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2021年单元测试卷(1)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为了安全,在加油站、纺织厂和矿井内等场地,都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下列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无关的是( )
A.
B.
C.
D.
2.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下列对这三种燃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混合物
B.燃烧都会放出热量
C.都是可再生能源
D.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常所说的燃烧是发光发热的现象
B.可燃物与足够的氧气接触肯定会燃烧
C.可燃物在纯氧中燃烧比在空气剧烈
D.只有使可燃物跟空气隔绝,同时把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才能灭火
4.当代社会几乎离不开化石燃料,关于人类使用化石燃料的“利”与“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利”而无“弊”,因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根本就离不开化石燃料,也离不开以化石燃料为原料生产的塑料、橡胶、纤维、药物、化肥、农药等
B.只有“弊”而无“利”,因为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许多有害物质,导致气候变暖,酸雨、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急剧上升
C.“弊”大于“利”,虽然化石燃料为人类提供了能源和物质,但使用化石燃料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D.“利”大于“弊”,虽然使用化石燃料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但化石燃料是当今社会重要的能源和物质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就可以趋利避害
5.随着全球能源使用量的增长,化石能源将日益枯竭。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变得更为迫切,下列能源属于新能源的是( )
①太阳能
②煤
③风能
④天然气
⑤地热能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③④
6.下列对于灭火原理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砍掉大火蔓延路线前的树木﹣﹣隔离可燃物
B.用水扑灭燃着的木材﹣﹣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C.用锅盖盖灭油锅内的火﹣﹣降低油温
D.用扇子扇灭烛火﹣﹣隔绝空气
7.“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可燃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8.据报道,我省某民营企业研发的“天鹊”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这种火箭发动机用液态氧作助燃剂,液态甲烷作燃料,多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烷是化合物
B.甲烷具有可燃性
C.液态氧是由氧原子直接构成的
D.一定条件下液态氧和液态甲烷能发生化学反应
9.在下列五种物质中,会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是( )
①汽车排出尾气形成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废气
③天然水蒸发成水蒸气④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⑤煤燃烧产生的烟尘。
A.②④
B.①②⑤
C.③⑤
D.①③④
10.充分燃烧1k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CO2和SO2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等质量的煤和天然气充分燃烧,产生CO2的量接近,但产生SO2的量却相差较大
B.煤、天然气充分燃烧产生的CO2和SO2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
C.煤、天然气及石油等是重要的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D.由图示可知,提倡将煤改为天然气作燃料,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11.下列措施中能够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是( )
①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汽油充分燃烧;
②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
③使用无铅汽油;
④改用压缩天然气;
⑤改用液化石油气。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2.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A.如图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如图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如图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如图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13.氢气作为21世纪极具开发前景的新能源之一,理由是( )
①燃烧热值高
②原料资源丰富
③贮存和运输时安全性高
④燃烧产物无污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用白色瓷片接近酒精灯外焰时,瓷片没有明显变化;接近焰心时,在瓷片上出现黑色粉末状固体,这是酒精没有完全燃烧时生成的炭黑.用水壶烧开水,开始时会发现:与火焰接触的壶底出现水珠和黑色的炭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燃料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燃料本身也可能含有水分子
C.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
D.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
15.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X、Y、Z,它们分别是甲烷、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种,分别点燃三种气体,用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只有X和Z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滴出现,燃烧后分别向烧杯中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只有Y和Z的烧杯内石灰水变浑浊。则X、Y、Z分别是( )
