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都市育才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江都市育才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29 15:1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江都市育才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及应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犄角(jī) 啮噬(niè)  摭拾(zhē)  恪尽职守(gè)
B.静谧(mì) 商榷(què) 甄别(zhēn)  挥斥方遒(qiú)
C.戕害(qiāng) 颓圮(pǐ)   赭色(zhǔ)  锲而不舍(qì)
D.桑梓(zǐ) 搭讪(shàn) 不啻(dì)  横槊赋诗(sù)
2、下列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原地重建困难重重,然而,安土重迁也将面临县内选址困难、搬迁成本高、一些受灾群众不乐意等问题。
B.在房产税呼之欲出的背景下,开征房产税的目的、开征的对象、开征的税率等问题,有关方面仍然语焉不详,坊间依然流传有多个版本。
C.那振聋发聩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也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
D.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 )
A、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出至少5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B、在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几乎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
C、我读过一个父亲因对孩子无端发脾气,伤了孩子的心,而事后深表懊悔。
D、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我不敢独享那一幕幕,所以将它诉诸笔端,带给更多的人们。
4.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意思,不超过14字。(4分)
英国一名癌症研究专家得出惊人结论:因使用手机致死的人数将超过吸烟受害者。这是迄今为止关于手机有害健康的最严重警告。
英国神经外科专家维尼·库拉纳对100多项关于手机影响健康的报告进行了研究。他表示,去年10月的一个报告指出,使用手机10年以上的人,患脑癌的危险增大一倍。库拉纳担心,如果手机制造业和政府不立即采取决定性举措,今后10年就将看到恶性脑瘤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增加。
有统计显示,全世界手机用户已达吸烟人数的3倍。因此,库拉纳认为,手机的危害将比香烟更严重。目前全球每年有500万人因吸烟导致的疾病死亡。
□□□□□□□□□□□□□□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6分)
文段(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文段(二)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5、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过
B、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愀然:忧愁凄凉的样子
C、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D、士大夫之族 族:家族
网6、下列加点字与例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不知东方之既白
B、渺沧海之一粟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耳得之而为声
7.从句式特征看,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 )(3分)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8、用现代汉语翻下列句子。(17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分)
(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3分)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3分)
(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三)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劝学》)
(2)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3)_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 _____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6)诵明月之诗,   _____   。(《赤壁赋》)
(7)吾师道也,        。(《师说》)
(8)      _____   ,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渡桑乾》)
(9)苟利国家生死以,     _____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三、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14分)
西地平线上
①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中亚细亚地面上独特的地貌,奇丽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一时偶然而发的诳语。而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
②我们的车在甘肃的定西高原 a 。天已经有些 b 了,头顶上甚至隐隐约约地有几颗星星。汽车转过一个垭口。这时,眼界突然开阔起来,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 c 地停驻在那里。? 
③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柔和、美丽、安谧,甚至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像民间剪纸。它大极了。我说它像勒勒车的轮子,只是一个顺手攫来的想法,它当然较这轮子要大得多。它停驻在那里,模糊的群山轮廓线托扶着它。? 
④面对这落日,我们全都在那一刻惊呆了。我们的车停下来,倚托着一棵树,架起机位,直拍到这落日消失。?
