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三轮考点培优
古代诗歌阅读(A)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山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
好为《梁父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照应第二句的“万方多难”,警告吐蕃莫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的典故,借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2).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1).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对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也侧面表现出“我”的流连忘返。
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写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草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2).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4.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问题。
欲与元八①卜邻先有是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②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③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注]①元八:隐于庐山,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②墙东:指隐居之地。③三径:归隐者的家园或是院子里的小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先借古代隐士的典故,表明两人都是希望隐居而不求功名利禄的人,为下文表达卜邻愿望蓄势。
B.颔联写结邻后的真实情境,"明月"和"绿杨"使人倍感温馨,两人在优美环境中惬意地散步畅谈。
C.本诗中间两联,或借景抒情,或发问启思,用典巧妙,对仗工稳,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
D.后面四句推心置腹,层层递进,表现了诗人对纯真友情的殷切渴盼,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
(2).本诗生动地诠释了“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话的丰富内涵,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②处,松煤浅染饱霜兔③。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释:①黄庭坚贬戎州时,与黄斌老交往。黄斌老善画竹,画了一幅横竹送黄庭坚,黄庭坚因而作了此诗。②石泓:石砚。③霜兔:用兔毫制成的笔。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黄斌老画竹的心情,同时又是诗人以此自道郁愤不满之情。
B.黄庭坚作诗善炼句,"卧龙偃蹇雷不惊"一句,表现了横竹苍劲挺拔、处变不惊,传神逼真,也是黄斌老个人品格的写照。
C.第三联宕开一笔,由眼前之竹想象斌老作竹之景,虚实相生。
D.尾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斌老之竹的夭矫、灵气,颇具栩栩如生之感。
(2).诗人是怎样表现黄斌老画竹独具一格的风格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③。
阵解星芒尽④,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⑤。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安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③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④星芒尽:指战争结束。⑤霍嫖姚:即霍去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2).这首诗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双调】燕引雏奉寄小山[注]先辈
大食惟寅
气横秋,心驰八表快神游。词林谁出先生右?独占鳌头。
诗成神鬼愁,笔落龙蛇走,才展山川秀。声传南国,名播中州。
[注]小山,元代著名散曲家、剧作家张可久的字。大食惟寅,阿拉伯人,生平不详。心驰八表快神游,李白《大鹏赋序》中有“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之语。诗成神鬼愁,笔落龙蛇走,李白《草书歌行》诗有“时时只见龙蛇走”之句,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句。
(1).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套曲题为《奉寄小山先辈》,作者以后学的身份寄赠曲坛的宿老张可久。
B.“独占鳌头”,借指居首位或第一名,肯定张可久在曲坛上的领袖地位。
C.从这首曲子的赞颂来看,作者多次把张可久与唐代“诗仙”李白相比拟。
D.全曲气势横溢,一片至诚,文词典雅庄重,行笔流畅,是颇具才气之作。
(2).阿拉伯古称大食,作者可能是位阿拉伯人,其汉文化的修养是颇为深厚的,在本曲中他是如何表达对张可久的由衷赞扬之情的呢?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归鸟"既是起兴,也暗示地点,反衬诗人欲归而不得的怅惘。
B.颔联直抒胸臆,言诗人久客异地,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
C.尾联余音袅袅,与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D.全诗写"落日怅望"之情,两句景两句情相间写来,形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2).请赏析颈联的妙处。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诗人行到的地点和到此的缘由,诗人是为了"看水"而"行到"。
B.诗歌中的第三句"野凫眠岸有闲意"与杜甫《漫兴》中"沙上凫雏傍母眠"意象相同,诗人用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
C.诗歌的五、六句写水旁岸边,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冲洗,像筛过似的洁净,表现了溪水湍急的特点。
D.结尾以"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使文章结构严谨。
(2).请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夏州(注)胡常侍
罗隐
百尺高台勃勃州,大刀长戟汉诸候。
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
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
(注)夏州:故址在今陕西靖边东北。晋代时为夏王赫连勃勃建都的统万城,后北魏灭夏,改名夏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写夏州城楼巍峨,武器精良,从而说明夏州是军力强大、固若金汤的城池。
B.诗的首联明写夏州城的险固,暗赞胡常侍统御有方,是国家戍守边境的得力将领。
C.作者赞颂守边将士披肝沥胆,已准备好献身国家,却没有为子孙谋取丝毫的财产。
D.国家虽已不是多事之秋,可喜的是,戍边将士年富力强,仍是为国效力的大好时期。
(2).这首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全诗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第二题的内容谈一下诗歌首句可以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1).B;
(2).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1).“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男儿屈穷”中的“穷”并非指“贫穷”,而是指遭遇困难和坎坷。
(2).解答本题,首先,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如“寒风又变为春柳”意为寒风已去,东风徐来,枯柳变绿。其次,根据诗句意思描绘具体画面。最后,联系诗中的“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等所体现的情感,分析诗句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2.答案:(1).A;
(2).
