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一)常考题型
1.对画线句的理解,某句话的含义;对划线句(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选择题)
2.品味句子;句子的表达作用;作者写某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3.某段画线句如改为“……”好不好?为什么?
(二)解题技巧
“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重点关注的句子是: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蕴涵着某些深层意义的句子;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交代脉络层次的句子;含有一定的哲理、具有警策作用的、需要认真品味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结构比较繁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等。
1.解题句子含义的思路、方法
(1)抓住关键词理解全句的意思;(甚至可以把理解句子变成理解关键词)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主、谓、宾、定、状、补)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要从前后句中找准所能答题的句子,切不可来个全句照抄,认为只要多答,就能答到点子上。二是在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时,一定要语言简洁、扼要、连贯,切不可有语病。
理解句子要瞻前顾后,审读语境,这既是理解句子较普遍的方法,也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原则。
(4)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理解句子。
找准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寻找其含意。但这个管辖范围不是那么容易找准的,非下力气不可。如考查的句子在文章、段落中是总起,那么理解句子就要从它领起的那些内容去分析概括;如果句子在文意、段落中起小结作用,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分析概括。如果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那么就要联系这个句子的前后文意去分析理解。
(5)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抓住其特殊表达的意图。
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规,采用超常的组合方式;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对以上这样的句子,要从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入手,明确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技巧,进而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样,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
这是改写句子常出现的题型,关注句子中比较的信息,找出不同点。
(6)联系背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中心,因为无论记认、叙事、状物或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看法或情感,作者通过文章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和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一般说来,需要我们去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我们说,通览全文,把握中心,整体领悟,是正确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
2.理解句子含义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人为地“拔高”。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于人,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句往上加。
(2)不要人为地“遗漏”。这是指把句子本身的意思没有解释全面。有些句子解释含意时确实是需要解释句中的重点词语,但除去重点词语,剩下的内容也要和解释后的重点词语加以连缀后才是整个句子的含意,不能把重点词语之外的信息遗漏,有时候只需要照搬上其他的内容即可。
3.解释句子的方法:?
(1)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2)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3)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4)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5)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6)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特殊表达句子类型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甚至是替换它。
我们在理解句子的时候,可以给句子换一种说法,用自己的语言库里的语言去理解句子。应这样思考:这句话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什么话?句子中这个词可以换上我们平时说的哪个词?把替换的内容放到句子,或语段里,句子的含义就出来了。再将概括出的内容再代入原文,检验是否正确。
(7)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最管用。回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答案。?
(8)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例题解析
抬起头来做人(梁文福)
①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
②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③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④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⑤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⑥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⑦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⑧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⑨妈妈说的那一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1.第⑦段男孩的妈妈说:“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这句话如何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⑧节说:“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试阐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说,小男孩学习到了“捐”的意义,这“捐”的意义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题“抬起头来做人”有何深刻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题?(12分)
①在一所小学听数学课。女老师40来岁,胖胖的。讲完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后,她让学生们测量桌子、铅笔和手臂的长度。两分钟后,被点名的同学报出答案得到了表扬,张张小脸涨得红红的,嘴巴笑成了一朵朵花。
②老师说,我们再找找别的东西测量一下。老师的话刚说完,我旁边的那个一直没得到机会的瘦个子男孩“噌”地站起来:“老师,我想测测你的腰围。”
③教室里一下静了,同学们都转过头或侧过身看着这个男孩,而后又把目光对着老师。老师低头看了一下自己的腰,然后静静地看着那个学生,笑道:“好啊,你来量吧!”
④小男孩拿着尺子,飞快地跑到老师跟前。他用手按住尺子的一端,让尺子在老师的肚皮上翻着跟头,翻了好几趟,他说出了一个答案:“87厘米。”“不错,他量得很认真,答案也比较接近。但是,其他同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测得更准确一些?”她的话音刚落,一个胖乎乎的女孩站起来说:“老师,我有,我用手。”
⑤老师问:“你用手怎么量呢?”小女孩说:“我一掌是11厘米,我看是几掌就知道了。”老师笑了。小女孩的手在老师的腰上爬了一圈后,她就报出了答案:“89厘米。”
⑥“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笑容在老师的脸上绽放,教室里静悄悄的。片刻之后,前排的一个小孩站起来:“老师,你把裤腰带解下来,我们一量就知道了。”
⑦老师听后开怀大笑,一边笑,一边真的解下了裤腰带。
⑧小同学量出的是90厘米,这当然是最准确的一个答案。老实说,这位老师并不漂亮,但这节课却是我听过的最漂亮的一节课。
