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生物评课
大弯至佳实验学校 钱涛
李宇征老师虽然是一名年轻教师,但对新课程教学理念把握很好,勤奋好学,进步很快。本节课是八年级第七单元“生命的演化”第三节内容,本节教学能抓住重难点展开教学,效果良好,下面从教与学两方面作个点评:
教师行为: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
2、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4、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
学生行为:
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参与面广,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交流,乐在发现,乐在有感,乐在悟道。在整堂课中是灵动的,收获较多。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特色:
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有待改进的地方:
知识讲解更加注重科学性,比如对人类进化原因的分析可以更深入,更全面,也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从人类的起源引出生命的发生和发展,进一步挖掘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如果语言更加风趣幽默,更加精炼的话,一定会有更大的吸引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说课稿
大弯至佳实验学校 李宇征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1章第3节。
本教材把人类作为生物世界的普通一员,同样也是从整个生物进化的角度来探讨人类起源和进化问题。因此,教材内容不仅注意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更加注意人类与其他动物的联系,期望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观点: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也是人类的“亲戚”;人类既不是大自然的特殊产物,也不是世界的主宰者,而是生物圈的普通一员,并与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类人员和人类的分化是在不同的环境下,自然选择适应生活环境的结果。
本节课紧接着《生物进化》这节课,在学生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进化理论知识,并且对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浓厚兴趣的前提条件下,共同学习、探索这个问题。而针对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思维活跃,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能说出人类与现在类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
2、 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得出人起源于猿的观点,并进一步总结出人与猿的根本区别;
3、 概述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知道现代人种的划分
2、 能力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3、 情感目标:
1、 树立人类和其他动物平等,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2、 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树立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我放在类人猿和人类特征的比较,以及人猿分解的标志。
教学难点在于由猿向人过渡中的一系列变化。
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本人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在教材内容的做出以下具体安排: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古生物学的内容。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古生物是相当陌生的,因此,如果只是通过文字来讲解本节课,学生很难接受。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运用了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方便他们理解,也有助于他们进行分析能力的锻炼。课的内容大多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课中适当的加入了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吸收,而且使学生有了很高的学习积极性。
我以讨论人类和类人猿的亲缘关系为切入点,在合作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类人猿、人类的相似之处,认识到类人猿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从而产生“谁是他们的共同祖先”的疑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人类起源方面,从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的生活环境改变开始,强调环境的选择作用,适应地面生活的古猿逐渐进化为人类祖先,两组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人类祖先的前肢得到解放,利用活动探索“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中手进化的意义”,得出制造和使用工具对促使自身进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人类的进化过程,以化石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从学生已有的历史学知识为契机,从脑容量到制作工具的复杂程度进行区分。
以智人是唯一现存的人种,引出现代人种的分类,学生能够很容易的通过肤色和鼻形辨别出中国人属于蒙古利亚人。
结尾以时间长河人类诞生的形象比喻作为结尾,点明人类祖先制造、使用工具和进行劳动,既是人类求得生存的手段,也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4张PPT)
第3节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教师:李宇征
一.类人猿与人类有极为相似的特征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因此两者有密切的 血统关系。可以说,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认识一下人类的这些近亲,对于了解人类起源是会有所帮助的。
现代类人猿属于高级的灵长类,主要种类就是:长臂猿、猩猩、黑猩猩和大猩猩。
长臂猿是两臂特别长的猿类,直立的时候两臂可以达到地面,所以叫长臂猿。 长臂猿在现代类人猿中是最小的种类,体高不到1米,重量一般不超过10千克。 长臂猿完全过着树上的生活,擅长臂行法,就是善于用臂从一棵树荡到另一棵树上 去。
猩猩是一种大型的动物,毛多而密,呈红褐色。猩猩头尖,眼和耳都小,颌部发达,犬齿大而尖锐,适宜于对付敌人。它 们也可以勉强直立起来行走,但是直立的姿势很拙劣,行走也很费力气,一般需要用前 肢着地支撑身体,就像拄着拐棍那样。
大猩猩是最大的类人猿。大猩猩也是前肢比后肢长,它们的两臂伸开,可以达到2.7米。
黑猩猩的毛色乌黑,所以叫黑猩猩。 它们的头比较圆,鼻子小,耳朵很大,犬齿也发达。 它们喜欢群居,每群由十几只到三四十只。 它们喜欢在树上活动,大部分时间在树上度过。它们善于用臂行法从一棵树荡到另 一棵树上去,它们在树上的灵活性远远超过猩猩。它们的智力很发达,善于模仿。
但由于黑猩猩和人类的基因相似度达98.77%(最近有些研究为99.4%)
猩猩
黑猩猩
狒狒
金丝猴
比比看, 有什么差别?
