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 篮 曲》教案
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广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勃拉姆斯的这首《摇篮曲》,作于1868年,通过节奏的强弱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这首歌曲虽为3/4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化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语义。
教学目标?
1、 欣赏与“母爱”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2、 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想象歌曲的意境,用连贯、轻柔的声音演唱好歌曲。
3、通过聆听各种类型的歌曲,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得到结论,得出各类摇篮曲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装饰音(倚音)、附点节奏的唱法
2、节拍的强弱处理,八度大跳及高音的演唱
3、引导学生用连贯、轻柔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钢琴、三角铁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欣赏歌曲《游子吟》的演唱视频,朗诵《游子吟》诗句
提问:这首诗是歌颂什么样的情感?
生:母爱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充满母爱的歌曲:《摇篮曲》
聆听体验
1、播放幻灯片,简介勃拉姆斯
2、多媒体播放外语版《摇篮曲》,初步感受歌曲的节拍、速度与力度。
一边聆听,一边思考以下问题:
(1)歌曲采用几拍子?
(2)什么速度?
学生回答:3/4拍,稍慢
3、教师范唱中文版,学生展开联想并体会歌曲的情绪
学生讨论后回答,师生总结:
情绪:温柔、抒情……
画面:母亲哄孩子入睡,对孩子挚爱情深的画面……
4、听辨歌曲的乐段,乐句以及音乐结构,为下面的歌曲学唱做铺垫
学生回答:由两个乐段AB构成, 分为四个乐句,音乐结构是a b c c’。
歌曲教学
学生跟教师钢琴伴奏,模唱旋律,标出换气记号。注意:在适当的地方换气,音乐才会好听,没有换气的乐句,应该怎样唱?连贯
学生带入歌词,跟唱。注意:装饰音、弱起小节的正确演唱。
学生自己找出歌曲演唱中易出错,唱不准的地方。比如附点节奏,八度大跳,弱起小节等……
学生跟着音乐,用对口型,不发声的默唱方式学唱,仔细聆听并自我感知歌曲中的重难点是否掌握。
教师提示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力度、速度的变化,使歌曲演唱时,情感表达地更丰富细腻。
学生跟伴奏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
四、合作创编
最美和声:师生合唱,学生第一声部,教师第二声部。
角色扮演,加入配器:三角铁
请学生领唱A段,齐唱B段,并且学生自主选择扮演妈妈或宝宝,乐手。
五、拓展升华
欣赏东北民歌《摇篮曲》,比较与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有何异同
六、回顾总结
什么是摇篮曲?
2、讨论总结出摇篮曲的特点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了解了摇篮曲的特点和曲式结构,通过你们的演唱和表演,让我感到你们与妈妈之间的爱是很浓厚的,是啊,母亲的恩情就像温暖的阳光,无时无刻的照耀着我们,为了我们,母亲付出了许多许多,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们队母亲的感激之情,就让我们带着对妈妈深深的爱,再一次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摇篮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