1.分别写出第③、⑥段“静”(黑体字)背后蕴含的信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你对第⑧段划线句子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为什么要反复写老师的“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文章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3分)
A. 长度单位 B. 测量 C. 老师的腰围 D. 一堂数学课
选择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一6题。(16分)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可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的对象。
②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赠,何必把程序搞得这么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③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很多书,有《泰戈尔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qù( ):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酸了?大家断定书中藏有纸钞,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某某。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④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⑤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得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闷闷不乐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的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⑥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给加点字注音及看拼音写字(2分)
嗔怪( ) 面面相qù( )
2.选文第②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请用第⑤段中原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句中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可理解为“测试物”,根据你的理解请说说老人要测试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④段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老人此时在想些什么?最少答出两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主旨,根据你的理解,说说第⑤段中“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无声的音符
张克跨进那扇玻璃大门的时候,两条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
女儿晶晶今天过生日,妻子嘱咐他买一把小提琴做生日礼物。妻子有病,病很重,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整整思量了一个晚上,才做出这个决定。妻子说,她知道家里没钱,可这几年也太委屈孩子了,就把那条金项链卖了吧。再说,生病的她现在也用不上。妻子要他买的小提琴就在这家商场。那是一把白色的、做工极精致的小提琴。
晶晶今年13岁,学了三年小提琴,却至今没有一把自己的琴。晶晶拉琴有天分,教她的老师对张克说:孩子很有前途,值得培养。老师的话说过不止一次,张克明白老师的意思:孩子需要琴。他又何尝不想给孩子买一把琴,每次看到晶晶学琴的情景,他的心都会锥刺一般痛。别的孩子学琴是跟着老师在琴上一遍一遍练习,只有晶晶空着手比划,等到休息的时候,她才借用人家的琴,躲在屋角练上一阵。孩子很懂事,知道妈妈一直有病,花费大,从来不在他们面前提买琴的事。但是,夫妻俩都看得出来,孩子做梦都想拥有一把自己的琴。
去年的一天,妻子的病像是有些好转,他们一家来到这家商场。晶晶一眼就看中了那把白色的小提琴,在柜台前徘徊了很久很久之后,终于忍不住央求售货员:能不能让我试拉一下?也许是因为孩子甜甜的嗓音,也许是因为孩子渴求的目光,售货员很痛快地把琴递给了晶晶。晶晶大喜过望地接过小提琴,她拉的是著名的小提琴曲《梁祝》,随着弓弦的上下跳动,那如泣如诉的旋律飘然而起,直灌整座商场。售货员听呆了,过往的顾客也凝神谛听。孩子一拉完,现场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一刻他们夫妻俩都很激动。张克上前问了琴价,售货员告诉他得两千元。贵是贵了点,但琴音纯正,孩子配拉这样的琴。两千元对他们家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张克只好尴尬地说等钱攒够了再来买。
金项链是张克买给妻子的定情之物,妻子一直视若生命。那次看琴回来,妻子就想用项链去换琴,晶晶不答应。这一次,妻子是瞒着晶晶悄悄地把项链塞给他的。张克把项链掏出来,在手里掂了掂,眼睛里不由浮出一层雾茫茫的泪水。妻子不知道,其实,这条项链早被他换成了假的了,为了给妻子看病,真的半年前已经卖掉。他没有勇气再走近那组卖琴的柜台。他还是没有钱,走过去又能怎样?他只是想看看那把琴,哪怕远远地看一眼。
琴还在,依然摆放在原来的位置,依然闪着亮丽的光泽。
商场的对面有一间私人开的小铺子,里面也卖各式各样的乐器,其中就有小提琴,模样和商场里那一把几乎一样,售价才80元。这种琴严格地说只能称为玩具,为了不让妻子失望,他,无可奈何地走进了那家小铺子。
回到医院的时候,晶晶正守在妈妈床边,看到张克怀里抱的琴,她眼睛一亮:“爸爸,你给我买琴了!”晶晶蝴蝶一般飞过去。妻子也被惊醒了,看到琴,她如释重负地长出了一口气。“孩子,拉一曲吧,妈妈想听听。”妻子说。晶晶打开琴盒,小心翼翼地取出琴,缓缓地放在左下额。当第一个音符从琴腔里传出的时候,晶晶皱了一下眉头,接着她又拉了两个音,运弓的手便停止了。“孩子,快拉呀。”妈妈催促道。张克知道晶晶听出琴音不对,想解释又无法张口,他怔在那里,急出了一头冷汗。“爸爸,买琴的时候,你没有调音吧?没关系,我会调的。”她冲他挤了一下眼睛。晶晶开始调琴,一副认真的样子。突然,“蹦”“蹦”两声传来,晶晶不好意思地抬起头。
“爸爸,妈妈,对不起,我把琴弦调断了。我还是给你们盲拉吧,拉你们最爱听的《梁祝》。”晶晶开始拉琴,拉这把已经无法出声的小提琴。她拉得很投入,一招一式都充满着激情。妻子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张克知道,孩子是有意调断了琴弦。看孩子拉得有模有样,他耳边似乎真的响起了悠扬的乐曲。那是孩子用心拉出来的,他陶醉了。
拉完,晶晶跑到爸爸身边,附在他耳边轻声说道:“爸爸,谢谢你送给我这么好的生日礼物!”
1.什么原因使张克“两条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孩子很懂事”表现在什么地方?(请至少写出三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晶晶冲爸爸“挤了一下眼睛”的含义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么好的生日礼物”指什么礼物?(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张克瞒着妻子把金项链换成假的,又瞒着妻子和女儿买回“玩具”琴,张克能不能这样做?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1-5题。(15分)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1)作文课。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
(2)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妈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3)见同学们都没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
(4)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5)老师说,性别。
(6)女。大家刷刷写下。
(7)丢失人年龄。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有人说,我妈好象42岁了吧。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过我她多大啊。有人说,我今年14岁,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8)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9)大家七嘴八舌________,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如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有点弯曲什么的。
(10)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底有些什么体貌特征呢?脸上有没有长痣?好像是有的,但想不起来在哪了。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可是,哪儿留下过伤疤?倒真的没注意过啊。妈妈的腰杆这几年确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了的缘故吧?可是,好像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啊,这也算是体貌特征吗?
