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开学考试
成
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
称洛阳为
尽是夷狄
洛阳,衣冠士族并在
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
历史试题
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
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单
分,共50
蕃王松赞干布派大
赞为
太宗请求
映
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文化建址的发展基础。观察下图,对图
实质问题是
所
名及标注正确的是
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
大汶口文化遗
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
文化遗
进文明对周边民族
C.③-半坡文化
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
河姆渡文化遗
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说
纪、11世纪
的后起蛮族,被宋朝的中国
明所强烈吸引,除
采纳中国文明,他们还
统治的领
2.“其怀柔
忧惧有外侮,捍御侮者
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说明周朝实行分封
些领土又从未纳
华帝国的版图。下列选项符合此观点的是
的目的是
徙政治中心的辽朝
国制契丹,汉制汉人的南
统
B.建立严格的等级制度
为
拓
实现王权的高度集
备。传教士所带来的
界的新内容,也为明清中国人重新理解世界、认识海洋奠定了基
3.下表是不同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
比得
者认为,郑和下西
物
接导致西方列强对华的武装侵
深中国对海洋和海外世界的
迁明法度,定律
起
文明与亚
政府财政难以为继
能持续
贽
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9.如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
数量(亿)耕地面积(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
毛泽东|劝
秦始皇,焚坑事业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感受评价更准确
3年(
年
84
4.00
B.后人因掌握
料评价较为全
C.评价历史人物没有客观公正的标准
人物的评价
历史条件影
乾隆四十九年)
4.东晋一朝,除最初
天下”的情势
家大族代有推选,依次出现颖川庾氏、谯国
2年(嘉庆十七
桓氏、陈郡谢氏等
然是庾
桓与马、谢
天下”的局面。材料主要反映
年(咸
约50
东晋时期()
贵族
权
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
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C.农业技术改进提高了粮食产
急剧增长使人地矛盾日益显
高一历史试题第1页(共5页)
明代某思想家主张:“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
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所以为圣者
图是“1913年—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的情况”。材料所反映的当时中国经济特
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
乎
亦可为圣人。”该
913年-1921年间中国棉纺织工业的情况
观点乎天理
1400000
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
动摇了儒家正统
1200000
1000000
C.反对传统重农抑商观
平等色彩
800000
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魏源和徐继畲就对
600000
有
400000
及官民俱至议会,公议乃
不能改:米
众
丶循世及之
规
未有之局
材料表明,两位
年1918年1919年|1920年1921年
方政治制度
仿效欧美以发展资本主义
纱锭(枚)484192547806475706587488428941248282
成为政治改革的急先锋
对君主制的
A
业有一定发
轻工业有较快发展
如表是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商品贸易统计情况。导致输华商品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济结构比较
业发展领先
0
903年,陈独秀认为人民群众是“草野愚民”“每喜从同,恶德浊
力甚大
输华商
(单
他则认为“今
家创造
是数千年来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只
镑
40.0
00
的人最有用最贵重
变化反映
天国运动的影响
A.陈独秀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到人民群众力量
法加紧了商品输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
东战纪本末》
者列国分封
室多事之秋,犹
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
勤王之义旅。今旅顺失矣,盛京危契,輦教之下,烽烟浙
唯知自保。”该传教
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共
就指
为战争失败的
因是
国三万万的农
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
A.海防设施落后
央集权弱化
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
的压
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
效率低下
众愚味无知
趋穷困和痛
表明中国共产党
之掊击孔子
孔子之本身,乃掊
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
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B.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像的权威
掊
乃掊
政治之灵魂也。”
新文化运
地革命转向国民革命
决定立即发动农民进行暴力革命
确立了中国的民主政体
B.催生了中国的民主思想
9.某学者认
民政府法币政策实施后,“出现了几十年来未曾有过的贸易顺差,出口超过
C.彻底摧毁封建
想
起义后的
货物的需求,增加了农业生产者的购买力,到1937年上半
全国的报社
多家猛增至500家,总销售数量达到了4200万
进
外
这两个数字,都超过了历史最高纪录。然
底,全国500家报社锐减
进口比前一年同期增
政策的实施
家。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定程
经济近代化
优
袁世凯的专制独裁
命中心的转移
C.有效避免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
调整了国民经济的布
C.报业经营成本的增长
军阀割据混战的影
高一历史试题第2页(共5页)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所学,④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浙江地区,这里有河姆渡文化遗址,D正确;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而①在辽河一带,是红山文化,故排除①②,排除AB;半坡文化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与③的位置不符合,排除C。
2.A
【详解】
根据材料“忧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主要目的是通过亲族来抵御外侮,拱卫王室,巩固统治,A正确;登记制度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排除B;题干强调的是抵御外侮而非开疆拓土,排除C;西周统治者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
3.D
【详解】
由材料信息“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是圣是魔,未可轻议”“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可知,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不一,这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故D正确;同时代人的评价未必更准确,故A错误;后人的评价也未必较为全面,故B错误;评价历史人物有客观公正的标准,故C错误。
4.D
【详解】
整个东晋时期,先后出现王氏、庾氏、桓氏、谢氏等权臣,有多个家族轮流与司马(皇室)“共天下”,主要反映了当时皇权遭受士族冲击,D项正确;材料不是要体现东晋时期“开始”出现门阀政治,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军功贵族冲击皇权,B项错误;政治局面尤为混乱不是材料主旨,C项错误。
5.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的洛阳地区虽然处于少数民族地区统治,但是在礼仪文化方面却和汉族地区并无差异,而且经济繁荣,这主要说明北魏时期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C正确;魏晋时期,战乱波及到了洛阳城,排除A;题干未显示南方士族北迁,排除B;6世纪初国家处于分裂时期,排除D。