人与类人猿的相似特征
项目 实例
外部形态
身体结构
面部表情
行为表现
其它
类人猿面扁平,两眼在同一平面,无尾。外形与人接近。
类人猿的骨骼与人相似,大脑遮盖了小脑,与人相似。
类人猿大多有喜、怒、哀、惧等多样表情,和人面部表情相似。
类人猿善于模仿;懂得交流;会使用枝条作工具等。
类人猿喜欢群居,有的有家庭生活;可勉强直立行走等。
二.猿向人的过渡
有一类古猿曾经被叫做森林古猿,也叫林猿,包括许多个种。它们生活在距今2000 万年前到500万年前。在非洲、亚洲和欧洲都有它们的踪迹。从所发现的化石材料看来,人们猜想它们的大小跟现在的黑猩猩差不多。 它们大概就是现代类人猿和人的祖先。
森林古猿想象图
森林古猿如何向人的方向发展,曾有过种种推测,其中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由于气候变化,使森林地区逐渐稀疏和缩减,树丛间出现了空地,这就为森林古猿提供了到地面上活动的条件,逐渐由树居生活向着地面生活过渡。
稀树草原
在此情况下,御敌、觅食等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在剧烈的生存斗争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体质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下肢更适于直立行走,双手日益灵巧,脑量逐渐增大,终于萌发了意识,产生了语言,促使他们从使用工具到制造工具,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过渡。在这段漫长的时间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两足直立行走
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活动
探索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中手进化的意义
从左到右,依次是猩猩、黑猩猩、大猩猩的“手”和人手
我们来比较一下人的手和现代类人猿相当于人手的前肢吧。一看就知道,人的手跟现代类人猿的“手”是很相似的:它们都很发达,它们的大 拇指跟其余的四个指头相对立,大拇指自己成为一组,其余的四个指头另外合成一组。 所以人和现代类人猿的手都能够很好地握住物体。可是一般讲来,现代所有类人猿的手 都远远比不上人的手,它们的大拇指没有像人的大拇指那么发达,那么灵活。
三.人类的进化阶段
南方古猿
在遥远的非洲南部,人们发现了另一类古猿的化石,叫做南方古猿或南猿。这是一 种新类型的古猿,是从原始古猿过渡到人类的类型。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100万年到420多万年前之间。他们可以分成两个主要类型:纤细型和粗壮型。一般认为,纤细型进一步演化成了能人,而粗壮型则在距今大约100万年前灭绝了。
南方古猿的头骨
南方古猿生 活在树木比较稀少的开阔地方,过的是地面上的生活。 这就是说,它们的骨骼构造是跟它们的直立行走的生活相联系的。 由于直立行走,它们就有了自由的虽然还是原始的“手”。有了这种“手”,它们 可以利用天然物体例如树枝和石块来寻食和御敌。有了这种“手”,它们开始制造粗糙 的工具。在这个基础上,就逐渐过渡到能够制造原始石器的早期猿人了。
南方古猿生活想象图
能人(早期猿人)
这些古人类的脑容量较大,约在600 mL以上,脑的大体形态以及上面的沟回与现代人相似,颅骨和趾骨更接近现代人。在分类学上,古人类学家将他们归入人属能人种(Homo habilis)。与能人化石一起发现的还有石器。这些石器包括可以割破兽皮的石片,带刃的砍砸器和可以敲碎骨骼的石锤,这些都属于屠宰工具。因此,可以说能够制造工具和脑的扩大是人属的重要特征。
能人的头骨
直立人(晚期猿人)
生活在距今约180万~20万年前。直立人头骨平扁,骨壁厚,眉脊粗壮,脑量平均小于1000毫升(从早期的800毫升左右增加到晚期的1200毫升左右)。身材明显比南方古猿高大,平均身高为160厘米,平均体重据估计约有60千克,肢骨与现代人差别不大。在中国有元谋猿人、蓝田猿人、
北京猿人、和县猿人、郧县猿人;在国外,有爪哇猿人、海德堡猿人、阿特拉猿人、魁梧猿人等 。
直立人依靠两只脚,能够奔跑,当一群直立人出动时,他们甚至可以猎取大型的动物。大约50万年前,直立人为了取暖、做饭、防卫和狩猎学会了使用火。他们已经学会使用双刃手斧及各种各样的捣具和切割器具。
直立人生活想象图
智人
形态特征比直立人进步的人类。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①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25万~4万年前。早期智人的主要特征是脑容量大,在1300毫升以上;眉嵴发达,前额较倾斜,枕部突出,鼻部宽扁,颌部前突。著名的早期智人化石有尼安德特人、西亚的塔篷人、中国的许家窑人和马坝人等。
早期智人
电脑复原的尼安德特人