(11)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母亲的,又好像不太像。
(12)老师说,请同学们再写下,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如果妈妈真的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辨认、鉴别的依据。
(13)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14)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的寻人启事,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写完整、准确。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而是大家对自己的妈妈,根本就不关注、不了解啊。
(15)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记住爸爸妈妈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用心,就足够了。
(16)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们偏偏对精心呵护我们的父母视而不见:只看见了可口的饭菜,却不见忙碌在厨房的背影;只欣喜于获得的优异成绩,却忘记了深夜伴读的眼眸;只盼望着自己的成长,却忽略了因操劳而佝偻的背影……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深情?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先从关爱自己的父母开始。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⑨段开头的________处省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讨沦的内容。请联系上下文,补写在下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⒀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⒁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⒃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
(一)从教第一课
(美)雷切尔·斯劳特
(1)1986年,我在北费城贫民区的一所天主教堂学校里开始了我的执教生涯。
(2)在当地,贫困就像是挥之不去的浓雾缠绕着人们的身心。
(3)对我的学生们来说,痛苦、疾病、愚昧等不幸如同散布在街头巷尾的空啤酒罐一样随处可见,俯拾皆是。
(4)对于现实中的种种恶劣不堪,我的学生们已经麻木了。他们一天一天漫不经心地踢着空啤酒罐,天一天地混着日子。生活的艰苦与不平不会在他们的心中激起任何的波澜。
(5)但迪龙却不是如此。他和其他人一样家境贫寒,常常是一周七天里都穿着同样的衣服到学校里来。
(6)与旁人不同的是他的愤世嫉俗。在他的观念里,他命中注定要像他的父亲一样在工厂的流水生产线上作牛作马,累死累活地过一辈子。但他不甘于如此。
(7)为此,他郁闷不平,心头总是憋着一口气。
(8)我,一名新到任的满怀激情和抱负的英文老师向他保证,读书写字可以为他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显而易见,迪龙对他现在身处的世界极为反感。
(9)于是我向他推介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他随手翻了一两页后,便很客气地对我说它们太郁闷了,他不感兴趣。我感觉很挫败。
(10)但是,我没有灰心。我想他不喜欢我选择的书籍也许是因为它们与他的生活经历毫无共同之处。我一门心思地想要把他熏陶成为与我相似的文学爱好者,于是又开始了另一次尝试。我把私人藏书里的当代流行作品通通搬了出来。迪龙一边读,一边扬起了眉毛。
(11)“这些书稍好一点。”他说,“但是对我没用。他们写的都不是我们的事情。没有一本能帮得上我的忙。你知道我是怎样过活?你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模样!”
(12)我受够了。我憋着一口气说:“为什么不由你来告诉我呢?如果你认为你比书中的作者经历了更多的不公,更多的磨难,干嘛不自己写出来?告诉世界你的遭遇,你的感受,统统地写出来!”
(13)那天以后,迪龙整整一个星期没有在学校露面。待到他返校,他就像往常一样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等到下课后,他在他的课桌旁踌躇了片刻,朝我的桌子走过来。
(14)我问他有什么事,他略有些腼腆地笑了一下,拿出一叠皱巴巴的纸放在我的桌子上。我拿起来开始读。
(15)意识到自己的苦心没有白费令我很是激动,但是真真切切地让我感到震撼的却是文章的内容。
(16)迪龙的散文和诗歌记述了他在短短的12年里所经历的痛苦、挣扎、愤懑和暴戾。字里行间充斥着粗俗下流的字眼和比喻。
(17)尽管如此,他的作品依然像新生的婴儿一样真实,像死亡一样凝重。
(18)迪龙迫不及待地想要世界见识见识他的能耐,他想出版他的作品。
(19)于是,他和我把他的作品投给多家出版社,在其中的几家得到了出版。
(20)10年之后,迪龙从一个懵懂少年成为了一个热衷写作并以此为生的人。
(21)从我与迪龙相处的经历里我得到了一条至今仍坚定不移的信念:“年轻人的敢作敢为足以移山填海,改变命运,改变世界。”
(22)只是我无法确定世界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
1.为了要把迪龙熏陶成一个文学爱好者,“我”都做了哪些尝试?阅读第(9)~(12)段,依次简要概括。(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激发迪龙真实表达。
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句加点的两个“憋”字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1)为此,他郁闷不平,心头总是憋着一口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憋着一口气说:“为什么不由你来告诉我呢?……统统地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17)段,结合全文理解“他的作品依然像新生的婴儿一样真实,像死亡一样凝重”这句话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评价这是一篇师生之间彼此唤醒心灵的小说,请结合作品谈谈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我的第一本书
①我本以为,这一辈子再无出路了。永远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被世人歧视,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为贫困所苦,到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聪明才智,因为连发现它、测试它、实现它的机会都没有。……
②那时我已年近四十,心力、体力都不允许我再做片刻的迟疑,但是除了痛苦的人生经验,我几乎是赤手空拳。
③大学毕业后二十几年单调的、不让人有独立思考的、等因奉此的小公务员生活,可以把任何人的想象力磨得溜光。唯有那怎样也不肯死去的对文学的爱好,给我一线希望。但是爱好并不等于“能够”。
④“文革”中成长的一代人,以为他们是最不幸的,白白耽误了十年青春。然而我们这一代人,被耽误的,何止是十年?
