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答题卷”共6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杂剧《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位列我国十大悲剧之首。之前我们解读《窦娥冤》悲剧的原因主要是制度的黑暗、官吏的贪赃枉法、地痞流氓的猖狂和封建礼教的束缚等。近年来,人们讨论《窦娥冤》冤情的证据和法理问题,并引发了一些争论。大家普遍认为,由于当时的审讯方式的主观随意性和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与职业传统的支持,悲剧是必然的;也有人认为,对于借助鬼神来作为裁判的依据,丧失了法律的独立性。但是,无论是法学家还是文学史家,在研究《窦娥冤》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蔡婆,只把她作为弱者看待而深深地同情她。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起因。
我们知道《窦娥冤》的第一个也是很关键的焦点是高利贷。楔子里说,窦天章因为不愿错过三年一次的科举,不得已借蔡婆的高利贷;又因为还不上蔡婆的高利贷,才忍痛将女儿卖给蔡婆八岁的儿子作童养媳,所以才有后来的悲剧发生。显然剧作家也是将蔡婆放高利贷作为故事的起因。
元代放高利贷是合法的,但元代高利贷的利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元英宗时代修订的《大元通制》上明确指出:“诸称贷钱谷,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息……违例取息者,禁之。”一本一息就是按借款金额的10%支付利息。但是我们看蔡婆的利息,是百分之二百,借二十两,要还四十两,这样的放贷明显违法。而且看上窦天章的女儿,提出作为交换要窦娥作童养媳,属于夺人女儿。按照法律规定,罪上加罪,应该严惩。
不仅如此,蔡婆在道德上也有明显问题:当窦娥心疼她违心承认下毒以后,她采取默认态度,一言不发,和窦娥“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形成鲜明对比。轻易代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的婚事,说什么存事冲冲的,而和张驴儿父亲厮混在一起。所以蔡婆在法律上有罪,道德上有明显过错。
桃机太守贪污受贿、严刑遇供,是案件的裁定者,也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张驴儿父子为非作歹、抢劫投毒。也是悲剧的参与者和制造者。桃机太守接受张驴儿的贿赂,贪赃枉法,内外勾结,固然在程序上、法理上有值得指责的地方,在证据上的处理也明显违法。
《元史·刑法志》说:“诸有毒之药,非医人辄相卖买,致伤人命者,买者卖者皆处死,”作为赤死张驴儿父亲的毒药是哪里来的?按照元代的法律,需要搞清楚,致死人命,应该买者卖者皆处死,但是桃机太守完全不问毒药的来源,直接判处窦娥死刑,明显渎职枉法。
窦娥临死前发了三桩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早三年。结果显示,窦娥的这三桩誓愿:都应验了。这三桩誓愿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也是古代人们表达冤杠时习见的方式。利用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虚构,一方面是中国古代承认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古代天罚神断传统的延续,所以在当时没有什么瑕疵。戏剧的题目叫作《感天动地实娥冤》,中国人信奉天人感应,认为人世间的事都会在天象上表示出来。感天动地实际上是对桃机太守和整个楚州的惩罚。
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在末了往往出人意料地体现出英好的结局,譬如《孔雀东南飞》之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等,成为中国文学的特色。
(摘编自孙娟《<窦娥冤>里的蔡婆》,《光明日报》2020年03月16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窦娥的悲剧是因为当时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等的支持。
B.
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主因,在研究《窦娥冤》时,许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
C.
违法放贷,夺人儿女,承认下毒,代答婚事,蔡婆在法律上有罪,道德上也有过错。
D.
桃机太守在证据处理上明显违法,在程序、法理上值得指责,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之前人们解读《窦娥冤》悲剧的原因和近年来讨论《窦娥冤》冤情的证据和法理问题并引发的一些争论,提出了个人观点。
B.
文章在论证上,分别从法理和道德层而条分缕析,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之混乱、黑暗与残暴。
C.
文章引用《大元通制》《元史·刑法志》的内容,是基于法理的考量,这就从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视角让人们思考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
D.
文章采用因果论证,多角度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从蔡婆通债到窦天章以女当债,从张驴儿父子通婚到桃机太守逼供,形成因果链。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按元律,非医人买卖毒药致死人命者,应该买者卖者皆处死,但桃机太守完全不问毒药的来源,直接判处窦娥死刑,明显渎职枉法,草菅人命。
B.
三桩暂愿是古代表达冤枉时习见的方式,利用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虚构来体现天罚神断传统,窦天章断案苦于没有证据时鬼魂登场也是这个意图。
C.
戏剧的全名叫作《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娥冤感天六月里飞雪,动地楚州三年不下雨,既应了中国人信奉天人感应的思想,又正好和题目切合。
D.