A.H2
CO
CH4
B.CH4
CO
H2
C.CO
CH4
H2
D.CO
H2
CH4
二、填空题(共4小题,共24分)
16.(3分)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森林火灾;2019年4月15日,法国巴黎圣母院烧毁。火灾的频繁发生,对社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针对以下灭火方式,写出相应的灭火原理。
(1)将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其灭火原理是
;
(2)油罐着火时用水喷淋灭火,其灭火原理是
;
(3)野炊时用沙土将火堆掩埋,其灭火原理是
。
17.(6分)能源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
和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
。
(2)节约化石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是能源进一步利用和开发的重点。
①我国将推行乙醇汽油。乙醇汽油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②某品牌汽车使用相同标号的乙醇汽油和普通汽油时,每百公里油耗和CO排放量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项目
平均油耗/L
CO排放量/g
乙醇汽油
11.8
1.358
普通汽油
11.8
2.108
由表中数据可知,乙醇汽油对环境更友好的理由是
。
③氢气是理想的清洁燃料。氢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
。
④下列利用了新能源的是
(填字母)。
A.风力发电
B.太阳能路灯
C.核动力潜艇
18.(9分)燃烧是人类最早有意识利用的化学反应,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
(1)原始人使用木柴燃烧释放的
能烘烤食物,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现在,人们仍然利用燃料燃烧蒸煮食物,家用液化气的成分之一丙烯(C3H6)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从微观角度分析丙烯液化与丙烯燃烧两个过程的主要区别
。
(2)燃烧产生的高温可用于冶炼金属。木炭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基本反应类型是
。铜的使用使人类社会迈入青铜器时代。
(3)在大棚中燃烧沼气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沼气的主要成分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参加反应的与的质量比为16:32
B.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变
C.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D.点燃沼气前,需要检验纯度防止发生爆炸
E.生成的可做气肥
(4)结合上述事例,谈谈燃烧的价值
。
19.(6分)随着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发射的成功,目前我国具备了建造空间站的能力。
(1)空间站里的氧气主要来自电解水。电解水时,氧气在电极的
极产生。产生的氢气与分离出的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甲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为了能将沉重的空间站各舱段送上太空,长征五号的箭芯采用液氢作燃料,主要是因为氢气燃料具有
的优点。
(3)火箭整流罩用玻璃钢做外壳,玻璃钢属于
材料。用它做外壳是利用其哪些优良性能
(答一条即可)。
(4)长征5号的助推器用液氧煤油作推进剂。
①航天煤油可由优质石油分离而来,这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
不同进行分离。
②我国适合炼制航天煤油的石油非常少。目前已经实现通过煤的液化制取优质航天煤油。煤液化制煤油发生的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三、推断题(含2小题,共17分)
20.(10分)已知A、B、C、D、E五种物质之间存在如图转化关系。其中A、C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且常温下是液体,D是目前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的主要气体。请回答:
(1)写化学式:A
,C
,D
。
(2)写出A→B+C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D物质的一种用途:
。
(4)若E只含两种元素,则E的化学式为
,它是
(填一种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若E含有三种元素,则E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1.(7分)煤是社会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能源,工业上常把煤进行气化和液化处理,使煤变成清洁能源。煤气化和
液化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
(1)第①步操作发生的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步骤③中,SO2
进一步氧化得到
X,X为硫的另一种氧化物,其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X的化学式为
。
(3)经过进一步净化,含较多杂质的水煤气转化为合成气(CO和
H2的混合气体),步骤④中生成的甲醇(CH3OH)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4)循环气的主要成分是
和少量未完全分离出去的甲醇。
(5)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分析,“煤的气化和液化”流程的优点:
。
四、实验探究题(含1小题,共9分)
22.(9分)燃烧是我们熟悉的现象。某实验小组用如图实验方法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1)如图一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
,水中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
。
(2)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
。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
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
。
(4)“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用脱脂棉包裹好过氧化钠(Na2O2),往棉球上滴水即可看到“滴水生火”的奇观,因为过氧化钠遇到水生成O2和另一种物质(NaOH),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但小明在一次表演中因为滴水过多却没有成功,他没有成功的原因是
。
五、计算题(1小题,共5分)
23.(5分)一种新型“人造树叶”可吸收二氧化碳并转化为乙醇(C2H5OH)燃料,化学方程式为:2CO2+3H2OC2H5OH+3O2.研究显示,一升“人造树叶”每天可从空气中吸收968g
CO2
(1)一升“人造树叶”工作一天可得到乙醇的质量是多少?