①客居他乡。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的漂泊与伤感;
②万方多难。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
③壮志难酬。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
④君主无道。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
;
解析:A项错误在于“以哀景写哀情”和“正衬”的说法,本诗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的是反衬手法。
3.答案:(1).B;
(2).景象: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饶的景象。
作用: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解析:(1).B项,根据全诗基调可知,“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表现的是蚕娘喜获丰收,内心喜悦,并没有表现“农家生活的艰辛”。
(2).题干上有两问,一问是前三句所描写的景象,需要结合具体意象概括所展现的意境。第二问是前三句描写的景象具有怎样的作用,回答“作用”类的问题,需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等几个方面回答。
【诗歌鉴赏】本诗前三句写自然景色。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鸂鶒,悠闲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前村后垄”犹言“到处”,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这三句中虽无一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的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在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作为佛门人士的诗人通过描写农家的宁静生活,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唐诗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以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牧童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山翁挽着诗人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他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景致写得逼真如画,把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喜悦;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对“我”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神态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人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草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4.答案:(1).B;
(2).示例: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抵门。”杜甫这首诗,完美地诠释了这句俗话的丰富内涵。简述如下:①可以志趣相投。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白居易说“平生心迹最相亲”,又说“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可见志同道合的人结为近邻何等惬意。或闲庭散步,或月下对酌,或池畔观鱼,或柳荫赋诗,恬然陶然,游哉优哉。杜甫《客至》诗云:“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岂不快哉!②能够守望相助。白居易说“每因暂出犹思伴”。好友为邻,可以相互关照,相伴出行,相互牵挂,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所谓“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见证着患难真情,续写着大爱无疆。③希望永世为好。白居易说“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表达了对朋友的极端渴慕,表现出殷切而纯真的友情,他说不仅自己这代人可以与邻居和谐相处,还希望子孙后代睦邻友好。
解析:(1).曲解诗意。“领联写结邻后的真实情境”错,根据文题可知,诗人是在与元八做邻居之前写的诗,所以对结邻之后的描写全是想象的,而非“真实情境”。
(2).首联写两人“平生心迹最相亲”,接着就具体写“相亲”之处。“墙东”、“三径”和“绿杨”,都是有关隐居的典故。诗人未曾陈述卜邻的愿望,先借古代隐士的典故,对墙东林下之思做了一番渲染,说明二人心迹相亲,志趣相同,都是希望隐居而不求功名利禄的人,一定会成为理想的好邻居。诗人想象两家结邻之后的情景,“明月”
和“绿杨”使人倍感温馨,两人在优美的环境中惬意地散步畅谈,反映了诗人对结邻的美好憧憬。颔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总共十四个字,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启发人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体现了对仗和用典的巨大修辞效用,也体现了诗人的语言艺术。在这幽美的境界中,两位挚友,或闲庭散步,或月下对酌,或池畔观鱼,或柳荫赋诗,恬然陶然,游哉优哉。后面四句写诗人卜邻之恳切。暂出、定居、终身、后代,衬托复兼层递,步步推进,愈转愈深,把描述的情景带入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是一种值得神往的美好状态。这也侧面表现了诗人自己的渴望心情。诗人反问一句,紧追一句,让对方不能不生“实获我心”的同感。不断反问,也是侧面表现诗人的渴盼之情。四句貌似说理,实为抒情;好像是千方百计要说服人家接受他的要求,其实是在推心置腹地诉说对朋友的极端的渴慕,语言朴实真挚,表现出殷切而纯真的友情。
