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母 鸡
语文要素
阅读:
1.了解“我”对母鸡态度前后的变化,能说出变化的原因。
2.能感受母鸡的特点,体会母爱的伟大。
3.能感受同一作家在写不同动物时,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人文主题
通过文中“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感知,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赞美。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母鸡态度的变化,感受母鸡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引导学生了解母鸡,有条件的可以到乡村观察母鸡,没条件的可以在网上借助图片、视频等认识母鸡。
2.查词典理解“颤颤巍巍”“如怨如诉”“孵”“警戒”等词语的意思。
3.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按要求完成本课预习卡。
2.根据课后“资料袋”,默读课文。
课时目标
1.认识“疙、瘩”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恶”,会写“讨、厌”等15个字,会写“讨厌、理由”等10个词语。
2.抓住关键语句理清课文层次,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我”对母鸡态度前后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多媒体播放母鸡下蛋的声音,学生倾听母鸡下蛋的叫声,描述自己见过的母鸡,然后以“母鸡”为话题展开交流。课件出示:你了解母鸡吗?说一说母鸡留给你的印象。
2.导入新课。
老舍先生家的猫古怪调皮,惹人喜爱。他家的母鸡也很有特点,每天总是嘎嘎地叫个没完。作者曾经很讨厌它,但后来又说:“一位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母鸡也是如此。相信这肯定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与我们平常看到的母鸡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走进本文,一起去认识一位鸡母亲,一位真英雄!(板书:母鸡 老舍)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带拼音的生字,读准字音。
2.朗读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似(shì)的,可恶(wù),差(chà)不多。
3.教师检查生字词。
(1)课件出示第一组词:疙瘩 可恶(一个轻声音节,一个多音字)。
(2)课件出示第二组词:啄咬 啼叫(近义词词语)。
(3)课件出示第三组词语:欺侮 聋人 鸡雏 凄惨 讨厌 田坝 忠厚 毒手 成绩 孵出 警戒 咕咕 汤圆儿 掘地。
(4)课件出示第四组短语:一撮儿毛 一声也不哼。
4.抽读,齐读。
读完后交流词语的意思。
通过查词典,你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预设:“孵出”“警戒”等。交流“警戒”时联系“警告”进行对比理解。
5.相互质疑: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指导联系上下文,理解“紧叫”“顶尖锐”等词语的意思。交流“顶尖锐”时联系“顶凄惨”进行理解。
6.指导写字。
出示课后生字,学生观察字形,交流生字书写要领。
重点指导:“孵”“警”等字笔画多,笔画间的空间要匀称,其中“孵”左半部分的两点左右对齐,右半部分的“子”字不宜太低;“警”上半部分要写宽扁,下半部分的第一横最长,落在横中线上。注意“毒”“戒”等字的笔顺。
三、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问题引路,了解变化原因。
1.教师提问: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2.围绕问题,学生个人或小组阅读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
(1)“我一向讨厌母鸡”的原因。
指导要点:
①学生阅读第1~3自然段,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如爱乱叫,叫得人心烦;欺软怕硬;喜欢炫耀。
②结合课文语句具体说说这些原因是怎么得来的。
③连起来说说作者讨厌母鸡的原因。
④读好这些句子。
(2)“改变心思”“不再讨厌”的原因。
指导要点:
①学生阅读第4~10自然段,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②抓住课文语句理解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体会作者用词的严谨与准确。
③母鸡的哪些行为表现让你深受感动?选一两处说一说。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学习过渡句。
引导:课文用一句什么样的话,把讨厌母鸡和喜爱母鸡这两部分内容连接起来的呢?
根据交流出示句子: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指名读,体会这句话在上下文中的过渡作用。
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提问:谁能用连贯通顺的话,把课文两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老舍先生开始的时候很讨厌母鸡,在母鸡养育了一群雏鸡后,他改变了看法,觉得母鸡是一位英雄,很喜爱母鸡了。
四、总结课文,回顾过程
1.根据板书回顾课文内容。
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
2.教师引导:这堂课,你还有哪些学习收获?