⑤落日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半个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但是,在停驻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一切都为雾霭所取代,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若一场梦境。
11.第二段中空缺的几个词依次填入的是( )(3分)
A. a盘旋b 黯淡 c静谧
B. a盘旋 b暗淡 c静静
C. a飞旋 b暗淡 c静谧
D. a飞旋 b黯淡 c静静
12.下列关于节选部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3分)
A.作者描绘落日景象时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有夸张,有拟人,有对偶,非常精彩生动。
B.“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作者用这个比喻活画出落日的外形,使之形象可感;
C.“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作者采用拟人修辞,赋予落日以人的情感,将其人格化。
D.从描写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落日的描写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还有对落日背景的简要勾勒。
13.阅读第一段,你觉得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4分)
14.第二段和第三段在描绘高原落日的景象时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的,试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4分)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20分)
南 墙 暖 张大勇
①老家私塾先生张仲儒留下一句话:十层棉被窝,不抵南墙暖。孩年,常听到大人们将此话像取暖似的在冬天里反复使用,就追问是什么意思,祖父咧开嘴巴,逼近我的脸,嚷嚷着:什么意思?就是“晒太阳”呗!我似懂非懂地“哦”了一声,来到南墙下,仰起小脸,突然就觉得阳光像瀑布似的裹头盖脸地抱着我,一股煦暖由外及内。
②就像一场朔风呼呼刮过,时光回流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寒冷的冬季,一俟遇上晴朗之日,早晨或者午后,张舍庄上一户户倾巢而出,依偎着南墙,或立或坐或蹲,晒起太阳来。彼时,农房一律土垒,土墙吸纳暖洋洋的阳光,寒冷中的农人就有了厚实的依靠;当头是温煦的阳光,前心后背、发梢脚踝,上下通泰,恰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负冬日》一诗中所述:杲杲东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风生肌肤。初如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陪同我们晒太阳的,有南墙上悬吊着的成串的红辣椒、红薯干、玉米棒等,还有鸡鸭猫狗等家禽家畜。家境稍好的人家也能晾出一挂挂咸鱼腊肉。
③诗人余笑忠说:“寒冬在加深/一群乡村小学的孩子/在墙角彼此撞来撞去/我们就这样取暖。”被誉为“小猴子”的村童绝对不会安分的。我们贴着南墙,铆足劲玩起“挤麻油”的游戏。暖融融的南墙根下生机翻腾。我们笑呀叫呀,原本打瞌睡的老年人睁开眼,看着我们快活,间或嗔骂上两句。看我们热闹得可以,小猫小狗也会凑了过来,在我们的裤裆下钻来钻去。有时一方力薄,被对方挤得节节败退,殿后的那位自恃力大的小家伙企图作最后的挣扎,无奈大势已去,独木难支,被敌我两方人马压在最下面,一干小家伙摞成了人堆,压在上面的家伙十二分地开心,一边受用着胜利的快乐,一边还抖动着身子意欲形成压力传输体系,让败军之将饱受一下被征服被压迫的滋味。就像码着一摞的快乐,倒下来的还是一堆快乐一样。我们在大人的拉扶下,先后站起身来,用小手掸拍着屁股及屁股上下的尘土,一脸的嘻嘻哈哈,不计前嫌。再看看二胖子头上热气缭绕,他的祖父拉过他,直起两指从后颈向下探试,嘴里呵斥道:“皮死了!后背湿漉漉的,不要感冒了!”二胖子咧着嘴巴,望着大家傻笑一番后,趁祖父与他人唠嗑时,又伏在地上、撅起屁股,与玩伴拍起纸牌来。
④村童消停下来,大人们自然也就由观众向主角转换,进入“谈话节目”,唠嗑的内容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谈婚论嫁,褒良评恶,国家大事,鸡毛蒜皮,今年的收成,明春的开播……间或伴之咳嗽声和感叹声,还有一两声因村头来了生客而响起的狗吠。这是农人冬闲日子里最为放松与悠然的辰光,用乡村诗人冬桦的话说,“乡人的幸福时光,浮在摄氏零度的上面,在农舍的南墙根绽放。”
⑤后来进了城,南墙依在,只是城里没有“晒太阳”的场面。有时下班在凛冽中匆匆回家,无意瞥见一所学校大门外朝南的墙根下,几位卖小吃的农妇蹲在阳光里的情景,一下子就唤起我的记忆再度“返乡”。去冬,我回了一趟老家,感到张舍庄上格外空寂,是放寒假的时候,不少孩子到父母打工所在的城里去“过几天好日子,看几眼好风光”,有的人家春节才能赶回来团圆。守村的只是一些老者和妇女。在村口张春勤家的门前,我看到他的年逾八旬的父亲独坐在墙根前,一声不响,把自己静静地摆在那儿似的坐着,寒风轻漾,老人家萧疏的白发袅然,显现出一丝丝生机。
⑥春勤家的门庭坐北朝南,他的曾祖父正是老私塾先生张仲儒。
(摘自2009.08.27《文学报》,有改动)
18.第⑤自然段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6分)
四、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台阶,是登高的途径;台阶,是生活之路的展现,是人生之路的昭示。一步一台阶,能从跬步到达千里;一步一台阶,能从山脚登上巅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人沿着台阶上,有人顺着台阶下……
  请以“一步一台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立意自定,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应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犄角(jī) 啮噬(niè)  摭拾(zhē)  恪尽职守(gè)
B.静谧(mì) 商榷(què) 甄别(zhēn)  挥斥方遒(qiú)
C.戕害(qiāng) 颓圮(pǐ)   赭色(zhǔ)  锲而不舍(qì)
D.桑梓(zǐ) 搭讪(shàn) 不啻(dì)  横槊赋诗(sù)
1.B(A.摭zhí恪kè C.赭zhě锲qiè D.啻chì槊shuò)
2、下列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原地重建困难重重,然而,安土重迁也将面临县内选址困难、搬迁成本高、一些受灾群众不乐意等问题。
B.在房产税呼之欲出的背景下,开征房产税的目的、开征的对象、开征的税率等问题,有关方面仍然语焉不详,坊间依然流传有多个版本。