⑤在文学这一块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土地上,我开始了为时过晚的耕耘。
⑥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我写得很苦,前前后后修改了五遍。投稿《人民文学》杂志,又被退了稿。我又将退稿投向《北京文学》。也是一位女编辑,诗人张志民的妻子付雅雯。却得到意外的关注,一字未动的发了头条。引起了社会的注意,并且在1978年获得了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⑦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我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写作。我只有一间房子,晚上为了不影响母亲、女儿的休息,我在厨房的切菜板上写。在洗衣服时,或是上班的路上进行构思,就这样慢慢地集成了我的第一本书。
⑧当我第一次把稿费交给母亲的时候,我对他说:“妈,我们终于有钱了,您可以不必再去卖冰棍、卖牛奶了。”母亲哭了。
⑨我要说明的是,我从不歧视卖冰棍、卖牛奶的工作。相反,我认为凭自己的劳动挣饭吃,比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或剥削生活光彩得多。
⑩我自己因为入不敷出,白天忙完办公室里的工作,晚上还要给工厂缝手套,给工程师抄讲义,以补偿工资收入之不足,母亲正是因为年迈,才从小学教师的位子上退休下来,但是为了帮我支撑这个家,不得不替奶厂卖牛奶,替冷饮厂卖冰棍。她一生坎坷,自幼丧母,倍受后母的虐待。结婚不久,又被我父亲遗弃,一个人拉扯着我,吃糠咽菜,千辛万苦才把我抚养大,又供我读了大学。我本应侍奉母亲安度晚年,且不说享什么清福。但是我却没有这个能力,使她在将近七十岁的高龄,还要在风吹、日晒、雨打之下辛苦地劳作。
当我摩挲着我第一本装帧粗糙、纸张低劣的书的时候,我又悟到,我的痛苦,其实就是我的财富。
我永远不会忘记生活在我周围的普通人。当我写作的时候,我心里想着的不仅仅是中国的老百姓,也想着整个人类,我爱人类,关心着他们的命运和前途,我将尽终生的力量为人类而写作,因为我是从普通人当中走出来的。
1.文中“我的第一本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
2.指明下句中引号的作用:
A.比那些伪善的、不容我也有常人应有的一席之地的“正人君子”光明得多。( )
B.但是爱好并不等于“能够”。( )
C.“文革”中成长的一代人。( )
3.“当我摩挲着我第一本装帧粗糙、纸张低劣的书的时候,我又悟到,我的痛苦,其实就是我的财富。”一句中“摩挲”一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在写我的第一本书,开头六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除了痛苦的人生经验,我几乎是赤手空拳”。请问“痛苦的人生经验”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中说“我的痛苦,其实就是我的财富”。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叙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一)常考题型
1.对画线句的理解,某句话的含义;对划线句(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选择题)
2.品味句子;句子的表达作用;作者写某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3.某段画线句如改为“……”好不好?为什么?
(二)解题技巧
“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重点关注的句子是: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蕴涵着某些深层意义的句子;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交代脉络层次的句子;含有一定的哲理、具有警策作用的、需要认真品味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结构比较繁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等。
1.解题句子含义的思路、方法
(1)抓住关键词理解全句的意思;(甚至可以把理解句子变成理解关键词)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主、谓、宾、定、状、补)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要从前后句中找准所能答题的句子,切不可来个全句照抄,认为只要多答,就能答到点子上。二是在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时,一定要语言简洁、扼要、连贯,切不可有语病。
理解句子要瞻前顾后,审读语境,这既是理解句子较普遍的方法,也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原则。
(4)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理解句子。
找准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寻找其含意。但这个管辖范围不是那么容易找准的,非下力气不可。如考查的句子在文章、段落中是总起,那么理解句子就要从它领起的那些内容去分析概括;如果句子在文意、段落中起小结作用,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分析概括。如果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那么就要联系这个句子的前后文意去分析理解。
(5)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抓住其特殊表达的意图。
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规,采用超常的组合方式;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对以上这样的句子,要从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入手,明确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技巧,进而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样,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
这是改写句子常出现的题型,关注句子中比较的信息,找出不同点。
(6)联系背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中心,因为无论记认、叙事、状物或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看法或情感,作者通过文章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和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一般说来,需要我们去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我们说,通览全文,把握中心,整体领悟,是正确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
2.理解句子含义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人为地“拔高”。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于人,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句往上加。
(2)不要人为地“遗漏”。这是指把句子本身的意思没有解释全面。有些句子解释含意时确实是需要解释句中的重点词语,但除去重点词语,剩下的内容也要和解释后的重点词语加以连缀后才是整个句子的含意,不能把重点词语之外的信息遗漏,有时候只需要照搬上其他的内容即可。
3.解释句子的方法:?
(1)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2)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3)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4)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5)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6)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特殊表达句子类型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甚至是替换它。
我们在理解句子的时候,可以给句子换一种说法,用自己的语言库里的语言去理解句子。应这样思考:这句话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什么话?句子中这个词可以换上我们平时说的哪个词?把替换的内容放到句子,或语段里,句子的含义就出来了。再将概括出的内容再代入原文,检验是否正确。
(7)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最管用。回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答案。?
