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优质示范课(实录+配套教案+配套课件+配套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生物(上)《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优质示范课(实录+配套教案+配套课件+配套素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12-29 15:36:20

文档简介

课件48张PPT。南京一中 沈皖秀从一堂课说起… 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
南京一中第七章
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第七章
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第七章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节 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江苏教育出版社生物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教材分析:1、人与生物圈
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突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出人类和动物的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收集整理材 料,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分组讨论,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绿色植物重要作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举例说出人类和动物的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
举例说出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设计两种方法,都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方法一:展示图片,感知旧知
步步设疑,联系目标1、看到这些生机勃勃的植物,你会想到哪些生命现象?
2、你知道这些植物和人类有什么关系吗?
问题:二氧化碳+水叶绿素
光能
有机物(淀粉)+氧
方法二:看图片,背唐诗
从粮食引起思考人类的食物来源于哪些生物呢?问题: 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吗?组织讨论师:生:提出问题
出示两张表格四人一组
填写两张表格
时间6分钟1. 人类的食物是来源于绿色植物讨论:人类的食物来源目的: 举例说出人类食物的来源
方法: 四人一组,以一天所吃的 食物为依据,完成表7-1和7-2,并分析常见食物 的来源。汇报交流按层次依次交流表一、表二4个小组派代表做主题汇报得出结论:谷类
豆类及其制品
蔬菜、水果类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肉类
奶类蛋类及其制品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回答问题进一步拓展:
人类的食物与绿色植物有
什么关系?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绿色植物。想一想: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芹菜、白菜、青菜、菠菜根萝卜、胡萝卜、甘薯茎马铃薯、笋、藕叶花菜、金针菜(黄花菜)花花生、红豆、大豆果实西瓜、苹果、橘子种子请问我们吃的是下列植物的哪些器官? 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可直接食用花菜、金针菜(黄花菜)花读图分析,培养能力学生读P87图
分析图表,得出结论人类的主要食物是哪些?进一步提高能力:提供数字:马铃薯2.9×1011kg/年产量
大麦1.7×1011kg/年产量
学生课后作图
拓展知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提供丰富的图片,丰富感知
教师精讲精说,化解难点2. 动物的食物是来源于绿色植物提出问题
播放录像
定向质疑
交流点拨草食动物肉食动物 杂食动物无论是肉食动物无论是草食动物无论是杂食动物进一步思考: 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绿色植物,人类还能生存吗? 归纳总结:绿色植物是人和动物的食物之源 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你认识这个图案吗?绿色食品植物能吃动物吗? 自然界中存在一些能以动物为食的植物,是不是可以说一些动物也是食物之源呢,为什么?解决世界粮食危机你有什么好方案?* 杂交水稻* 微生物食品* 有机食品…1.构建“人与生物圈”的课标体系,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多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质。3.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提供交流表达机会。4.用好教材,但不“唯教材”,对教材作适当处理。5.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层次,关注学生的发展。《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说课
今天我和大家讨论的是《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这节课的教学。 一、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第七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第一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主题是新课程《标准》确立的课程主线中两个最大的主题之一,它突出了生物圈和人,并明确指出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和过去《大纲》中的植物学内容明显不同的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不再是过去学科化的“植物学”,强调的是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系统,而是把“植物”放在生物圈中考虑,更加关注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把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单独列为一章,这是以前教材所没有的。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懂得植物和人类生存的相互关系,引起学生关注人与植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这也是本章的教学目标核心所在。因此本章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节《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通过食物为纽带,分析了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另两类重要生物——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标准》对这节内容的具体要求是能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考虑到学生已具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基础,在教学中调动已知,引入未知;同时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有生活经验作基础,学习积极性较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活动,分析人和动物的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这样的活动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引导学生提高认识,关注生物圈的发展,培养学生能力。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依据《标准》要求,本节课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能举例说出人类和动物的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
2.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活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绿色植物重要作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比较,明确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举例说出人类和动物的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是本节重点所在,理解人类和动物食物来源于绿色植物对于理解植物与人类和动物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类和动物的食物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学生可能较易理解,而人类和动物的食物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以及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学生可能不是很清楚,因此这部分内容正是这节课的难点所在。在此利用形象生动的图片,录相片段,以及教师的精讲,帮助学生理解,从而突出重点,也突出了难点。