(2)若每天一棵树平均可吸收48.4g
CO2,则一升“人造树叶”吸收的CO2相当于
棵树吸收的CO2。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2021年单元测试卷(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为了安全,在加油站、纺织厂和矿井内等场地,都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下列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无关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燃烧和爆炸的条件判断,化学性爆炸一般是由燃烧引起的,题目的实质是找与燃烧无关的图标。
【解答】解:A、图中标志是易爆物,与爆炸有关,所以错误。
B、图中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燃放鞭炮时易引燃可燃物,所以错误。
C、图中标志是节约用水,与节约水有关,与燃烧无关,所以正确。
D、图中标志是禁止吸烟,与燃烧有关,所以错误。
故选:C。
【点评】在生活实践中有很多图标,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实验室中很多图标关乎我们的生命和健康,要认真对待,要了解并熟记其含义。
2.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下列对这三种燃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混合物
B.燃烧都会放出热量
C.都是可再生能源
D.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分析】煤、石油、天然气都含有多种杂质,故属于混合物;燃烧后都放热,故可以作燃料;同时,通过加工可以得到很多化工原料,煤、石油、天然气是动植物的遗体在地壳中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解答】解:A、煤、石油、天然气等物质都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正确;
B、煤、石油、天然气等物质燃烧后都会放出热量。正确;
C、煤、石油、天然气等物质都是不可再生能源。错误;
D、煤、石油、天然气等物质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化石燃料的有关问题,属于能源问题,这是中考的热点之一,一定要全面了解.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常所说的燃烧是发光发热的现象
B.可燃物与足够的氧气接触肯定会燃烧
C.可燃物在纯氧中燃烧比在空气剧烈
D.只有使可燃物跟空气隔绝,同时把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才能灭火
【分析】A、根据通常所说的燃烧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C、氧气能支持燃烧,且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D、只要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解答】解:A、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可燃物与足够的氧气,若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也不会发生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氧气能支持燃烧,且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可燃物在纯氧中燃烧比在空气剧烈,故选项说法正确。
D、只要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当代社会几乎离不开化石燃料,关于人类使用化石燃料的“利”与“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利”而无“弊”,因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根本就离不开化石燃料,也离不开以化石燃料为原料生产的塑料、橡胶、纤维、药物、化肥、农药等
B.只有“弊”而无“利”,因为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许多有害物质,导致气候变暖,酸雨、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急剧上升
C.“弊”大于“利”,虽然化石燃料为人类提供了能源和物质,但使用化石燃料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D.“利”大于“弊”,虽然使用化石燃料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但化石燃料是当今社会重要的能源和物质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就可以趋利避害
【分析】化石燃料对人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也有负面作用空气污染也是很严重的.
