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1 20:0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
中国历史
经济体制改革
导入1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导入2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涵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目录
03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历史背景
材料一: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80%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的
事情能不能办好,农村具有决定性意义。……七亿多人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
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大包干纪念馆》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村的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合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确立过程
《凤阳花鼓词》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嫁出,不见新娘进凤阳。
中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十八岁。
请你从这份协议中,分析农民改革的方式、责任、利益。
责任:
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
利益:
剩下全是自己的
方式:
分田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确立过程
年份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收入
1976
110口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
115口
132300斤
800斤
200元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
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确立过程
1978年 小岗村“分田到户”
1980年 邓小平肯定了小岗村的做法
1982年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承认“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1983年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以一个家庭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经营土地或者其他生产项目,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其劳动成果在完成国家的税收以及集体的统筹、提留后,余下的全部归农户家庭所有的制度。
补充
{7DF18680-E054-41AD-8BC1-D1AEF772440D}
人民公社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所有制
劳动方式
经营方式
分配方式
土地公有
集中劳动
以家庭为单位
统一经营
自主经营
大锅饭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土地公有,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
重点:土地所有权没有改变,农民拥有土地使用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历史意义
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游行时的标语“联产承包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历史意义
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积极性提高了,农民从“大锅饭”里解放了,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怎么办?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兴办乡镇企事业)—— 党在农村探索出的致富新路。
②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好的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乡镇企业容纳了5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的创造。
——《邓小平文选》卷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乡镇企业都是农民创造的!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
——《邓小平文选》卷三
1.历史背景
①农村改革成功为城市改革奠定基础。
②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没有积极性。
事例一:北京天桥百货商场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第一面“商业红旗”,得到过很多荣誉称号,是当时著名的国营企业。后来,企业效益开始下滑,商场开始寻找新的出路。那个时候的商场,总经理只有10元钱的审批权,就连修个厕所都要向上级申请拨款,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
事例二: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企业不论经营好坏,盈利还是亏损,工资照发;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即在企业内部,职工无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工资都是平均分配。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中心环节:
1984年10月21日刊登在《人民日报》
材料 :1984年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写了一封“松绑”公开信:“我们都想干一番事业……然而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处在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我们最大的烦恼……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
企业要求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
责任制,增强企业活力
增强企业活力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主要内容
{8A107856-5554-42FB-B03E-39F5DBC370BA}类别
存在问题
解决办法
所有制结构
职权划分
分配方式
单一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政企不分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平均分配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合资企业
外资企业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主要内容
4.历史意义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011年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共有69家公司入选《财富》杂志排出的全球500强,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133家),再创历史新高。
有3家中国企业进入前10名,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国家电网分别位列第5、第6和第7位。
4.历史意义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传统经济学理论,包括西方经济学理论和马克思经济学理论,都不认为社会主义能搞市场经济。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都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只要坚持搞公有制,就不能搞市场经济。
——摘自百度百科
传统观点认为: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Planned Economy)是根据政府计划调节经济活动的经济运行体制。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姓“资”or 姓“社”?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明确提出: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确立框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 含义:
4.初步建立:
2000年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进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5.历史意义:
检测
拓展提升
改革
特点
①从思想解放到改革推进
②从农村开始到城市深化
③从群众自发到中央推动
④从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广
改革
启示
①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要坚持改革!
②改革充满艰辛、需要勇气、毅力、智慧和创新!
③人民是历史的推动力量
纵观整个改革过程,经济体制改革呈现了哪些特点?可以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拓展提升
{5A111915-BE36-4E01-A7E5-04B1672EAD32}事件
核心内容
意义
土地改革
(1950-1952)
地主私有
农民私有
农民翻身,拥有土地,激发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开辟农业发展道路,为工业发展打下基础。
农业合作社
(1953-1956)
私有制
集体所有制,集体经营
改变小农经济,集体生产,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符合工业化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建立。
人民公社化
(1958-1983)
“一大二公”
高度公有化
挫伤农民劳动积极性,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伤害,国民经济困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以后)
土地国家所有权
农民使用权
激发农民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课堂总结
分配方式
所有制形式
经营方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标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1978年后
1984年后
1992年后
起点
重点
谢 谢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