窦娥的冤案最终得以昭雪,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都会在末了出人意料地体现出这样美好的结局,这也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感到有人在我旁边,眼睛朝下看:是索拉博。他双手深深插在雨衣口袋中,跟在我身后。
“你想试试吗?”我问。他一语不发,但我把线递给他的时候,他的手从口袋伸出来,犹疑不决,接过线。我转动卷轴把线松开,心跳加速。我们静静地并排站着,脖子仰起。
孩子在我们身边相互追逐,不断有人跌在草地上。现在有人用口琴吹奏出一曲旧印度电影的音乐。一排老人在地面铺开塑料布,跪在上面做下午祷告。空气散发着湿润的青草味、烟味和烤肉味。我希望时间能静止不动。
接着我看到我们有伴了。一只绿色的风筝正在靠近。我沿着线往下看,见到一个孩子站在离我们三十米外。他见到我在看着他,微微发笑,招招手。我也朝他招手。
索拉博把线交还我。
“你确定吗?”我说,接过它。
他从我手里拿回卷轴。
“好的,”我说,“让我们给他一点儿颜色瞧瞧,教训他一下,好吧?”我俯视着他,他眼里那种模糊空洞的神色已经不见了。他的眼光在我们的风筝和那只绿色风筝之间来回转动,脸色有一点点发红,眼睛骤然机警起来。苏醒了。复活了。我在寻思,我什么时候忘了?不管怎么说,他仍只是一个孩子。
绿色风筝采取行动了。“我们等等,”我说,“我们会让它再靠近一些。”它下探了两次,慢慢朝我们挪过来。“来啊,过来啊。”我说。
绿风筝已经更近了,在我们稍高的地方拉升,对我为它布下的陷阱毫不知情。“看,索拉博,我会让你看看你爸爸最喜欢的招数,那招古老的猛升急降。”
索拉博挨着我,用鼻子急促地呼吸着。卷轴在他手中滚动,他伤痕累累的手腕上的筋腱很像雷巴布琴的琴弦。我眨眨眼,瞬间,我想起26年前那个兔唇男孩的指甲破裂、长满老茧的手。我听见某个地方传来牛的哞哞叫,而我抬头,公园闪闪发光,铺满的雪多么新鲜,白得多么耀眼,令我目眩神迷。雪花无声地洒落在白色的枝头上,现在我闻到了芜青拌饭的香味,还有桑葚干、酸橙子、锯屑和胡桃的气味。一阵雪花飞舞的寂静盖住了所有声音。然后,远远地,有个声音穿透这片死寂,呼喊我们回家。
绿风筝现在就在我们正上方翱翔。“我们现在随时可以把它干掉了。”我说,眼睛在索拉博和我们的风筝间飞快地转着。
绿风筝摇摇晃晃,定住位,接着向下冲。“他玩完了!”我说。
这么多年之后,我无懈可击地再次使出那招古老的猛升急降。我松开手,猛拉着线,往下避开那只绿风筝。我侧过手臂,一阵急遽的抖动之后,我们的风筝逆时针划出一个半圆。我突然占据了上面的位置。绿色风筝现在惊惶失措,慌乱地向上攀升。
但它已经太迟了,我已经使出哈桑的绝技。我猛拉着线,我们的风筝直坠而下。我几乎能听见我们的线割断他的线,几乎能听见那一声断裂。
然后,就那样,绿风筝失去控制,摇摇晃晃地摔下来。
我们身后的人们欢呼叫好,爆发出阵阵口哨声和掌声。我喘着气。上一次感到这么激动,是在1975年那个冬日,就在我刚刚割断最后一只风筝之后——一只最狡猾的蓝风筝——晃晃悠悠扑向树梢。“帮——帮你把它追——追回来,”哈桑激动地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当时我看见爸爸在我们的屋顶上,鼓着掌,容光焕发。
我俯视索拉博,他嘴角的一边微微翘起。
微笑。
斜斜的。
几乎看不见。
但就在那儿。
在我们后面,孩子们在飞奔,追风筝的人不断尖叫,乱成一团,追逐那只在树顶高高之上飘摇的断线风筝。我眨眼,微笑不见了。但它在那儿出现过,我看见了。
“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
他的喉结吞咽着上下蠕动。风掠起他的头发。我想我看到他点头。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听见自己说。
然后我转过身,我追。
它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了。它没有让所有事情恢复正常。它没有让任何事情恢复正常。
只是一个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树林中的一片叶子,在惊鸟的飞起中晃动着。
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我追。
(节选自【美】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有改动)
注:①索拉博,哈桑的儿子。哈桑,“我”家仆人阿里的儿子。“我”和哈桑是好玩伴,“我”是出色的“风筝斗士”,即善于用自己的风筝切断别人的风筝的线;哈桑是杰出的“风筝追逐者”,因为阿富汗的传统是线被切断而落下的风筝归追到它的人所有。“我”历经艰辛从喀布尔救出索拉博,把他带回美国之后,索拉博因为感情受到伤害不愿和任何人交流。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生动地向读者描绘了“我”再现那招古老的猛升急降的绝技的画面,展现了阿富汗风筝比赛的传统风俗,充满异域风情。
B.
小说结尾处反复出现“我追”,巧妙地与多年前追风筝的兔唇男孩哈桑相映照,照应书名
“追风筝的人”,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C.
“公园闪闪发光,铺满的雪多么新鲜,白得多么耀眼”,再现了“我”和索拉博放风筝时的真实情景,烘托了二人的喜悦心情。
D.
小说对“我”形象的刻画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比如“我想我看到他点头”,描写出“我”渴望索拉博和我交流的心理。
5.
索拉博虽未和“我”交流,读者却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细微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索拉博的心理变化过程。
6.
在1975年那个冬日,哈桑帮“我”追那只蓝风筝,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二十六年后,“我”帮索拉博追这只绿风筝,听见自己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于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节选自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B.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C.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D.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以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B.
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C.
九宾,在朝堂上设九宾,是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D.
舍人,既是古代官名,也指战国至汉初王公贵族的侍从宾客、左右亲近之人,文中指后者。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蔺相如不畏强权,视死如归。他有着不把秦王放在眼里的慑人气势,一个“睨”字把那种与璧共存亡的坚决神态勾勒了出来。
B.