C.那振聋发聩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也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
D.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3.D(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搬迁。呼之欲出:指人像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此处应用震耳欲聋。C、D为课文中句)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 )
A、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出至少5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B、在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几乎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
C、我读过一个父亲因对孩子无端发脾气,伤了孩子的心,而事后深表懊悔。
D、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我不敢独享那一幕幕,所以将它诉诸笔端,带给更多的人们。
3、选D。(A、“至少”和“以上”重复。B、滥用介词造成主语缺失,将“人类”放到句首。本句毛病也可看作语序不当。C、缺少宾语中心词,在句末加“的文章”或“的报道”。
4.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意思,不超过14字。(4分)
英国一名癌症研究专家得出惊人结论:因使用手机致死的人数将超过吸烟受害者。这是迄今为止关于手机有害健康的最严重警告。
英国神经外科专家维尼·库拉纳对100多项关于手机影响健康的报告进行了研究。他表示,去年10月的一个报告指出,使用手机10年以上的人,患脑癌的危险增大一倍。库拉纳担心,如果手机制造业和政府不立即采取决定性举措,今后10年就将看到恶性脑瘤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增加。
有统计显示,全世界手机用户已达吸烟人数的3倍。因此,库拉纳认为,手机的危害将比香烟更严重。目前全球每年有500万人因吸烟导致的疾病死亡。
答:□□□□□□□□□□□□□□
4.(4分)手机对人体的危害远超吸烟(手机有害健康,危害远超吸烟)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6分)
文段(二)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5、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过
B、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愀然:忧愁凄凉的样子
C、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D、士大夫之族 族:家族
5、5D(这类人)
网6、下列加点字与例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不知东方之既白
B、渺沧海之一粟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耳得之而为声
6、A(例句:取独 A取独 B助词“的” C助词“的” D代词)
7.从句式特征看,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 )(3分)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7.B
8、用现代汉语翻下列句子。(17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
(1)不理解断句停顿,像老师学习了,不能解决疑惑,却不像老师学习。小的地方学习,大的地方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事理的。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分)
(2)巫师、医师、乐师和各类工匠,士大夫一族是不屑一提的,今天士大夫们的认识竟然还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吗?
(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3分)
(3)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可是现在又在什么地方呢?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3分)
(4)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也是我和你共同享有的东西。
(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分)
(5)自认为所有这州的有不同常态的山水,都为我所享有了,但从不知道西山的奇异和独特。
(1)本诗前两句渲染怎样的氛围?如何表现出“寒”?(4分)
凄冷岑寂的氛围。
用朔风、秋雁、月白、霜清等意象表现气候之寒;用闻雁后的内心凄怆悲凉表现心中的寒意。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羁旅之愁,故国之思,离乱之悲。
(三)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劝学》)
(2)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3)_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 _____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6)诵明月之诗,   _____   。(《赤壁赋》)
(7)吾师道也,        。(《师说》)
(8)      _____   ,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渡桑乾》)
(9)苟利国家生死以,     _____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三、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14分)
西地平线上
①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中亚细亚地面上独特的地貌,奇丽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一时偶然而发的诳语。而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
②我们的车在甘肃的定西高原 a 。天已经有些 b 了,头顶上甚至隐隐约约地有几颗星星。汽车转过一个垭口。这时,眼界突然开阔起来,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 c 地停驻在那里。? 