(8)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例题解析
抬起头来做人(梁文福)
①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
②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③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④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⑤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⑥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⑦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⑧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⑨妈妈说的那一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1.第⑦段男孩的妈妈说:“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这句话如何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⑧节说:“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试阐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说,小男孩学习到了“捐”的意义,这“捐”的意义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题“抬起头来做人”有何深刻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来看,这个家庭并不富裕,这5块钱有可能是他们一天的生活费;而对拥有百万
家产的家庭来说,即使捐出500块钱,对他们的生活也丝毫没有影响。所以男孩的母亲这样说。
2.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在经历了这次教育和考验之后,小男孩一直充满自信地做人,以自己的奋斗和成绩
骄傲地面对那些拥有金钱的人们。
3.这“捐”的意义首先是量力而为,捐出自己的一份真心;其次,你的品学,你的成绩,是你对社会最好的
捐献。提示:上文母亲对小男孩说的话可作为回答此题的依据。
4.这一文题中蕴含的哲理是:一个人即使身处贫困的境地,亦不要自卑,要相信自己的价值,相信通过自己
的奋斗,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昂首生活于这个世界上。
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题?(12分)
①在一所小学听数学课。女老师40来岁,胖胖的。讲完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后,她让学生们测量桌子、铅笔和手臂的长度。两分钟后,被点名的同学报出答案得到了表扬,张张小脸涨得红红的,嘴巴笑成了一朵朵花。
②老师说,我们再找找别的东西测量一下。老师的话刚说完,我旁边的那个一直没得到机会的瘦个子男孩“噌”地站起来:“老师,我想测测你的腰围。”
③教室里一下静了,同学们都转过头或侧过身看着这个男孩,而后又把目光对着老师。老师低头看了一下自己的腰,然后静静地看着那个学生,笑道:“好啊,你来量吧!”
④小男孩拿着尺子,飞快地跑到老师跟前。他用手按住尺子的一端,让尺子在老师的肚皮上翻着跟头,翻了好几趟,他说出了一个答案:“87厘米。”“不错,他量得很认真,答案也比较接近。但是,其他同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测得更准确一些?”她的话音刚落,一个胖乎乎的女孩站起来说:“老师,我有,我用手。”
⑤老师问:“你用手怎么量呢?”小女孩说:“我一掌是11厘米,我看是几掌就知道了。”老师笑了。小女孩的手在老师的腰上爬了一圈后,她就报出了答案:“89厘米。”
⑥“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笑容在老师的脸上绽放,教室里静悄悄的。片刻之后,前排的一个小孩站起来:“老师,你把裤腰带解下来,我们一量就知道了。”
⑦老师听后开怀大笑,一边笑,一边真的解下了裤腰带。
⑧小同学量出的是90厘米,这当然是最准确的一个答案。老实说,这位老师并不漂亮,但这节课却是我听过的最漂亮的一节课。
1.分别写出第③、⑥段“静”(黑体字)背后蕴含的信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你对第⑧段划线句子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为什么要反复写老师的“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文章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3分)
A. 长度单位 B. 测量 C. 老师的腰围 D. 一堂数学课
选择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2分)
1.第③段:学生吃惊、紧张、观望的状态;第⑥段:学生潜心思考问题
2.老师的容貌算不上俊美漂亮(1分),但是这堂课上学生积极学习的表现、老师高超的授课艺术、师生关系
的融洽,堪称精彩(1分),表达作者(“我”)由衷地赞美之情(1分)。
3.强调了老师温和开朗的性格特点(1分),以及热爱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1分)。
4.提示:选择与理由必须有关联且一致。示例 C(1分) 本文主要写了学生用新学的长度知识来测量老师
的腰围。这一标题不仅显示了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而且从中可以看出老师温和的性格及对学生的爱(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一6题。(16分)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可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的对象。
②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赠,何必把程序搞得这么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③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很多书,有《泰戈尔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qù( ):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酸了?大家断定书中藏有纸钞,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某某。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④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⑤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得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闷闷不乐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的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⑥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给加点字注音及看拼音写字(2分)
嗔怪( ) 面面相qù( )
2.选文第②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请用第⑤段中原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句中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可理解为“测试物”,根据你的理解请说说老人要测试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④段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老人此时在想些什么?最少答出两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主旨,根据你的理解,说说第⑤段中“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hēn 觑