提示:可以是内容方面,也可以是方法方面,等等。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熟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2.订正本课预习卡。
课时目标
1.能深入体会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喜爱的情感变化,感受母爱的伟大。
2.能感受母鸡的特点,体悟文章表现母鸡特点的方法,感受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
3.能感受同一作家在写不同动物时,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合作学习,理解“讨厌”
1.上节课我们一起整体了解了作者对母鸡的不同情感态度,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近这只母鸡,去探求其中的缘由吧。
2.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列举出母鸡让人讨厌的几点原因,在第1~3自然段中找出老舍讨厌母鸡的具体原因。
(2)小组成员依次交流自己的意见,每位同学说的内容不要重复。
3.指名学生交流。
预设:
(1)这是一只叫声讨厌的母鸡,你听……
随机引导学生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这是一只欺软怕硬的母鸡,你看……
随机引导比较这只母鸡对公鸡鸭子、其他母鸡不同的态度。
(3)这是一只自我炫耀的母鸡,你听……
随机引导把文中句子换种说法,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
4.教师小结:先说讨厌母鸡,再具体写讨厌的三个方面,这是什么结构?(总分结构)我们在最近学的哪篇课文中也看到这样的结构?(《猫》)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学生自读课文,表现出对母鸡的讨厌之情。
(2)学生比赛读课文,看谁读得更好。
二、品读喜爱,赞美母鸡
1.自读感悟,要求:
(1)仔细阅读第5~8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在句子边上写上一两个关键词语。
(2)读读让你感动的句子,表达出喜爱之情。
2.检查交流。
交流时,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言之有理就行。关注学生的口头表达是否流畅。
预设:
(1)第5自然段中,母鸡让人感动的原因可能有负责、勇敢……
随机引导学生想象母鸡要立刻警戒的原因:老鹰抓走鸡雏、野猫叼走鸡雏……
想象说话:
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6自然段中,母鸡让人感动的原因可能有慈爱、尽职、毫不畏惧……
随机引导,给“紧叫”换个说法,体会表达的恰当、生动。
想象说话:
当母鸡发现了________,它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7自然段中,母鸡让人感动的原因可能有负责、耐心、辛苦、任劳任怨、宽容……
抓住“一声也不吭”,引导学生讨论:母鸡到底累不累?苦不苦?
(4)第8自然段中,母鸡让人感动的原因可能有勇敢、尽职、日夜操劳……
理解“顶”是什么意思。(很、十分)所以“顶好”就是“很好”,这是北京的方言。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从两个“顶”体会到什么?(很悲惨)为什么要叫得这么悲惨呢?
预设:吓走危险,惊醒主人……
3.教师小结:母鸡的表现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老舍先生,他是怎样评价母鸡的这些表现的?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句子。
课件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指名读,齐读,表达喜爱之情、尊敬之情。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用总分的方法分别说说母鸡是如何“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
(2)小组每位同学选说一个内容,相互不重复。
5.检查交流。
指名交流,关注表达流畅。
三、回归整体,升华主题
1.理解“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老舍先生只是在赞美这只母鸡吗?不是的,其实他是想赞颂天下所有的母亲,因为(生答)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你的母亲也是这样的吗?带着对天下所有母亲的这份敬意,请同学们一起读——她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师领读)她有了一群儿女。她伟大,因为她是一位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同学们,你的母亲是怎样关爱你的?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书的空白处。
四、比较阅读,体会写法
1.小组讨论:《猫》和《母鸡》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比一比,说说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2.交流相同之处。
个性交流,随机引导,重点体会三个相同:
(1)层次结构清楚。
《猫》写“古怪”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写小猫淘气是总分结构,两部分内容一目了然;《母鸡》先写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2)用事例表现特点。
《猫》写猫古怪的几种表现时,都列举了事例。如,写“老实”列举了睡大觉的事例,写“贪玩”列举了不回家的事例,写“尽职”列举了抓老鼠的事例。《母鸡》也是用许多的事例来表现母鸡的特点。比如,写讨厌的事例有:叫声难听,欺负弱小,下蛋发狂;写喜爱的事例有:保护鸡雏,寻找食物,勤教本领,半夜警觉。
两篇课文都用了具体的事例表现了动物的特点,都表达了对动物真诚的喜爱和赞美。
(3)语言通俗,口语化。
两篇课文的语言都很朴实,生活化,口语化,勾勒了生活中最常见的画面,通过对细节和小事的描写,突出动物的形象。
3.交流不同之处。
个性交流随机引导,重点体会:《猫》用明贬实褒的写法,《母鸡》用对比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完成本课随堂练。
2.同桌合作,制作动物卡片,比如可以画一画母鸡的神态、动作、并配上与之相关的文字。
3.课后阅读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张抗抗的《天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先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情感变化:从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句学习,理解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解决作者为什么用“不敢”一词,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本课教学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借助文本巧妙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体现语文教学特色。对中心句的反复研读、探究、感悟,尤其是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了母鸡伟大的母爱。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时没有合理地取舍,使课堂容量过大,因此今后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