5.答案:(1).C;
(2).(1)“公与此君俱忘形”,斌老画竹时把自己的品格、精神全都灌注渗透在他所画的竹上,与竹融化为一。他的胸襟阔大、处变不惊,所画之竹具有了苍劲挺拔的姿态。((2).)“晴天的窗影落在砚池里,松烟墨浅染蘸饱了霜兔。”用斌老作画时静谧、雅致的场景,烘托出斌老画竹出凡脱俗、优雅从容的特点。(3)“吐”字写出了黄斌老画竹动作熟练,一气呵成;“峥嵘”写出所画之竹不同凡响。“亦恐形全便飞去”用夸张手法表现所画之竹栩栩如生,突显斌老画技高超。
解析:想象作画场景、“虚实相生”有误。
6.答案:(1).C;
(2).示例:第一问:将士们为国勇敢杀敌,都值得国家和人民赞美,都应该被铭记。
第二问:将士为国家而战,不计名利得失,具有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我们为拥有这样的将士而感到光荣、自豪和骄傲。作为新时代的学子,要努力学习,将来像军人样报效国家和人民。
解析:(1).C项,“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错误,颈联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
(2).逐句理解诗歌含意,从中提取出作者的观点,再根据作者的观点结合现实来得出启示。诗歌一方面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赞美。战士们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绘像麒麟阁,但战士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还表达了诗人对建立功业将领的赞美。虽然战将如云,却“独”有少数人绘像麒麟阁,可见此将领的指挥艺术的高超。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情。一将功成万骨枯,能上“麒麟阁”的“只有”上将,而更多的士卒只能默默无闻。每一个为国家奔赴战场、奋勇杀敌的将士,都应该被国家和人民所铭记。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在学校要努力读书学习,将来像军人一样无怨无悔、不计名利得失,为国家和人民贡献一份力量,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让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7.答案:(1).A;
(2).①开头两句用典,是对张可久才气、文思的称赞,赞其是一位才华横溢、文思敏捷的大手笔。②“谁出先生右?”以反问句表述在词林中无人可匹比之意,起到特别强调的作用。③“诗成”三句用典,同时也是排比,赞美张可久的曲作的艺术效果。④最后运用对仗,以张可久的名望之高,影响之大作结。⑤全篇对张可久其人其才其曲其名作了高度概括,表达了对他的仰慕之意。
解析:(1).A.“套曲”错,应为“小令”。
(2).作者从三个方面表达了自己对张可久的赞赏之情:第一、开头化用杜甫“老气横九州”和黄庭坚“老来忠义气横秋”,用“气横秋”来形容张可久的才气横溢天地。“心驰八表快神游”化用了李白《大鹏赋序》中的语句,用来赞赏他才思敏捷,无处不到。紧接着,词的第二句中用一设问句对张可久的才气作了高度评价:“词林谁出先生右?独占鳌头。”词家中谁能超出先生之上呢?只有先生乃是曲中状元。直接表达了对张可久的高度赞赏。第二、赞颂张可久作品高超的艺术效果。这里化用杜甫称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这一句诗,又化用李白的《百草歌行》中的一句“时时只见龙蛇走”,再加上“才展山川秀”五字,表现了张可久惊人的艺术表现力,赞赏其极高的艺术造诣。第三、称誉张可久的知名度。最后两句“声传南国,名播中州”说张可久声明已传遍全国,充分说明了他的影响力,也暗含着作者由衷的赞赏之情。
8.答案:(1).A;
(2).①意象上,“微阳”“秋山”等意象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孤寂伤感之情;②炼字传神形象。“下”字写出了夕阳渐渐落下的情景,而“隐”字写出了远处景色渐渐变得暗淡的情景,“远”字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孤寂伤感之情。
解析:“也暗示地点”错误,应是暗示时间。
9.答案:(1).C;
(2).颔联"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写的是野鸭子非常悠闲地在岸边打着盹儿,几株枯萎的老树竟然焕发生机,在枝头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了。"闲""丑"都是将物拟人化了,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物以人的感情。这是一幅既闲适悠远又生机盎然的图景。"闲适"的当然不是野鸭,而是人,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黑暗、尘世喧嚣,向往轻松闲适生活,流连大自然美景的感情。
解析:"表现了溪水湍急的特点"分析有误,五、六句写水中洲渚,"平平"和"净于筛"表现溪水的清澈而又平静,更具有江南特征。
10.答案:(1).D;
(2).画面:作者的视线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高远寥廓的西北秋景图。由夏州城楼上远远望去,雁阵渐渐消失在天际,秋日的天空更显得空阔辽远;夏州城下,战马悠闲地啃食着野草。作用:雄健浑厚的景物描写,为下文赞颂守边将士为国奉献的豪情作了充分的铺垫。
3.(1)—开篇点题、((2).)点明时间和地点、(3)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4)与尾联形成首尾呼应、(5)总起全诗、为下文做铺垫;
解析:D“国家虽已不是多事之秋”错,诗的尾联“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意思是,听说陇蜀一带现在事端仍旧多发,可喜的是您正值盛年还未白头。可是选项中却说国家已经不是多事之秋,所以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