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伟大的悲剧 讲练课件——2020-2021学年湖北省黄冈市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 伟大的悲剧 讲练课件——2020-2021学年湖北省黄冈市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共3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2 09:2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
22 伟大的悲剧
【点拨】A项,“毋”应读“wú”;B项,“贮”应读“zhù”,“怏”应读“yàng”;C项,“怯”应读“qiè”,“露”应读“lù”。
D
D
【点拨】D项,“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而“天宫二号”是我国航天成就,是真实存在的。
3.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
B.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
C.为了后代能遥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坚持绿色生活理念,增强低碳生活方式。
D.市教育局推动的“研学旅行”项目,在丰富学生见闻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A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昨天的作业太多了,能全部完成的同学,只不过占全班的十分之二、三,至于完成的质量就更不好说了。
B.因为我觉得祖国的山山水水、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是世界上最美的,所以我想到祖国各地去看看。
C.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然后离开了这块“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
D.学习语文,你可以欣赏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学习语文,你可以体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学习语文,你可以感受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
A
【点拨】A项,“十分之二、三”中间的顿号应去掉。 
5.下列画线短语的结构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A)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的(B)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C)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逊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D)是自己的脚印一样。
【点拨】B项是主谓短语,其余均为动宾短语。
B
6.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人能做出一万种姿势,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无限种可能,姿势的改变就是潜能最大限度的开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①我就是这样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②当然,人们需要在规则中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方式或者基本的生命准则
③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必须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有多大的能量,自己有什么样的需要
④也能在生命的规则中找到一些让自己过得更好的方法
A.②①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④③① D.①③②④
(  )
B
(一)
阅读课文“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至“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完成下列题目。
7.为什么斯科特上校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还记日记?这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体现了他坚忍不拔的精神。
8.“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画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这句话写出了斯科特当时怎样的复杂心情?
斯科特热爱生命;挚爱每一位亲友,当然也非常爱自己的妻子。但自己马上要死去,再也见不到亲爱的妻子。自己的死亡,也就意味着妻子将变成“遗孀”,这对斯科特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悲伤和无奈。
9.选文第二段中提到“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的细节有什么作用?第三段“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这一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体现了他们之间的团结精神;从侧面表现出人们对斯科特上校勇于探险,敢于面对死亡的精神的无限敬意。
10.“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结合文章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住了考验,变得无比崇高。
(二)
山永远在
一群人穿着鲜艳的登山服,在皑皑积雪的安第斯山间艰难地行进着。很少见到这样大规模的探险队伍,后来听解说,知道是南美洲委内瑞拉的盲人们,希望实现登山的梦想,正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攀登。
那真是一次悲壮之旅,走出每一步路,度过每一分钟,完全以生命为代价。任何人看到这个画面,都不由得肃然起敬。
因为,他们活了一辈子,这座对他们来讲充满神圣意义的安第斯山,却从来没有去接触,去实地感受过,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于是,就有了这次
行程。盲人们每三个人结成一组,一个仍残存些许视力的盲人走在前面,两个全盲的在后边,他们三人通过手里握着的长木棒,联结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脚和手,实实在在地感觉这座大山。
安第斯山脉平均海拔为3000米,最高峰海拔近7000米,对正常的登山运动员来说,也是一次体能的极限考验。虽然有很多志愿者做后援,但即使在可以使用驴子驮物的山路上,盲人们也是步履维艰,行进缓慢。那么,他们要想攀上最高峰,更是比登天还要难的事情了。
据电视台报道,这支盲人登山队在短短的行程中,已经有好几位上了岁数的盲人,在风雪弥漫的夜间宿营,一觉睡去,再也没有醒过来,不幸将