蔺相如足智多谋,善于斗争。面对秦王装模作样地“召有司案图”,他一眼就看穿了秦王的伎俩,又提出条件以获得回旋余地。
C.
蔺相如洞若观火,见机行事。他料定秦王“决负约不偿城”,暗中派人将璧送回赵国兑现对赵王的诺言,他知道这样做必死无疑。
D.
蔺相如归璧于赵,归直于秦。王世贞认为秦欲璧而赵弗予,本无曲直;但在秦王如约的情势下,蔺相如此举却让赵国理亏,秦国理直。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2)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阁夜①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②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①这首诗是大历元年(766)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②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白帝公孙述。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催”字形象地传达出光阴荏苒、岁序逼人之感。
B.
次句写诗人浪迹天涯,又看到霜雪方歇、雪光明朗、凄凉寒怆的夜景,感慨万千。
C.
第三句写五更时分鼓角之悲,营造出兵革未息的气氛,正面写出夔州之不太平。
D.
“野哭”“夷歌”,一富有时代性,一具有地方性,两种声音都使得诗人倍感悲伤。
12.
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进而引出后面对历史人物的缅怀。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借古讽今的手法作结,警醒后人切勿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中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之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风格,用极浅的话来解释,就是文的“派头”。中国人学习古文,有以学习个人的风格著名的,有以学习时代的风格著名的。我们并不愿意褒贬各种风格的缺点;我们只想要指出,所谓文言文必须重复古代文章的风格,而不能依照现代白话的风格。从前的人学习古文,虽也
地露出当时白话的风格,但是,因为着意学习古文的缘故,总不至于远离古人的
。现在的情形却不同了,语体文在社会上的势力是那样大,又是那样的
,多数人写文言文又是“半路出家”,自然容易把现代白话的风格,用于文言文的上头。再加上欧化的风格,就把文言文原有风格剥夺净尽了。
风格是
的东西,然而向来所谓揣摹古文,却多半是希望得到它的风格。这自然和修辞学有关。明白了这些道理,咱们就知道把语体译为文言是非常困难的事。严格地说,除了词句和语法之外,风格也应该翻译。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知不觉
窠臼
时尚
稍纵即逝
B.
自然而然
绳墨
时尚
难以捉摸
C.
自然而然
窠臼
时髦
稍纵即逝
D.
不知不觉
绳墨
时髦
难以捉摸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并不愿意褒贬各种风格缺点;我们只想要指出,所谓文言文必须具备古代文章的风格,而不能依照现代白话的风格。
B.
我们并不愿意褒贬各种风格的优劣;我们只想要指出,所谓文言文必须重复古代文章的风格,而不能依照现代白话的风格。
C.
我们并不愿意褒贬各种风格的优劣;我们只想要指出,所谓文言文必须具备古代文章的风格,而不能依照现代白话的风格。
D.
我们并不愿意评论各种风格的优劣;我们只想要指出,所谓文言文必须重复古代文章的风格,而不能依照现代白话的风格。
16.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派头”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多数人写文言文又是“半路出家”,自然容易把现代白话的风格,用于文言文的上头。
B.
看见鸦片……只送到药房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C.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
所谓“气象”“神韵”“格调”等等,都是文艺作品给予欣赏者的总体感受。
17.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使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20年12月6日,中国国际象棋国家队深圳龙岗训练基地建成启用揭牌仪式在深圳市龙岗区举行,这是国内首个多方共建的国象国家队训练基地,将对提升国家队训练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叶江川透露,未来将安排一批棋手和教练长驻龙岗基地,预计明年年初启动队伍的训练。
四、写作(4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凭着一脸灿烂、阳光、天真的微笑,四川甘孜藏族小伙丁真迅速爆红网络。网友为丁真造了一个新词“甜野”,说他“野性与纯真并存”,称他为“甜野男孩”。爆红后的丁真签约家乡的国有企业成为旅游代言人,11月25日家乡旅游宣传片《丁真的世界》首发。11月29日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连发推文,先是写道:丁真最近成为了社交媒体上的明星。随后介绍起丁真的“新形象”;四川广播电视台有了位新主播,作为嘉宾的丁真用他的母语藏语播报新闻。
针对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想法?请写一篇演讲稿,为你的语文课前演讲做好准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芜湖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答题卷”共6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杂剧《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位列我国十大悲剧之首。之前我们解读《窦娥冤》悲剧的原因主要是制度的黑暗、官吏的贪赃枉法、地痞流氓的猖狂和封建礼教的束缚等。近年来,人们讨论《窦娥冤》冤情的证据和法理问题,并引发了一些争论。大家普遍认为,由于当时的审讯方式的主观随意性和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与职业传统的支持,悲剧是必然的;也有人认为,对于借助鬼神来作为裁判的依据,丧失了法律的独立性。但是,无论是法学家还是文学史家,在研究《窦娥冤》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蔡婆,只把她作为弱者看待而深深地同情她。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起因。
