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滨一中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
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题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得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评论先秦时期的某一学派:“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这一评论针对的是 (?? )
A.儒家?????? B.墨家???????C.法家????? D.道家
2.“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下列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天人感应” B.“君权神授”
C.“民贵君轻” D.“仁政”
3.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4. 电视剧《贞观长歌》塑造了李世民及魏征、房玄龄等历史人物形象。下列镜头在剧中有可能出现的是( )
A.魏征高声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
B.唐太宗正聚精会神欣赏《清明上河图》
C.房玄龄用楷书书写奏折,陈述国事
D.御书房悬挂着八大山人的书法作品
5.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话的主要含义是
A.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成就
B.强调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C.指出各个朝代的文学成就
D.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
6.明清时期章回体裁小说大放异彩,成为文学的主流。主要是因为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理学占统治地位
7.“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出自( )
A.泰勒斯 B.苏格拉底 C.普罗塔格拉 D.亚里士多德
8.荷兰裔美国作家、历史学家房龙在谈到莎士比亚时曾说:“莎士比亚是这样一个‘蒸汽挖掘机手’,他所挖掘的对象是人类,而不是大地。”对此段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莎士比亚为“蒸汽时代”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
B.莎士比亚是人文主义的思想巨匠
C.莎士比亚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
D.莎士比亚的作品顺应了市民社会成长的潮流
9.著名理论家蒋方震曾说: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是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是原始基督教之复活。这“两大潮流”的核心是( ??? )
A.人文主义? 因信称义?? ?B.人文主义? 因行称义
C.民主政治? 蒙昧主义? D.城邦文明? 因信称义
10.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11.人类第一次用数学方法精确描绘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并影响启蒙思想家去探索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的科学成就是
A.经典力学 B.太阳中心说 C.进化论 D.地球中心说
12.胡适原名嗣穈,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影响胡适改名的著作应该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张之洞的《劝学篇》
C.牛顿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 D.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13.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
A.林则徐 B.孙中山 C.康有为 D.梁启超
14.19世纪上半期,人们的生活空间由乡村向城市转移,在金钱至上等社会观念影响下出现了城市冷漠化问题。下列能够反映这一问题的文艺作品是
A.《唐璜》 B.《人间喜剧》 C.《英雄交响曲》 D.《日出?印象》
15.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国力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B.维新运动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十月革命后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
16.“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历史事件是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7.“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下列不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城市中心论”
C.“工农武装割据” D.《新民主主义论》
18.“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等全新的概念。”这是对哪一个理论的描述?
A.辩证法 B.相对论 C.量子论 D.生命工程
19.一项调查显示: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大烟囱工业”、“夕阳工业”比重逐渐下降,而电子、核能、激光、人工合成原料等“朝阳工业”则迅猛发展,这是开始于 哪一时期的现象?
A.18世纪60年代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20世纪四五十年代 D.1500年前后
20. 从人文精神角度来看,下列科技成就中最有价值的是( )
A.激光技术 B.火药 C.“两弹一星” D.杂交水稻
21.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23名是归国学者。这最能说明
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C.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D.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22. 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七大是党的重要会议,其会议主题的关键词对应最准确的是( )
A.中国特色——兴国之魂——美丽中国——科学发展观
B.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C.改革开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D.主要矛盾——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
23.请观察右边两幅人物及其活动的照片。它们所包含的共同历史主题应该是 ( )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思想创新成果丰硕
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24.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25.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
A.现代主义美术大师 B.印象画派的主要代表
C.浪漫主义的杰出大师 D.现实主义的伟大代表