早期智人的脑量已经达到了现代人的水平,它们不仅可以狩猎巨大的野兽,还用野兽的毛皮来遮挡身体。直立人的火种来自于天然火,比如雷击起火,而早期智人已经学会了自己生火,比如钻木取火 。
尼安德特人人生活想象图
早期智人(古人):25万年-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这个时期的人类已逐步脱离了猿的性质,与现代人很接近。这个时期的人类化石,最早是在德国的尼安德特河谷发现的,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其脑量已和现代人差不多,能制造石器,还能人工取火。
晚期智人(新人):这个时期的人类,出现于4~5万年前,直到现代的人类。山顶洞人化石,是199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发现的,生活于距今18 000年前。他们已能加工石器、骨器,生产力也进一步提高,会用大兽皮修建简单的房屋,原始宗教已经产生。这个时期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有雕刻和绘画艺术。
克罗马农人在10万年前崛起,虽然他们比尼安德特人在身材上要弱小,但是他们拥有更为先进的文化。 作为智人,克罗马农人具有非凡的智慧,他们能够通过原始的“笔”,在巨大的岩石上留下自己的艺术作品。克罗马农人更优秀的地方是他们制作的工具精良,除了石头外,骨头和象牙也是他们制作工具的原材料。
智人创作岩画想象图
脑能量分配比例
人类的进化
四.人种
从生物学观点看,现生人类都属于智人种,人种相当于亚种水平,人种又称种族,是有着共同的起源,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这些特征包括头部、五官、发色发型、肤色、眼色眼型、身高及其比例等。世界四大人种的特征和分布大致如下。
(1)黄种(蒙古利亚人):皮肤黄或黄白、黄褐 ;发型直,发色黑;鼻梁高度和宽度属中等;嘴唇厚度适中 ;脸扁平,颧骨突出;眼睛黑色;体毛和胡须不发达。分布于亚洲大部及美洲
(2)白种(高加索人):肤色浅淡;直发或波发,发金黄色或黑褐色;瞳孔碧蓝色;鼻梁高,鼻尖突出,有的呈鹰钩状;唇薄;体毛和胡须发达。主要分布于欧洲、西亚、北亚、北非等地。
(3)黑种(尼格罗人):肤色黝黑,头发黑而弯曲,波发或卷发;鼻梁宽扁;嘴唇厚而突出 ;瞳孔深黑色。体毛发达程度为中等。主要分布于非洲大部分地区。
(4)棕种(澳大利亚人):肤色棕黑或浅棕;波发或卷发,发色黑;瞳孔黑褐色;眼裂较大;鼻较宽;体毛和胡须发达。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南太平洋诸岛。
现生智人(现代人)可分为
四大人种:
黄种人 白种人 黑种人 棕种人
中国人、东亚人 欧洲、北非、南亚 非洲大部分地区 澳洲
美洲的印地安人 (又称高加索人) (又称尼格罗人) (又称澳大利亚
(又称蒙古利亚 人) 人)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三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大弯至佳实验学校 李宇征
一、设计思路概述:
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古生物学的内容。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古生物是相当陌生的,因此,如果只是通过文字来讲解本节课,学生很难接受。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运用了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方便他们理解,也有助于他们进行分析能力的锻炼。这节课的内容大多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课中适当的加入了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吸收,而且使学生有了很高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人类和类人猿起源于森林古猿;
对比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示意图,总结出人与猿的根本区别;
概述人类进化的几个阶段,知道现代人种的划分。
2、能力目标:参加资料图片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人类和其他动物平等,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树立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类人猿和人类特征的比较以及人猿分界的标志;
2、人猿分界的标志和由猿向人的过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讲述传说人起源的故事,并提出下列问题:人类是这样产生的吗?人的祖先又是谁?