我们知道《窦娥冤》的第一个也是很关键的焦点是高利贷。楔子里说,窦天章因为不愿错过三年一次的科举,不得已借蔡婆的高利贷;又因为还不上蔡婆的高利贷,才忍痛将女儿卖给蔡婆八岁的儿子作童养媳,所以才有后来的悲剧发生。显然剧作家也是将蔡婆放高利贷作为故事的起因。
元代放高利贷是合法的,但元代高利贷的利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元英宗时代修订的《大元通制》上明确指出:“诸称贷钱谷,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息……违例取息者,禁之。”一本一息就是按借款金额的10%支付利息。但是我们看蔡婆的利息,是百分之二百,借二十两,要还四十两,这样的放贷明显违法。而且看上窦天章的女儿,提出作为交换要窦娥作童养媳,属于夺人女儿。按照法律规定,罪上加罪,应该严惩。
不仅如此,蔡婆在道德上也有明显问题:当窦娥心疼她违心承认下毒以后,她采取默认态度,一言不发,和窦娥“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形成鲜明对比。轻易代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的婚事,说什么存事冲冲的,而和张驴儿父亲厮混在一起。所以蔡婆在法律上有罪,道德上有明显过错。
桃机太守贪污受贿、严刑遇供,是案件的裁定者,也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张驴儿父子为非作歹、抢劫投毒。也是悲剧的参与者和制造者。桃机太守接受张驴儿的贿赂,贪赃枉法,内外勾结,固然在程序上、法理上有值得指责的地方,在证据上的处理也明显违法。
《元史·刑法志》说:“诸有毒之药,非医人辄相卖买,致伤人命者,买者卖者皆处死,”作为赤死张驴儿父亲的毒药是哪里来的?按照元代的法律,需要搞清楚,致死人命,应该买者卖者皆处死,但是桃机太守完全不问毒药的来源,直接判处窦娥死刑,明显渎职枉法。
窦娥临死前发了三桩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早三年。结果显示,窦娥的这三桩誓愿:都应验了。这三桩誓愿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也是古代人们表达冤杠时习见的方式。利用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虚构,一方面是中国古代承认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古代天罚神断传统的延续,所以在当时没有什么瑕疵。戏剧的题目叫作《感天动地实娥冤》,中国人信奉天人感应,认为人世间的事都会在天象上表示出来。感天动地实际上是对桃机太守和整个楚州的惩罚。
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在末了往往出人意料地体现出英好的结局,譬如《孔雀东南飞》之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等,成为中国文学的特色。
(摘编自孙娟《<窦娥冤>里的蔡婆》,《光明日报》2020年03月16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窦娥的悲剧是因为当时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等的支持。
B.
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主因,在研究《窦娥冤》时,许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
C.
违法放贷,夺人儿女,承认下毒,代答婚事,蔡婆在法律上有罪,道德上也有过错。
D.
桃机太守在证据处理上明显违法,在程序、法理上值得指责,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之前人们解读《窦娥冤》悲剧的原因和近年来讨论《窦娥冤》冤情的证据和法理问题并引发的一些争论,提出了个人观点。
B.
文章在论证上,分别从法理和道德层而条分缕析,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之混乱、黑暗与残暴。
C.
文章引用《大元通制》《元史·刑法志》的内容,是基于法理的考量,这就从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视角让人们思考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
D.
文章采用因果论证,多角度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从蔡婆通债到窦天章以女当债,从张驴儿父子通婚到桃机太守逼供,形成因果链。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按元律,非医人买卖毒药致死人命者,应该买者卖者皆处死,但桃机太守完全不问毒药的来源,直接判处窦娥死刑,明显渎职枉法,草菅人命。
B.
三桩暂愿是古代表达冤枉时习见的方式,利用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虚构来体现天罚神断传统,窦天章断案苦于没有证据时鬼魂登场也是这个意图。
C.
戏剧的全名叫作《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娥冤感天六月里飞雪,动地楚州三年不下雨,既应了中国人信奉天人感应的思想,又正好和题目切合。
D.
窦娥的冤案最终得以昭雪,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都会在末了出人意料地体现出这样美好的结局,这也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答案】1.
D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错误有二:一是以偏概全,“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等支持”只是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之一,还有“审讯方式”等;二是忽略了前提“大家普遍认为”;B.“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主因”错。原文第一段“但是,无论是法学家还是文学史家……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起因”,选项混淆了“主因”和“起因”两个概念;