【解答】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根本就离不开化石燃料,也离不开以化石燃料为原料生产的塑料、橡胶、纤维、药物、化肥、农药等,由于我们现在开发的新能源还没有被广泛应用,且发电和汽车燃油、取暖等还需要大量的化石燃料,所以现在必须使用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燃烧虽然带来了很多污染,我们必须尽量减少这种污染,想法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新能源。虽然使用化石燃料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但化石燃料是当今社会重要的能源和物质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就可以趋利避害。
故选:D。
5.随着全球能源使用量的增长,化石能源将日益枯竭。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变得更为迫切,下列能源属于新能源的是( )
①太阳能
②煤
③风能
④天然气
⑤地热能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③④
【分析】根据能源的种类进行分析,新能源是指无污染、可以持续利用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解答】解: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①太阳能、③风能、⑤地热能均属于新能源;②煤、④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
故选:C。
6.下列对于灭火原理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砍掉大火蔓延路线前的树木﹣﹣隔离可燃物
B.用水扑灭燃着的木材﹣﹣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C.用锅盖盖灭油锅内的火﹣﹣降低油温
D.用扇子扇灭烛火﹣﹣隔绝空气
【分析】灭火的方法有: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解答】解:A、为防止火势蔓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树木砍掉来设置隔离带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使可燃物不被引燃,故分析正确;
B、用水扑灭燃着的木材的原理是降低温度至木材的着火点以下,不是降低木材的着火点,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故分析错误;
C、通过锅盖盖在锅上而使锅内的油因不能与氧气接触而熄灭,不是降低了油的温度,故分析错误;
D、用扇子扇灭烛火的原理是风带走热量,将温度降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故分析错误;
故选:A。
【点评】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灭火可采取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或撤离可燃物的原理进行灭火。
7.“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可燃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分析】可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来解答。
【解答】解:“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这样就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使火焰熄灭。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灭火原理和方法的掌握,有利于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8.据报道,我省某民营企业研发的“天鹊”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这种火箭发动机用液态氧作助燃剂,液态甲烷作燃料,多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烷是化合物
B.甲烷具有可燃性
C.液态氧是由氧原子直接构成的
D.一定条件下液态氧和液态甲烷能发生化学反应
【分析】A、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B、根据液态甲烷作燃料,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液态氧是液态的氧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这种火箭发动机用液态氧作助燃剂,液态甲烷作燃料,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甲烷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液态甲烷作燃料,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C、液态氧是液态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这种火箭发动机用液态氧作助燃剂,液态甲烷作燃料,说明一定条件下液态氧和液态甲烷能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甲烷具有可燃性、化合物的特征、常见物质的微观构成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在下列五种物质中,会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是( )
①汽车排出尾气形成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废气
③天然水蒸发成水蒸气④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⑤煤燃烧产生的烟尘。
A.②④
B.①②⑤
C.③⑤
D.①③④
【分析】根据分析空气污染的途径和汽车排放的尾气、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废气、天然水蒸发成水蒸气、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煤燃烧产生的烟尘的成分分析。
【解答】解:空气的污染途径是工厂废气的任意排放,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汽车尾气的排放,可总结为:有害气体和烟尘,主要的有害气体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这些气体主要来自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所以①汽车排出尾气形成的烟雾,②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废气,⑤煤燃烧产生的烟尘。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故选:B。
【点评】熟记空气污染的途径,知道如何才能防止空气污染,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净化我们的空气而出力。
10.充分燃烧1k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CO2和SO2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等质量的煤和天然气充分燃烧,产生CO2的量接近,但产生SO2的量却相差较大
B.煤、天然气充分燃烧产生的CO2和SO2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
C.煤、天然气及石油等是重要的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D.由图示可知,提倡将煤改为天然气作燃料,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分析】A.根据图示信息来分析;