26.被誉为国粹的京剧形成于(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27.“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阐述的哲学观点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知识即美德
C.认识你自己 D.人人生而平等
28.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B.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C.列强争夺殖民地 D.极端民族主义盛行
29.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是在
英法参战后 B.俄国参战后
C.美国参战后 D.德国参战后
30.据统计,一战中大约有900万人战死,2000万人受伤,350万人成为终身残疾,1000万人饥饿和瘟疫死亡。这从本质上表面
A.战争是人类的灾难 B.战争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C.战争使人类渴望和平 D.战争带来很多消极影响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6分;33题14分。
31.(1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左右,中国、印度、希腊三个文明中心几乎同时进入思想繁荣时期,哲学思考都十分活跃,都开始自觉思考生命、社会之目的及其意义等重大课题。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中国哲学长期集中在对社会性和政治性的人的考察上,这是一种压倒一切的“人道主义”,它着重的是社会而非个人,这与古印度、地中海文明强调神及彼岸世界的哲学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美·费正清《中国的传统与社会》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哲学家的思考普遍“集中在社会性和政治性人的考察上”,请列举两位思想家及主张。(4分)
(2)人类历史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人不断解放”的过程。到18世纪末,人类为解放自身(生产力、思想观念、政治方面)做了哪些努力?(6分)
32.(16分)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明确指出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必须以“采西学、制洋器”为自强之道。在这一思想指引下,近代中国的“第一”纷纷诞生,第一家航运公司、第一家保险公司,第一家大型煤矿,第一条电话线路,第一家专用电报局,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第一家钢铁煤炭联合企业,第一个新式学堂……
材料二 康有为批评洋务派的变法是“积习难忘,仍是补漏缝缺之谋,非再立堂构之规,风雨既至,终必倾坠”。严复在《与外交部主事论教育》一文中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材料三 孙中山指出洋务派“育才则有同文、方言各馆,水师、武备诸学堂;裕财源则辟煤金之矿,立纺织制造之局;兴商务则招商轮船、开平铁路,已先后辉映”;“快舰、飞车、电邮、火械,昔日西人之所恃以凌我者,我今亦已有之”。他同时批评洋务运动“仿效西法”,“舍本图末”,“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所以“犹不能与欧洲颉颃(音xié háng,抗衡之意)”。
(1)材料一中,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指的是什么?这反映出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何在?(6分)
(2)材料二中,康有为、严复对洋务运动持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他们这样评价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6分)
(3)与材料二的评价相比,材料三中,孙中山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1914年日本驻华公使说:“目前世界危机势必迫使我国政府采取影响深远的行动。当珠宝店着火的时候,要保证珠宝店附近的人不去拿几个珠宝是办不到的。”
材料二: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政府代表之一顾维钧说:“中国应该在和会上理直气壮地提出山东问题。不能对英法抱太大的希望,真正可以指望的只有美国的支持。”
材料三: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说:“我们参加世界战争,主要目的就要维持条约的神圣,中日两国既有1915年5月的中日协定于前,又有1918年9月24日换文于后,英法等国与日本所订的条约又有维持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义务。在这种情形下,山东问题似无法变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世界危机”指的是什么?“影响深远的行动”的目标是什么?(4)
(2)材料二中顾维钧“理直气壮”的理由是什么?他的话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什么心态?(4)
(3)据材料三,指出当时美国政府的态度。巴黎和会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权益的态度,说明了什么?(6)
绥滨一中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
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答案
选择题:
1----5 C A B C B 6--10 C D B A A 11--15 A D A B C
16--20 C B B C D 21--25 D D D B A 26--30 D A A C A
二、非选择题
31.(1)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孟子:主张仁政;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韩非子: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共4分。任选两个,人物1分,主张1分。)
(2)生产力:工业革命,使人的双手获得极大解放。(2分)
思想观念:进行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反封建的文化运动,使人的精神得到极大解放。(2分)
政治地位: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并完善了资产阶级民主法制,使人的政治地位确立。(2分)
32.(1)变局: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3分)
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自强”“求富”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3分)
(2)态度:否定。(2分)理由:洋务派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用”来维护专制统治的“体”,是注定不会成功的。(2分)目的:为维新变法运动制造舆论。(2分)
(3)相同:都批评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认为洋务运动不可能实现国家富强;不同:孙中山肯定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4分)
33.(1)一战。独霸中国。(4分)
(2)中国是战胜国。对美国抱有幻想。(4分)
(3)态度:不支持中国政府的主张。说明:帝国主义国家无视弱小国家的主权;中国虽是战胜国,但半殖民地的中国的主权并不能得到保证,弱国无外交。(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