③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柔和、美丽、安谧,甚至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像民间剪纸。它大极了。我说它像勒勒车的轮子,只是一个顺手攫来的想法,它当然较这轮子要大得多。它停驻在那里,模糊的群山轮廓线托扶着它。? 
④面对这落日,我们全都在那一刻惊呆了。我们的车停下来,倚托着一棵树,架起机位,直拍到这落日消失。?
⑤落日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半个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但是,在停驻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一切都为雾霭所取代,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若一场梦境。
11.第二段中空缺的几个词依次填入的是( )(3分)
A. a盘旋b 黯淡 c静谧 B. a盘旋 b暗淡 c静静
C. a飞旋 b暗淡 c静谧 D. a飞旋 b黯淡 c静静
11.B
12.下列关于节选部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3分)
A.作者描绘落日景象时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有夸张,有拟人,有对偶,非常精彩生动。
B.“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作者用这个比喻活画出落日的外形,使之形象可感;
C.“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作者采用拟人修辞,赋予落日以人的情感,将其人格化。
D.从描写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落日的描写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还有对落日背景的简要勾勒。
12.A
13.阅读第一段,你觉得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4分)
(1)第一段介绍了“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总体感受,在下面便简约地记述起三次落日。(内容角度)
(2)这一节整个文章结构中,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引起了下文对三次落日景象的记述;
“最令我震撼”,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形式角度)
14.第二段和第三段在描绘高原落日的景象时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的,试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4分)
(1)第二段中“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的躺在那里”,从描写的角度来看,是绘其形;
(2)第三段中“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这是绘其色。
(提示:描写的角度不外乎绘形绘色绘声等等)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20分)
南 墙 暖
张大勇
①老家私塾先生张仲儒留下一句话:十层棉被窝,不抵南墙暖。孩年,常听到大人们将此话像取暖似的在冬天里反复使用,就追问是什么意思,祖父咧开嘴巴,逼近我的脸,嚷嚷着:什么意思?就是“晒太阳”呗!我似懂非懂地“哦”了一声,来到南墙下,仰起小脸,突然就觉得阳光像瀑布似的裹头盖脸地抱着我,一股煦暖由外及内。
②就像一场朔风呼呼刮过,时光回流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寒冷的冬季,一俟遇上晴朗之日,早晨或者午后,张舍庄上一户户倾巢而出,依偎着南墙,或立或坐或蹲,晒起太阳来。彼时,农房一律土垒,土墙吸纳暖洋洋的阳光,寒冷中的农人就有了厚实的依靠;当头是温煦的阳光,前心后背、发梢脚踝,上下通泰,恰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负冬日》一诗中所述:杲杲东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风生肌肤。初如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陪同我们晒太阳的,有南墙上悬吊着的成串的红辣椒、红薯干、玉米棒等,还有鸡鸭猫狗等家禽家畜。家境稍好的人家也能晾出一挂挂咸鱼腊肉。