C.“承认下毒”的不是蔡婆。原文是“当窦娥心疼她违心承认下毒以后……”,可见被迫承认下毒的是“窦娥”而不是“蔡婆”,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分别从法理和道德层而条分缕析,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错。结合原文“但是我们看蔡婆的利息,是百分之二百,借二十两,要还四十两,这样的放贷明显违法”“不仅如此,蔡婆在道德上也有明显问题”,可见对蔡婆的分析是从法理和道德两个层面。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都会”绝对化。原文的表达是“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在末了往往出人意料地体现出英好的结局”,注意是“往往”。
故选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感到有人在我旁边,眼睛朝下看:是索拉博。他双手深深插在雨衣口袋中,跟在我身后。
“你想试试吗?”我问。他一语不发,但我把线递给他的时候,他的手从口袋伸出来,犹疑不决,接过线。我转动卷轴把线松开,心跳加速。我们静静地并排站着,脖子仰起。
孩子在我们身边相互追逐,不断有人跌在草地上。现在有人用口琴吹奏出一曲旧印度电影的音乐。一排老人在地面铺开塑料布,跪在上面做下午祷告。空气散发着湿润的青草味、烟味和烤肉味。我希望时间能静止不动。
接着我看到我们有伴了。一只绿色的风筝正在靠近。我沿着线往下看,见到一个孩子站在离我们三十米外。他见到我在看着他,微微发笑,招招手。我也朝他招手。
索拉博把线交还我。
“你确定吗?”我说,接过它。
他从我手里拿回卷轴。
“好的,”我说,“让我们给他一点儿颜色瞧瞧,教训他一下,好吧?”我俯视着他,他眼里那种模糊空洞的神色已经不见了。他的眼光在我们的风筝和那只绿色风筝之间来回转动,脸色有一点点发红,眼睛骤然机警起来。苏醒了。复活了。我在寻思,我什么时候忘了?不管怎么说,他仍只是一个孩子。
绿色风筝采取行动了。“我们等等,”我说,“我们会让它再靠近一些。”它下探了两次,慢慢朝我们挪过来。“来啊,过来啊。”我说。
绿风筝已经更近了,在我们稍高的地方拉升,对我为它布下的陷阱毫不知情。“看,索拉博,我会让你看看你爸爸最喜欢的招数,那招古老的猛升急降。”
索拉博挨着我,用鼻子急促地呼吸着。卷轴在他手中滚动,他伤痕累累的手腕上的筋腱很像雷巴布琴的琴弦。我眨眨眼,瞬间,我想起26年前那个兔唇男孩的指甲破裂、长满老茧的手。我听见某个地方传来牛的哞哞叫,而我抬头,公园闪闪发光,铺满的雪多么新鲜,白得多么耀眼,令我目眩神迷。雪花无声地洒落在白色的枝头上,现在我闻到了芜青拌饭的香味,还有桑葚干、酸橙子、锯屑和胡桃的气味。一阵雪花飞舞的寂静盖住了所有声音。然后,远远地,有个声音穿透这片死寂,呼喊我们回家。
绿风筝现在就在我们正上方翱翔。“我们现在随时可以把它干掉了。”我说,眼睛在索拉博和我们的风筝间飞快地转着。
绿风筝摇摇晃晃,定住位,接着向下冲。“他玩完了!”我说。
这么多年之后,我无懈可击地再次使出那招古老的猛升急降。我松开手,猛拉着线,往下避开那只绿风筝。我侧过手臂,一阵急遽的抖动之后,我们的风筝逆时针划出一个半圆。我突然占据了上面的位置。绿色风筝现在惊惶失措,慌乱地向上攀升。
但它已经太迟了,我已经使出哈桑的绝技。我猛拉着线,我们的风筝直坠而下。我几乎能听见我们的线割断他的线,几乎能听见那一声断裂。
然后,就那样,绿风筝失去控制,摇摇晃晃地摔下来。
我们身后的人们欢呼叫好,爆发出阵阵口哨声和掌声。我喘着气。上一次感到这么激动,是在1975年那个冬日,就在我刚刚割断最后一只风筝之后——一只最狡猾的蓝风筝——晃晃悠悠扑向树梢。“帮——帮你把它追——追回来,”哈桑激动地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当时我看见爸爸在我们的屋顶上,鼓着掌,容光焕发。
我俯视索拉博,他嘴角的一边微微翘起。
微笑。
斜斜的。
几乎看不见。
但就在那儿。
在我们后面,孩子们在飞奔,追风筝的人不断尖叫,乱成一团,追逐那只在树顶高高之上飘摇的断线风筝。我眨眼,微笑不见了。但它在那儿出现过,我看见了。
“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
他的喉结吞咽着上下蠕动。风掠起他的头发。我想我看到他点头。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听见自己说。
然后我转过身,我追。
它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了。它没有让所有事情恢复正常。它没有让任何事情恢复正常。
只是一个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树林中的一片叶子,在惊鸟的飞起中晃动着。
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我追。
(节选自【美】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有改动)
注:①索拉博,哈桑的儿子。哈桑,“我”家仆人阿里的儿子。“我”和哈桑是好玩伴,“我”是出色的“风筝斗士”,即善于用自己的风筝切断别人的风筝的线;哈桑是杰出的“风筝追逐者”,因为阿富汗的传统是线被切断而落下的风筝归追到它的人所有。“我”历经艰辛从喀布尔救出索拉博,把他带回美国之后,索拉博因为感情受到伤害不愿和任何人交流。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生动地向读者描绘了“我”再现那招古老的猛升急降的绝技的画面,展现了阿富汗风筝比赛的传统风俗,充满异域风情。
B.
小说结尾处反复出现“我追”,巧妙地与多年前追风筝的兔唇男孩哈桑相映照,照应书名
“追风筝的人”,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C.
“公园闪闪发光,铺满的雪多么新鲜,白得多么耀眼”,再现了“我”和索拉博放风筝时的真实情景,烘托了二人的喜悦心情。
D.
小说对“我”形象的刻画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比如“我想我看到他点头”,描写出“我”渴望索拉博和我交流的心理。
5.
索拉博虽未和“我”交流,读者却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细微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索拉博的心理变化过程。
6.
在1975年那个冬日,哈桑帮“我”追那只蓝风筝,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二十六年后,“我”帮索拉博追这只绿风筝,听见自己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1)期待(“你不想试试吗”)(2)紧张(脸色有些发红,眼睛骤然机警起来)(3)喜悦(他的嘴角一边微微翘起,微笑,斜斜的)。
6.