6.C
【详解】
材料“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实质上反映了汉族先进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向心力,C正确;A错在“册封制度的确立”,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双方通婚的情况,B脱离材料主旨,排除;通过和亲,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不是加强唐朝对吐蕃的管辖,当时唐朝并未对吐蕃进行管辖,D项错误。
7.B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在治国过程中仿效中原王朝,其中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在自己领土内采用汉族制度统治汉民族,符合题意的观点,故选B;AC项都与具有民族特色的管理制度,与中原王朝的制度不同,排除;行中书省制是元朝的创新,不是对汉族文明的效仿,排除D。
8.B
【详解】
郑和下西洋为西方传教士来华做了交通上的准备,而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新知识也为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郑和下西洋为后来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提供了条件,加深了中国对海洋和海外世界的认识,故选B;“直接导致”的说法错误,排除A;据题意可知应该是加强了与欧洲大陆的联系,不是与非洲大陆,排除C;D项与题意无关,没有涉及,排除。
9.D
【详解】
从数据可以看出,清代人口不断增长,而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这反映出人口急剧增长使人地矛盾日益显露,D项正确;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边疆,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粮食的产量,排除C。
10.D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该思想家注重内心的反省,认为凡人只要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这符合王阳明的主张,其认为凡人和圣人在本心上没有本质差别,蕴含了一定的平等色彩,D正确;该思想家强调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排除A;陆王心学属于儒家学说,排除B;C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11.D
【详解】
魏源和徐继畲都描述了英国和美国两国的政治体制,而根据“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可知,两人对于西方体制有一定思考,这说明两位思想家在面对民族危机之时,对君主专制的反思走在了时代前列,D正确;徐继畲的著作主要是地理著作,不是以介绍西方政治制度为主,排除A;两人是地主阶级,并不主张学习西方制度,排除B;两人并未将思想付诸实践,排除C。
12.A
【详解】
根据图表数据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英国的对华商品输出呈现出波状起伏的情形,甚至在1953年大幅度下降,这意味着当时英国对华输出商品不畅,其主要原因是中国是自然经济,带有自给自足特征,外国商品滞销,A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间是在1851年至1864年,因此其不构成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变化的原因,排除B;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六十年代兴起,排除C;在当时英美法三国的实力对比情况中,美法两国对华商品输出并不能直接影响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量,排除D。
13.B
【详解】
由材料信息“今旅顺失矣,盛京危契,輦教之下,烽烟浙近,而各省大吏唯知自保”可知,该传教士认为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朝中央集权弱化,故B正确;材料未点出海防设施落后、行政效率低下和民众愚味无知,故ACD错误。
14.D
【详解】
李大钊的言论说明,新文化运动中对孔子的批判不是针对孔子本人,而是针对“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即借批判孔子来批判封建专制主义,进而启发人们的民主觉悟,D正确;辛亥革命后,在形式上确立了中国的民主政体,排除A;中国的民主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B;C表述绝对,排除。
15.A
【详解】
根据材料“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里,全国的报社由100多家猛增……然而,到1913年年底,全国500家报社锐减到139家”,结合所学可知,武昌起义后,受革命形势影响,人民关信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所以全国的报社、报刊销售量增加;但1913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全国报社锐减,所以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袁世凯独裁专制所致,故A项正确;“民主革命中心转移”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报业经营成本的增长”,故C项错误;1913年尚未出现军阀割据混战,故D项错误。
16.B
【详解】
根据材料1913年—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的情况,可知这个时间段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呈上升趋势,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轻工业发展,不是重工业,A项错误;没有体现其他行业,及经济结构,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际工业发展,也没有比较范围,D项错误。
17.A
【详解】
根据材料“草野愚民”“每喜从同,恶德浊流,惰力甚大”“乃是数千年来劳动者创造出来的”等信息可知,1903年时候陈独秀对人民群众是持蔑视态度,1920年陈独秀认为资本主义应该被抛弃,认识到创造世界的是工人,认识到工人阶级的重要性,联系所学可知,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后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即陈独秀接受了马克思主义,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陈独秀对人民群众力量认识的变化,陈独秀一个人不能代表知识界,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陈独秀对人民群众力量认识的变化,没有涉及民主与科学的观念,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
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信息,D项错误。
18.A
【详解】
题干材料“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題的认识程度加深,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大作用,A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后,而且题干体现不出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B项排除;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上.地革命方针,与题干时间和内容不符,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要发动农民进行暴力革命,D项排除。
19.A
【详解】
从材料看,法币政策实施后,中国出口超过了进口,农业生产者的购买力增加,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经济近代化步伐,A正确;题干未涉及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排除B;“避免”表述绝对,排除C;题干主旨涉及的是法币改革对出口的影响,而非国民经济布局变化,排除D。
20.C
【详解】
根据地图和大型会战的标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出①处为太原会战,八路军三个师都参加了作战,其中平型关大捷是全面抗战以来对日作战首次胜利;②处为徐州会战;③处为武汉会战,之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④处为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根据以上分析可知C正确;ABD错误。
21.C
【详解】
注意时间:1949年4月,在七届二中全会之后,地点天津,他的思想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入城市,C项正确;AD两项时间不对,排除;当时国内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之间的矛盾,B项排除。