B.根据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来分析;
C.根据能源的分类来分析;
D.根据天然气的优点来分析。
【解答】解:A.由图示信息可知,等质量的煤和天然气充分燃烧,产生CO2的量接近,但产生SO2的量却相差较大,故正确;
B.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而二氧化碳不会导致酸雨,而是导致温室效应,故错误;
C.煤、天然气及石油等是重要的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正确;
D.由图示可知,提倡将煤改为天然气作燃料,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故正确。
故选:B。
11.下列措施中能够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是( )
①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汽油充分燃烧;
②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
③使用无铅汽油;
④改用压缩天然气;
⑤改用液化石油气。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分析】①根据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汽油充分燃烧能够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进行解答;
②根据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能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进行解答;
③根据使用无铅汽油能够减少铅对空气的污染进行解答;
④根据天然气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一种比较清洁的能源进行解答;
⑤根据液化石油气等物质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一种比较清洁的能源进行解答。
【解答】解:①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汽油充分燃烧能够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能够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故正确;
②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能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故正确;
③使用无铅汽油能够减少铅对空气的污染,能够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故正确;
④天然气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一种比较清洁的能源,能够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故正确;
⑤液化石油气等物质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一种比较清洁的能源,能够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故正确。
所以下列措施中能够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是①②③④⑤。
故选:C。
12.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A.如图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如图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如图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如图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分析】A、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
B、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金属具有导热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煤做成蜂窝状,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B、当火柴头斜向下时,燃烧产生的热量能给火柴梗预热,容易达到其着火点,所以更容易持续燃烧。而火柴头向上时,燃烧产生的热量随热空气上升,不能给火柴梗加热,火柴梗达不到其着火点,容易熄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C、金属具有导热性,是热的良导体,当金属丝制成的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金属丝由于吸热,致使燃烧产生的热量被快速传递,温度降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从而使蜡烛火焰熄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D、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则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本题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氢气作为21世纪极具开发前景的新能源之一,理由是( )
①燃烧热值高
②原料资源丰富
③贮存和运输时安全性高
④燃烧产物无污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分析】氢气是一种新能源。氢气热值高,水作为其原料,资源实在太丰富了,氢气燃烧产物为水无污染。
【解答】解:氢气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氢气的燃烧值高;工业上制取氢气是通过电解水得到的,而地球上水资源丰富,可以从水中提取氢气,说明资源广泛。
故选:B。
14.用白色瓷片接近酒精灯外焰时,瓷片没有明显变化;接近焰心时,在瓷片上出现黑色粉末状固体,这是酒精没有完全燃烧时生成的炭黑.用水壶烧开水,开始时会发现:与火焰接触的壶底出现水珠和黑色的炭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燃料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燃料本身也可能含有水分子
C.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
D.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
【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做出猜想;
B.根据壶底水的来源来分析;
C.根据促进燃料燃烧的方法来分析;
D.根据增大可燃与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来分析.
【解答】解:A.酒精燃烧出现了炭黑和水珠,这可以说明酒精中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错误;
B.与火焰接触的壶底出现水珠有可能是燃料中含有的,故正确;
C.酒精燃烧出现炭黑是由于氧气不足造成的,所以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故正确;