2.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3.测试那些孩子是否有感激之心知不知道感恩,懂不懂得关爱别人
4.他可能在想:“难道这些孩子都不知道感恩吗,难道他们都是自私冷漠的人吗”(言之有理即可)
5.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的人,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6.对于别人的热心帮助,我们要心存感激,不能自私的只知道接受和索取,不愿意付出和帮助别人。(言之有理即可)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无声的音符
张克跨进那扇玻璃大门的时候,两条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
女儿晶晶今天过生日,妻子嘱咐他买一把小提琴做生日礼物。妻子有病,病很重,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整整思量了一个晚上,才做出这个决定。妻子说,她知道家里没钱,可这几年也太委屈孩子了,就把那条金项链卖了吧。再说,生病的她现在也用不上。妻子要他买的小提琴就在这家商场。那是一把白色的、做工极精致的小提琴。
晶晶今年13岁,学了三年小提琴,却至今没有一把自己的琴。晶晶拉琴有天分,教她的老师对张克说:孩子很有前途,值得培养。老师的话说过不止一次,张克明白老师的意思:孩子需要琴。他又何尝不想给孩子买一把琴,每次看到晶晶学琴的情景,他的心都会锥刺一般痛。别的孩子学琴是跟着老师在琴上一遍一遍练习,只有晶晶空着手比划,等到休息的时候,她才借用人家的琴,躲在屋角练上一阵。孩子很懂事,知道妈妈一直有病,花费大,从来不在他们面前提买琴的事。但是,夫妻俩都看得出来,孩子做梦都想拥有一把自己的琴。
去年的一天,妻子的病像是有些好转,他们一家来到这家商场。晶晶一眼就看中了那把白色的小提琴,在柜台前徘徊了很久很久之后,终于忍不住央求售货员:能不能让我试拉一下?也许是因为孩子甜甜的嗓音,也许是因为孩子渴求的目光,售货员很痛快地把琴递给了晶晶。晶晶大喜过望地接过小提琴,她拉的是著名的小提琴曲《梁祝》,随着弓弦的上下跳动,那如泣如诉的旋律飘然而起,直灌整座商场。售货员听呆了,过往的顾客也凝神谛听。孩子一拉完,现场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一刻他们夫妻俩都很激动。张克上前问了琴价,售货员告诉他得两千元。贵是贵了点,但琴音纯正,孩子配拉这样的琴。两千元对他们家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张克只好尴尬地说等钱攒够了再来买。
金项链是张克买给妻子的定情之物,妻子一直视若生命。那次看琴回来,妻子就想用项链去换琴,晶晶不答应。这一次,妻子是瞒着晶晶悄悄地把项链塞给他的。张克把项链掏出来,在手里掂了掂,眼睛里不由浮出一层雾茫茫的泪水。妻子不知道,其实,这条项链早被他换成了假的了,为了给妻子看病,真的半年前已经卖掉。他没有勇气再走近那组卖琴的柜台。他还是没有钱,走过去又能怎样?他只是想看看那把琴,哪怕远远地看一眼。
琴还在,依然摆放在原来的位置,依然闪着亮丽的光泽。
商场的对面有一间私人开的小铺子,里面也卖各式各样的乐器,其中就有小提琴,模样和商场里那一把几乎一样,售价才80元。这种琴严格地说只能称为玩具,为了不让妻子失望,他,无可奈何地走进了那家小铺子。
回到医院的时候,晶晶正守在妈妈床边,看到张克怀里抱的琴,她眼睛一亮:“爸爸,你给我买琴了!”晶晶蝴蝶一般飞过去。妻子也被惊醒了,看到琴,她如释重负地长出了一口气。“孩子,拉一曲吧,妈妈想听听。”妻子说。晶晶打开琴盒,小心翼翼地取出琴,缓缓地放在左下额。当第一个音符从琴腔里传出的时候,晶晶皱了一下眉头,接着她又拉了两个音,运弓的手便停止了。“孩子,快拉呀。”妈妈催促道。张克知道晶晶听出琴音不对,想解释又无法张口,他怔在那里,急出了一头冷汗。“爸爸,买琴的时候,你没有调音吧?没关系,我会调的。”她冲他挤了一下眼睛。晶晶开始调琴,一副认真的样子。突然,“蹦”“蹦”两声传来,晶晶不好意思地抬起头。
“爸爸,妈妈,对不起,我把琴弦调断了。我还是给你们盲拉吧,拉你们最爱听的《梁祝》。”晶晶开始拉琴,拉这把已经无法出声的小提琴。她拉得很投入,一招一式都充满着激情。妻子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张克知道,孩子是有意调断了琴弦。看孩子拉得有模有样,他耳边似乎真的响起了悠扬的乐曲。那是孩子用心拉出来的,他陶醉了。
拉完,晶晶跑到爸爸身边,附在他耳边轻声说道:“爸爸,谢谢你送给我这么好的生日礼物!”
1.什么原因使张克“两条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孩子很懂事”表现在什么地方?(请至少写出三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晶晶冲爸爸“挤了一下眼睛”的含义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么好的生日礼物”指什么礼物?(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张克瞒着妻子把金项链换成假的,又瞒着妻子和女儿买回“玩具”琴,张克能不能这样做?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1)无法筹更多的钱为妻子治病,对妻子有负疚感。 (2)无法为女儿买一把好琴做生日礼物。
2.(以下5点只要求答对其中3点,意思对即可。)
(1)从来不提买小提琴的事。(或晶晶没有吵着爸爸买2000多元的琴。)
(2)自觉刻苦地空手练琴,等别人休息时,才借别人的琴练。 (3)不答应用项链换琴。
(4)掩饰爸爸买玩具琴的尴尬。 (5)为妈妈拉盲琴,安慰妈妈。
3.(1)她发现了这是一把玩具琴。 (2)暗示爸爸她找到了解决困境的办法。
4.(1)爸爸送给她的琴。(2)寄托在这把玩具琴上的浓浓的爱。或爸爸的爱。
5.(1)能这样做。张克把金项链换成假的,是为了给妻子治病;给孩子买玩具琴,是顺从妻子的意思,也是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给女儿一个生日礼物。这些都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无奈之举。这些无奈之举表现了张克对家庭的责任和浓浓的爱。
(2)不能这样做。金项链是夫妻俩的感情见证,无论出于何种善良的目的,没有经过妻子的允许都是不能随意转让、出卖的,因为这是不诚实、不讲信用的表现。况且买一把玩具琴对晶晶毫无意义。
(四)阅读下文,完成1-5题。(15分)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1)作文课。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
(2)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妈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3)见同学们都没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
(4)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5)老师说,性别。
(6)女。大家刷刷写下。
(7)丢失人年龄。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有人说,我妈好象42岁了吧。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过我她多大啊。有人说,我今年14岁,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8)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9)大家七嘴八舌________,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如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有点弯曲什么的。
(10)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底有些什么体貌特征呢?脸上有没有长痣?好像是有的,但想不起来在哪了。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可是,哪儿留下过伤疤?倒真的没注意过啊。妈妈的腰杆这几年确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了的缘故吧?可是,好像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啊,这也算是体貌特征吗?
