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土地的誓言》课件(共31张PPT)+ 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土地的誓言》课件(共31张PPT)+ 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1 19:52:49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8.土地的誓言
检查预习
自由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zhì
làn
huà
háo
lán
lán
ɡèn
lǒnɡ
zhà
ɡǎo
rǎnɡ
niǎn

ráo
huì
字音易错
字形易错
字音识记
挚痛(

泛滥(

白桦林(

嗥鸣(

斑斓(

谰语(

亘古(

田垄(

蚱蜢(

镐头(

土壤(

碾着(

辘辘(

丰饶(

污秽(


)埋葬

)埋怨



)血缘

)血淋淋
mái
mán
xuè
xiě
他从不埋(mán)怨学习条件不好,只是埋(mái)头学习。
字形辨析
诞(dàn)怪诞
涎(xián)垂涎
契(qì)默契
锲(qiè)锲而不舍
新鲜水(氵)果惹人垂涎(xián),怪诞(dàn)言(讠)语时时听见。
词语集注
挚痛:诚恳而深切。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
标直:笔直。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斓:灿烂多彩。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谰,抵赖、诬陷。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亘古:远古。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辘辘:形容车轮等的声音。
污秽:肮脏的东西。
作者名片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他善用抗日的题材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将民族意识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的剪接手法来结构作品,叙述带有跳跃性。代表作有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
结合课后的“阅读提示”,运用做批注的方法,着重从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抒情的方式、感受语言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学习。
初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请同学们在听读时完成下列任务。
注意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词语或句子。
概括式批注出你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文章很有震撼力,听后有热血沸腾的感觉。文章的语言也很有气势,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从中可以听出作者复杂的情感,有怀念、赞美,也有忧伤、愤怒等。
带着问题一起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
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出的情感。
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结合这个誓言,你是如何理解课文题目的?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土地的誓言
面对
发出
多种形式朗读“誓言”部分,感受“誓言”表达的情感,并归纳出来做好批注。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
再读课文
再次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作者直接抒发强烈情感的语句,在旁边批注理解。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开头直接抒情,点明了抒写对象及情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挚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移情于物,将土地拟人化,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引出对美丽富饶的关东平原的回忆。
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多次反复的呼唤,回忆更加浓烈,乡思也更加急切。这种情感坚定不移,故乡的召唤和作者的心声合二为一。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
回忆转入舒缓,我们都沉浸在故乡春华秋实的美好之中,越美丽越忧伤,如此让人难忘的美丽,怎么可以被他人夺去?怎么可以任由他人蹂躏?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由衷的沉醉后,以“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现实当中,发出坚定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故乡的孩子大声呼喊,情绪真正进入了最高点,豪情满怀,信念不移,决心不改,带动读者进入激情的默契,这种共鸣痛击灵魂,浇铸信念。
根据直接抒情的关键句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如果把作者的情感比作一首乐章的话
挚痛的热爱
感情基调
回忆往事
美丽富饶
故乡召唤
血液喷涌
故乡脚印
春华秋实
铮铮誓言
战斗牺牲
请试着概括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热血沸腾!
第1段
第2段
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
依次读这些直接抒情的关键句,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感受作者的爱国热情。
细读课文
本课作者的抒情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
2.通过有特色、有意味的景物表达情感;
3.在语言的反复中渲染和强化情感;
4.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细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很有特色的语句,做批注点评。
交流步骤
有感情地朗读你将展示的语句,在朗读中融入你对语句的理解。
先直接说出你的批注结论,然后结合你的朗读分析批注。
其他同学对发言点评,并补充。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只属于失去的故园。
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
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嗥鸣的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幽远的车铃等。
这些都是关东大地上的代表事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这些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通过有特色、有意味的景物表达情感。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这种情感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在语言的反复中渲染和强化情感。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齐读文章最后“没有人能够忘记她”至文末,思考: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变化
情感变化
第三人称
“她”
第二人称
“你”
平稳
迫切
呼告
课外延读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到热血的沸腾,让人产生强烈的爱国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