D.提高水壶的高度增大了酒精火焰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了酒精的燃烧,可以减少炭黑的产生,故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燃烧和促进燃料燃烧等方面的内容,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5.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X、Y、Z,它们分别是甲烷、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种,分别点燃三种气体,用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只有X和Z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滴出现,燃烧后分别向烧杯中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只有Y和Z的烧杯内石灰水变浑浊。则X、Y、Z分别是( )
A.H2
CO
CH4
B.CH4
CO
H2
C.CO
CH4
H2
D.CO
H2
CH4
【分析】根据甲烷、氢气、一氧化碳燃烧的生成物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水、水、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甲烷、氢气、一氧化碳燃烧的生成物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水、水、二氧化碳,用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只有X和Z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滴出现,则Y是一氧化碳;燃烧后分别向烧杯中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只有Y和Z的烧杯内石灰水变浑浊,则X是氢气,Z是甲烷。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要了解甲烷、氢气、一氧化碳燃烧的产物,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填空题(共4小题,共24分)
16.(3分)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森林火灾;2019年4月15日,法国巴黎圣母院烧毁。火灾的频繁发生,对社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针对以下灭火方式,写出相应的灭火原理。
(1)将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其灭火原理是
;
(2)油罐着火时用水喷淋灭火,其灭火原理是
;
(3)野炊时用沙土将火堆掩埋,其灭火原理是
。
【分析】灭火的原理有:(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解答】解:(1)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其灭火原理清除可燃物;故填:清除可燃物;
(2)油罐着火时用水喷淋,是利用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目的;故填: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野炊时用沙土将火堆掩埋,是利用了隔绝氧气而灭火;故填:隔绝氧气。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灭火的原理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7.(6分)能源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
和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
。
(2)节约化石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是能源进一步利用和开发的重点。
①我国将推行乙醇汽油。乙醇汽油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②某品牌汽车使用相同标号的乙醇汽油和普通汽油时,每百公里油耗和CO排放量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项目
平均油耗/L
CO排放量/g
乙醇汽油
11.8
1.358
普通汽油
11.8
2.108
由表中数据可知,乙醇汽油对环境更友好的理由是
。
③氢气是理想的清洁燃料。氢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
。
④下列利用了新能源的是
(填字母)。
A.风力发电
B.太阳能路灯
C.核动力潜艇
【分析】(1)根据化石燃料的种类以及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2)①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②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来分析;
③根据氢气燃烧的原理来分析;
④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解答】解:(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故填:石油;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
(2)①乙醇汽油是由乙醇与酒精混合而成的,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②由表中数据可知,乙醇汽油对环境更友好的理由是:每百公里平均油耗相同的情况下,相同标号乙醇汽油排放的CO比普通汽油少;故填:每百公里平均油耗相同的情况下,相同标号乙醇汽油排放的CO比普通汽油少;
③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水;故填:氢气+氧气水;
④风能、太阳能、核能均属于新能源;故填:AB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石燃料的种类、常见的新能源范畴与种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9分)燃烧是人类最早有意识利用的化学反应,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
(1)原始人使用木柴燃烧释放的
能烘烤食物,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现在,人们仍然利用燃料燃烧蒸煮食物,家用液化气的成分之一丙烯(C3H6)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从微观角度分析丙烯液化与丙烯燃烧两个过程的主要区别
。
(2)燃烧产生的高温可用于冶炼金属。木炭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基本反应类型是
。铜的使用使人类社会迈入青铜器时代。
(3)在大棚中燃烧沼气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沼气的主要成分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参加反应的与的质量比为16:32
B.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变
C.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D.点燃沼气前,需要检验纯度防止发生爆炸
E.生成的可做气肥
(4)结合上述事例,谈谈燃烧的价值
。
【分析】(1)根据能量的转化、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化学变化的实质进行分析;
(2)根据碳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特点、进行分析;
(3)A.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进行分析;
B.根据反应前后各种物质的元素化合价进行分析;
C.根据可燃性气体在混有一定的空气时点燃会发生爆炸进行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的用途进行分析;
(4)根据燃烧产生热量进行分析。
【解答】解:(1)原始人使用木柴燃烧释放的热能能烘烤食物;