③诗人余笑忠说:“寒冬在加深/一群乡村小学的孩子/在墙角彼此撞来撞去/我们就这样取暖。”被誉为“小猴子”的村童绝对不会安分的。我们贴着南墙,铆足劲玩起“挤麻油”的游戏。暖融融的南墙根下生机翻腾。我们笑呀叫呀,原本打瞌睡的老年人睁开眼,看着我们快活,间或嗔骂上两句。看我们热闹得可以,小猫小狗也会凑了过来,在我们的裤裆下钻来钻去。有时一方力薄,被对方挤得节节败退,殿后的那位自恃力大的小家伙企图作最后的挣扎,无奈大势已去,独木难支,被敌我两方人马压在最下面,一干小家伙摞成了人堆,压在上面的家伙十二分地开心,一边受用着胜利的快乐,一边还抖动着身子意欲形成压力传输体系,让败军之将饱受一下被征服被压迫的滋味。就像码着一摞的快乐,倒下来的还是一堆快乐一样。我们在大人的拉扶下,先后站起身来,用小手掸拍着屁股及屁股上下的尘土,一脸的嘻嘻哈哈,不计前嫌。再看看二胖子头上热气缭绕,他的祖父拉过他,直起两指从后颈向下探试,嘴里呵斥道:“皮死了!后背湿漉漉的,不要感冒了!”二胖子咧着嘴巴,望着大家傻笑一番后,趁祖父与他人唠嗑时,又伏在地上、撅起屁股,与玩伴拍起纸牌来。
④村童消停下来,大人们自然也就由观众向主角转换,进入“谈话节目”,唠嗑的内容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谈婚论嫁,褒良评恶,国家大事,鸡毛蒜皮,今年的收成,明春的开播……间或伴之咳嗽声和感叹声,还有一两声因村头来了生客而响起的狗吠。这是农人冬闲日子里最为放松与悠然的辰光,用乡村诗人冬桦的话说,“乡人的幸福时光,浮在摄氏零度的上面,在农舍的南墙根绽放。”
⑤后来进了城,南墙依在,只是城里没有“晒太阳”的场面。有时下班在凛冽中匆匆回家,无意瞥见一所学校大门外朝南的墙根下,几位卖小吃的农妇蹲在阳光里的情景,一下子就唤起我的记忆再度“返乡”。去冬,我回了一趟老家,感到张舍庄上格外空寂,是放寒假的时候,不少孩子到父母打工所在的城里去“过几天好日子,看几眼好风光”,有的人家春节才能赶回来团圆。守村的只是一些老者和妇女。在村口张春勤家的门前,我看到他的年逾八旬的父亲独坐在墙根前,一声不响,把自己静静地摆在那儿似的坐着,寒风轻漾,老人家萧疏的白发袅然,显现出一丝丝生机。
⑥春勤家的门庭坐北朝南,他的曾祖父正是老私塾先生张仲儒。
(摘自2009.08.27《文学报》,有改动)
15.第①自然段中划横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比喻,拟人。
(2)生动形象地写出冬日阳光带给“我”的温暖的感觉。(意思对即可)
16.文中描绘的儿时的乡村生活具有什么特点?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描绘儿时乡村生活的?(4分)
(1)温馨,快乐,充满生活情趣(2分)
(2) 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由大量细节连缀成一幅乡村风情图(2分)(意思对即可)
17.第④自然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是什么意思?联系文本说说你的理解。(6分)
(1)在那个贫寒的年代,冬闲日子里在农舍的南墙根“晒太阳”,村童游戏玩耍,大人谈天说地,人们是快乐的(3分)。
(2)这种幸福源于自然,源于淳朴温馨的民风乡情(3分)。
18.第⑤自然段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6分)
(1)作者的心情很复杂,既是伤感的,又是满怀希望的。(2分)
(2)南墙依然,童年不再;
假日里乡村的孩子大都跟随打工的父母去了异乡,故土格外空寂,但也因此而有了新的希望。(4分)
(观点与阐述一致言之成理即可)
四、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台阶,是登高的途径;台阶,是生活之路的展现,是人生之路的昭示。一步一台阶,能从跬步到达千里;一步一台阶,能从山脚登上巅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人沿着台阶上,有人顺着台阶下……
  请以“一步一台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立意自定,
【写作指导】
 ◆题意。中心语“台阶”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这是本义。当然,台阶还有其特定的比喻义:①比喻具有阶段意义的新的水平,或某个特有的阶段;②比喻避免因僵持而受窘的途径或机会。此外,台阶还跟脚下之路有联系。因此,提示语更侧重于台阶的比喻义的呈现。
 ◆选材。可以写生活之路、人生之路上的登攀。可以写出情感之路、心灵之路包括理想之路上的历程。可以是正面的激励,也可以是反面的教训,或许是幽默智慧的故事等。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只要符合题意的皆可作为文章内容而充分发挥。
 ◆技法。应该做到“实题虚写”,要化实为虚,进而做到虚实结合;在作文中要明晰地落实每一“步”、每一级“台阶”的具体内涵。此外,“一步一台阶”还有着扎实前进、循序推进,甚至在坚实基础上跨越式向前的意味,但反对盲目而不切实际的冒进。
【思路点拨】
要写好这篇文章,需要注意题目要求中的关键之处——抓出“台阶”的特性。从台阶每个人都会想到很多,但想到的不一定都能抓住台阶的特性,那台阶的特性又是什么呢?其实材料也给了我们暗示。我们可以引申出如下立意:踏实地走,一步一台阶;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困难,沿着台阶上,登上人生的高峰等等。有了这些立意,再以生活中的实事、真情为素材,加上适当点题,就会是一篇佳作。
【建议评分】
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期中考试的实际情况,建议均分在50分左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