生命留在了安第斯山。于是,组织者便决定后撤,将登山计划放置到未来更合适的机会,做更充分的准备以后再进行。一些走得兴起的盲人登山队员不免有些失望,最后,他们还是想开了。无论如何,他们开始了行程,尽管离峰巅还远,但是终究迈出了第一步,是结结实实在安第斯山上的一步,是纸面上的计划化为现实的一步。他们对记者说:“山永远在,我们还会来的。”
这实在是一句至理名言,对于未来,有目标和没有目标是很不一样的。有一个奋斗方向,努力追求的结果也许离那个目标尚远,但稍稍接近了一点的事实,便有了落到实处的心理回馈。“山永远在”这句话很重要。有这
句话,意味着还有登攀;没有这句话,也就等于说放弃、终止,也就不会再有奋斗、争取了。
在人的全部生命过程中,除先知先觉的大智慧者外,都类似这些盲人在安第斯山的登攀,目标虽然明确,是那天穹里晶莹剔透的积雪笼罩着的最高峰,像琼楼玉宇一样,茫茫然,杳杳然,吸引着你的目光。但是,一步一步走到那里的过程,是平坦,还是崎岖;是幸运,还是灾难;是障碍重重,还是一路顺风;是迷失方向,还是峰回路转。所有这些突如其来、措手不及、随时发生、无法预防的事故、变化,都有很大的不可知性。因为,这个世界上能够完全把握自己未来的强者,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
仅仅有“山永远在”这样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
人,需要远大的目标,宏伟的理想。古人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所以,燕雀只能在后院的草堆里,蹦蹦跳跳,叽叽喳喳,觅食一些籽粒。而鸿鹄,朝发苍梧,夕达北海,振长翮,一鸣而天下闻。有大志向,立大雄心,如果不能伴之以脚踏实地的决心,小处做起的耐性,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沉着冷静的精神,山,当然永远在,那也恐怕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了。
于是,想起了苏轼《东坡志林》里的一段《儋耳夜书》:
已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辰,先生能一
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东坡先生的悟道,倒也给我们一个启发。老是抱着一个宏伟的志愿,要到远处去钓一条大鱼而未必得,真还不如把眼皮子底下可以做到的事、做好的事,从纸上的计划,落实到具体的哪怕是最初步的行动上。先切实可行地做起来,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抑或只是钓到一条小尾巴鱼,而不空钓,也比想抱一个金娃娃的奢望,而得不着,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要有实效得多。
如果委内瑞拉的盲人们就抱着“山永远在”的期望,坐在那里干等,而不行动,我想,他们与安第斯山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
11.作者说“‘山永远在’这句话很重要”,请结合文意,理解“山永远在”的含义。
①“山”,是一种信念,是一个目标,是一个奋斗方向。②“永远在”,就意味着要不断地登攀追求,不轻言放弃。③人,需要远大的目标,宏伟的理想,更需要不断地奋斗争取。
12.文中引用了苏轼《东坡志林》里的一段《儋耳夜书》,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怎样的道理?
空有宏伟的志愿而不付诸实施,是无效的;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做好眼前可以做到的事,非常重要。
13.作者认为,仅仅有“山永远在”这样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结合南美洲委内瑞拉的盲人们攀登安第斯山脉最终失败的事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①不仅要有信念,还需要寻找合适的机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②需要脚踏实地的决心,小处做起的耐性,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沉着冷静的精神。
③需要把信念付诸行动,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切实可行地从眼前事做起。
1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委内瑞拉的盲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攀登安第斯山,是因为他们希望实现自己的梦想,能够接触和感受这座对他们来说充满神圣意义的大山。
B.作者认为,委内瑞拉的盲人们之所以登山失败,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合适的机会,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更缺乏起码的条件。
C.委内瑞拉的盲人们的登山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与价值,因为他们毕竟迈出了最为重要的第一步,有了这一步,理想就有可能转变为现实。
D.文章从委内瑞拉的盲人们登山的事例出发,紧紧围绕“山永远在”展开阐述,见解新颖独特,富有哲理,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B
15.你班拟开展以“漫话探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从备选人物中选择两位,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备选人物:张骞 徐霞客 余纯顺 哥伦布 麦哲伦 阿蒙森
古今中外,探险的名人不胜枚举:航海家郑和不畏艰险,亲率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探险家张骞坚持不懈,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航海家哥伦布坚信真理,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一周的航行。
(2)你班正围绕“探险的意义”展开辩论,如果你是正方代表,请针对下列反方观点进行反驳。
反方观点:我方认为,探险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它是没有意义的冒险,它只会消耗我们的时间,浪费我们的钱财,搞不好还会有生命危险,是非常不值得的。
正方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我方认为,探险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可以更好地开发地球资源,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而且,探险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活动,富有刺激性,它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能证明生命的价值。
16.本文作者在叙述、描写的过程中,无法压抑自己的感情,对英雄们的赞叹溢于言表,往往情不自禁地加以议论,行文十分巧妙。
请你写一个关于你熟悉的人或景的小片段,在记叙或描写的基础上,巧妙地发表议论。(100字左右)
【例文】我的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庄稼汉。那一年,我家果园的梨遭了虫灾。梨的表面看起来讨人喜欢,可梨皮的底下,虫子直钻到梨核。父亲讲究诚信,硬是把一千多元退给了已经签了合同的收购商。虽然父亲从来没有痛痛快快地赚过大钱,但他的品质的光泽,却一直耀眼生辉。