丙烯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C3H6+9O26CO2+6H2O;从微观角度分析丙烯液化是分子间的间隙变小,是物理变化;丙烯燃烧是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是化学变化;
(2)碳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CuO+C2Cu+CO2↑;反应特点符合“一换一”的特点,是置换反应;
(3)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H4+2O22CO2+2H2O;
A.参加反应的甲烷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6:64,故A错误;
B.在反应物中,氧气中的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反应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变成成了﹣2价,故B错误;
C.我们把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故C正确;
D.可燃性气体中混有一定量空气时点燃会发生爆炸,故点燃沼气前,需要检验纯度,D正确;
E.二氧化碳能够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作气态肥料,故E正确。
故选:CDE;
(4)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可用作取暖、做饭。
故答案为:
(1)热
2C3H6+9O26CO2+6H2O
丙烯液化是分子间的间隙变小,是物理变化;丙烯燃烧是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是化学变化;
(2)2CuO+C2Cu+CO2↑
置换反应;
(3)CDE;
(4)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可用作取暖、做饭。
【点评】本题考查了能量的转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变化的实质、反应类型的判断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等知识,掌握好相应知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9.(6分)随着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发射的成功,目前我国具备了建造空间站的能力。
(1)空间站里的氧气主要来自电解水。电解水时,氧气在电极的
极产生。产生的氢气与分离出的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甲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为了能将沉重的空间站各舱段送上太空,长征五号的箭芯采用液氢作燃料,主要是因为氢气燃料具有
的优点。
(3)火箭整流罩用玻璃钢做外壳,玻璃钢属于
材料。用它做外壳是利用其哪些优良性能
(答一条即可)。
(4)长征5号的助推器用液氧煤油作推进剂。
①航天煤油可由优质石油分离而来,这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
不同进行分离。
②我国适合炼制航天煤油的石油非常少。目前已经实现通过煤的液化制取优质航天煤油。煤液化制煤油发生的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分析】(1)根据电解水的实验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来分析;
(2)根据氢气作为能源的优点来分析;
(3)根据材料的分类及其优点来分析;
(4)根据石油的分馏以及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解答】解:(1)电解水时,连接电源正极的产生的是氧气;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与分离出的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反应,生成水和甲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4H22H2O+CH4;故填:正;CO2+4H22H2O+CH4;
(2)氢气的热值高,所以长征五号的箭芯采用液氢作燃料,故填:热值高;
(3)玻璃钢是由玻璃纤维与塑料复合而成的,属于复合材料;玻璃钢强度高、密度小、耐高温;故填:复合;强度高、密度小、耐高温;
(4)①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各成分由沸点的不同加以分离,得到了航天煤油;故填:沸点;
②煤液化制煤油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故填:化学。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氢能的优点、材料的分类、物质的变化判断等,难度不大。
三、推断题(含2小题,共17分)
20.(10分)已知A、B、C、D、E五种物质之间存在如图转化关系。其中A、C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且常温下是液体,D是目前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的主要气体。请回答:
(1)写化学式:A
,C
,D
。
(2)写出A→B+C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D物质的一种用途:
。
(4)若E只含两种元素,则E的化学式为
,它是
(填一种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若E含有三种元素,则E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依据A、C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且常温下是液体,A在二氧化锰作用下生成B、C,推出A、B、C,D是目前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的主要气体,推出D,E在B中完全燃烧生成C、D,推出E,带回框图验证。
(1)依据推出的A、C、D,写出其化学式;
(2)依据推出的A、B、C,写出A→B+C的化学方程式;
(3)依据推出的D,写出D的用途;
(4)依据推出的E,若E只含两种元素,写出E的化学式,分析出那种化石燃料的成分,若E含有三种元素,推出E,写出E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A、C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且常温下是液体,A在二氧化锰作用下生成B、C,推出A为过氧化氢,B为氧气,C为水,D是目前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的主要气体,推出D为二氧化碳,E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推出E为含碳氢的化合物或含碳、氢、氧的化合物,带回框图验证符合。
(1)推出的A为过氧化氢,C为水,D为二氧化碳,所以A化学式H2O2
,C的化学式为
H2O,D的化学式为
CO2
,故填:H2O2
;H2O;
CO2
;
(2)推出的A为H2O2
,B为O2,C为
H2O,所以A→B+C的化学方程式2H2O22H2O+O2↑,故填:2H2O22H2O+O2↑;
(3)推出的D为CO2,CO2的用途用于灭火或用作温室中的气体肥料或用作化工原料等,故填:用于灭火(或用作温室中的气体肥料或用作化工原料等);
(4)推出E为为含碳氢的化合物或含碳、氢、氧的化合物,若E只含两种元素,E是甲烷,则E的化学式为CH4,是天然气的成分,若E含有三种元素,可以是乙醇(C2H6O),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2H5OH+3O23H2O+2CO2,故填:CH4;天然气;
C2H5OH+3O23H2O+2CO2(合理均可)。
21.(7分)煤是社会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能源,工业上常把煤进行气化和液化处理,使煤变成清洁能源。煤气化和
液化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
