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意义;苏联的成立;掌握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相关内容 ;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苏联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致使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极一时。它的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客观认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认识到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一位农民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你觉得这是真的吗?依据是什么?
不可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禁止自由贸易,且农民的余粮必须上缴(余粮收集制)。
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政府必须调整政策。苏联是如何建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怎样的?
(二)、讲授新课: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材料一:1920年底,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在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中,参加者占领要塞,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等口号。
1920年至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民死于饥饿,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材料三: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重的无偿征购,有意减产,以抗拒粮食征集。导致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1921年的播种面积比1920年减少了690万公顷。农民中反苏维埃的情绪日益严重。
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面对奄奄一息的苏俄,列宁是如何拯救苏俄的?他开出的药方是什么?药效如何?
材料:“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2、新经济政策
时间:1921年春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内容:
(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3)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作用: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象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了!”——列宁
新经济政策从苏联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CCCP,是一个由15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国家,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1991年12月25日解体。
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苏联成为历史名词。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加盟共和国有4个(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发展到15个。
1924.1列宁逝世。
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2、社会主义工业化
材料一: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到。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材料二: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材料三: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斯大林
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时间:1928----1937,苏联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相关史事:
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苏联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据苏联统计,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问题思考:
苏联是如何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强大的工业国的?
材料: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大国的崛起》
3、苏联工业化特点: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
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时间: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材料一:在莫斯科市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说:“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
—姜长斌《读懂斯大林》
材料二: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3、过程:
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相关事实:
斯大林认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民必须要作出牺牲。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的浪潮中,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被强迫加入集体农庄。农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四、苏联模式:
1、背景: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这一体制又称“斯大林模式”。
相关史事:
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变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变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
3、评价:
材料一: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 ——英国首相丘吉尔
材料二:“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
(1)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之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三)、课堂小结: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 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结果和影响是不同的。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
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重工业、农业、轻工业要协调发展;政治上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
(四)、课堂练习:
1.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邓小平认为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列宁比较好的“思路”是( B )
A.进行十月革命B.实行新经济政策C.实行苏联模式D.实行改革开放
2. 23岁的美国人阿曼德·哈默,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维埃俄国去销售。列宁热情地邀请哈默前来克里姆林宫会面。发生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是( C )
A.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
B.苏维埃政府为粉碎外国的武装干涉,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D.苏联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仅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就实现了从落后的农业国到强大的工业国的飞跃,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 D )
A.苏联成立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C.十月革命的胜利D.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4、1928~1937年,苏联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兴建了6000多个大企业,其主要目的是( D ) A.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B.建立“斯大林模式”
C.摆脱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五)、板书设计: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2、新经济政策
3、作用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
2、社会主义工业化
3、苏联工业化特点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
2、时间
3、过程
四、苏联模式
1、背景
2、形成标志
3、评价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