(11)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母亲的,又好像不太像。
(12)老师说,请同学们再写下,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如果妈妈真的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辨认、鉴别的依据。
(13)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14)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的寻人启事,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写完整、准确。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而是大家对自己的妈妈,根本就不关注、不了解啊。
(15)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记住爸爸妈妈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用心,就足够了。
(16)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们偏偏对精心呵护我们的父母视而不见:只看见了可口的饭菜,却不见忙碌在厨房的背影;只欣喜于获得的优异成绩,却忘记了深夜伴读的眼眸;只盼望着自己的成长,却忽略了因操劳而佝偻的背影……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深情?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先从关爱自己的父母开始。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⑨段开头的________处省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讨沦的内容。请联系上下文,补写在下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⒀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⒁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⒃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作文课上老师要求大家写“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但是由于同学们从来没有关注过母亲,作文课失败了。 (一句l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2.示例:“我妈妈特别爱唠叨……”“我妈妈很勤快,每天都要洗很多衣服,还要做饭,搞卫生……”“我妈妈总是要管我,连电视都不让我看,说我浪费时间……”“我妈妈最疼我了,有什么好吃的都留给我……”(联系上下文,用叙述的语言写出“七嘴八舌”的内容也可。3分)
3.“干净漂亮”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精心照料,反衬出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 “从来也没有”写出了孩子们潜意识里认为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是理所应当的,而自己不需要关注母亲,与上面对同学和明星穿戴的关注作对比,突出了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一处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4.过渡(承上启下)。收束前文的叙事部分,引起下文的议论、抒情部分。(3分,只答过渡或承上启下给1分)
5.委婉地批评孩子们对父母的忽视,殷切呼唤我们要怀着一颗关爱父毋的心,从现在开始,及时回报父母。 (意思对即可。2分)
作业
(一)从教第一课
(美)雷切尔·斯劳特
(1)1986年,我在北费城贫民区的一所天主教堂学校里开始了我的执教生涯。
(2)在当地,贫困就像是挥之不去的浓雾缠绕着人们的身心。
(3)对我的学生们来说,痛苦、疾病、愚昧等不幸如同散布在街头巷尾的空啤酒罐一样随处可见,俯拾皆是。
(4)对于现实中的种种恶劣不堪,我的学生们已经麻木了。他们一天一天漫不经心地踢着空啤酒罐,天一天地混着日子。生活的艰苦与不平不会在他们的心中激起任何的波澜。
(5)但迪龙却不是如此。他和其他人一样家境贫寒,常常是一周七天里都穿着同样的衣服到学校里来。
(6)与旁人不同的是他的愤世嫉俗。在他的观念里,他命中注定要像他的父亲一样在工厂的流水生产线上作牛作马,累死累活地过一辈子。但他不甘于如此。
(7)为此,他郁闷不平,心头总是憋着一口气。
(8)我,一名新到任的满怀激情和抱负的英文老师向他保证,读书写字可以为他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显而易见,迪龙对他现在身处的世界极为反感。
(9)于是我向他推介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他随手翻了一两页后,便很客气地对我说它们太郁闷了,他不感兴趣。我感觉很挫败。
(10)但是,我没有灰心。我想他不喜欢我选择的书籍也许是因为它们与他的生活经历毫无共同之处。我一门心思地想要把他熏陶成为与我相似的文学爱好者,于是又开始了另一次尝试。我把私人藏书里的当代流行作品通通搬了出来。迪龙一边读,一边扬起了眉毛。
(11)“这些书稍好一点。”他说,“但是对我没用。他们写的都不是我们的事情。没有一本能帮得上我的忙。你知道我是怎样过活?你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模样!”
(12)我受够了。我憋着一口气说:“为什么不由你来告诉我呢?如果你认为你比书中的作者经历了更多的不公,更多的磨难,干嘛不自己写出来?告诉世界你的遭遇,你的感受,统统地写出来!”
