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2 22: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童年的水墨画
【微课内容】
《童年水墨画》共三节小诗,本节微课学《溪边》。
【 教学目标 】
1.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方法,理解“人影被溪水染绿了”等难懂的句子,从而感悟用词的精妙。
2. 引导学生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溪边》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
【 教学重点 】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
【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溪边》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 。
【 教学过程 】
一、欣赏水墨画,激趣导入。
1.同学们好!同学们喜欢画画吗?播放图片,揭示像这样的画就叫“水墨画”。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请齐读课题:《童年的水墨画》。
3. 回顾全诗主要描写了三个场景:溪边、江上和林中。
设计意图:课前紧扣住了诗歌的题目“水墨画”,唤醒平时对画画的热情,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学习第一节《溪边》
(一)齐读第一节《溪边》。
(二)第一句“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垂柳当作人来写,她以溪水当梳妆镜。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溪比作绿玉带,写出了山溪平静的特点。通过朗读体会诗中美景。
(三)学习第二句“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1.我们平时见到的人影是黑色的,为什么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呢?请你和同学互相讨论。
2.同学们发现了吗,联系上下文就可以找到答案,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3.在这一片绿色上,有一种不同颜色的小动物存在?是的,一只红蜻蜓,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啊!我们通过朗读,感受这色彩明丽的景色吧。
(四)最后一句:“忽然扑腾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欢笑声。”说明鱼儿怎么了?对,上钩了。
设计意图: “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人影为什么被溪水染绿了”,从而感悟用词用句的精妙。
三、总结写法。
1.前面是静态描写,当鱼儿上钩后,这一片宁静被打破了,溪边又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朗读体会由静到动的变化。
2.指导前两句写的是美景,语气舒缓,读出美感;最后一句,鱼儿上钩了,读出喜悦、欢乐的语气。带着这样的理解再读一次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溪边》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
四、拓展阅读
像这样动静结合的儿童诗,还有很多。请同学在优美的音乐中,自己细细品读这一首诗吧。好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江上》《林中》。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再次体会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