(1)第①步操作发生的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步骤③中,SO2
进一步氧化得到
X,X为硫的另一种氧化物,其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X的化学式为
。
(3)经过进一步净化,含较多杂质的水煤气转化为合成气(CO和
H2的混合气体),步骤④中生成的甲醇(CH3OH)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4)循环气的主要成分是
和少量未完全分离出去的甲醇。
(5)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分析,“煤的气化和液化”流程的优点:
。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当温度高时,二氧化碳的密度会减小,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解答】解:(1)实验B中蜡烛熄灭,体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不可燃,不助燃;
(2)验证猜想1是否正确(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3)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4)实验II证明猜想2错误,依据的实验现象是V(O2):V(CO2)=1:4或1:5时,蜡烛仍能燃烧
(5)结合实验I与实验II,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实验A中蜡烛熄灭是因为烧杯内氧气浓度降低,不足以支持蜡烛燃烧
(6)通过此实验,同学们对物质燃烧的条件有了新的认识,如不同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气浓度可能不同(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故填:(1)不可燃,不助燃;
(2)验证猜想1是否正确(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3)4P+5O22P2O5;
(4)V(O2):V(CO2)=1:4或1:5时,蜡烛仍能燃烧;
(5)实验A中蜡烛熄灭是因为烧杯内氧气浓度降低,不足以支持蜡烛燃烧;
(6)不同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气浓度可能不同(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了蜡烛燃烧的实验以及实际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四、实验探究题(含1小题,共9分)
22.(9分)燃烧是我们熟悉的现象。某实验小组用如图实验方法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1)如图一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
,水中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
。
(2)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
。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
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
。
(4)“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用脱脂棉包裹好过氧化钠(Na2O2),往棉球上滴水即可看到“滴水生火”的奇观,因为过氧化钠遇到水生成O2和另一种物质(NaOH),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但小明在一次表演中因为滴水过多却没有成功,他没有成功的原因是
。
【分析】由题目的信息可知,(1)如图一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水中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可燃物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
(2)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不污染空气,比较环保;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擦干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3)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氧气;
(4)过氧化钠遇到水生成O2和另一种物质(NaOH),配平即可,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但小明在一次表演中因为滴水过多却没有成功,他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滴水过多降低了温度,使温度达不到脱脂棉的着火点。
【解答】解:(1)如图一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水中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可燃物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故答案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可燃物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
(2)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不污染空气,比较环保;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擦干后才能对试管加热;故答案为:不污染空气,比较环保;擦干;
(3)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氧气,因为氧气支持燃烧;故答案为:氧气;
(4)过氧化钠遇到水生成O2和另一种物质(NaOH),配平即可,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但小明在一次表演中因为滴水过多却没有成功,他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滴水过多降低了温度,使温度达不到脱脂棉的着火点;故答案为:2Na2O2+2H2O=4NaOH+O2↑;放热;滴水过多降低了温度,使温度达不到脱脂棉的着火点。
【点评】本考点考查的是燃烧的条件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燃烧的条件有三个:①有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使可燃物达到着火点;本题通过创设实验情境,考查了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学生体会了实验的魅力,使得学生在实验中学化学。
五、计算题(1小题,共5分)
23.(5分)一种新型“人造树叶”可吸收二氧化碳并转化为乙醇(C2H5OH)燃料,化学方程式为:2CO2+3H2OC2H5OH+3O2.研究显示,一升“人造树叶”每天可从空气中吸收968g
CO2
(1)一升“人造树叶”工作一天可得到乙醇的质量是多少?
(2)若每天一棵树平均可吸收48.4g
CO2,则一升“人造树叶”吸收的CO2相当于
棵树吸收的CO2。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乙醇的质量,然后确定对应的后续计算。
【解答】解:设生成乙醇的质量为x
2CO2+3H2OC2H5OH+3O2
88
46
968g
x
=
x=506g
若每天一棵树平均可吸收48.4g
CO2,则一升“人造树叶”吸收的CO2相当于=20棵树吸收的CO2
答:(1)一升“人造树叶”工作一天可得到乙醇的质量是506g。
(2)若每天一棵树平均可吸收48.4g
CO2,则一升“人造树叶”吸收的CO2相当于
20棵树吸收的CO2。
【点评】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