22.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的中国外交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不是中国开创新型外交的开端,①错误,ABC排除;②③④均是对材料的描述,D符合题意。故选D。
23.A
【详解】
由表格中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与突破可知,1956~1961年毛泽东已经注意到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弊端,强调重视农业和轻工业。由此可知,这些反思与突破优化了工业发展方针,故A正确;材料信息是方针和思想,没有具体实践的信息,故B说法错误;此时不可能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故C错误;材料没有解决三年经济困难的信息,故D错误。
24.B
【详解】
根据“票据经济”“从事各种非农产业”可知,这里指的是乡镇企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B正确;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此时已经不再是票据经济,排除A;题干涉及的领域是农村而非城市,排除C;题干现象正是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而出现的,D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
25.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的意义是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故D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新道路,故A错误;十五大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故B错误;“一带一路”的提出促进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故C错误。
(1)历史遗产:汉初的经济恢复,为汉武帝有为打下基础经济基础。(2分)
(2)调整表现: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营商业的合法性;依据商业的发展状况设立市镇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工商业繁荣,在经济和财政中发挥重大作用。(8分)
(3)解读:第一阶段:小农经济是主导,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国家财政收入中田赋为主,商业收入占比较少。第二阶段: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以及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同时期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农业税收下降,工商业税收比重上升,并超过农业税。(6分)
【详解】
(1)历史遗产:根据材料“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统治者只能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西汉王朝的国力已蒸蒸日上,为汉武帝开创盛世局面提供了经济基础。
(2)调整:根据材料“国家建立趋了渐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可知,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的调整有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营商业的合法性;根据材料“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可知,依据商业的发展状况设立市镇。原因:根据材料“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可知,工商业繁荣,在经济和财政中发挥重大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
(3)解读:第一阶段: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当时田赋占比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小农经济是主导,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此国家财政收入中田赋为主,商业收入占比较少。第二阶段:根据表格时间和数据可知,这一时期农业税收下降,工商业税收上升,结合所学知识而开展,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以及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同时期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农业税收下降,工商业税收比重上升,并超过农业税。
27.(1)被动开放:鸦片战争;经济起步:洋务运动;政体变革:辛亥革命;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4分)
(2)国民大革命、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4分)
【详解】
(1)代表性事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被动开放阶段有鸦片战争;经济起步阶段有洋务运动;政体变革阶段有辛亥革命;思想解放阶段有新文化运动。
(2)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大努力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有国民大革命、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28.(1)成就: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4分)
重大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3分)
(2)共同趋势:逐渐增长。(1分)
共同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进行了生产关系的调整。(6分)
【详解】
(1)成就:根据材料“到1957年底,我国有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可知,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根据材料“与此同时,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达到92.9%……私营工业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不到千分之一”可知,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重大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2)共同趋势: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52-1958年和1978-2018年两个时段经济发展共同趋势是逐渐增长。共同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个时期的经济法发展前提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个时期经济的发展得益于进行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29.(12分)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选自《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研究20世纪中国国家治理的一手史料。
材料二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三权分立”等反映了民国从法律上否定了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可用于研究中华民国成立后从法律上确立民主共和政体,防止专制的历程。
材料三
“人民民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反映了这是一部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的发展进程。
【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提取相关信息;然后,结合所学,参照示例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中国国家治理有哪些史料价值。首先,从材料来源角度“选自《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得出:是研究20世纪中国国家治理的一手史料。从材料二“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三权分立”等信息可知:反映了民国从法律上否定了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这可用于研究中华民国成立后从法律上确立民主共和政体,防止专制的历程。从材料三“人民民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信息可知:这反映了这是一部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的发展进程。
答案第1页,总2页
答案第2页,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