下面我重点讲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我用了两种方法,都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方法一:展示几幅绿色植物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给学生有一种美的感受,接着提出:1. 看到这些生机勃勃的植物,你会想到哪些生命现象?引导学生感知旧知,复习光合作用等生理功能,并引出光合作用公式。2. 知道这些植物和人类有什么关系吗?初步联系目标,导入新课程学习。
方法二:出示稻谷的图片,提出问题: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植物吗?它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的粮食——水稻,看到这,我们会想起一首唐诗《悯农》,和学生一起背唐诗,让学生认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同时说明食物对人类的重要性,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食物来源于哪些生物呢?从而引入新课,为接下来讨论人类的食物来源的活动作了铺垫,同时也进行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实现了生物课程目标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我设计的这两种新课导入方法,其一是以旧唤新;其二是渗透情感教育,侧重点不同。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无定法,我想其他老师会有更精彩的导入方法。激发兴趣后,立即转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新课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部分是学习讨论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绿色植物。
1.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绿色植物。
(1)通过组织讨论活动进行学习: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人类的食物与绿色植物有什么关系?出示两张表格,供学生参考,学生也可自行分类或补充表格中没有的食物种类。每张表中,每个学生至少要填一种,看谁填的最多,组内比赛,应用激励机制。学生活动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填写两张表格,时间6分钟。这是教师提供的两张表格,表一列举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的人类食物,表二列举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的人类食物。
(2)在这一活动完成之后,组织汇报交流:按层次依次交流表一、表二:请四个小组在讨论基础上各派一名代表做主题汇报,有条件的将学生填写的表格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提供学生相互学习比较的机会,教师给予及时鼓励性评价,从而得出:人类食用的谷类,谷类及其制品,蔬菜和水果类都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肉、蛋、奶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的结论。
(3)在讨论之后,教师要趁势引导,启发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这进一步拓展的过程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直接食用的植物体的器官相同吗?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进行分类。最后由学生来回答问题。这些是我所选的植物体的图片,这些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的食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乐于了解,乐于回答。我想这样,学生一定有兴趣、有能力回答好问题。最后可以让学生来回答,也可由教师来总结,给学生一个结论性的知识——我们吃的萝卜、甘薯等等来源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这里我提到了一个教材上没有介绍的花这个器官,因为植物的花也是学生经常碰到的食物。新课标强调教材是资源,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实际,拓展教材。这里我还展示了一幅海带的图片。海带是一种学生经常食用的食品,尽管教材没有介绍,但海带也是植物,所以在这儿从食物的角度来介绍海带,也为以后讲海带是绿色植物做铺垫。
(4)充分利用课本的资源,培养学生能力,这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在这里让学生通过读课本第87页的世界主要食用作物及其产量图表,分析问题:世界上主要的食用植物有哪些?哪一食用作物产量最高?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5)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人所必须的。在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此教师提供了两个数字:马铃薯2.9×1011kg/年产量,大麦1.7×1011kg/年产量。请同学们课后在书上用铅笔画出,并和水稻、小麦、玉米比较,排出这五种世界上产量居于前五位的食用作物的顺序。通过这一活动,将学生的兴趣延伸到课外,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获得知识,比单纯告诉的结论要记得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方法、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
(6)人类食物中的肉、奶、蛋等动物食品的间接来源是绿色植物,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可能有些不太清楚,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借助一些图片或资料阅读来帮助学生理解。另外学生还有些感性认识是不科学的,如有的同学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青虾、青虾吃泥巴,和植物没有关系。这些内容,学生缺乏相关知识,无法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教师就要精讲精说。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反对灌输式,但是,不等于教师就不要讲。所以在这里学生没有浮游植物等相关知识,教师就要点到,帮他构建。这是我提供的一些图片,有牛吃草,羊吃草,鸡吃米又吃虫。
第二部分是学习讨论动物的食物来源于绿色植物。
2.动物的食物来源于绿色植物。
这一段教学我采用(1)提出问题:动物的食物也来源于绿色植物吗?(2)播放录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3)定向质疑:斑马吃什么?狮子吃什么?狗吃什么?等等。(4)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提高。无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还是杂食动物的食物都来源于绿色植物。
3.让学生再进一步思考: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人类还能生存吗?为什么?最后归纳总结:绿色植物是人和动物的食物之源。
这节课,我通过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提供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并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多种方法,使得学生兴趣无穷,有助于学生形成喜欢生物的爱好。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在这节课的最后,我提出几个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选择问题,进一步探究,联系生活,关注生物圈的发展,学以至用。
问题1:你认识这个图标吗?绿色食品是否就是绿颜色的食品?如果有不清楚的可阅读课本P87小资料。回家后还可以让学生关注一下家中有哪些食品是绿色食品?
问题2:你听说过植物能吃动物吗?出示猪笼草图片,简单介绍,请同学们上网查阅有关植物取食动物的资料,相互交流。
问题3:当今世界面临哪四大问题?粮食短缺是其中之一。你知道有哪些解决人类粮食问题的方法吗?引起学生关注现代的科技发展,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发酵食品,有机食品等等。请同学们查阅资料,做一次决策者。
以上谈了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关注学生兴趣爱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提供交流表达机会
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教师精讲难点、重点
用好教材,但不“唯书”,要对教材作适当处理
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层次,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