(1)与前文情节呼应,行文结构更为完整。(2)丰富了人物的性格。正像哈桑忠心于“我”一样,“我”永远关爱索拉博。(3)深化了主题。哈桑为“我”追风筝,“我”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美好人性的回归。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再现了‘我’和索拉博放风筝时的真实情景”错。此为“我”想象的二十六年前和哈桑一起放风筝的环境。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结构,鉴赏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关于索拉博的心理变化,需要透过他简单的表情来体会。当“我”问索拉博“你想试试吗?”时,他的表现是“他一语不发,但我把线递给他的时候,他的手从口袋伸出来,犹疑不决,接过线”,这说明他对放风筝有着期待;当一只绿色风筝靠近我们的风筝,“我”说“让我们给他一点儿颜色瞧瞧,教训他一下,好吧?”,这是索拉博“眼里那种模糊空洞的神色已经不见了。他的眼光在我们的风筝和那只绿色风筝之间来回转动,脸色有一点点发红,眼睛骤然机警起来”,这些表情变化说明他有些紧张,期待“我”的行动;当“我”把绿色风筝干掉之后,俯视索拉博,“他嘴角的一边微微翘起。微笑。斜斜的”,这表明他的喜悦。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情节安排的作用的能力。
1975年那个冬日,哈桑帮“我”追那只蓝风筝,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二十六年后,“我”帮索拉博追这只绿风筝,听见自己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重复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在情节上前后呼应,使得行文结构更加完整;
当年“我”和哈桑一起放风筝,“是在1975年那个冬日,就在我刚刚割断最后一只风筝之后——一只最狡猾的蓝风筝——晃晃悠悠扑向树梢。‘帮——帮你把它追——追回来,’哈桑激动地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当年的哈桑和“我”的感情是多么要好;而今“我”带着索拉博放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听见自己说。然后我转过身,我追”,相似的情节传达的是相同的情感,正像哈桑忠心于“我”一样,“我”永远关爱索拉博。这样写丰富了人物的性格。
索拉博因为感情受到伤害不再和任何人交流,而“我”通过带他放风筝,试图唤醒他,索拉博终于因为追风筝对“我”微笑。两次写“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为“我”追风筝,“我”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表达了美好人性的回归。
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于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节选自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B.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C.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D.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以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B.
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C.
九宾,在朝堂上设九宾,是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D.
舍人,既是古代官名,也指战国至汉初王公贵族的侍从宾客、左右亲近之人,文中指后者。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蔺相如不畏强权,视死如归。他有着不把秦王放在眼里的慑人气势,一个“睨”字把那种与璧共存亡的坚决神态勾勒了出来。
B.
蔺相如足智多谋,善于斗争。面对秦王装模作样地“召有司案图”,他一眼就看穿了秦王的伎俩,又提出条件以获得回旋余地。
C.
蔺相如洞若观火,见机行事。他料定秦王“决负约不偿城”,暗中派人将璧送回赵国兑现对赵王的诺言,他知道这样做必死无疑。
D.
蔺相如归璧于赵,归直于秦。王世贞认为秦欲璧而赵弗予,本无曲直;但在秦王如约的情势下,蔺相如此举却让赵国理亏,秦国理直。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2)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答案】7.
C
8.
A
9.
C
10.
(1)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考虑商议这件事。
(2)如果赵国给予玉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理亏在秦;如果秦国给赵国城池而赵国收回了玉璧,理亏在赵。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现在假如大王以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
“而”一般用于句首,是虚词断句的标志,应在其前断开,排除BD;“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是“厚怨”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
“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知道这样做自己必死无疑”,文无根据。“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的说法只不过是请罪的托辞,并非真的认定秦王会杀死他。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就,接受;唯,表希望;孰,通“熟”,仔细。(2)入,给予;曲,理亏;出,拿出。
参考译文:
(一)
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
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量,毕竟不可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
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把璧送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
(二)
况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赵国给予玉璧而秦国不给城,理亏在秦;秦国给赵国城而赵国收回了玉璧,理亏在赵。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则不如不给。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了城池,又设九宾之仪典,斋戒之后才接受玉璧,那情势已是不得不给城的了。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给城,相如便可上前陈述:“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这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玉璧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如大王以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大王不给赵国城池,却想骗得赵国的和氏璧,因为一块玉璧的缘故而在天下人面前失信,我请求死在这里,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玉璧。而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而让秦国理直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阁夜①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②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①这首诗是大历元年(766)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②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白帝公孙述。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催”字形象地传达出光阴荏苒、岁序逼人之感。
B.
次句写诗人浪迹天涯,又看到霜雪方歇、雪光明朗、凄凉寒怆的夜景,感慨万千。
C.
第三句写五更时分鼓角之悲,营造出兵革未息的气氛,正面写出夔州之不太平。
D.
“野哭”“夷歌”,一富有时代性,一具有地方性,两种声音都使得诗人倍感悲伤。
12.
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1.
C
12.
(1)历史兴亡之叹。“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白帝公孙述,一世之雄,他们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2)思乡怀远之情。亲朋音信断绝。(3)孤独漂泊之悲。“寂寥”一词可见诗人身世悲苦。(4)忧国忧民之情。诗人运用典故,含蓄而深沉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正面写出”错,应为侧面烘托。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写道:“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这里,诗人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诗人运用典故,在比较中含蓄而深沉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终黄土”即最终都死去,同归黄土。上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极目远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庙与东南的白帝庙,一世之雄,他们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表达了诗人历史兴亡的感叹。“人事音书”即人情世故。“漫”即随他,不管他。下句的意思是说,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亲朋音信断绝,流露了诗人思乡怀远之情。“漫寂寥”传达了诗人寂寥孤独的悲慨。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进而引出后面对历史人物的缅怀。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借古讽今的手法作结,警醒后人切勿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中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之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江山如画
(2).
