形,诗人怅惘失意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敲棋这一细节中,包含了多层意蕴,有语近情遥、含吐不露的韵味。
小 结
《约客》这首诗采用寄情于景的写法,描绘了诗人在一个梅雨绵绵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表达了诗人闲逸、散淡、恬然自适的心境。全诗可谓形神兼备,生活气息浓郁,又毫无雕琢之气。
总结存储
这节课学习的两首古诗都十分有趣。《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语言明白如话,灵动活泼,幽默诙谐,富有哲理,意趣横生;《约客》构思精巧、描写细腻,诗中的环境、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地烘托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读此诗,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