(13)那天以后,迪龙整整一个星期没有在学校露面。待到他返校,他就像往常一样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等到下课后,他在他的课桌旁踌躇了片刻,朝我的桌子走过来。
(14)我问他有什么事,他略有些腼腆地笑了一下,拿出一叠皱巴巴的纸放在我的桌子上。我拿起来开始读。
(15)意识到自己的苦心没有白费令我很是激动,但是真真切切地让我感到震撼的却是文章的内容。
(16)迪龙的散文和诗歌记述了他在短短的12年里所经历的痛苦、挣扎、愤懑和暴戾。字里行间充斥着粗俗下流的字眼和比喻。
(17)尽管如此,他的作品依然像新生的婴儿一样真实,像死亡一样凝重。
(18)迪龙迫不及待地想要世界见识见识他的能耐,他想出版他的作品。
(19)于是,他和我把他的作品投给多家出版社,在其中的几家得到了出版。
(20)10年之后,迪龙从一个懵懂少年成为了一个热衷写作并以此为生的人。
(21)从我与迪龙相处的经历里我得到了一条至今仍坚定不移的信念:“年轻人的敢作敢为足以移山填海,改变命运,改变世界。”
(22)只是我无法确定世界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
1.为了要把迪龙熏陶成一个文学爱好者,“我”都做了哪些尝试?阅读第(9)~(12)段,依次简要概括。(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激发迪龙真实表达。
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句加点的两个“憋”字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1)为此,他郁闷不平,心头总是憋着一口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憋着一口气说:“为什么不由你来告诉我呢?……统统地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17)段,结合全文理解“他的作品依然像新生的婴儿一样真实,像死亡一样凝重”这句话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评价这是一篇师生之间彼此唤醒心灵的小说,请结合作品谈谈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推介古典文学作品。 (2)搬出当代流行作品。
2.(1)他郁闷不平,不希望像他的父亲一样在工厂的流水生产线上做牛做马,累死累活地过一辈子。或他郁闷不平,不甘于受命运的安排。
(2)“我”屡次尝试后受挫的生气与不快,以及不信说服不了迪龙的心理。
3.他的作品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的生活,充满生命力,字里行间又流露出迪龙的痛苦、挣扎、愤懑和暴戾,令人感到无比沉重。
4.迪龙在老师的理解与关爱下挣脱了命运的安排,并在其耐心的指导和激励下投身文学创作,老师从迪龙身上获得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年轻人的敢作敢为足以移山填海,改变命运,改变世界。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我的第一本书
①我本以为,这一辈子再无出路了。永远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被世人歧视,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为贫困所苦,到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聪明才智,因为连发现它、测试它、实现它的机会都没有。……
②那时我已年近四十,心力、体力都不允许我再做片刻的迟疑,但是除了痛苦的人生经验,我几乎是赤手空拳。
③大学毕业后二十几年单调的、不让人有独立思考的、等因奉此的小公务员生活,可以把任何人的想象力磨得溜光。唯有那怎样也不肯死去的对文学的爱好,给我一线希望。但是爱好并不等于“能够”。
④“文革”中成长的一代人,以为他们是最不幸的,白白耽误了十年青春。然而我们这一代人,被耽误的,何止是十年?
⑤在文学这一块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土地上,我开始了为时过晚的耕耘。
⑥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我写得很苦,前前后后修改了五遍。投稿《人民文学》杂志,又被退了稿。我又将退稿投向《北京文学》。也是一位女编辑,诗人张志民的妻子付雅雯。却得到意外的关注,一字未动的发了头条。引起了社会的注意,并且在1978年获得了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⑦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我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写作。我只有一间房子,晚上为了不影响母亲、女儿的休息,我在厨房的切菜板上写。在洗衣服时,或是上班的路上进行构思,就这样慢慢地集成了我的第一本书。
⑧当我第一次把稿费交给母亲的时候,我对他说:“妈,我们终于有钱了,您可以不必再去卖冰棍、卖牛奶了。”母亲哭了。
⑨我要说明的是,我从不歧视卖冰棍、卖牛奶的工作。相反,我认为凭自己的劳动挣饭吃,比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或剥削生活光彩得多。
⑩我自己因为入不敷出,白天忙完办公室里的工作,晚上还要给工厂缝手套,给工程师抄讲义,以补偿工资收入之不足,母亲正是因为年迈,才从小学教师的位子上退休下来,但是为了帮我支撑这个家,不得不替奶厂卖牛奶,替冷饮厂卖冰棍。她一生坎坷,自幼丧母,倍受后母的虐待。结婚不久,又被我父亲遗弃,一个人拉扯着我,吃糠咽菜,千辛万苦才把我抚养大,又供我读了大学。我本应侍奉母亲安度晚年,且不说享什么清福。但是我却没有这个能力,使她在将近七十岁的高龄,还要在风吹、日晒、雨打之下辛苦地劳作。
当我摩挲着我第一本装帧粗糙、纸张低劣的书的时候,我又悟到,我的痛苦,其实就是我的财富。
我永远不会忘记生活在我周围的普通人。当我写作的时候,我心里想着的不仅仅是中国的老百姓,也想着整个人类,我爱人类,关心着他们的命运和前途,我将尽终生的力量为人类而写作,因为我是从普通人当中走出来的。
1.文中“我的第一本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
2.指明下句中引号的作用:
A.比那些伪善的、不容我也有常人应有的一席之地的“正人君子”光明得多。( )
B.但是爱好并不等于“能够”。( )
C.“文革”中成长的一代人。( )
3.“当我摩挲着我第一本装帧粗糙、纸张低劣的书的时候,我又悟到,我的痛苦,其实就是我的财富。”一句中“摩挲”一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在写我的第一本书,开头六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除了痛苦的人生经验,我几乎是赤手空拳”。请问“痛苦的人生经验”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中说“我的痛苦,其实就是我的财富”。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2.讽刺否定;强调;特定称谓;
3.指用手反复抚摸;珍惜,爱护,因这书的得之不易而爱不释手;
4.交代我四十岁以前的痛苦的人生经验,正是由于这样,才有了我的第一本书。也就是说,文章开头所述为写我的第一本书作了铺垫。
5.第一段第二句“永远生活在……都没有”;
6.痛苦的人生经验,是一个成长、成熟起来的阶梯,它丰富了人生,锻炼了意志,积累了经验,对于一个渴求进步的人来说,是一生取之不竭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