一时多少豪杰
(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
问君能有几多愁
(6).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画、鉴、复。
三、语言文字应用(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风格,用极浅的话来解释,就是文的“派头”。中国人学习古文,有以学习个人的风格著名的,有以学习时代的风格著名的。我们并不愿意褒贬各种风格的缺点;我们只想要指出,所谓文言文必须重复古代文章的风格,而不能依照现代白话的风格。从前的人学习古文,虽也
地露出当时白话的风格,但是,因为着意学习古文的缘故,总不至于远离古人的
。现在的情形却不同了,语体文在社会上的势力是那样大,又是那样的
,多数人写文言文又是“半路出家”,自然容易把现代白话的风格,用于文言文的上头。再加上欧化的风格,就把文言文原有风格剥夺净尽了。
风格是
的东西,然而向来所谓揣摹古文,却多半是希望得到它的风格。这自然和修辞学有关。明白了这些道理,咱们就知道把语体译为文言是非常困难的事。严格地说,除了词句和语法之外,风格也应该翻译。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知不觉
窠臼
时尚
稍纵即逝
B.
自然而然
绳墨
时尚
难以捉摸
C.
自然而然
窠臼
时髦
稍纵即逝
D.
不知不觉
绳墨
时髦
难以捉摸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并不愿意褒贬各种风格缺点;我们只想要指出,所谓文言文必须具备古代文章的风格,而不能依照现代白话的风格。
B.
我们并不愿意褒贬各种风格的优劣;我们只想要指出,所谓文言文必须重复古代文章的风格,而不能依照现代白话的风格。
C.
我们并不愿意褒贬各种风格的优劣;我们只想要指出,所谓文言文必须具备古代文章的风格,而不能依照现代白话的风格。
D.
我们并不愿意评论各种风格的优劣;我们只想要指出,所谓文言文必须重复古代文章的风格,而不能依照现代白话的风格。
16.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派头”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多数人写文言文又是“半路出家”,自然容易把现代白话的风格,用于文言文的上头。
B.
看见鸦片……只送到药房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C.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
所谓“气象”“神韵”“格调”等等,都是文艺作品给予欣赏者的总体感受。
【答案】14.
D
15.
C
16.
A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自然而然”意思是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不知不觉”意思是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而学写古文自然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所以第一个空应该填写“不知不觉”。
“窠臼”的意思是现成格式或老套子(多指文章或其他艺术品),常带有贬义。“绳墨”原指木工打直线的工具,比喻规矩或法度。这里是讲古人创作的原则标准。第二个空应该填“绳墨”。
“时髦”有两种意思:一种指的是一个时期的杰出人物,另一种指的是合潮流、人时。“时尚”的意思是指当时的风尚或一时的习尚。结合语境,语体文势力强大,符合潮流,第三个空应选择“时髦”。
“难以捉摸”形容难以猜测或估量,多用于指手段、方法。“稍纵即逝”意思是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很显然这里讲文章的风格,第四空应该填“难以捉摸”。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错误:第一处错误,“褒贬”这里是两面词,“缺点”是一面词,“两面对一面”照应不周,排除A;第二处,“重复”应该为“依照”或“具备”等,搭配不当,排除BD。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派头”原意指人或事物所表现出来风度、气派、气势,这里比喻文章的风格,引号表示特殊意义。
A.“半路出家”,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后比喻中途改行从事某种非本行的工作。这里表示特殊意义。
B.表示引用。
C.表示讽刺或否定。
D.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A。
17.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使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20年12月6日,中国国际象棋国家队深圳龙岗训练基地建成启用揭牌仪式在深圳市龙岗区举行,这是国内首个多方共建的国象国家队训练基地,将对提升国家队训练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叶江川透露,未来将安排一批棋手和教练长驻龙岗基地,预计明年年初启动队伍的训练。
【答案】①2020年12月6日;②国内首个多方共建的国际象棋龙岗训练基地揭牌;③提升国家队训练水平;④预计明年年初启动队伍训练。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的能力。
这是一段新闻材料,共有两句话,其中第一句为新闻的主体,时间是“2020年12月6日”,事件是“深圳龙岗训练基地建成启用揭牌仪式在深圳市龙岗区举行”,事件的意义是“国内首个多方共建的国象国家队训练基地”“提升国家队训练水平”,第二句主要信息是“预计明年年初启动队伍的训练”。综合以上信息,根据字数的要求概括表述即可。
四、写作(4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凭着一脸灿烂、阳光、天真的微笑,四川甘孜藏族小伙丁真迅速爆红网络。网友为丁真造了一个新词“甜野”,说他“野性与纯真并存”,称他为“甜野男孩”。爆红后的丁真签约家乡的国有企业成为旅游代言人,11月25日家乡旅游宣传片《丁真的世界》首发。11月29日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连发推文,先是写道:丁真最近成为了社交媒体上的明星。随后介绍起丁真的“新形象”;四川广播电视台有了位新主播,作为嘉宾的丁真用他的母语藏语播报新闻。
针对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想法?请写一篇演讲稿,为你的语文课前演讲做好准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人红不忘初心,尘网难拘丁真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人红不忘初心,尘网难拘丁真”。
最近,生活在四川甘孜州理塘县的藏族小伙丁真,因为一条不到10秒的视频意外走红网络,不仅被当地聘为旅游大使,更引发了各地文旅机构助推热潮。通过丁真这个窗口让更多人了解到四川乃至全国的景点,网友纷纷表示“这才是网红最好的打开方式”。
