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滨一中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期末考试理科历史试卷
考试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题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得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
1.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 )
A.表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B.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C.表明了君主专制国家已经形成 D.标志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诞生
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日益活跃,其中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思想流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3.中国古代颁布“推恩令”的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4.西周时期,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5.“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掌握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材料所述的唐代政治制度是指( )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朝议制 D.内阁制
6.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度瓦解,农民大量逃亡,政府赋税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推行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这一制度是( )
A.察举制 B.租调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7.在宋明理学发展过程中,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家是( )
A.程颐 B.朱熹 C.王阳明 D.王夫之
8.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9.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在地理大发现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
A.地动仪 B.造纸术 C.印刷术 D.指南针
10.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它”是指( )
A.设置节度使 B.增设通判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
11.清朝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同时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清政府推行( )
A.重农抑商政策 B.自由主义贸易 C.闭关锁国政策 D.朝贡贸易体制
12.清代融合多种剧种,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的艺术是( )
A.昆曲 B.越剧 C.京剧 D.杂剧
13.陈恭禄指出:这场败仗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和国内政治运动的兴起。“这场败仗”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14.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洋务派为实现“求富”采取的措施是( )
A.创办民用工业 B.创建近代海军
C.创办军事工业 D.创办新式学堂
15.“若将列强侵华的史实解释为‘破坏与建设促进并存’论的话,其实质是在公牛身上强行挤奶的一种行为。”这种观点认为可提供在公牛身上“挤奶”空间的史实是列强( )
A.规定华工可以出国 B.在通商口岸投资建厂
C.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D.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16.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条例: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文。促成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17.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其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国家统一 B.促进经济交流
C.加强思想控制 D.增加政府收入
18.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看到如图。该政治制度是( )
A.秦朝三公九卿制 B.唐朝三省六部制 C.宋代二府三司制 D.明朝内阁制
19.英法等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提出全面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断然拒绝,于是西方列强以此为借口发动了(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1894年的甲午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到北京天安门前集会,举行游行示威: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商人在店铺门张贴“不除国贼,誓不开市”的揭帖;码头工人发出了“凡遇日本船只抵岸,不为起货”的誓言。以上充分说明五四运动( )
A.起因是反对君主专制 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斗争中心始终在北京 D.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21.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是我党不同时期的领导人对党的某次会议重大影响的论述。该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22.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的道路。这一时期,有助于该理论形成的实践是( )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D.三大战役的节节胜利
23.1935年初,中共中央在紧急的战斗形势下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成为党的历史上-“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24.据载,山西太原有个前清举人叫刘大鹏,辛亥革命后他仍以清代遗民自居,拒不承认民国,直到民国二十六年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国人。促使刘大鹏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全面侵华,全民族抗战实现 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C.中华民国的建立 D.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25.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这里的“统一”指(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C.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掌握军政大权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6.1940年下半年,中国军队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该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百团大战
27.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为了驳斥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于1938年发表了(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论持久战》 D.《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28.正式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二大 B.中共三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29.抗战结束后,陈仪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在台北中山堂受降。签字后,陈仪向全世界广播:“从今天起,台湾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政府主权之下。”这一天是( )
A.10月25日 B.8月15日 C.4月23日 D.9月2日
30.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是从进攻哪个解放区开始的( )
A.苏南解放区 B.东北解放区 C.皖南解放区 D.中原解放区
31.人民解放军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发动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三大战役”是指( )
①辽沈战役 ②淮海战役 ③平津战役 ④渡江战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周恩来在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 )
A.“求同存异”方针 B.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张
C.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3.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4.在新中国的某一时期。经济建设领域浮夸风盛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响遍神州大地。这一时期是( )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35.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 )
A.1949年 B.1955年 C.1971年 D.1979年
36.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是( )
①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②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设置经济特区 ④开放内地省会城市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37.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从而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序幕的会议是(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38.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会议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四届三中全会
3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九大
40.“充分展示了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 的是( )
A.“重返”联合国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D.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20分)
二、非选择题:共1小题,共2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
材料三 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通过考试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在此前的奴隶制时代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4分)
(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 (4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有什么影响? (12分)
高一理科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5 babab 6-10 dbadd 11-15 ccdab 16-20 caccb 21-25 aacab 26-30 dcdad 31-35adcbc 36-40 ccbdb
二、非选择题
41.(20分)
41.(1)察举制;世官制
(2)制度:九品中正制;时期:魏晋南北朝。
(3)制度:科举制;时期:隋(或隋唐);
影响: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使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