学习讨论上述问题,并得出初步结论:人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进化来的。 明确本节学习的主题:人类的发展和进化。
(二)探究新知
问题:人类的起源
1、类人猿与人类有极为相似的特征
学习活动:观察与思考:
观察课本上提供的四种现代类人猿图:讨论:自然界中哪些生物与我们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什么是现代类人猿呢 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讨论:现代类人猿与人类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在哪些方面与人有本质的区别?
学生观察讨论,完成下表。
填表:比较类人猿和人类的相似特征。
项目 实 例
外部形态 类人猿面扁平,两眼在同一平面,无尾。外形与人接近。
身体形态 类人猿的骨骼与人相似,大脑遮盖了小脑,与人相似。
面部表情 类人猿大多有喜、怒、哀、惧等多样表情,和人面部表情相似。
行为表现 类人猿善于模仿;懂得交流;会使用枝条作工具等。
其他 类人猿喜欢群居,有的有家庭生活;可勉强直立行走等。
活动 探究人类起源和进化中手进化的意义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现代类人猿与人有较近的共同祖先。
2、猿向人的过渡
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设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渐进化成人了呢?
讨论:森林的减少对森林古猿产生什么影响?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环境的改变促使人类的产生。人类祖先转向地面生活以后,由于环境的改变,运动方式由四肢着地改为两足直立行走,同时,自身形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前肢获得解放而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感觉器官集中于前部,声带发展并产生语言;由于头部和脑的进化,人类出现原始文化意识。因此两足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3、人类的进化阶段
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4、人种
黄种人 白种人 黑种人 棕种人
中国人、东亚人 欧洲、北非、南亚 非洲大部分地区 澳洲
美洲的印地安人 (又称高加索人) (又称尼格罗人) (又称澳大利亚人)
(又称蒙古利亚人)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所学内容
(四)、课后练习,反馈信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教学反思
大弯至佳实验学校 李宇征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所以上课难度并不大。我在上课时注意体现生命科学课的特点,紧紧围绕人的进化这条主线,来设计有关教学活动。例如导入时利用猿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很近可能有共同祖先这一点,引出人类起源的课题。进而利用很直观形象的图片来感动学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阅读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对人类的起源加深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还渗透了生命教育以及人作为自然界拥有高智慧的生物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另外情感教育也是本节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开始的导言,还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内容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涉及到情感教育问题。
这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处理的比较好的地方是:
1.把一个比较枯燥的、理论性很强的学说型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处理,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浑浊的思路变得清晰。
2.学生参与面广。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探究过程,使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有个别不知从何处思考的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看别人怎样观察,听别人怎样介绍,也学到了知识。
3.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发展。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大胆提出问题,通过互相交流,从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4.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课堂上教师只是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实践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另外,经过课后不断交流和反思,我认为教学中仍然存在可以改进之处:
对于教材的把握还是有不足之处,一些细节问题处理不太合适,比如引导提问应该更切入主题,精炼些。
由于是视频录制课程,很多学生有些紧张,不敢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有时有些沉闷。 小组讨论的不好,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解决一个问题,学生讨论结束后针对某一个问题提出解释和看法,让学生之间能够充分的交流,但是讲课过程中过多的变成了学生和我的交流,课堂没有放开。上课说的太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小,所以以后教学中要改变我的授课方式,多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出发,多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给学生创设一种思考问题的情景,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