互联网为每个人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因为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而走红的不在少数,但像丁真这样引发如此大规模的网络热潮,甚至收获了外交部发言人打call的,却也罕见。有人说丁真的走红,源自于其超高的颜值和帅气的外表,也有人说丁真身上的淳朴和纯真格外打动人。事实上,这些只是让他具备了网红的潜质。真正让他成为“顶级流量”的,是他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让人们感受到逆境中成长的自强不息力量,是镜头中的雪山、白云、藏族服饰等元素,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而又立体的中国,唤醒了人们对诗和远方的向往,是在他走红之后依然保持的纯真本色,让人们看到一颗赤子之心。
当前,互联网舆论环境错综复杂,围绕流量的争夺日趋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凸显了丁真的可贵之处。坦言不知道自己怎么红的,但很高兴可以做很多关于家乡的宣传工作;对于未来,“首先要学习,做好每件事,还想继续骑马拿冠军”……走红后的丁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着一份年轻人的朴实和坚定。不论是在喧嚣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中,不因流量而迷失自我,保持应有的那一份纯真、乐观和积极,还是为家乡代言,努力为脱贫攻坚事业贡献力量,这些体现了一个网红该有的素养。
梳理时间脉络不难发现,在丁真被社会关注后不久,当地国资委下属一家国有公司便与他进行签约,成为理塘县的旅游大使,这既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呵护。而丁真以前上过学,但是条件有限,会一些拼音,普通话不是很好,当地政府主动作为,为其安排了学习普通话等内容。乐见丁真走红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不要让发现丁真的事件过度娱乐化,也不要让这个“甜野少年”过度符号化。毕竟,一次意外走红,或许会改变这个藏族小伙的一生。只有尊重其人格,也尊重其权利,才能让他在持续成长中带来更多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他人的能量。
互联网为我们年轻人开拓了更多梦想成真的机会,但抓住机遇、实现梦想,根源要靠个人的努力和奋斗。近年来,类似丁真这样从偏远地区成长起来、通过网络改变自己命运的网红不在少数。从知名视频博主李子柒,用诗意的镜头语言呈现田园生活,在境内外视频网站上收获超高人气和关注度,到前不久在工地朗诵诗歌的李小刚登上央视舞台,网友纷纷点赞“因为有诗,苦涩的生活也充满了阳光”……这些网红之所以既能收获流量、又能得到公众点赞,不仅在于其优质原创内容提高了公众的审美情趣、丰富了文化产品供给,更在于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积极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为网络空间注入了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有网友担心,丁真会不会成为“昙花一现”的网红。其实,在时代的大潮中,每一朵浪花都会折射太阳的光芒,每一份坚守都会收获时光的馈赠。这个过程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秉持真善美的人性,踏踏实实为社会做出新的贡献,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材料首先介绍丁真走红,他有“一脸灿烂、阳光、天真的微笑”,网友给他起名“甜野男孩”。考生可以从丁真走红的原因方面思考立意。藏族康巴小伙丁真突然爆红,对于见惯了白色皮肤、裹着浓妆甚至做过易容术的网红明星的大众来说,丁真野性与纯真并存的“甜野”气质格外让人着迷。丁真既有好看但不千篇一律的皮囊,又有有趣甚至神秘莫测的灵魂,成为“新晋顶流”。据此可以关于“美”的定义,大众对“纯真”“美好”事物的期待等角度立意。
接着材料介绍了丁真成为家乡国有企业成为旅游代言人,拍了宣传片;连华春莹都为他在推特上发文。考生可以从丁真为家乡做贡献的角度,歌颂他走红不忘家乡;也可以从反面分析他的走红是不是大众的“消费”,这样的丁真能红多久等角度思考立意。
本次作文要求写演讲稿,注意演讲稿的格式。
【立意】1.
返璞归真,是谓“丁真”;
2.
故乡是根,
乡情永“真”;
3.“消费”丁真,可以休矣。
【素材】1.
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最应珍视的,便是家乡这一缕香。杜甫诗中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其实哪里不是幽蓝的夜空和象牙白的月亮?但却独在家乡的那一轮分外明亮皎洁,近日爆红网络的“甜野男孩”丁真,在面对全国各大知名网娱乐公司的争抢时,却说道:“外面的世界很大,但我还是想留在我的家乡”。少年之人常常想要离开家乡,以为外面“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向往外面的世界并非全错,但无论何时,我们应像丁真,对家乡存着一种“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认同感,珍视、热爱并回报!
2.
互联网为每个人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因为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而走红的不在少数,但像丁真这样引发如此大规模的网络热潮,甚至收获了外交部发言人打call的,却也罕见。有人说丁真的走红,源自于其超高的颜值和帅气的外表,也有人说丁真身上的淳朴和纯真格外打动人。事实上,这些只是让他具备了网红的潜质。真正让他成为“顶级流量”的,是他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让人们感受到逆境中成长的自强不息力量,是镜头中的雪山、白云、藏族服饰等元素,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而又立体的中国,唤醒了人们对诗和远方的向往,是在他走红之后依然保持的纯真本色,让人们看到一颗赤子之心。
3.
一直以来,网友的“看客心态”为流量巨潮推波助澜,而此次丁真爆火所引发的争论
,也是我们该为此思考的问题。昙花一现的网络红人们并不少见,他们的生活可能因为网友的关注有所改善,但热度带给他们的过分关注和热度降温后的生活又是各具酸楚,只得个人承担。因此,丁真的“爆红”未尝不是一种幸运,至少他的遭遇也让更多人关注到了边远地区的教育贫瘠问题。不过,大家也不必给他扣上各种期待值的帽子。每个人的人生路,都只能走一遭,无论是在荒无人烟的草原,纵马放歌当“赛马王子”,还是进入互联网滚滚红尘,成为粉丝们追捧的“白马王子”,都该由“丁真”自由选择。但希望他能坚守住那一方纯净,跨过成长中的鸿沟,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